★ 從陰虛肺絡瘀阻論治
【病案】 方某,男,69歲,2002年12月25日初診?;颊咭蜿嚢l(fā)性咳嗽,痰中帶血2個月。于2001年12月10日至2002年8月21日住院在呼吸內(nèi)科診治。經(jīng)先后2次纖維支氣管鏡檢查,活檢示:肺組織肺泡腔內(nèi)含有含鐵血黃素巨噬細胞,散在或灶性沉積。支氣管肺泡灌洗液涂片及痰涂片均找見含鐵血黃素巨噬細胞,故診斷為特發(fā)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癥。住院期間,經(jīng)潑尼松(強的松)治療后,癥狀好轉不明顯。出院1個月后,自行停服潑尼松3個月,于2002年12月25日轉求中醫(yī)治療。
初診:癥見咳嗽陣作,咳痰量少色白,夾有如蚯蚓樣條狀血塊,色暗紅,伴右側胸痛,舌暗紅有紫氣,舌苔白,脈弦。中醫(yī)辨證屬陰虛肺絡瘀阻證。治從滋陰潤肺,化瘀止血之法。
處方:花蕊石15g,仙鶴草20g,三七5g,牡丹皮12g,藕節(jié)炭10g,南沙參10g,麥冬10g,北沙參10g,生地黃10g,延胡索15g,阿膠10g(烊化),百部10g,紫菀10g,款冬花10g,白及10g,生甘草5g。每日1劑,水煎,早、晚各服1次。
二診:服藥7劑后,咳嗽痰中帶血減少,胸痛明顯減輕;大便溏薄,每日解2~3次;舌暗紅,舌苔薄白,脈弦。治守原法,佐以健脾利濕。上方加生薏苡仁15g,懷山藥20g,炒薏苡仁15g。繼服。
三診:又進7劑,胸痛愈,咳嗽明顯減少,痰血也由暗紅色轉為淡橘紅色?;颊咝判拇笤觯浜笠恢币源朔郊訙p治療,堅持服藥5個月余。現(xiàn)患者一般情況良好,咳嗽偶作,痰中時有綠豆大小淡橘紅色血絲。查血常規(guī):紅細胞計數(shù)4.02×1012/L,血紅白蛋12.2g/L。目前仍在繼續(xù)服藥鞏固治療。
【按語】 特發(fā)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癥,為病因未明的彌漫性肺間質疾病,以彌漫性肺泡出血和繼發(fā)性缺鐵性貧血為特征,臨床少見,目前尚無特殊治療方法。臨床實踐中,筆者從瘀論治,獲得較好療效。
本病西醫(yī)治療措施以糖皮質激素為主,但不能長期穩(wěn)定病情和預防復發(fā)。中醫(yī)學無此病名,根據(jù)咳嗽、咯血、氣促、貧血等癥狀,可歸屬于咳證、喘證、咯血、虛勞等范疇。清代唐宗海曾提出有“瘀血咳嗽”之證。筆者認為,外感內(nèi)傷日久,瘀血內(nèi)停于肺,肺氣失常,是本病基本病機。瘀血之成,或由寒邪侵犯,血被寒凝,泣而不行;或由熱熬傷津,津不載血,血液凝結;或由痰濁水飲,阻遏血脈正常運行;或由情志不暢,肝郁氣滯,不能行血;或由年老體弱,氣虛無力推動血行等。前人有所謂“久病入絡”“久病多瘀”。本病以彌漫性肺泡出血為特征,血溢脈外,郁于肺中則為瘀血。本病早期表現(xiàn)為咳嗽咯血。瘀阻則氣滯,“氣有余便是火”,灼傷津液,則致肺陰不足,故治療應予以滋陰潤肺,化瘀止血。用藥當選南沙參、北沙參、麥冬、百合、生地黃、玄參滋陰清熱,潤肺生津;紫菀、款冬花、百部、川貝母、甘草化痰止咳;三七、花蕊石化瘀止血;更可佐以仙鶴草、白及、牡丹皮、紫珠等,以加強止血功效。
本病后期出現(xiàn)繼發(fā)性缺鐵性貧血,在以上癥狀的基礎上伴有神疲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癥,乃久病氣血虧虛所致,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故治療在補益氣血的同時,仍須化瘀止血。用藥當選阿膠養(yǎng)血止血;黃芪、太子參、當歸、熟地黃、黃精、雞血藤等益氣補血;茜草炭、地榆炭、仙鶴草、三七、花蕊石化瘀止血。(錢華.特發(fā)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癥從瘀論治驗案.江蘇中醫(yī)藥,2003,12:37)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