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的原理來認識,疼痛是一種知覺而不僅僅是感覺。對于疼痛的感知包括具體的部位、疼痛的性質、疼痛的程度和反映出特定的內容等,能引起認知,作出判斷,如危險或無關緊要等。所以疼痛是一種綜合性的知覺,是復雜的心理過程,一個人在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下,對疼痛的認知是不同的,社會心理因素不同的人對同一種疼痛的知覺也是不同的。
每個人對疼痛的耐受性是不同的,痛閾越低,表示對痛越敏感,痛閾越高,表示對痛越不敏感,社會心理因素對痛閾有明顯影響:
一、學 習
疼痛可以是一種習得性行為(learned behavior),特別是與兒童的早期經(jīng)驗有關,幼年時代如果受點輕傷,家長就大驚小怪,這就無形中助長了對疼痛的敏感性,如果從小對小傷小病滿不在乎,長大以后就不怎么怕痛。例如一個多子女的母親平時不可能使所有孩子都得到精心照料,但每遇有孩子生病,母親就格外給以愛撫,在這種情況下,個別具有特殊素質的孩子為了獲取愛撫,會下意識地學會“生病”,如腹痛、頭痛等,這時的疼痛感受是真實的,而非假裝的??梢?,人的疼痛閾是不同的,與每個人所受的教育和影響有關;同樣,家庭、小伙伴、社會環(huán)境對疼痛的態(tài)度,也影響兒童對疼痛的耐受性,對疼痛反應強烈的家庭,其子女自幼就缺乏疼痛耐受性。
二、注意力分散
注意力對于疼痛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疼痛時如果能把注意力分散到其他事物上,對疼痛的敏感性就會降低。牙病者可因白天從事緊張工作而減輕,入夜后牙痛就特別明顯。又如戰(zhàn)場上正在沖鋒的戰(zhàn)士,不嚴重影響功能的外傷常常不引起其注意,因而并不感到疼痛。當戰(zhàn)斗結束,情緒有所松弛,并注意到傷口時,疼痛隨之出現(xiàn),甚至難以忍受。
三、情 緒
生活實踐證明,疼痛時病人情緒如良好,則疼痛感受變輕,而當焦慮和(或)抑郁時,疼痛便加重。有實驗表明,情緒鎮(zhèn)定者比情緒緊張者的痛閾平均高26%,所以使疼痛病人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十分重要。Trethowan等報道的Couvade癥候群是一個典型的例子。Couvade的法語意思是“孵卵”,在某個原始部族的習俗中,當婦女分娩時,丈夫在床邊痛苦地呻吟,就像是他自己在生孩子。而產婦并無多大痛苦,并且在產后很快下地勞動。經(jīng)調查后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里至少也有11%待做父親的男子,在妻子分娩時發(fā)生惡心和腹痛。
四、意志和信念
意志堅強者能沉著地忍受著劇烈疼痛,意志薄弱者便難以忍受。這種例子在臨床上很常見。同樣,信念可以強有力地減輕或消除疼痛,這種情況最突出地表現(xiàn)在宗教儀式上,不論國內外都不乏這種例子。
Beecher在Anzio戰(zhàn)役中觀察到傷勢嚴重但頭部并未受震蕩、意識清醒的傷員中,有2/3拒絕用嗎啡鎮(zhèn)痛。傷員中的大多數(shù)并不感到有多大痛苦。相比之下,他在普通外科病房發(fā)現(xiàn)膽囊切除術后的病人,盡管傷口情況遠較重傷員輕微,卻有4/5要求用嗎啡鎮(zhèn)痛。Beecher的解釋是,對于傷員來說,傷口就是一張活著離開戰(zhàn)場的安全許可證,意味著可以從致命危險中得到光榮的免除。傷員是用這樣的欣慰態(tài)度對待傷口和疼痛的,而外科病人則以沮喪的態(tài)度對待傷口和疼痛。因此傷勢嚴重程度與疼痛之間并無直接的對應關系,疼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其他因素,在這里是傷口的含義和疼痛者由此產生的態(tài)度。
五、暗 示
暗示可以使疼痛加重或減輕,有癔癥性人格基礎的人最易受暗示。如某人得知朋友患有肝炎后,而自己在不曾意識到的情況下按壓上腹部,這時肝區(qū)的壓痛會使自己有患肝炎的感受,因而感覺肝區(qū)疼痛愈甚,經(jīng)醫(yī)生檢查解除疑慮后,同樣的疼痛便變得無關緊要。相反,當疼痛意味著嚴重的疾病時,疼痛者可能不相信自己會患這種病,并從心理上采取否認拒絕的態(tài)度,因而增高對疼痛的耐受性。James報道一名29歲女子發(fā)生急性腹痛,患者拒絕承認腹痛,照常操持家務,36h后陷入昏迷,急診手術證明闌尾穿孔合并腹膜炎。
六、社會文化
社會文化因素對個體對疼痛的感覺和反應也起著重要作用。例如,經(jīng)濟落后地區(qū)的人較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的人更能耐受疼痛;原始部落的人較文明國家的人更能耐受疼痛;一些宗教的虔誠信徒在宗教活動的儀式上能鎮(zhèn)靜地忍受著十分強烈的疼痛刺激。在印度一些地區(qū),有些人能忍受著劇痛用針穿過胸前的皮膚與肌肉以作裝飾。
七、個體素質
1.人格特征 由于遺傳、體質、個性、個人生活經(jīng)歷、文化習俗等多種因素影響,個體之間的痛覺閾和對疼痛的耐受性顯示出明顯差異。Eysenck等發(fā)現(xiàn),個性外向者對疼痛的耐受性強,內向者差;性格活躍、敏感的人,痛閾高,性格沉著、安靜、嚴肅的人,痛閾低;遇事慣于夸張的人,對疼痛的耐受性均差,而堅毅、剛強,和有自制力的人,耐受性顯著增強。Woudrow等的研究表明,在實驗室條件下,女性的痛覺耐受性差于男性。臨床也有女性比男性怕痛的印象。
2.民族和種族 研究表明,不同人種的痛覺閾和耐受性有一定差異。白種人比黑種人強,而黑種人又較黃種人強,但是同一人種的不同民族亦有差別。Strenbach對在美國的意大利、猶太、愛爾蘭以及早期白種移民痛覺耐受性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
3.年齡 年齡對疼痛的耐受性和敏感性的影響是不同的。隨著年齡的增大,對疼痛的耐受性逐漸減弱。嬰兒對疼痛刺激不敏感,痛覺感受是彌散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痛覺逐漸變得清晰、敏感和定位確切,但到了老年,痛覺又隨著年邁而日趨遲鈍,臨床上??梢姷嚼夏耆艘蛉狈μ弁粗髟V而延誤診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