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解除T形管內的機械性堵塞,以保持引流通暢;用含有抗生素的生理鹽水沖洗膽道,可作為控制膽管感染的輔助治療措施。
【適應證與禁忌證】
1.適用于T形管內有膿栓、血塊及小結石引起堵塞者;不能手術的肝膽系統(tǒng)惡性腫瘤病人,行永久性膽道引流術。
2.膽管炎癥急性期禁作沖洗;膽道外科疾病術后5~7天內,一般不宜做沖洗。
【準備】
1.向病人講明沖洗目的,取得配合,囑病人排尿。
2.備無菌沖洗包(換藥碗1個、彎盤1個、鉗子1把、洞巾1條、紗布數(shù)塊、50ml注射器或灌洗器1個、5ml注射器1個及相應針頭),棉簽及皮膚消毒劑,無菌手套,無菌引流袋。根據(jù)需要備細菌培養(yǎng)管、乙醇燈、火柴、生理鹽水,必要時備抗生素及33%的硫酸鎂。
【操作方法】
1.帶用物至床旁。
2.幫助病人取斜坡或半臥位。
3.查對沖洗液,解開沖洗包,將沖洗液倒入換藥碗內。
4.消毒T形管與引流袋連接處。
5.戴手套,用鉗子夾緊T形管,將T形管與引流袋分開。鋪洞巾,使T形管從洞巾中伸出,T形管末端置于無菌彎盤內,松鉗,讓膽液自然流出。如需做培養(yǎng),此時可取膽液。
6.用50ml灌洗器或注射器抽取沖洗液,緩慢低壓注入T形管,然后放低T形管,讓沖洗液自然流入彎盤,每次沖洗40~60ml為宜,直至沖洗出的液體澄清、無膿栓或結石顆粒。
7.沖洗完畢,可經(jīng)T形管注入抗生素稀釋液或33%硫酸鎂15~20ml。
8.取下洞巾,消毒T形管口,接上無菌引流袋,并妥善固定。
9.整理床單位,清理用物。
【注意事項】
1.膽道沖洗必須在無菌操作下進行。
2.應保持緩慢、低壓、適量沖洗,切不可用力推注,高壓沖洗有將感染的膿液、血栓逆流注入小肝管、肝血竇,引起肝膿腫、敗血癥的危險。
3.沖洗過程中,注意病人有無不適,流出液有無膿液或沉渣。如病人感到劇烈腹痛,應立即停止沖洗。
4.對長期留置T形管的病人,應每周用抗生素鹽水沖洗1~2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