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組織腫瘤的種類繁多,WHO 2002年軟組織腫瘤新分類將軟組織腫瘤按腫瘤起源分為脂肪細胞腫瘤、纖維母細胞腫瘤(成纖維細胞腫瘤)、纖維組織細胞腫瘤、平滑肌腫瘤、外皮細胞腫瘤、骨骼肌腫瘤、脈管腫瘤、(軟組織內)骨-軟骨腫瘤及未確定分化的腫瘤9大類。各類腫瘤依據腫瘤生物學行為分為良性和惡性。總體來說,由于多數良性軟組織腫瘤不影響患者生活而未進行臨床干預,良性軟組織腫瘤的發(fā)病率不明。惡性軟組織腫瘤約占全部惡性腫瘤的1%,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并且發(fā)病率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
不同年齡段好發(fā)的軟組織腫瘤不同,例如兒童期最常見惡性軟組織腫瘤為橫紋肌肉瘤,青年期常見軟組織肉瘤為滑膜肉瘤,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則多見于中老年人。此外,不同的軟組織腫瘤好發(fā)部位也不同,例如脂肪肉瘤多見于四肢深部軟組織和腹膜后,而良性脂肪瘤多位于表淺部位;橫紋肌肉瘤多發(fā)生于頭頸部,Kapoci肉瘤多見于皮膚。不同組織好發(fā)的軟組織腫瘤也不同,例如,肌肉內腫瘤多為脈管類腫瘤、脂肪瘤、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而位于肌間隙的腫瘤則多為神經源性腫瘤、滑膜肉瘤等。
【影像學檢查目的和方案】
1.影像學檢查目的 明確診斷,了解病變的范圍及其與鄰近結構的關系。
2.影像學檢查方案 MRI檢查為首選的影像學方法,可明確診斷及了解病變的范圍。CT檢查需平掃并增強掃描才能明確診斷。X線平片對軟組織腫瘤的診斷價值有限。
【影像診斷】
一般來說,軟組織腫瘤在CT上表現為軟組織內腫塊,邊界可以清晰或模糊,可有假包膜;密度中等,可因出血、壞死、囊變、鈣化等而密度不均勻,絕大多數軟組織腫瘤增強掃描會有強化。MRI軟組織腫瘤信號特征多為T1WI低或等信號,T2WI稍高或高信號,合并出血、壞死、鈣化時信號變得高低混雜。CT和(或)MRI都能夠確切顯示軟組織腫瘤的部位、大小、范圍及其與鄰近結構包括骨、肌肉、血管神經束的關系,確定腫瘤的局部分期。但是僅少數有限的軟組織腫瘤,由于其密度和(或)信號、生長方式、生長部位等固有特征而能夠依據CT和(或)MRI確定診斷。這些腫瘤包括脂肪瘤、海綿狀/蔓狀血管瘤等。絕大多數軟組織腫瘤,特別是惡性軟組織腫瘤需要依據病理活檢確定診斷。
1.脂肪瘤 小的脂肪瘤在X線平片上可無密度異常改變,大的脂肪瘤表現為低密度的圓形、類圓形腫塊影,密度與皮下脂肪近似。CT上腫塊呈典型的脂肪密度,密度均勻,邊界清楚(圖4-48)。MRI上脂肪瘤亦具有特征性的信號,即T1WI和T2 WI均顯示為和皮下脂肪類似的高信號,脂肪抑制序列腫塊的高信號被壓制(圖4-49)。腫瘤可呈圓形、分葉狀和不規(guī)則形,但邊界清楚,信號均勻。部分病例在T1WI上可出現低信號的細的條索狀分隔,與病理上瘤組織內的纖維組織梁索分隔相對應。
圖4-48 右大腿股直肌內脂肪瘤
A.右大腿根部CT平掃;B.CT增強掃描,右股直肌內異常類圓形低密度病灶,邊界清晰,CT值-24Hu,增強掃描強化不明顯
圖4-49 腰骶部后方皮下脂肪瘤
A.腰骶部橫斷T1WI;B.同一層面T2WI;C.同一層面脂肪抑制T2WI,腰骶部后方正中皮下可見類橢圓形腫塊影,邊界清晰,其內信號特征與皮下脂肪一致
2.血管瘤 海綿狀血管瘤CT平掃,腫瘤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與肌肉組織比較),密度常較均勻。增強掃描腫瘤明顯強化,可均勻或不均勻。在MRI的T1WI上呈低信號(與肌肉組織比較),在T2WI上呈高信號。較大的腫瘤血管可呈流空信號,在T1WI和T2WI均可見。部分海綿狀血管瘤可出現分隔狀結構。增強掃描腫瘤明顯強化(圖4-50)。腫瘤邊界清楚,鄰近組織無水腫表現。
圖4-50 左臀中肌內海綿狀血管瘤
A.臀部MRI橫斷T2WI;B.同一層面T1WI;C.同一層面增強T1WI
左側臀中肌內見異常信號區(qū),邊界清晰,T1WI上呈低信號,在T2WI上呈高信號,信號不均勻,可見流空信號,增強掃描明顯強化
蔓狀血管瘤有時在X線平片上可見小環(huán)形高密度鈣化灶。累及骨質時表現為皮質不整,皮質、髓腔見條狀、蚯蚓狀低密度影,CT平掃表現為蜂窩狀、蚯蚓狀的稍高密度影,增強掃描呈明顯強化(圖4-51)。MRI的T1WI、T2WI顯示紆曲擴張異常血管影,呈蜂窩狀、蚯蚓狀的流空信號。增強掃描顯示紆曲條狀、蚯蚓狀及蜂窩狀強化,增強MRA可直觀顯示異常血管。同時,MRI能敏感地顯示鄰近骨質有無侵犯及受累范圍。
圖4-51 上臂蔓狀血管瘤
上臂CT冠狀重建A.平掃;B.增強
上臂皮下及肌肉內可見腫塊影,邊界清晰,等密度為主,密度不均勻,內可見散在鈣化,增強掃描,上述腫塊明顯不均勻強化
【治療原則】
早期發(fā)現和早期治療。
【治療方案】
1.軟組織腫瘤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包括:局部切除、廣泛切除和根治切除及截肢。局部切除常用于良性腫瘤切除。廣泛切除用于軟組織肉瘤的治療,切除包含“反應區(qū)”以外的正常組織,即腫瘤、假薄膜,3~5cm的正常組織。根治切除,肢體肉瘤常采用肌肉間室及肉瘤切除術。截肢病例多屬于晚期,高度惡性,合并肺及遠處轉移,綜合治療不能達到治療目的時采用。姑息性截肢限于潰瘍大出血、嚴重感染、肢體失去功能。
2.放療可提高腫瘤治療效果,包括:術前放療、術后放療和后裝放療。后裝近距離放射治療適合手術殘留腫瘤位于大血管、神經周圍的病例。
3.化療可作為手術及放療的輔助治療,也是綜合治療的重要方面?;煂τ跈M紋肌肉瘤、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滑膜肉瘤療效較好。
【預后和隨訪】
淺表腫瘤較深部及腹膜后、盆腔腫瘤預后要好,高分化肉瘤較低分化肉瘤預后要好。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對預后有顯著影響。手術治療方法與預后相關:不徹底的局部切除易復發(fā),規(guī)范的廣泛切除或根治性切除復發(fā)率低,預后較好;手術與化療、放療、生物學治療等綜合治療手段結合較單一的手術或放療預后要好。
軟組織腫瘤特別是軟組織肉瘤術后應嚴格隨訪。每1~2個月復診1次,觀察腫瘤局部的情況。每2~3個月復查MRI或CT,了解有無復發(fā)和惡變。必要時需行穿刺活檢。
(陳應明 孟悛非 尹軍強 李浩淼)
參考文獻
[1]王玉凱.骨腫瘤X線診斷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4
[2]劉子君.骨關節(jié)病理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2
[3]曹來賓.實用骨關節(jié)影像診斷學.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4]徐愛德,徐文堅,劉吉華,主編.骨關節(jié)CT和MRI診斷學.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5]丘鉅世,等.《骨關節(jié)腫瘤學-病理與臨床影像三結合》.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
[6]孟悛非,呂衍春,呂鳳華,等.增強MR灌注成像在骨骼-軟組織腫瘤良惡性鑒別診斷中的價值.中華放射學雜志,2001,35(8):578-583
[7]江波,孟悛非,陳應明.顱底脊索瘤的CT和核磁共振成像影像分析.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1,36(5):363-367
[8]黃兆民,王于,周振海,等.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骨密度的改變.中華放射學雜志,2001,35(4):295-298
[9]馬玲,孟悛非.惡性骨腫瘤周圍水腫的MRI表現、機制與意義(綜述).中國骨腫瘤骨病,2002,1(3):153-156
[10]孟悛非,肖利華,陳應明,等.骨樣骨瘤的影像學診斷.中華放射學雜志,2003,37(7):615-619
[11]劉吉華,徐銳,徐愛德,等.脊柱轉移瘤的MRI診斷,中華腫瘤雜志,2003,25(1):70-73
[12]曾培堯,高振華,于華龍.骨化性纖維瘤和骨纖維異常增殖癥的影像學比較.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04,15(11):640-643
[13]高振華,孟悛非,周春香,等.髖周骨內脂肪瘤的影像學表現及診斷價值.臨床放射學雜志,2005,24(1):57-59
[14]高振華,孟悛非,黃兆民,等.髖周單發(fā)局灶性骨纖維異常增殖癥的影像學診斷.臨床放射學雜志,2005,24(11):1002-1004
[15]陳應明,江波,馬玲,等.原發(fā)性脊柱惡性淋巴瘤的X線平片、CT、MRI研究.臨床放射學雜志,2005,24(6):522-526
[16]高振華,孟悛非,黃兆民,等.骨脂肪瘤的影像學表現及其診斷價值.中華放射學雜志,2006,40(6):627-630
[17]張朝暉,孟悛非,張小玲.四肢滑膜肉瘤的MRI診斷.臨床放射學雜志,2006,25(10):941-944
[18]蔡香然,孟悛非,陳應明,等.骨和累及骨的外周性原始神經外胚層瘤的臨床病理與影像學表現.臨床放射學雜志,2007,26(10):1019-1022
[19]陳建宇,劉慶余,沈君,等.骨巨細胞瘤繼發(fā)動脈瘤樣骨囊腫的影像診斷.中華放射學雜志,2007,41(12):1309-1313
[20]劉吉華,張赟,徐文堅,等.骨髓炎與惡性骨腫瘤軟組織改變的影像比較.中華放射學雜志,2007,41(4):382-387
[21]張朝暉,孟悛非,張小玲.四肢黏液樣脂肪肉瘤的MRI診斷.中華放射學雜志,2007,41(1):66-68
[22]上官景俊,劉吉華,韓娟娟,等.軟骨母細胞瘤MRI及X線平片和CT的表現特征.中華放射學雜志,2008,42(1):84-88
[23]高振華,孟悛非,陳應明,等.骨良性纖維病變的影像與病理學分析.臨床放射學雜志,2008,27(1):72-76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