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山楂消食湯的做法
第八節(jié)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xiàn)D)是指胃和十二指腸功能紊亂引起的非器質(zhì)性疾病的臨床綜合征。
根據(jù)中醫(yī)辨證與選方用藥基本辨治準則,本節(jié)所論內(nèi)容不僅能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還能治療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潰瘍等病證表現(xiàn)而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證型者,以此若能合理選方用藥則能明顯改善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潰瘍等病的癥狀表現(xiàn),或取得預期治療效果。
一、西醫(yī)診斷及治療方法
【病因病理】
1. 病因 致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與精神因素、社會因素、遺傳因素、飲食習慣、腸胃功能紊亂等有關(guān)。
2. 病理 腸胃動力障礙,內(nèi)臟感覺過敏,胃底對食物的容受性舒張功能下降有關(guān)。
【臨床表現(xiàn)】
1. 消化道癥狀 以上腹痛(進餐后疼痛,或饑餓痛且進食緩解)、上腹灼熱、上腹脹、噯氣、食欲不佳、惡心、嘔吐等為主要表現(xiàn)。
2. 精神神經(jīng)癥狀 以失眠、焦慮、抑郁、頭痛、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等為主要表現(xiàn)。
【檢查與診斷】
1. 實驗室檢查 排除腸胃有細菌、真菌、病毒等感染。
2. X線鋇劑檢查 排除腸胃有器質(zhì)性病變。
3. 根據(jù)臨床表現(xiàn)與檢查結(jié)果而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
【治療方法】
1. 促胃腸動力藥 可選用口服多潘立酮,成人1次0.5~1片,每日2~3次,飯前15~30分鐘服。
2. 抑酸藥
(1)H2受體桔抗藥:口服西咪替丁,成人1次1粒,每日2次,24小時內(nèi)不超過4粒。
(2)質(zhì)子泵抑制藥:口服奧美拉唑1次20~60mg(1次1~3片),每日1~2次。晨起吞服或早晚各1次,療程通常為4~8周。
(3)堿性抗酸藥:可選用氫氧化鋁、或選用鋁碳酸鎂。
3. 抗幽門螺桿菌 可選用克拉霉素、或選用阿莫西林、或選用甲硝唑、或選用左氧氟沙星等。單用無效者可選用二聯(lián)或三聯(lián)合用藥。
4. 抗抑郁藥 可選用口服阿米替林,成人每次25mg,每日2~4服;或選用口服帕羅西汀,每日20mg。
二、中醫(yī)辨證與選方用藥
(一)肝郁食積證
【病證表現(xiàn)】
1. 主要癥狀 胃痛、胃脹、厭食、或噯腐。
2. 辨證要點 情緒抑郁、舌質(zhì)淡紅、苔薄或黃、脈弦或沉。
3. 可能伴隨的癥狀 焦慮、或失眠、或不思飲食、或善嘆息、或胃脘脹痛因情緒變化加重、或惡心。
【治則與選方】 疏肝理氣、消食和胃??蛇x用四逆散與保和丸合方。
【處方用藥】 柴胡10g 枳實10g 白芍10g 甘草10g山楂18g 神曲6g 半夏9g 茯苓9g 陳皮6g 連翹6g 萊菔子6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藥約30分鐘,然后用大火煎藥至沸騰,再以小火煎煮30分鐘;每日1劑,分3次溫服,6劑為1個療程,需用藥3~6個療程。
【配伍技巧】 若氣郁甚者,加枳實、檳榔,以行氣導滯;若食積甚者,加麥芽、大黃,以消食導滯;若大便干結(jié)者,加大黃、芒硝,以瀉實導滯;若夾熱者,加黃連、梔子,以清瀉郁熱等。
【藥物功效】 方中柴胡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升達陽氣。白芍斂陰柔肝,瀉肝緩急,和血通痹,固藏肝血。枳實行氣破滯,解郁降逆,降瀉濁氣。重用山楂,能消一切飲食積滯,善于消肉食之積。神曲消食健脾,善于化酒食陳腐油膩之積。萊菔子下氣消食祛痰,善于消谷面蔬菜之積。半夏降逆燥濕,醒脾和胃止嘔。陳皮理氣化濕,醒脾和胃。茯苓益氣健脾,滲濕止瀉。連翹清熱散結(jié)。甘草益氣緩急和中。
(二)脾虛食滯證
【病證表現(xiàn)】
1. 主要癥狀 胃痛、胃脹、厭食、或噯腐。
2. 辨證要點 食少難消、舌質(zhì)淡、苔薄或黃、脈虛或沉弱。
3. 可能伴隨的癥狀 面色萎黃、或不思飲食、或大便溏泄、或四肢無力、或頭暈目眩。
【治則與選方】 健脾和胃、消食止瀉??蛇x用健脾丸與枳術(shù)湯合方。
【處方用藥】 白術(shù)12g 木香5g 黃連5g 甘草5g 茯苓12g 人參5g 神曲3g 陳皮3g 砂仁3g 麥芽3g 山楂3g 山藥3g 肉豆蔻3g 枳實10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藥約30分鐘,然后用大火煎藥至沸騰,再以小火煎煮30分鐘;每日1劑,分3次溫服,6劑為1個療程,需用藥2~5個療程。
【配伍技巧】 若脾虛食滯夾寒者,可減黃連,加干姜、肉桂,以溫胃和中;若濕邪盛者,加白扁豆、薏苡仁,以芳香化濕,滲濕止瀉;若腹脹者,加厚樸、青皮,以行氣除脹等。
【藥物功效】 方中人參補益中氣。白術(shù)健脾和胃,助人參益氣。山藥益氣止瀉,助人參、白術(shù),補益脾胃。茯苓健脾滲濕止瀉,助白術(shù)健脾祛濕。山楂偏于消肉食。神曲偏于消酒腐。麥芽偏于消面食。肉豆蔻健脾和胃止瀉。砂仁理氣醒脾。木香行氣導滯。陳皮和胃化濕。枳實行氣導滯。黃連清熱燥濕止瀉。甘草補益脾胃,調(diào)和諸藥。
(三)濕熱積滯證
【病證表現(xiàn)】
1. 主要癥狀 胃痛、胃脹、厭食、或噯腐。
2. 辨證要點 口苦、口臭、舌質(zhì)紅、苔黃厚膩、脈滑或沉。
3. 可能伴隨的癥狀 食則腹脹、或食則痛甚、或瀉則痛減、或胃脘灼熱、或大便不爽、或小便黃赤。
【治則與選方】 清熱燥濕、消食導滯??蛇x用枳實導滯丸與三仙萊菔飲合方。
【處方用藥】 大黃6g 枳實3g 茯苓6g 黃芩6g 黃連6g 白術(shù)6g 澤瀉6g 山楂15g 麥芽15g 神曲15g 萊菔子10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藥約30分鐘,然后用大火煎藥至沸騰,再以小火煎煮30分鐘;每日1劑,分3次溫服,6劑為1個療程,需用藥2~4個療程。
【配伍技巧】 若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檳榔,以行氣導滯;若便膿血者,加當歸、白芍,以活血補血理血;若飲食積滯甚者,加山楂、神曲,以消食和胃等。
【藥物功效】 方中大黃攻積瀉熱祛濕,使?jié)駸岱e滯從下而去。枳實行氣導滯,消積除滿。神曲、山楂、麥芽,消食化積和胃。萊菔子行氣消食和胃。黃連、黃芩,清熱燥濕止痢。白術(shù)健脾益氣,防止苦寒藥傷胃。澤瀉、茯苓,滲利通降,導濕下行。
(四)陽虛食滯證
【病證表現(xiàn)】
1. 主要癥狀 胃痛、胃脹、厭食、或噯腐。
2. 辨證要點 手足不溫、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弱或沉。
3. 可能伴隨的癥狀 畏寒怕冷、或腰酸腿軟、或耳鳴、或記憶力減退、或女子月經(jīng)不調(diào)、或帶下、或大便不調(diào)。
【治則與選方】 溫補腎陽、消食和胃??蛇x用茯苓四逆湯與三仙萊菔飲合方。
【處方用藥】 茯苓12g 人參3g 生附子5g 炙甘草6g干姜5g 山楂15g 神曲15g 麥芽15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藥約30分鐘,然后用大火煎藥至沸騰,再以小火煎煮40分鐘;每日1劑,分3次溫服,6劑為1個療程,需用藥3~5個療程。
【配伍技巧】 若陽虛甚者,加肉桂、吳茱萸,以溫陽散寒;若氣虛甚者,加黃芪、山藥,以健脾益氣;若腹脹甚者,加萊菔子、檳榔,以行氣導滯除脹;若噯腐者,加陳皮、青皮,以行氣降逆等。
【藥物功效】 方中附子溫壯腎陽。干姜溫陽和中。人參大補元氣,和陰養(yǎng)津。茯苓健脾益氣,寧心安神。山楂、神曲、麥芽,消食和胃降逆。甘草益氣,與附子、干姜相用,溫陽之中以補陽。
(五)陰虛食滯證
【病證表現(xiàn)】
1. 主要癥狀 胃痛、胃脹、厭食、或噯腐。
2. 辨證要點 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shù)。
3. 可能伴隨的癥狀 盜汗、或潮熱、或耳鳴、或記憶力減退、或女子月經(jīng)量少、或男子遺精、或大便干結(jié)。
【治則與選方】 滋補陰津、消食和胃??蛇x用增液湯與三甲三仙湯合方。
【處方用藥】 生地黃30g 麥冬24g 玄參24g 穿山甲(代)5g 鱉甲5g 龜甲5g 山楂10g 麥芽10g 神曲10g白術(shù)12g 黃連9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藥約30分鐘,然后用大火煎藥至沸騰,再以小火煎煮30分鐘;每日1劑,分3次溫服,6劑為1個療程,需用藥2~5個療程。
【配伍技巧】 若陰虛甚者,加百合、玉竹,以滋補陰津;若大便干結(jié)者,加火麻仁、郁李仁,以潤腸通便;若腹脹者,加枳實、厚樸,以行氣消食除脹;若盜汗甚者,加黃芪、牡蠣、五味子,以益氣斂陰止汗等。
【藥物功效】 方中生地黃、麥冬、玄參,滋陰涼血,清退虛熱。穿山甲(代)消食散結(jié)。鱉甲軟堅散結(jié)。龜甲消食軟堅。山楂消一切飲食積滯,偏于消肉食。麥芽消一切飲食積滯,偏于消面食。神曲消一切飲食積滯,偏于消油膩陳腐。白術(shù)健脾和胃。黃連清瀉積熱。
(六)痰阻食積證
【病證表現(xiàn)】
1. 主要癥狀 胃痛、胃脹、厭食、或噯腐。
2. 辨證要點 胃脘滿悶、舌質(zhì)淡、苔厚膩、脈沉或滑。
3. 可能伴隨的癥狀 不思飲食、或食則脘腹脹甚、或肢體沉重、或嗜臥、或頭昏頭沉、或大便不調(diào)。
【治則與選方】 消食和胃、燥濕化痰??蛇x用二陳湯與保和丸合方。
【處方用藥】 半夏15g 橘紅15g 茯苓9g 炙甘草5g山楂18g 神曲6g 連翹12g 萊菔子12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藥約30分鐘,然后用大火煎藥至沸騰,再以小火煎煮30分鐘,煎藥時加入生姜3片;每日1劑,分3次溫服,6劑為1個療程,需用藥4~6個療程。
【配伍技巧】 若痰甚者,加竹茹、旋覆花,以降逆化痰;若食積甚者,加大黃、檳榔,以通下導滯;若便秘者,加大黃、芒硝,以瀉下通便;若腹脹者,加木香、厚樸,以理氣除脹等。
【藥物功效】 方中半夏燥濕化痰,溫胃降逆。陳皮理氣化痰,助半夏溫胃化痰。茯苓益氣健脾利濕,杜絕痰生之源。生姜調(diào)理脾胃,和胃降逆。重用山楂,能消一切飲食積滯,善于消肉食之積。神曲消食健脾,善于化酒食陳腐油膩之積。萊菔子下氣消食祛痰,善于消谷面蔬菜之積。連翹清熱散結(jié)。甘草益氣和中,并調(diào)和諸藥。
(七)瘀阻食滯證
【病證表現(xiàn)】
1. 主要癥狀 胃痛、胃脹、厭食、或噯腐。
2. 辨證要點 胃脘刺痛、舌質(zhì)暗夾瘀點、苔厚膩、脈沉或澀。
3. 可能伴隨的癥狀 不思飲食、或疼痛固定不移、或惡心嘔吐、或食則痛甚、或大便不調(diào)。
【治則與選方】 活血化瘀、消食和胃??蛇x用桂枝茯苓丸與三甲三仙湯合方。
【處方用藥】 桂枝12g 茯苓12g 桃仁12g 牡丹皮12g白芍12g 穿山甲(代)5g 鱉甲5g 龜甲5g 山楂10g 麥芽10g 神曲10g 白術(shù)12g 黃連9g
【服用方法】 先以水浸泡方藥約30分鐘,然后用大火煎藥至沸騰,再以小火煎煮30分鐘;每日1劑,分3次溫服,6劑為1個療程,需用藥2~5個療程。
【配伍技巧】 若瘀甚者,加三棱、莪術(shù),以活血化瘀;若食積甚者,加大黃、芒硝,以導瘀瀉滯;若惡心嘔吐者,加陳皮、半夏,以消食和胃;若疼痛甚者,加五靈脂、蒲黃、川芎,以活血止痛等。
【藥物功效】 方中桂枝溫通經(jīng)脈,化瘀行滯,消散癥塊。茯苓利水消痰,滲濕降瀉,消利水結(jié)。桃仁破血化瘀,消癥攻堅,調(diào)暢血脈。牡丹皮散血行瘀,清退伏熱。白芍養(yǎng)血活血,入絡(luò)破血行瘀。穿山甲(代)消食散結(jié)。鱉甲軟堅散結(jié)。龜甲消食軟堅。山楂消一切飲食積滯,偏于消肉食。麥芽消一切飲食積滯,偏于消面食。神曲消一切飲食積滯,偏于消油膩陳腐。白術(shù)健脾和胃。黃連清瀉積熱。
醫(yī)案助讀
楊某,女,66歲,鄭州人。主訴10年前因胃痛、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經(jīng)多項檢查均未發(fā)現(xiàn)明顯異常變化,有的診斷疑為慢性胃炎(輕度),有的診斷疑為胃潰瘍(胃鏡檢查不明顯),有的診斷疑為焦慮癥等,經(jīng)常服用治胃病藥或抗焦慮藥,均未取得明顯治療效果,近因癥狀表現(xiàn)加重而前來診治??淘\:胃痛因情緒不佳加重,心下痞滿,噯腐,食欲不佳,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舌淡紅,苔薄黃略膩,脈沉弦。根據(jù)癥狀表現(xiàn)而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辨為肝郁食積證,治當疏肝理氣,消食和胃;可選用四逆散與保和丸合方加味,柴胡10g,枳實10g,白芍10g,炙甘草10g,山楂18g,神曲6g,姜半夏10g,茯苓10g,陳皮12g,連翹24g,萊菔子10g,黃連12g。6劑,水煎服,每天1劑,每日3服。二診:胃痛減輕,以前方6劑。三診:失眠好轉(zhuǎn),以前方6劑。四診:飲食增加,不再噯腐,以前方6劑。五診:諸證基本解除,為了鞏固療效,以前方治療20余劑。隨訪2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據(jù)胃痛因情緒不佳加重辨為肝郁,再根據(jù)食欲不佳、噯腐辨為食積,因舌淡紅、苔薄黃略膩辨為濕熱郁伏,以此辨為肝郁食積證。方以四逆散疏肝解郁,調(diào)理氣機,以保和丸消食和胃降逆,加黃連兼清郁熱。方藥相互為用,以取其效。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