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引導管的選擇
對彌漫性長病變的所有介入治療基本上均可經橈動脈途徑,通過5F或6F動脈鞘管完成(除非進行旋磨治療,此時最好置入7F動脈鞘管)。為獲得良好的支撐力,對LAD或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LCX)治療時最好選用EBU指引導管,而治療RCA病變時應選用AL指引導管。如果靶病變?yōu)榉植娌∽儾⑶曳植娌∽冃枰幚恚ㄈ鐚ξ乔蚰壹夹g、T支架技術、Crush術等),最好選用6F動脈鞘管和指引導管。幾乎所有的分叉病變介入技術均可在6F系統(tǒng)中順暢完成。而子母導管技術可提供足夠的支撐力幫助球囊和支架送至靶病變處。
對吻球囊技術和其他一些復雜方法無法通過5F指引導管完成。5F指引導管的最大優(yōu)勢為相對于6F指引導管更便于導管的深插,也更安全。而對于不涉及分叉病變的彌漫性長病變的介入治療可通過5F動脈鞘管和指引導管完成。
(二)支架的使用
對彌漫性長病變進行介入治療的一個關鍵點是支架覆蓋的范圍。如果我們準備應用藥物涂層支架,則“覆蓋至病變近遠段相對正常部位”是保證PCI成功和保持良好遠期效果的一個基本原則。在BMS時代,點狀支架置入是一項基本策略。但其中遠期效果遠遠差于DES,尤其是對于彌漫性長病變的介入治療。指引導絲通過病變部位后,我們應使用IVUS來觀察具體的斑塊分布情況。支架置入的范圍也應取決于IVUS的結果。置入DES時,理想的支架長度應超過斑塊邊緣各2~3mm以達到病變的完全覆蓋。對于鈣化病變或嚴重狹窄病變,置入支架前應使用球囊預擴張或旋磨修薄動脈斑塊以獲得足夠的管腔面積,從而保證良好的中遠期效果。對彌漫性長病變進行介入治療時,由于總的支架長度較長,支架的充分膨脹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尤其對于遠端小支架。在一些嚴重狹窄病變或血管紆曲時,即使使用了足夠大的指引導管,我們仍需更強的支撐力以確保球囊和支架的通過。在6F系統(tǒng)中,子母導管技術可提供更強的支撐力。子導管可深插至病變部位附近,從而使球囊和支架更容易通過狹窄段。而在5F系統(tǒng)中,無論是否使用球囊錨定技術,5F指引導管均可直接深插至靶病變附近。這是一種安全、有效、便捷的方法以幫助支架通過彌漫性狹窄。如需置入多個DES,每一支架應重疊放置,因為支架間存在間隙是術后再狹窄的一個主要因素。支架重疊段應盡可能避開嚴重狹窄部位。遠段支架應首先置入并與近段支架有2~3mm的重疊。小支架(支架直徑≦2.5mm)在彌漫性長病變的介入治療中會經常使用到。在置入小直徑DES時,與PES相比,選擇SES有較好的造影隨訪結果,當選擇支架類型時,應充分考慮這一點。
支架置入后,應自支架遠段邊緣再次進行IVUS評估,以避免支架邊緣夾層引起血腫形成和管腔閉塞。另外,應仔細觀察支架重疊段以確定支架間是否存在間隙以及支架是否充分擴張。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