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反射療法對手法、力度的運用,主要是為了達到一定的刺激強度。而刺激的強或弱,要根據(jù)被施術者具體情況來確定,決不能千篇一律,或一味追求強烈的刺激,誤以為刺激越強效果越好。
首先,不同類型的按摩,要求采用不同的刺激強度。
1.診斷手法以查病為目的,需要找出有病理反應的反射區(qū)。因此,基本上要采取輕手法,主要是使用拇指指腹(因為這里的感覺最靈敏,但在皮層較厚處,也使用拇指或食指的指間關節(jié))反復推按,尋找反射區(qū)皮下的異常表現(xiàn)(氣泡狀、顆粒狀、條索狀結節(jié)、腫塊等“陽性反應物”)。一般來說,當捫及“陽性物”時,被施術者會有酸痛感覺,施術者的手感與被施術者的痛感相互驗證,可作為診斷的參考。
如在查病時采用重手法,被施術者的大多數(shù)反射區(qū)都會很痛,就區(qū)別不出有問題的反射區(qū)和沒問題的反射區(qū)。
2.保健手法一般用弱到中度刺激的手法為宜。因為接受保健者多為中老年人及體弱多病者,如刺激過強,不易承受,過于疼痛,難以堅持。不如用中弱強度的刺激,以利于作“持久戰(zhàn)”,細水長流,讓被施術者體內(nèi)功能逐漸調(diào)整,日久自見功效。
3.治療手法重點反射區(qū)可用較強刺激,其他反射區(qū)用中度刺激。
其次,還要區(qū)別不同的對象,不同的病情,不同的反射區(qū)部位而采用不同的手法。
對腳皮層很厚、反應遲鈍的人,要用較重的手法;對細皮嫩肉反應很敏感的人,要用較輕的手法,尤其是對年老體弱者及兒童,要用輕手法。
對急性病、中醫(yī)的“實證”,宜用較強的刺激;對慢性病人,中醫(yī)的“虛證”,宜用弱刺激。
對同一患者,在皮層較薄的反射區(qū),手法要輕;對皮脂層較厚的部位,需用較重的手法。
總之,在手法和力度的運用上,該重則重,該輕則輕。關鍵的問題是要在諸多反射區(qū)中找出有問題的反射區(qū),然后在該反射區(qū)中找到最敏感的反應點,作為施術的重點,這樣可以收到最佳的效果。在尋找敏感點時,用輕手法,仔細尋找,找到敏感點后,再對敏感點加強力度,反復給予刺激“。先輕后重,面中找點,按到痛處,事半功倍”。這是掌握反射療法手法輕重的要領。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