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代謝綜合征中的每一種成分都是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它們的聯(lián)合作用更強,所以有人將代謝綜合征稱為“死亡四重奏”(中心性肥胖、高血糖、高三酰甘油血癥和高血壓),因此代謝綜合征是對一組高度相關疾病的概括性和經(jīng)濟的診斷與治療的整體概念,要求進行生活方式的干預(如減輕體重、增加體育鍛煉和精神協(xié)調(diào)),降血糖、調(diào)脂和抗高血壓治療都同等重要。
所有的治療都應圍繞降低各種危險因素。包括有效減輕體重、減輕胰島素抵抗、良好控制血糖、改善脂代謝紊亂、控制血壓等。
1.減輕體重 任何肥胖伴糖尿病的患者均需減肥。主要通過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及必要的藥物。研究表明,要使肥胖者體重長期降至正常的可能性較小。減肥的目標是至少使體重持久降低5%~15%。
(1)飲食調(diào)節(jié):控制總熱卡量,減低脂肪攝入。對于25mg≤BMI≤30mg/m2者,給予每日1 200kcal(5 021千焦)低熱量飲食,使體重控制在合適范圍。
(2)運動鍛煉:提倡每日進行輕至中等強度體力活動30分鐘,如騎自行車、擦地板、散步、跳舞等。
(3)減肥藥物:如西布曲明(sibutramine),可抑制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再攝取,減少攝食,減輕體重。常規(guī)用藥量是每日5~15mg。奧利司他(orlistaT),可通過抑制胃腸道胰脂肪酶,減少脂肪的吸收,每次120mg,每日3次。
2.減輕胰島素抵抗 在減肥和運動外,二甲雙胍和過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體γ(PPARγ)激動藥即噻唑烷二酮類物(TZDS)都是臨床常用的增加胰島素敏感性的藥物,但是兩者治療代謝綜合征的作有機制存在很大差異。
(1)作有機制不同:TZDS對代謝綜合征的作用部位是脂肪組織,它通過逆轉(zhuǎn)肥胖體內(nèi)游離脂肪含量下降近50%。二甲雙胍主要作用于肝臟和肌肉。二甲雙胍可以明顯減少肝臟葡萄糖的輸出和糖異生。
(2)對體重的影響有很大差別:薈萃分析顯示,TZD使用后體重增加4%~6%,而二甲雙胍卻使體重明顯下降。而且二甲雙胍引起的體重減輕更大程度上是內(nèi)臟脂肪的減少。有研究顯示,二甲雙胍治療后,總體脂減少約9%,皮下脂肪減少7%,而內(nèi)臟脂肪減少高達15%。
(3)對新發(fā)糖尿病和心血管事件的預防作用也不同:大型臨床研究的資料證實,二甲雙胍干預治療可以預防新發(fā)糖尿?。―PP研究)和心血管事件(UKPDS研究)的發(fā)生,而TZDS目前缺乏臨床研究結(jié)果以證實其具有相似的作用。
3.改善血脂紊亂 調(diào)脂治療在代謝綜合征中的作用也很重要,常見藥物有貝特類和他汀類(HMG-CoA還原酶抑制藥)。
(1)貝特類:降低TG,同時輕至中度降低TC及LDL-C,升高HDL-C。常用藥物有:非諾貝特、苯扎貝特、吉非羅齊。
(2)他汀類:降低膽固醇作用較強,輕度降低TG及增加HDL-C作用。常用藥物有:阿妥伐他汀、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等。
4.降低血壓
(1)根據(jù)美國第七屆高血壓預防、監(jiān)測、評估和治療的全民委員會的報告(JNC7),對于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的患者必須接受治療。
(2)如果患者合并糖尿病,當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0mmHg時必須開始降壓治療。
降血壓藥物宜選用不影響糖和脂肪代謝者。首選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藥(ACEI)和(或)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藥(ARB),尚可增加胰島素敏感性。常用藥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培哚普利、雷米普利、福辛普利等,均為每日1次用藥。ARB制劑有科素亞、安搏維和代文。β受體阻滯藥和噻嗪類利尿藥劑量偏大時可影響糖耐量及增加胰島素抵抗,升高TC和TG。鈣離子拮抗藥:宜選用長效者。常用藥物有:氨氯地平、非洛地平和硝苯定控釋片。
5.中醫(yī)中藥
(1)氣滯濕阻證
癥狀:患者可沒有明顯不適,僅有體胖腹?jié)M,食多,不耐疲勞等癥狀,舌苔厚膩,脈象弦或略滑。
治法:行氣化濕。
方藥:六郁湯(《古今醫(yī)鑒》)加減。
半夏12g,川芎15g,茯苓15g,梔子12g,香附12g,砂仁15g,枳實12g,蒼術12g,厚樸12g,陳皮12g,甘草6g。
加減:口苦目赤加決明子,夏枯草;大便干結(jié)加生大黃;舌苔厚膩加金錢草,澤瀉。
(2)痰瘀互結(jié)證
癥狀:胸脘腹脹,頭身困重,或四肢倦怠,胸脅刺痛,舌質(zhì)暗,有瘀斑,脈弦或沉澀。
治法:祛痰化瘀。
方藥: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桃紅四物湯(《醫(yī)宗金鑒》)加減。
陳皮12g,半夏12g,茯苓15g,桃仁12g,紅花12g,川芎15g,當歸12g,赤芍15g,生地黃15g。
加減:胸脘腹脹,頭身困重加蒼術、厚樸;眩暈加天麻、白術;大便黏滯加檳榔;胸中煩熱、痞滿脹痛加黃連、郁金、瓜蔞、枳實。舌紅苔黃者加黃連、大黃、穿心蓮、夏枯草。
(3)氣陰兩虛證
癥狀:疲倦乏力,氣短自汗,口干多飲,大便干結(jié),舌質(zhì)淡紅,少苔,脈沉細無力或細數(shù)。
治法:益氣養(yǎng)陰。
方藥:生脈散(《內(nèi)外傷辨惑論》)合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加減。
太子參20g,麥冬20g,5味子15g,黃芪20g,漢防己12g,白術12g,茯苓15g。
加減:疲倦乏力,氣短自汗加山藥、山茱萸、黃精;納差加焦山楂、炒神曲;胃脘脹悶加蒼術、厚樸、石菖蒲。
(4)脾腎氣虛證
癥狀:氣短乏力,小便清長,腰膝酸痛,夜尿頻多,大便溏泄,或下肢水腫,尿濁如脂,陽痿,頭暈耳鳴,舌淡胖,苔薄白或嫩,脈沉細或細弱無力。
治法:補脾益腎。
方藥: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右歸丸(《景岳全書》)加減。
黨參20g,白術12g,茯苓15g,肉桂9g,附子9g,鹿角膠12g,山藥15g,地黃20g,山茱萸20g,菟絲子20g。
加減:腰膝酸痛加炒杜仲、補骨脂;下肢水腫加茯苓皮、大腹皮;畏寒肢冷加桂枝、生姜;夜尿頻多、大便溏泄加補骨脂、芡實、覆盆子。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