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治療面癱常用的腧穴

        治療面癱常用的腧穴

        時間:2023-04-25 理論教育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頭痛、眩暈、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發(fā)熱惡寒、咳嗽、面腫、牙關(guān)緊閉、口眼喎斜、鼻淵、齒痛、耳聾、半身不遂、指攣臂痛。簡便取法:患者屈膝,醫(yī)者以手掌心按于患者膝髕骨上,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約成45°斜置,于大腿內(nèi)上方,當拇指尖下是穴。咽喉干燥、目赤腫痛、面癱眼瞼閉合不能、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赤白帶下、小便頻數(shù)、癇證夜發(fā)、嗜臥、驚恐不寧、腳氣、梅核氣。

        一、頭面部穴位

        1.百會

        【歸經(jīng)】督脈。

        【取法】在后發(fā)際正中直上7寸(1寸= 3.33cm),當兩耳尖直上,頭正中線上取穴。

        【局部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左右顳淺動、靜脈及左右枕動、經(jīng)脈吻合網(wǎng);布有枕大神經(jīng)及額神經(jīng)分布。

        【功能】熄風醒腦,升陽固脫。

        【主治】頭風、中風、言語蹇澀、半身不遂、驚悸健忘、心神恍惚、頭痛目赤、鼻塞、脫肛、陰挺。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2.神庭

        【歸經(jīng)】督脈。

        【取法】在前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取穴。

        【局部解剖】在左右額肌的交界處;有額動靜脈分支;布有額神經(jīng)分支。

        【功能】寧神醒腦,降逆平喘。

        【主治】癲狂、風癇、驚悸、失眠、頭痛目眩、喘咳、嘔吐。

        【刺灸法】平刺0.5~0.8寸,可灸。

        3.頭維

        【歸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

        【取法】額角發(fā)際上0.5寸,頭正中線旁開4.5寸。

        【局部解剖】在顳肌上緣、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

        【功能】熄風鎮(zhèn)靜,止痛名目。

        【主治】頭痛、眼痛、目眩、視物不明、迎風流淚、眼瞼瞤動。

        【刺灸法】平刺0.5~0.8寸,不可灸。

        4.風池

        【歸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

        【取法】在項后,與風府相平,當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取穴。

        【局部解剖】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布有枕小神經(jīng)分支。

        【功能】平肝熄風,清熱解表。

        【主治】頭痛、目眩、頸項僵痛、口眼歪斜、目赤痛、鼻淵、耳聾、中風、熱病、感冒。

        【刺灸法】向鼻尖方向刺0.5~1.2寸,可灸。

        5.翳風

        【歸經(jīng)】手少陽三焦經(jīng)。

        【取法】耳垂下緣,當胸鎖乳突肌與下頜骨之間凹陷處取穴。

        【局部解剖】有耳后動、靜脈,頸外淺靜脈;布有耳大神經(jīng),深部為面神經(jīng)干從顱骨穿出處。

        【功能】牽正消腫聰耳明目。

        【主治】耳聾、耳鳴、口眼歪斜、牙關(guān)緊閉、頰腫、瘰疬。

        【刺灸法】直刺0.5~0.7寸;可灸。

        6.四白

        【歸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

        【取法】正坐,在承泣直下0.3寸,當眶下孔凹陷處取穴。

        【局部解剖】在眼輪匝肌與上唇方肌之間;布有眶下神經(jīng),面神經(jīng)顴支。

        【功能】散風明目舒經(jīng)活絡(luò)。

        【主治】頭痛目眩、口眼歪斜、目赤痛、目瞤動、目癢、流淚。

        【刺灸法】直刺0.2~0.3寸,不宜灸。

        7.陽白

        【歸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

        【取法】目正視,瞳孔直上,眉上1寸。

        【局部解剖】在額肌中;布有額神經(jīng)外側(cè)支。

        【功能】疏風明目,通經(jīng)活絡(luò)。

        【主治】頭痛、目眩、目痛、眼瞼瞤動、雀目。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8.絲竹空

        【歸經(jīng)】手少陽三焦經(jīng)。

        【取法】眉毛外端凹陷處取穴。

        【局部解剖】有眼輪匝?。徊加忻嫔窠?jīng)顴眶支及耳顳神經(jīng)分支。

        【功能】散風清熱,寧神鎮(zhèn)靜。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痛,眼瞼瞤動,齒痛,癲癇。

        【刺灸法】平刺0.5~1.2寸。

        9.魚腰

        【歸經(jīng)】經(jīng)外奇穴。

        【取法】目正視,瞳孔直上,當眉毛中間取穴。

        【局部解剖】在眼輪匝肌中;布有眶上神經(jīng)、面神經(jīng)分支。

        【功能】明目消腫,舒筋活絡(luò)。

        【主治】目赤腫痛,眼瞼瞤動,眉棱骨痛,眼瞼下垂,目翳。

        【刺灸法】沿眉中向外斜刺0.2~0.5寸,或直刺0.1~0.2寸。

        10.睛明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

        【取法】于目內(nèi)眥的外上0.1寸陷中取穴。

        【局部解剖】在眶內(nèi)緣瞼內(nèi)側(cè)韌帶中,深部為眼內(nèi)直??;布有滑車上、下神經(jīng),深層為眼神經(jīng)分支。

        【功能】散風清熱,明目退翳。

        【主治】目赤腫痛、見風流淚、目眥癢、目翳、目不能視、近視、夜盲、色盲。

        【刺灸法】囑病人閉目,左手將眼球推向外側(cè),針沿眼眶邊緣緩緩刺入0.2~0.5寸,不做手法;禁灸。

        11.攢竹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

        【取法】眉毛內(nèi)側(cè)端,眶下切跡處取穴。

        【局部解剖】有額肌及皺眉??;布有額神經(jīng)內(nèi)側(cè)支。

        【功能】散風鎮(zhèn)痙,清熱明目。

        【主治】頭痛、眉棱骨痛、目眩、目赤痛、迎風流淚、眼瞼瞤動。

        【刺灸法】平刺0.2~0.5寸,禁灸。

        12.巨

        【歸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

        【取法】目正視,瞳孔直下,與鼻翼下緣平齊處取穴。

        【局部解剖】有上唇方肌,布有眶下神經(jīng)及面神經(jīng)頰支。

        【功能】熄風明目,舒經(jīng)活絡(luò)。

        【主治】目癭、齒痛、唇頰腫、瘛瘲、口眼歪斜。

        【刺灸法】直刺0.3~0.6寸;可灸。

        13.顴

        【歸經(jīng)】手太陽小腸經(jīng)。

        【取法】正坐平視,在目外眥直下,顴骨高點下緣凹陷處取穴。

        【局部解剖】在咬肌的起始部顴肌中;有面橫動、靜脈分支;布有面神經(jīng)及三叉神經(jīng)第3支耳顳神經(jīng)。

        【功能】清熱消腫,牽正鎮(zhèn)靜。

        【主治】口眼喎斜、眼瞼瞤動、齒痛、目黃、面赤、唇腫。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14.太陽

        【歸經(jīng)】經(jīng)外奇穴。

        【取法】目外眥與眉梢之間,向外1寸的凹陷中。

        【局部解剖】在顳筋膜及額肌中;淺層有顳筋膜靜脈叢、顴眶動、靜脈,深層有顳深動、靜脈;布有耳顳神經(jīng)、面神經(jīng)顳支,深層有顳深神經(jīng)、三叉神經(jīng)第2支分支。

        【功能】清熱熄風,通絡(luò)止痛。

        【主治】偏正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牙痛、面痛、口眼喎斜。

        【刺灸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3~0.8寸,或用棱針點刺出血。

        15.迎香

        【歸經(jīng)】手陽明大腸經(jīng)。

        【取法】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當鼻唇溝中取穴。

        【局部解剖】有上唇方肌;面動、靜脈及眶下動、靜脈分支;布有面神經(jīng)與眶下神經(jīng)吻合叢。

        【功能】散風清熱,通利鼻竅。

        【主治】口眼喎斜、面癢、面浮腫、鼻疾。

        【刺灸法】直刺0.2~0.6寸或斜刺0.3~0.5寸;不宜灸。

        16.上迎香

        【歸經(jīng)】經(jīng)外奇穴。

        【取法】鼻唇溝上端盡處。

        【局部解剖】有上唇方肌;有面動、靜脈分支;分布有篩前神經(jīng)、眶下神經(jīng)分支及滑車下神經(jīng)。

        【功能】清熱散風,明目通鼻。

        【主治】鼻疾、頭額痛、口眼喎斜。

        【剌灸法】沿鼻唇溝上端斜刺0.3~0.8寸;不可灸。

        17.下關(guān)

        【歸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

        【取法】在顴弓下緣凹陷處,當下頜骨髁狀突的前方,閉口取穴。

        【局部解剖】皮下有腮腺,深層為咬?。挥忻鏅M動、靜脈,最深層為下頜神經(jīng)、面神經(jīng)顴支。

        【勸能】消腫止痛,聰耳通絡(luò)。

        【主治】齒痛、面疼、牙關(guān)開合不利、口眼喎斜、耳聾、耳鳴、聤耳、眩暈。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18.上關(guān)

        【歸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

        【取法】在顴弓上緣,當下關(guān)直上凹陷處取穴。

        【局部解剖】在顳肌中;有顴眶動、靜脈;布有面神經(jīng)的顴眶支及三叉神經(jīng)小分支。

        【功能】聰耳鎮(zhèn)靜,通經(jīng)活絡(luò)。

        【主治】口眼喎斜、耳鳴、耳聾、面痛、齒痛、驚癇、瘛瘲。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19.聽宮

        【歸經(jīng)】手太陽小腸經(jīng)。

        【取法】在耳屏與下頜關(guān)節(jié)之間,微張口呈凹陷處取。

        【局部解剖】在顳淺動、靜脈的耳前支;布有面神經(jīng)及三叉神經(jīng)第3支的耳顳神經(jīng)。

        【功能】聰耳消腫。

        【主治】耳聾、耳鳴、聤耳、齒痛、癲狂、癇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20.頰車

        【歸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

        【取法】開口取穴,在下頜角前上方一橫指凹陷處。上下齒咬緊時,在隆起的咬肌高點處。

        【局部解剖】在咬肌中;有咬肌動、靜脈;布有三叉神經(jīng)第3分支來的咬肌神經(jīng),面神經(jīng)下頜緣支及耳大神經(jīng)。

        【功能】散風清熱,開關(guān)通絡(luò)。

        【主治】頰腫、牙關(guān)緊閉、齒痛、口眼喎斜、痄腮、頸項強痛。

        【刺灸法】直刺0.3~0.4寸或向地倉方向斜刺0.7~0.9寸;可灸。

        21.大迎

        【歸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

        【取法】下頜角前下方約1.3寸,咬肌附著部前緣。

        【局部解剖】在咬肌停止部前緣;前方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jīng)的下頜緣支及三叉神經(jīng)第3支的頰神經(jīng)。

        【功能】祛風止痛,消腫活絡(luò)。

        【主治】牙關(guān)緊閉、口喎、頰腫、齒痛、面腫、唇物瞤動。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22.牽正

        【歸經(jīng)】經(jīng)外奇穴。

        【取法】在耳垂前方0.5寸取穴。

        【局部解剖】在咬肌中,皮下有腮腺;有咬肌動、靜脈分支;布有面神經(jīng)分支。

        【功能】散風清熱,舒筋活絡(luò)

        【主治】口眼喎斜、下牙痛。

        【刺灸法】向鼻翼斜刺0.5~ 0.8寸;可灸。

        23.地倉

        【歸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

        【取法】約口角旁0.4寸,上直對瞳孔。

        【局部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深層為頰??;有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jīng)頰支眶下神經(jīng)分支,深層為頰神經(jīng)的末支。

        【功能】散風止痛,通經(jīng)活絡(luò)。

        【主治】唇緩不收、眼瞼瞤動、口角喎斜、頰腫、流涎、齒痛。

        【刺灸法】直刺0.2寸或向頰車方向平刺0.5~0.8寸;可灸。

        24.夾承漿

        【歸經(jīng)】經(jīng)外奇穴。

        【取法】在承漿穴旁開約1寸,當下頜骨的頦孔處取穴。

        【局部解剖】在口輪匝肌及下唇方肌中,當下頜骨頦孔處;有頦下動、靜脈;布有面、頦神經(jīng)分支。

        【功能】清化濕熱,舒筋活絡(luò)。

        【主治】口眼喎斜、牙痛、牙齦出血。

        【刺灸法】直刺0.1~0.2寸。

        25.承漿

        【歸經(jīng)】任脈。

        【取法】在頦唇溝正中凹陷處取穴。

        【局部解剖】在口輪匝肌與頦肌之間;有下唇動、靜脈分支;布有面神經(jīng)及頦唇神經(jīng)分支。

        【功能】生津斂液,舒筋活絡(luò)。

        【主治】流涎、齒痛齦腫、口喎、面腫。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26.禾

        【歸經(jīng)】手陽明大腸經(jīng)。

        【取法】在鼻孔外緣直下,平水溝處。

        【局部解剖】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動、靜脈的上唇支;布有三叉神經(jīng)第2支的下支與面神經(jīng)的吻合支。

        【功能】清肺利鼻。

        【主治】口喎、牙關(guān)緊閉、鼻疾。

        【刺灸法】直刺0.2寸;禁灸。

        27.水溝

        【歸經(jīng)】督脈。

        【取法】在人中溝正中線上1/3折點處。

        【局部解剖】在口輪匝肌中;有上唇動、靜脈;布有眶下神經(jīng)支及面神經(jīng)頰支。

        【功能】醒神開竅,清熱息風。

        【主治】昏迷、暈厥、癲狂、癇證、急慢驚風、鼻塞、風水面腫、喎僻、口眼喎斜、消渴、急性腰扭傷。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

        二、經(jīng)驗穴

        1.上地倉

        【取法】在鼻唇溝上1/3與中下2/3的交點處取穴。

        【局部解剖】在口輪匝肌外上部,深層為顴??;有上唇動脈及面動、靜脈;布有面神經(jīng)頰支眶下神經(jīng)分支,深層為頰神經(jīng)的末支。

        【功能】通經(jīng)活絡(luò)。

        【主治】面癱經(jīng)驗穴,用于面癱各期口角歪斜,聯(lián)動、板滯、面肌攣縮、面部肌肉拘急等癥。

        【刺灸法】直刺0.2~0.5寸;可向顴髎透刺1.2寸;可灸。

        2.下地倉

        【取法】頦唇溝與地倉穴連線的中點取穴。

        【局部解剖】在口輪匝肌外下部,深層為降下唇?。挥忻鎰?、靜脈;布有頰神經(jīng)的末支。

        【功能】通經(jīng)活絡(luò)。

        【主治】面癱經(jīng)驗穴,用于面癱各期口角歪斜、聯(lián)動、板滯、面肌攣縮、面部肌肉拘急等癥。

        【刺灸法】直刺0.2~0.5寸;可向頰車透刺;可灸。

        3.額角

        【取法】頭維與本神連線的中點直下1寸處取穴。

        【局部解剖】在額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和額動、靜脈外側(cè)支;布有額神經(jīng)外側(cè)支。

        【功能】通經(jīng)活絡(luò)。

        【主治】面癱經(jīng)驗穴,用于面癱各期額紋消失或減少,抬眉不能等癥。

        【刺灸法】向上平刺0.2~0.4寸;可向頭維透刺;可灸。

        4.垂前

        【取法】耳根前0.5寸垂直向下0.5寸處取穴。

        【局部解剖】在咬肌中,皮下有腮腺;有咬肌動、靜脈分支;布有面神經(jīng)分支。

        【功能】通經(jīng)活絡(luò),消腫止痛。

        【主治】面癱經(jīng)驗穴因其為面神經(jīng)通過處,故可用于治療面癱耳周疼痛腫脹甚者。

        【刺灸法】直刺0.2~0.5寸;可灸。

        三、上肢穴位

        1.合谷

        【歸經(jīng)】手陽明大腸經(jīng)原穴。

        【取法】在第1、第2掌骨之間,約當?shù)?掌骨之中點取穴。

        【局部解剖】有第1骨間背側(cè)肌,深層為拇內(nèi)收肌橫頭;有手背靜脈網(wǎng)(頭靜脈起始部),指掌側(cè)固有動脈;布有橈神經(jīng)淺支。

        【功能】清熱解表,明目聰耳。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發(fā)熱惡寒、咳嗽、面腫、牙關(guān)緊閉、口眼喎斜、鼻淵、齒痛、耳聾、半身不遂、指攣臂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2.中渚

        【歸經(jīng)】手少陽三焦經(jīng),輸穴。

        【取法】在手背第4、第5掌指關(guān)節(jié)后的掌骨間,當液門后1寸,握拳取穴。

        【局部解剖】在第4骨間?。黄は掠惺直踌o脈網(wǎng)及第4掌背動脈;布有來自尺神經(jīng)的手背支。

        【功能】清熱利咽,明目聰耳。

        【主治】熱病、頭痛、喉痹、目眩、目赤、目痛、耳聾、耳鳴、脊膂痛、肩背肘臂酸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3.陽谷

        【歸經(jīng)】手太陽小腸經(jīng),經(jīng)穴。

        【取法】在腕關(guān)節(jié)的尺側(cè),當三角骨與尺骨莖突之間凹陷中。

        【局部解剖】在尺側(cè)腕伸肌腱的尺側(cè)緣;有腕背側(cè)動脈;布有尺神經(jīng)的手背支。

        【功能】清心寧神,明目聰耳。

        【主治】熱病汗不出、頭眩目痛、癲狂、耳聾耳鳴、腰項拘急、肩關(guān)節(jié)痛、痔漏、齒痛。

        【剌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4.陽溪

        【歸經(jīng)】手陽明大腸經(jīng),經(jīng)穴。

        【取法】在腕背橈側(cè),拇指翹起時,當拇短伸肌腱和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取穴。

        【局部解剖】在拇短伸肌腱和拇長伸肌腱之間;有頭靜脈,橈動脈本干及其腕背支;布有橈神經(jīng)淺支,前臂外側(cè)皮神經(jīng)。

        【功能】清熱安神,明目利咽。

        【主治】頭痛、耳聾耳鳴、咽喉腫痛、齒痛、目翳、熱病心煩、癲狂、癮風、臂腕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5.神門

        【歸經(jīng)】手少陰心經(jīng),原穴、輸穴。

        【取法】仰掌,豌豆骨的橈側(cè)緣,即尺側(cè)腕屈肌腱附著于豌豆骨橈側(cè),掌后橫紋上。

        【局部解剖】在尺側(cè)腕屈肌踺和指淺屈肌之間,深層為指深屈肌,有尺動脈通過,布有前臂內(nèi)側(cè)皮神經(jīng),尺側(cè)為尺神經(jīng)。

        【功能】扶正祛邪,寧心安神。

        【主治】心痛、心煩、失眠、恍惚、健忘、驚悸、怔忡、癡呆悲哭、癲狂癇證、嘔血、吐血、目黃脅痛喘逆上氣。

        【刺灸法】直刺0.2~0.4寸;可灸。

        6.列缺

        【歸經(jīng)】手太陰肺經(jīng),絡(luò)穴、八脈交會穴 通任脈。

        【取法】兩手虎口相交,一手食指壓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食指尖端到達的凹陷中是穴。

        【局部解剖】在肱橈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有頭靜脈及橈動、靜脈分之;布有前臂外側(cè)皮神經(jīng)和橈神經(jīng)淺支的混合支。

        【功能】宣肺散邪,通調(diào)任脈。

        【主治】咳嗽,氣喘,咽喉痛;項強,偏正頭痛,牙痛。

        【刺灸法】向肘部斜刺0.5~0.8寸;可灸。

        7.內(nèi)關(guān)

        【歸經(jīng)】手厥陰心包經(jīng),絡(luò)穴、八脈交會穴 通陰維脈。

        【取法】仰掌,腕橫紋上2寸,當掌長肌腱與橈側(cè)腕屈肌腱之間取穴。

        【局部解剖】在橈側(cè)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有指淺屈肌,深層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層為前臂掌側(cè)骨間動、靜脈;布有前臂內(nèi)側(cè)皮神經(jīng),下為正中神經(jīng)掌皮支,最深層為前臂掌側(cè)骨間神經(jīng)。

        【功能】寧神鎮(zhèn)痛,疏肝和中。

        【主治】心痛、心悸、不寐、癲狂、癇證、胃痛、嘔吐、肘臂攣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8.外關(guān)

        【歸經(jīng)】手少陽三焦經(jīng),絡(luò)穴、八脈交會穴 通陽維脈。

        【取法】腕背橫紋上2寸,當橈、尺兩骨之間取穴。

        【局部解剖】在橈骨與尺骨之間,指總伸肌與拇長伸肌之間;深層為臂骨間背側(cè)動脈和掌側(cè)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cè)皮神經(jīng),深層為前臂骨間背側(cè)及掌側(cè)神經(jīng)。

        【功能】解表清熱,聰耳明目。

        【主治】傷寒、熱病、頭痛、頰痛、耳鳴、耳聾、目赤腫痛、肩背痛、肘臂伸屈不利、手指疼痛、手顫。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9.曲池

        【歸經(jīng)】手陽明大腸經(jīng),合穴。

        【取法】屈肘,在肘橫紋橈側(cè)端凹陷處取穴。約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之中點。

        【局部解剖】在肱橈肌的橈側(cè),橈側(cè)腕長伸肌起始部;有橈返動脈分支;布有前臂背側(cè)皮神經(jīng),內(nèi)側(cè)深層為橈神經(jīng)本干。

        【功能】散風止癢,清熱消腫。

        【主治】熱病、咽喉腫痛、齒痛、目赤痛、瘰疬、瘡、癤、癮疹、手臂腫痛、上肢不遂、手肘無力。

        【刺灸法】直刺0.8~1.2寸;可灸。

        四、下肢穴位

        1.血海

        【歸經(jīng)】足太陰脾經(jīng)。

        【取法】屈膝,髕骨內(nèi)上緣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nèi)側(cè)頭隆起處取穴。

        簡便取法:患者屈膝,醫(yī)者以手掌心按于患者膝髕骨上,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約成45°斜置,于大腿內(nèi)上方,當拇指尖下是穴。

        【局部解剖】在股內(nèi)側(cè)肌隆起處;有股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經(jīng)及股神經(jīng)肌支。

        【功能】健脾化濕,調(diào)經(jīng)統(tǒng)血。

        【主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經(jīng)閉、崩漏、股內(nèi)側(cè)痛、皮膚濕瘆。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2.明陵泉

        【歸經(jīng)】足太陰脾經(jīng),合穴。

        【取法】在脛骨內(nèi)側(cè)髁起點凹陷處取穴。

        【局部解剖】在脛骨后緣與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方;前方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最深層有脛后動、靜脈;布有小腿內(nèi)側(cè)皮神經(jīng)本干,深層有脛神經(jīng)。

        【功能】健脾勝濕,益腎固精。

        【主治】腹脹、暴泄、水腫、黃疽、喘逆、小便不利或失禁、陰莖痛、婦人陰痛、遺精、膝痛。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3.陽陵泉

        【歸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合穴、八會穴 筋會。

        【取法】在腓骨小頭前下緣凹陷中取穴。

        【局部解剖】在腓骨長、短肌中;有膝下外側(cè)動、靜脈;當腓總神經(jīng)分為淺神經(jīng)及腓深神經(jīng)處。

        【功能】疏肝利膽,舒筋鎮(zhèn)驚。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腫痛、腳氣、脅肋痛、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月經(jīng)過多。

        【刺灸法】直刺0.6~1.2寸;可灸。

        4.足三里

        【歸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合穴。

        【取法】在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棘外側(cè)一橫指,當脛骨前肌上,屈膝或平臥取穴。

        【局部解剖】有脛骨前肌,外側(cè)為趾長伸??;有脛前動、靜脈;布有腓腸外側(cè)神經(jīng)及隱神經(jīng)的皮支,深層為腓深神經(jīng)。

        【功能】和胃健脾、通腑化痰、升降氣機。

        【主治】胃痛、嘔吐、腹脹、腸鳴、泄瀉、痢疾、腹痛、胸中瘀血、胸脅支滿、納少、疳積、喘咳、頭暈、耳鳴、心悸、癲狂、中風、乳癰、腳氣、水腫、熱病頭痛額痛、膝脛酸痛、喉痹不能言。

        【刺灸法】直刺0.6~1.3寸;可灸。

        5.豐隆

        【歸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絡(luò)穴。

        【取法】仰臥,在外膝眼下8寸,脛骨前肌的外緣。

        【局部解剖】有趾長伸肌和腓骨短??;有脛前動脈分支;布有腓淺神經(jīng)。

        【功能】化痰定喘,寧心安神。

        【主治】哮喘、咳嗽、痰多、胸痛、癲狂、訕笑、癇證、便秘、頭痛、頭暈、咽喉腫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6.三陰交

        【歸經(jīng)】足太陰脾經(jīng)。

        【取法】在內(nèi)踝高點上3寸,當脛骨內(nèi)側(cè)面后緣。

        【局部解剖】在脛骨后緣和比目魚肌之間;有大隱靜脈,深層有脛后動、靜脈;布有小腿內(nèi)側(cè)皮神經(jīng),深層后方有脛神經(jīng)。

        【功能】健脾利濕、兼調(diào)肝腎。

        【主治】脾胃虛弱、腸鳴、腹脹、消化不良、失眠、濕疹、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經(jīng)閉、難產(chǎn)、惡露不行、陰挺、赤白帶下、陽痿、遺精、小便不利、遺尿、疝氣、水腫、足痿痹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7.俠溪

        【歸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滎穴。

        【取法】在第4、第5跖趾關(guān)節(jié)前,當趾蹼緣的縱紋頭處取穴。

        【局部解剖】在趾背側(cè)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jīng)支趾背側(cè)神經(jīng)。

        【功能】平肝息風,疏肝寧心。

        【主治】頭痛、眩暈、胸脅痛、驚悸、耳鳴、耳聾、目外眥赤痛、頰腫、膝股痛、足跗腫。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8.照海

        【歸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八脈交會穴 通陰蹺脈。

        【取法】在內(nèi)踝正下緣的凹陷中取穴。

        【局部解剖】在蹲趾外展肌止點;后方有脛后動、靜脈;布有小腿內(nèi)側(cè)皮神經(jīng),深部為脛神經(jīng)本干。

        【功能】滋陰益腎,調(diào)經(jīng)安神。

        【主治】咽喉干燥、目赤腫痛、面癱眼瞼閉合不能、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赤白帶下、小便頻數(shù)、癇證夜發(fā)、嗜臥、驚恐不寧、腳氣、梅核氣。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9.申脈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八脈交會穴 通陽蹺脈。

        【取法】在外踝正下方,當赤白肉際處取穴。

        【局部解剖】有外踝動脈網(wǎng);當腓腸神經(jīng)分布處。

        【功能】鎮(zhèn)靜止癇,安神寧心。

        【主治】癇證、癲狂、失眠、眩暈、目赤痛、面癱眼瞼開合不利、項強、頭痛、腰痛、足脛寒、不能久立。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10.太溪

        【歸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輸穴,原穴。

        【取法】在足內(nèi)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取穴。

        【局部解剖】有脛后動、靜脈;布有小腿內(nèi)側(cè)皮神經(jīng),當脛神經(jīng)之經(jīng)過處。

        【功能】益腎納氣,培土生金。

        【主治】頭痛目眩、咽喉腫痛、咳嗽氣喘、胸痛、咯血、齒痛、耳聾耳鳴、失眠健忘、遺精、陽痿、小便頻數(shù)、腰膝酸軟、下肢厥冷、內(nèi)踝腫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11.昆侖

        【歸經(jīng)】足太陽膀胱經(jīng)。

        【取法】在跟腱和外踝高點之間凹陷處取穴。

        【局部解剖】有腓骨外肌;有小隱靜脈及外踝后動、靜脈;分布著腓腸神經(jīng)。

        【功能】清熱截瘧,鎮(zhèn)痙止癇。

        【主治】小兒癇證、瘧疾、目眩、頭痛、項強、肩背拘急、腰痛、足跟痛、難產(chǎn)。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12.丘墟

        【歸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原穴。

        【取法】在外踝前下緣與舟骨前上方凹陷處取穴。

        【局部解剖】在趾短伸肌起點;有外踝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jīng)分支及腓淺神經(jīng)分支。

        第三章 針灸治療面癱031

        【功能】疏肝利膽,通經(jīng)活絡(luò)。

        【主治】目赤腫痛、目生翳膜、中風偏癱、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疝氣、瘧疾、下肢痿痹、外踝腫痛。

        【刺灸法】直刺0.5~0.7寸;可灸。

        13.沖陽

        【歸經(jīng)】足陽明胃經(jīng),原穴。

        【取法】在足背部,當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局部解剖】在趾長伸肌腱外側(cè);有足背動、靜脈及足背靜脈網(wǎng);布有來自腓前神經(jīng)的足背內(nèi)側(cè)皮神經(jīng),深層為腓深神經(jīng)。

        【功能】和胃健脾,鎮(zhèn)驚安神。

        【主治】胃脘脹痛、納呆、善驚久狂、口眼喎斜、面腫齒痛、足痿無力、腳背紅腫。

        【刺灸法】避開動脈,直刺0.2~0.3寸;可灸。

        14.足臨泣

        【歸經(jīng)】足少陽膽經(jīng)輸穴。

        【取法】在第4、第5跖趾關(guān)節(jié)后,當小趾伸肌腱的外側(cè)處取穴。

        【局部解剖】有足背靜脈網(wǎng),第4趾背側(cè)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jīng)。

        【功能】平肝息風,化痰消腫。

        【主治】頭痛、目外眥痛、目眩、乳癰、瘰疬、中風偏癱、瘧疾、脅肋痛、臂痛、足跗腫痛。

        【刺灸法】直刺0.5~0.7寸;可灸。

        15.公孫

        【歸經(jīng)】足太陰脾經(jīng),絡(luò)穴、八脈交會穴 通沖脈。

        【取法】在太白后約1寸,當?shù)?跖骨基底前下緣,赤白肉際處取穴。

        【局部解剖】在外展姆肌中;其跗內(nèi)側(cè)動脈及足背靜脈網(wǎng);在隱神經(jīng)及腓淺神經(jīng)分支吻合處。

        【功能】健脾化濕,和胃理中。

        【主冶】胃痛、嘔吐、飲食不化、腸鳴、腹脹、腹痛、痢疾、泄瀉、多飲、霍亂、腸風下血、水腫、煩心失眠、發(fā)狂妄言、嗜臥、腳氣。

        【剌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