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肺系疾病——肺炎喘嗽、乳蛾、哮喘、鼻衄、風溫、感冒、喉痹、喉喑等癥的臨床表現(xiàn)雖各異,但總不越乎肺氣的病理變化。善治者只需了解特點,辨清證候,不外調其氣機、適其寒溫、理其虛實而已。惟小兒肺臟嬌嫩,肺氣不足,寒熱虛實易于轉化,遣方用藥必須靈活應變,防患未然,并始終注意維護正氣。
掌握呼出吸入之機,善調升降
孫老從多年的臨床實踐中認為,肺氣宣降兩者功能失常,雖可同病相連,但非等量齊觀。如寒邪束肺而見憎寒發(fā)熱、汗閉膚干、咳嗽痰鳴、呼吸喘促等癥,病機表現(xiàn)則以肺氣失宣為主,治當宣肺透邪。若痰阻氣道,熱邪閉肺而見咳嗽、氣喘、喉喑、喉痹者,則以肺氣失降為主,治當肅肺泄熱。宣發(fā)肺氣法一般有清宣法和溫宣法兩種,前者適用于風熱閉肺,后者適用于風寒束肺。通降肺氣法常用的有降氣肅肺法和通腑肅肺法兩種,前者有降逆平喘之功,后者有祛痰泄熱之效。在運用宣、通兩法時,要緊緊把握小兒“易寒易熱”的病理特點,時刻注意“宣肺應溫清有度,肅肺須通降毋過”。尤其考慮到風溫之邪傳變最速,要及早投入清氣藥,以防入氣傳營,實為上工之治?,F(xiàn)試舉下述病例以說明之。
例1:肺炎喘嗽。
楊某,男,4歲。微惡風寒、溫溫發(fā)熱、鼻塞、咳嗽3日,服保赤散、琥珀抱龍丸無效來診。診見面赤咽紅,唇干口渴,發(fā)熱無汗,咳嗽痰鳴,呼吸喘促,煩躁不安,舌紅苔白,指紋浮紅,脈浮數(shù)。此屬風熱閉肺,肺失宣和。亟宜辛涼透邪,輕宣肺氣。
處方:桑葉絡、金銀花各6克,連翹、牛蒡子各4.5克,炒梔子皮、炒枯黃芩、杏仁、桔梗、甘草各3克,薄荷2.4克(后入)。1劑。
二診:藥后身得潤汗,發(fā)熱、咳嗽痰鳴、氣喘均見減輕。原方去薄荷、杏仁,加炒瓜蔞皮、浙貝母各4.5克。2劑。
三診:身熱盡退,咳喘均平,舌紅苔薄黃,口干唇燥。小兒肺常不足,外感風熱后,肺陰受灼,擬養(yǎng)陰清肺法以善其后。
處方:南沙參、麥冬、枇杷葉(包)各6克,浙貝母、天花粉、野百合、甜杏仁各4.5克,甘草2.4克。3劑。
例2:乳蛾。
秦某,男,3歲。發(fā)熱有汗,嗆咳音嘶,咽喉紅腫,表層白腐,痛不欲食,舌苔黃厚,大便3日未解,小便短赤,脈浮數(shù),指紋鮮紅。肺胃素有積熱,加之外感風熱羈留不解,風火相煽,內外交熾,搏結于咽喉發(fā)為乳蛾。辛涼清解已屬揚湯止沸,通腑泄熱方為釜底抽薪。且咽者胃管,喉者肺管,皆以降為和。清熱解毒藥亦不可廢。
處方:生梔子皮、生大黃(后入)、玄明粉(沖服)、射干、甘草各3克,金銀花、連翹、玄參、麥冬各4.5克。1劑。錫類散1支,吹喉,一日數(shù)次。
二診:藥后腑氣已通,得大便2次,先硬后溏,熱退,嗆咳減,咽腫見消,肺胃積熱已清泄下行。前方去大黃、玄明粉,加木蝴蝶、蟬蛻各3克。2劑。
三診:咽腫已消,發(fā)音正常,惟兩側白腐尚未盡斂。二診方去蟬蛻、射干,加川百合、大白芍各4.5克,青果2枚。3劑。藥盡而愈。
【按】兩例皆屬外感風熱,一予清宣肺氣法,一予通腑肅肺法。
“例1”溫邪雖在上焦衛(wèi)分,但小兒“肝常有余”,邪熱易于竄肝動風,同時又善入氣傳營,故于辛涼解表藥中,加清氣藥,斷其竄肝入氣之路。所用清氣藥均較空松,無大苦大寒傷肺之弊。且苦辛合用,宣中有降,頗合肺氣升降之機。對風熱感冒以及由此而發(fā)生的咳嗽、哮喘等癥,也可運用此法。對于外感風寒之肺炎喘嗽、感冒、咳嗽、哮喘等癥,常喜溫清并用。藥用紫蘇葉、紫蘇子、防風、薄荷、牛蒡子、荊芥、淡豆豉、連翹、蔥葉、生姜等味,用量甚輕,藥性平和,適合于小兒。
“例2”除風熱上干的外因以外,尚有肺胃積熱的內因。蓋肺與大腸相表里,通腑即所以瀉肺胃之熱。方中大黃、玄明粉量僅3克,加甘草解毒緩瀉。凡哮喘、肺炎喘嗽、咳嗽等癥因痰涎壅盛阻于氣道者,亦可運用本法。還可用枳殼、杏仁、瓜蔞仁、火麻仁等寬腸潤下藥煎湯送服礞石滾痰丸(研碎),用量可根據(jù)患兒體質及病情酌定。此方降痰作用優(yōu)于前方。如舌苔白厚,肺有寒痰者,可加淡干姜少許,與丸中大黃相伍,可收苦降辛通之效。
明確惡寒畏火之性,謹用寒溫
孫老嘗謂:“肺守中和之性,既惡寒亦惡熱也。治其寒證當以熱藥,但不宜大熱,以免熱耗肺陰;治其熱證當以寒藥,但不可過寒,以免寒傷肺氣。小兒肺臟嬌嫩,尤應如此。”故在治療這類疾病時,應注意法有尺度,量有分寸,謹用寒溫,不使過劑。
例1:哮喘。
李某,男,5歲。哮喘年余,感寒即發(fā),發(fā)則治肺,雖有緩解之期,但移時又作,常無安寧之日?;純盒误w虛羸,面色青灰,哮齁之聲不輟。形寒肢冷,咳痰清稀,納少,神疲,小便清長,大便濡軟,舌胖苔白,脈沉細。一派命火衰微、腎虛不納之象,治當溫腎納氣。
處方:紫河車9克,煅龍骨12克(先煎),熟地黃4.5克,野山參、鹿角片(先煎)、熟附子、五味子、炙甘草各3克,肉桂(焗服)、淡干姜各1.5克。2劑。
二診:藥后氣喘稍平,齁喘之聲較緩,肢冷明顯轉溫。上方已獲效機,原方加山茱萸、炙黃精、淮山藥各9克。全方加5倍劑量,共研細末。每日3次,每次6克,開水調服。
三診:服上藥以來,哮喘日趨平復,惟氣息稍感細促,納增,便實,形體略見豐腴。原方繼服1個月,并囑調飲食、適寒溫即可。
例2:鼻衄。
張某,女,2歲。發(fā)熱顴紅,干咳不爽,煩躁欠安,常以兩手揉鼻,揉后即見衄血,血色鮮紅,便燥溲赤,舌紅苔黃,脈數(shù)。鼻為肺竅,兩顴屬肺,今見顴紅鼻衄,顯系肺火灼傷陽絡。治宜清瀉肺火,疏利肺氣。唐宗海(容川)謂:“肺氣清,則太陽之氣自清而衄不作矣?!?/p>
處方:桑白皮、地骨皮、黑梔子、生地黃各3克,南沙參、麥冬、白茅根各4.5克,薄荷(后入)、甘草各2.4克。雪羹湯(海蜇30克,荸薺5枚,煎湯)代水。2劑。
二診:藥后發(fā)熱、顴紅已退,鼻衄幸止,大便轉軟,小便漸清,顯見肺火上炎之勢已挫,肺陰銷鑠之損初固。蓋脾為肺之母,治肺尚須護脾,此所謂“清金保肺,無犯中州之土,培土調中,不損至高之氣”(明·綺石《理虛元鑒》)之理也。
處方:茯苓、薏苡仁、淮山藥各6克,南沙參、麥冬、川百合、白扁豆、川貝母各3克,甘草2.4克。連服3劑,以鞏固療效。
【按】“例1”為命門火衰,腎虛不納所致,非肺氣虛弱、呼吸短促可比,治當溫腎納氣以固其本。惟肺屬燥金之臟,大溫大熱于肺不利。前方用紫河車、鹿角、干姜、肉桂、附子等溫陽壯火之品,但用量較小,中有甘草、龍骨、熟地黃等藥為伍,可緩其熱性。后方加山茱萸、黃精、山藥,其性平和,無燥熱傷肺之虞。
“例2”為熱傷陽絡之鼻衄。前方用瀉白散、雪羹湯等清肺瀉火,養(yǎng)陰止血,加薄荷疏利肺氣,在養(yǎng)陰清熱藥中用辛味藥又不致涼肺。對喉痹、久喑、久咳之屬于陰虛火旺者,亦可取兩方之長,酌情增損。
須知易虛易實之變,妥施補瀉
小兒病理變化“易虛易實”。孫老嘗謂:“小兒之恙如‘沒把流星’,持之不住,握之不定。虛證不宜峻補,峻則壅滯滿中;實證不宜猛瀉,猛則克削傷正。必治實慎防轉虛,治虛謹慮成實,如是者,斯可謂治有先見,胸有成竹者也?!?/p>
例1:風溫熱閉。
王某,女,1歲半。春末感風溫之邪,微惡風寒,發(fā)熱無汗,咳嗽氣粗,唇干口渴。前醫(yī)進疏風解表藥未效,且日益加重。刻見壯熱面赤,神昏躁擾,舌絳,苔黃欠津,指紋紫滯達于命關,逆?zhèn)髦畡菀殉?。葉桂指出:“邪入心包絡中,深怕液涸神昏,當滋清去邪,兼進牛黃丸驅熱利竅。”
處方:潞黨參4.5克,生地黃、帶心連翹、連心麥冬,人中黃、金銀花、紫丹參各3克,九節(jié)石菖蒲、川郁金各2.4克,鮮卷心竹葉4片,犀角屑0.3克(代)。1劑。牛黃清心丸半粒,每日2次。
二診:熱勢稍挫,躁擾較安,惟神志尚未清爽。逆勢已示轉機,仍須清熱利竅,總以轉出氣分乃吉。原方去竹葉,加鮮竹瀝1匙。1劑。
三診:神志清爽,躁擾安靜,舌干絳轉潤,熱未盡退,咳有痰聲。病機由里出表,佳兆也。應因勢利導,清肺豁痰可矣。
處方:南沙參、桑白皮、地骨皮、金銀花、瓜蔞仁、浙貝母各3克,薄荷(后入)、桔梗、甘草各2.4克,鮮枇杷葉(刷去毛)1片(布包)。3劑。藥后諸癥悉愈。
例2:氣虛感冒。
劉某,男,2歲。形瘦神萎,自汗畏風,感冒纏綿不休,愈后未幾又復感風寒,或已至尾聲再繼發(fā)套伏。常服解表藥無效??人蕴迪 1沐?,日3次或4次,伴完谷不化。舌淡苔白,脈浮細。此緣肺氣虛弱,腠理不密,外邪極易乘虛而入。常服疏風解表藥,宣發(fā)已虛之肺氣,更致衛(wèi)外不固,此舍本逐末之法也。肺脾兩虛以肺虛見癥為主,治當益氣解表。然脾為肺之母,補脾亦不可缺。
處方:炙黃芪、炒白術各9克,防風4.5克,甘草3克,大棗4枚,薄姜1片。連服3劑。
二診:感冒已愈,自汗減少。方已獲效,不再更張,原方再進5劑。藥盡后自汗已止,大便正常,神情轉佳。囑常服補中益氣丸,每日2次,每次3克。爾后,患兒已日益健壯矣。
【按】“例1”風溫逆?zhèn)餍陌?,屬熱證、閉證,方用清營湯去黃連、玄參,加人中黃、潞黨參,一為去其苦寒之性,加強解毒之功;一為扶持正氣,以防由閉轉脫。是治小兒實證者不可不慎也。
“例2”為肺氣虛弱、衛(wèi)外不固之感冒,雖有表邪,但不宜過散,過散則表愈虛,虛人尤易外感。同時亦不宜過補,過補則邪氣留,反致糾纏不解。故用玉屏風散、甘草,取其以補為主,補中有散,加姜、棗調和營衛(wèi)。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