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加拿大Campeau及其同事首先報道了經皮穿刺橈動脈行冠狀動脈造影術。1992年,荷蘭Kiemeneij醫(yī)師報道了20例經橈動脈途徑進行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和支架置入術的初步研究結果。1995年Kiemeneij再次報道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造影和PCI的安全性和優(yōu)越性。近十余年來隨著臨床實踐及介入治療器械的改進,經橈動脈PCI被越來越多的醫(yī)院采用。和股動脈途徑相比,橈動脈途徑具有穿刺損傷小、血管并發(fā)癥少、術后止血方便、下床活動早、恢復快、不影響抗凝或溶栓藥物的連續(xù)使用、住院日減少等優(yōu)點,加之橈動脈行走表淺,易于壓迫止血,周圍無重要靜脈和神經相伴,不易發(fā)生與穿刺相關的神經血管損傷。國內最早于1997年阜外醫(yī)院開展經橈動脈PCI,現(xiàn)阜外醫(yī)院90%介入患者采用橈動脈途徑,國內亦有越來越多的醫(yī)院開展此項業(yè)務。
(一)適應證和禁忌證
1.適應證
(1)橈動脈搏動好、走行直。
(2)Allen試驗陽性。
(3)既往無橈動脈及鎖骨下動脈變異或閉塞史。
符合上述條件的患者均可選擇橈動脈途徑行冠狀動脈造影,有以下情況可首選橈動脈途徑冠狀動脈造影。①股動脈狹窄、閉塞;②髂動脈或腹主動脈嚴重紆曲、狹窄、閉塞及夾層;③下肢靜脈嚴重曲張并發(fā)深靜脈血栓形成或有肺動脈栓塞史;④肥胖并股動脈搏動較弱;⑤降主動脈瘤或腹主動脈瘤,經股動脈途徑操作導管有較大風險者;⑥腰部疾病術后不能長時間臥床者;⑦心功能不全或其他原因不能平臥的患者;⑧術后需要遠距離搬動、轉運,下肢不易固定,致使壓迫止血困難。
2.絕對禁忌證
(1)Allen試驗陽性。
(2)橈動脈搏動弱或者無搏動。
(3)橈動脈-靜脈短路。
(4)橈動脈嚴重紆曲或變異。
3.相對禁忌證
(1)橈動脈搏動較差,脈搏較弱。
(2)橈動脈、鎖骨下動脈或無名動脈紆曲。
(3)主動脈嚴重擴張。
(4)身材矮小、肥胖的老年女性。
(5)胸廓成形術后或胸廓畸形致大動脈走行變異。
(6)CABG術后,需行橋血管造影,不能經右橈動脈行左乳內動脈造影或左橈動脈行右乳內動脈造影。
(二)橈動脈穿刺術
橈動脈穿刺是經橈動脈途徑冠狀動脈造影的關鍵,也是難點之一。
(1)患者仰臥于導管床上,右手自然外伸、外展于臂托上,和身體成10°~30°,手腕部墊高,以利于穿刺。
(2)常規(guī)消毒、鋪巾,范圍為自肘關節(jié)上15~20cm處至手掌部。
(3)選擇橈動脈搏動最強、走行直的部位穿刺,一般在距離腕橫紋2~3cm處,此處橈動脈表淺、搏動最強。
(4)1%~2%利多卡因1~2ml在穿刺部表淺麻醉;注意勿進針過深,以免刺到橈動脈引起橈動脈痙攣;麻醉藥不宜注入過多,否則穿刺處腫脹,橈動脈摸不清,致穿刺失敗。
(5)常用穿刺套裝有Cordis公司穿刺包[內含21號穿刺針,25cm 0.019in(1in=0.0254m)直導絲,11cm 6F鞘管]和Terumo公司橈動脈穿刺包(內含20號穿刺針,25cm 0.019in超滑直導絲,16cm 6F鞘管)。穿刺時進針角度和橈動脈走行一致,角度為30°~60°,有血液噴出后,左手固定穿刺針,右手輕柔地送入導絲,導絲送入一定要非常順利,沒有阻力。順利送入導絲后,再在穿刺處補充麻醉,順穿刺針用手術刀刃朝上切開皮膚2mm左右,退出穿刺針,沿導絲送入6F橈動脈鞘,經鞘管注入肝素3 000U,硝酸甘油200/μg,維拉帕米2.5~5mg或地爾硫3~5mg。
(6)造影導管的選擇及送入: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造影可選用Judkins造影導管、TERUMO公司和Medtronic公司的5FBRACHIAL4左右冠狀動脈共用型造影導管和Amplaze造影導管。Judkins和Amplaze造影導管如上文所述,TERUMO公司和Medtronic:公司的左右冠狀動脈共用型造影導管僅有5FBRAcHIAL 4一個型號,90%的患者用共用型導管均可順利完成冠狀動脈造影。
送導管時,可首選1.5m的0.035in的超滑J形導絲,在X線透視下,無阻力情況下輕柔推送導絲和導管前進,盡可能多的讓導絲走在導管前面。如遇到阻力,切勿暴力推送導絲導管,應先回撤,然后重新送入,必要時撤出導絲,自導管推注造影劑,以了解血管的解剖情況。當導絲通過無名動脈后難以進入升主動脈,可回撤導絲,囑患者深吸氣后再次送入,多數可順利到達升主動脈。如還不能,則先將導絲送入降主動脈,然后將導管送至主動脈弓部,回撤導絲至導管口后,旋轉導管,使導管口指向升主動脈,再送入導絲,即可順利送入升主動脈。到達竇底后,撤出導絲,連接三聯(lián)三通,監(jiān)測動脈壓力。
(7)左冠狀動脈造影:應用5F共用型導管行左冠狀動脈造影時,先將導管送至升主動脈根部,撤導絲,連三聯(lián)三通,監(jiān)測動脈壓力。此時,共用型導管的頭部多指向右竇,需順時針旋轉同時緩慢回撤導管,見其前端有一輕微上彈的動作,說明已到左冠狀動脈開口,注射少量造影劑加以證實。5F共用型導管帶有側孔,需要輕柔地旋轉或推送導管使之和左冠狀動脈有良好的同軸性,方能獲得高質量的左冠狀動脈影像。若升主動脈寬度和左冠狀動脈開口方向異常,需更換適當大小的JL或AL造影導管。
應用JL導管經橈動脈行左冠狀動脈造影和經股動脈途徑的操作不一樣,首先將導絲送至升主動脈根部,再將導管沿導絲送至升主動脈根部,退導絲,緩慢回撤導管后再旋轉導管,可見導管前端有一彈入冠脈開口的動作,注射少量造影劑確定導管已到位。進行多角度的體位造影,以獲得高質量的影像。
(8)右冠狀動脈造影:應用5F共用型導管行左冠狀動脈造影完成后,可在左前斜45°。順時針旋轉導管,使其開口離開左冠狀動脈口,再繼續(xù)順時針旋轉并推送導管,使之指向影像的右切線位,見其遠端有一明顯向右上方彈入右冠脈口的動作,注射少量造影劑加以證實。如未能到位,則推送導管使其遠端進入右冠竇并指向影像的右切線位,緩慢回撤,同樣可見其遠端有一明顯向右上方彈入右冠脈口的動作。
5F共用型導管行右冠狀動脈造影操作時,有兩種潛在的危險情況:其一,導管較易進入竇房結動脈或圓錐支,發(fā)生導管嵌頓,一旦發(fā)現(xiàn)壓力衰減或心率下降,應立即后撤導管,囑患者大聲咳嗽;其二,導管進入右冠狀動脈口內較深,遠端頂在右冠狀動脈壁上,一則造成右冠狀動脈近段病變的假象,再則有致右冠狀動脈開口撕裂夾層的危險。此時需后撤導管至右冠狀動脈開口處再行造影。如果反復進入圓錐支,可考慮換用JL或AL造影導管。
(9)注意事項:①在X線透視下插送導管、導絲,導絲一定走在導管前面5cm以上,以了解血管的變異、紆曲、成角等情況。②導管操作一定要輕柔,防止粗暴操作;旋轉導管要緩慢,尤其在鎖骨下動脈-無名動脈-主動脈紆曲的患者,不要同一個方向旋轉導管超過720°。③整個造影過程需連續(xù)監(jiān)測冠狀動脈口的壓力,注射造影劑速度要均勻、適度。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