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按摩緩解疼痛的原理
腦血管意外中醫(yī)學稱“中風”。該病發(fā)病急驟兇險。一般可分出血性(腦出血和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腦血栓形成和腦栓塞)兩大類。該病常見于中老年患者,多數(shù)與動脈硬化有關(guān)。急性期過后,多留有后遺癥。
【病因】 多因“熱極生風”或“虛風內(nèi)動”導致風自內(nèi)生而致病。在后期多為本虛標實,在本,多為肝腎不足、氣血衰少;在標,則為風火相煽、痰濕壅盛,氣虛瘀阻。中醫(yī)學稱為中風后遺癥。一般可分為中經(jīng)絡(luò)(病位較淺,病情較輕)和中臟腑(病位較深,病情較重)兩大類。
【癥狀】 中風后遺癥臨床所見以口眼■斜、舌強語謇、半身不遂(偏癱)或上下肢癱瘓、肢體疼痛等癥為多見。
【足部按摩】
配方一 ①腎、輸尿管、膀胱、腹腔神經(jīng)叢;②額竇、上頜、下頜、三叉神經(jīng)、肝、心、甲狀腺、腦垂體、小腸、胃、肩、肘、膝、髖關(guān)節(jié)、脊椎各段。治法:以輕、中度手法刺激①組反射區(qū)各3分鐘;以中、重度手法刺激②組反射區(qū)3~5分鐘。按摩時以患者有得氣感為度。每日按摩1次,每次按摩45分鐘,10次為1個療程。主治:腦血管意外后遺癥(急性期后)。附記:用此法治療該病急性期后的半身不遂、失語、口眼歪斜的恢復有較好的療效。在后期治療的同時囑患者做功能鍛煉,以促進肢體功能的恢復。若伴血壓過高患者,按摩足反射區(qū)手法亦要輕柔。按摩完畢后患者應用熱水浸足,喝溫開水。
配方二 ①腎上腺、腎、輸尿管、膀胱;②甲狀腺、甲狀旁腺、腹腔神經(jīng)叢、三叉神經(jīng)、上頜、下頜、內(nèi)耳迷路、肩、肩胛骨、肘、斜方肌、頸椎、胸椎、腰椎、膝、髖關(guān)節(jié)、胃、胰、十二指腸、小腸、直腸及肛門、下腹部、上身淋巴結(jié)、下身淋巴結(jié)、胸部淋巴結(jié);③大腦(頭部)、小腦及腦干、腦垂體、額竇、心、肝、脾。治法:以中等力度手法刺激雙足反射區(qū)一遍;以中、重度手法刺激①組反射區(qū)各5~10次,約15分鐘;以重度手法刺激②組反射區(qū)各10次,約30分鐘;以重度手法刺激③組反射區(qū)各10~15次,約30分鐘。每日按摩1次,每次按摩75分鐘,10次為1個療程。按摩時患者以有酸痛麻癢感為宜。主治:中風后遺癥。附記:此法對該病后遺癥,如堅持按摩,并配合功能鍛煉,有較好的療效。按摩完畢后,患者應用熱水浸足,喝溫開水。同時應堅持低脂、低糖、低鹽飲食;保持豁達、開朗的心情,嚴格控制吸煙飲酒;適當參加體育活動;注意勞逸結(jié)合與保暖等,循序漸進,使致殘肢體最大限度地恢復原有功能。
【足部藥療】
山烏散 組成:穿山甲(代)、大川烏頭、紅海蛤(如核桃大)各60克。用法:上藥共研細末,備用。用時每取藥末15克,搗蔥白汁調(diào)和成藥餅2個,貼敷于兩足底涌泉穴,用紗布包扎固定后以熱水浸足,待身麻汗出,可將藥餅去除,每半個月敷1次。主治:中風偏癱。附記:此方有“溫經(jīng)、祛風、通絡(luò)”之功,堅持敷用,效果頗佳。
伸筋草湯 組成:伸筋草、透骨草、紅花各30克。用法:上藥入砂鍋內(nèi),加清水1500毫升(一般水高出藥層3~4厘米即可),煮沸10分鐘,將藥液倒入足盆內(nèi),趁熱(溫度以50~60℃為宜)將患肢(手足)浸泡在藥液中15~20分鐘。冷則加熱、依法浸泡。如手足拘攣者,先浸泡患手,再浸泡足部。每日浸泡3次。浸泡時,手指與足趾在藥液中進行主動伸屈活動。1個月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判定療效。主治:中風后遺癥,手足拘攣。附記:此方功能祛風利濕、溫經(jīng)活血通絡(luò)。單用此方曾治療67例,顯效35例,好轉(zhuǎn)29例,無效3例。凡用藥見效后,宜堅持用藥,多收良效。若配用辨證用藥湯劑內(nèi)服,則效果更佳,并可望痊愈。筆者臨床驗證,足部按摩后即用此方浸足,使之療程縮短,療效提高。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