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食管腺樣囊性癌
1859年,Billnoth首先描述鼻竇的原發(fā)腫瘤,名為圓柱瘤,即腺樣囊性癌(簡稱“腺囊癌”)。此癌好發(fā)于大、小唾液腺和氣管、支氣管及黏膜腺體,較少見于口腔、鼻咽腔、鼻竇及外耳道的分泌腺、乳腺、淚腺、食管腺、陰道腺和子宮頸管腺等。食管腺樣囊性癌甚為少見。
一、發(fā)病率
食管腺囊癌罕見。鈴木等(1980年)統計日本資料,占食管腫瘤的0.07%(11/15 711例)。伊藤等(1983年)統計占0.3%(3/958例),Epstein等(1984年)統計占0.75%(6/792例),Cerar等(1991年)統計占1.2%(3/245例)。國內尚未見報道,在天津腫瘤醫(yī)院數千例食管腫瘤中亦未見1例。
二、臨床表現
據45例統計,男性30例,女性15例,與食管癌比較,食管腺囊癌的女性比例偏高。年齡36~83歲,中位年齡64歲。早期表淺型癌可無任何癥狀,因體格檢查行胃鏡檢查被發(fā)現。食管腺囊癌與食管鱗癌的癥狀完全相同,以進行性吞咽困難為主,開始僅為下咽時偶有噎感,后來此感頻繁并加重,由軟食到半流食,常伴胸骨后或后背疼痛,時吐黏液,但滴水不進者偶見。偶有因大口吐血而就醫(yī)者,也有以上腹痛為首發(fā)癥狀。進食困難者常見體重下降,有的達10Kg以上。在20例有癥狀期描述者中,癥狀期不足1個月者占20%,1~3個月者占25%,4個月者占25%,大于半年者占30%。癥狀期最長者為2年,表現為進行性吞咽困難,但體重無變化;另1例為左側鎖骨上腫大淋巴結10cm×5cm已1.5年,后發(fā)現為食管腺囊癌。
三、診斷
1.食管鋇餐可確定腫物部位、大小、形態(tài)和侵犯深度。有些早期病變是在上消化道鋇餐檢查時被無意發(fā)現的。食管鏡檢查皆能發(fā)現病變。早期癌可見覆蓋腫物的食管黏膜完好,但腫物頂部有淺凹陷、發(fā)紅,食管蠕動時腫物亦可移動,說明腫物位于黏膜下層。進展期癌則累犯食管黏膜上皮和肌層,此時出現潰瘍。有時腫物累及食管全周,嚴重者可見管腔明顯縮窄。有的因做胃鏡檢查而無意發(fā)現食管的早期病變。
2.活檢食管鏡下咬檢皆能取得腫瘤組織,能確診腺囊癌者甚少,多數診斷為低分化鱗癌。
四、治療與預后
1.手術切除以手術切除的療效最好。早期腺樣囊性癌因病變僅位于黏膜下層,故其預后較好。如木之下等(1990年)報道的1例術后1.5年健在,Cerar等(1991年)報道的1例術后4.5年健在,Kabuto等(1979年)報道的1例術后5年健在,伊藤等(1983年)報道2例,1例術后8個月健在,另1例術后3個月出現肝轉移,用放療得到控制,以后惡化,于術后14個月死亡,尸檢發(fā)現肝、肺皆有轉移。因此癌浸潤性強,即使為早期,其瘤旁軟組織脈管內也可見瘤栓。
進展期癌即使完整切除,預后也較差。據真船等(1986年)統計,經手術切除者33例(包括術后放療5例、化療2例、放療加化療4例),其中手術死亡6例,失訪2例,術后雖生存但不滿1年者6例,故僅有19例可評價療效。術后健在者2例,各生存5年和6年。術后1年以內死亡者10例,1~2年死亡者5例,1例術后4.5年死亡。術后死亡者皆死于本病。僅1例為改善進食而行短路手術,術后4天死于肺炎。故手術切除的3年生存率為21%,5年生存率為16%(3/19例)。
2.放療此癌對放療的敏感性不高,故多數采用姑息治療。Epstein等(1984年)報道3例僅用放療,2例分別于9個月和1個月死于轉移,另1例8個月尚生存,但已出現轉移。Raven治療1例,生存15.5個月良好。伊藤等(1983年)治療1例,手術切除3個月后出現肝轉移,經放療后得到較長時間的控制。
3.化療Petursson(1986年)對1例食管腺囊癌出現肺和鎖骨上淋巴結轉移者,先行食管和鎖骨上放療,而后用ADM+MMC+5-FU治療肺轉移,但肺結節(jié)反而增大,遂改用DDP+CTX+VCR+ADM治療,2個療程后肺結節(jié)全部消退,維持期5個月。森崎等(1988年)手術切除1例,術后5個月出現肝轉移,用動脈灌注DDP,收效顯著,術后10個月又出現肺轉移,再用同藥治療,術后20個月仍帶瘤生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