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功比”
李開元
一、高祖功臣“功比”的原則和事例
我在寫作《漢帝國的建立與劉邦集團——軍功受益階層研究》時,注意到劉邦集團漢中建國以后由楚制改秦制,在爾后的楚漢相爭的過程中,由于各諸侯國人的加入,遂出現(xiàn)了如何將各諸侯國不同制度下的官職爵位納入漢制,也就是秦制中來的問題,這就是漢和各國官職爵制的“比定”(簡稱“功比”)問題。當(dāng)時,因為感到這個問題頭緒紛繁,遂暫時擱置沒有做進一步的研究。
2001年,張家山漢簡正式刊行,簡文中有涉及不同爵制及其比定的內(nèi)容,比如《奏讞書》(一六)有:
診問:蒼、信、丙、贅,皆關(guān)內(nèi)侯。信,諸侯子,居洛陽楊里,故右庶長,以堅守滎陽,賜爵為廣武君,秩六百石。蒼,壯平君,居新郪都陵里;贅,威昌君,居故市里;丙五大夫,居廣德里,皆故楚爵,屬漢以比士,非諸侯子。
文中言及,髳長蒼、新郪令(長)信、公梁亭校長丙、發(fā)弩贅等人的爵位“皆故楚爵,屬漢以比士”,這就直接涉及楚爵和漢爵如何比定的問題,自然成為促使筆者進一步探討此問題的動力之一。
在《史記》和《漢書》的功臣表中,建國功臣的封狀中大量出現(xiàn)“功比”一詞,以A侯之功比定B侯之功,當(dāng)是具體考察不同出身、不同經(jīng)歷、不同國別、不同爵制者如何“比定”的重要線索和資料。對于這個問題,清代學(xué)者張錫瑜先生曾經(jīng)撰寫《史表功比說》做了初步的研究。
首先整理張說的要點如下:其一,《史記·功臣表》中,功比某侯之文,共二十四例。其二,功比某侯,不以封年之先后,而以位次之高低。其三,功比某侯,為逐次以低位比高位。張先生的看法,為該問題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不過,張先生的研究,側(cè)重于功比的形式,對于功比的內(nèi)容,基本沒有涉及。下面,筆者以功比的內(nèi)容為主,做進一步的考察。首先將《史記》和《漢書》功臣表中出現(xiàn)的功比事例列表如下:
高祖功臣“功比”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
其一,從序號1到16者,位次從7到83,比者和被比者都是前期劉邦集團的成員,即筆者所謂的豐沛元從集團和碭泗楚人集團的功臣元老,“功比”者按照位次排列??梢院芮宄乜吹?,“功比”在前期劉邦集團成員內(nèi)施行。
其二,從序號17到24,位次從87到114,比者和被比者都是后期劉邦集團的成員,即筆者所謂的后期楚人集團、秦人集團和多國合縱集團的人物,比者按照出身國別排列??梢钥吹剑Ρ日呓栽诤笃趧罴瘓F成員內(nèi),且多在同一出身國成員內(nèi)施行。
其三,比者與被比者,原則上以位次的下一位侯者比上一位侯者。
其四,比者之封年,多在被比者之后,也有在前者。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情況,除了史書記載的錯誤以外,一個可能的理由是:列侯封狀中出現(xiàn)的比定,直接與定位次相關(guān)聯(lián)。我們知道,高祖功臣位次的排列,第一次在高帝時,只定了十八位次。第二次大規(guī)模排列138位次,在高后二年(前186年)。排定位次,必須要比較功勞,如果以高后二年的時點來看,最晚的被比者是惠帝二年(前193年)分封的轪侯利蒼,他們都在可以比定的時間范圍內(nèi)。
其五,比者和被比者的履歷和功績類似。
以上五點,可以說是高祖功臣功比的基本原則。
二、“功比”的典型事例:新陽侯呂青與堂邑侯陳嬰
為了便于理解,我們從上述二十四例功比中選取新陽侯(呂青)“功比”堂邑侯(陳嬰)的事例,做具體的解說。
新陽侯功比堂邑侯,見于《史記》和《漢書》的功臣表?!稘h書》功臣表曰:
陽信侯呂青,以漢五年用令尹初從,功比堂邑侯,千戶。高祖六年正月壬子封。位八十七。
《史記》功臣表曰:
新陽侯呂靖 以漢五年用左令尹初從,功比堂邑侯,千戶。高祖六年正月壬子封。位八十七。
堂邑侯陳嬰的封狀,也分別見于《史記》和《漢書》功臣表?!稘h書》功臣表曰:
堂邑侯陳嬰,以自定東陽為將,屬項梁,為楚柱國。四歲,項羽死,屬漢,定豫章、浙江、都漸,定自為王壯息,侯六百戶。復(fù)相楚元王十二年。高祖六年十二月甲申封。位八十六。
《史記》功臣表:
堂邑侯陳嬰,以自定東陽為將,屬項梁,為楚柱國。四歲,項羽死,屬漢,定豫章、浙江、都漸自立為王壯息,侯千八百戶。復(fù)相楚元王十二年。高祖六年十二月甲申封。位八十六。
陳嬰的事跡,見于《史記·項羽本紀(jì)》,比較詳細。他本是秦東陽縣的令史,秦末之亂中,東陽縣蜂起反秦,他被推為首領(lǐng)。二世皇帝二年(前208年),項梁渡江北上,陳嬰率領(lǐng)東陽軍民歸附了項梁,成為楚軍將領(lǐng)。項梁立楚懷王,陳嬰被任命為楚國的上柱國,在楚國首都旴臺輔佐懷王,封五縣,成為懷王宮廷的重臣。項梁戰(zhàn)死,懷王遷都彭城親政,陳嬰當(dāng)一直跟隨,繼續(xù)出任上柱國。(想來,項羽滅秦分封天下,懷王被遷徙到郴縣,途中被殺,部下紛紛離去,多跟隨了項羽,陳嬰也是其中之一)。項羽敗亡,陳嬰歸附了劉邦,平定豫章、浙江等地,被封為堂邑侯。
呂青是呂臣的父親。呂青的事跡,幾乎不見于史書記載。呂臣的事跡,散見于《陳涉世家》和《項羽本紀(jì)》,非常零散。簡單概述如下:陳勝起義,呂臣以涓人的身份追隨,成為張楚軍的將領(lǐng)。陳勝敗亡,首都陳縣被秦軍占領(lǐng),呂臣領(lǐng)軍與英布軍共同作戰(zhàn),反復(fù)爭奪陳縣。項梁在薛縣擁立楚懷王,呂臣也是參與者之一。項梁敗亡,呂臣與劉邦、項羽一道撤退到彭城。懷王在彭城親政,呂臣被任命為司徒,呂青被任命為令尹,成為懷王宮廷的支柱。想來,懷王在遷往郴縣途中被殺,部下紛紛離去,呂青大概也同陳嬰一樣,跟隨了項羽。項羽敗亡,呂青歸附劉邦,被封為新陽侯。
大致可以看出,呂青(含呂臣)和陳嬰的履歷,非常類似,功勞皆可以相互參照。他們都是最早跟隨和響應(yīng)陳勝起義的人,他們反秦的資歷可以追溯到陳勝起義時。項梁薛縣擁立楚懷王,他們作為楚軍將領(lǐng),都是參與者。懷王親政,他們作為親信重臣,共同輔佐懷王。這一段響應(yīng)陳勝起義,身為楚軍楚臣復(fù)楚反秦的資歷和功績(時間從二世皇帝元年到三年),他們與早期劉邦集團的成員共同所有,從而,在漢的“功比”中是被承認(rèn),按照相同的標(biāo)準(zhǔn)認(rèn)定的。
在陳嬰和呂青的功狀中,從懷王遷徙被害到項羽敗亡之間是一段空白。這一段時間,大致從漢元年到漢五年,相當(dāng)于楚漢相爭時期。《史記·項羽本紀(jì)》說,項羽自封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乃使使徙義帝長沙彬縣。趣義帝行,其群臣稍背叛之?!毕雭?,陳嬰和呂青也在背叛的群臣中,離開義帝歸屬了項羽,成為西楚的大臣將領(lǐng),身為楚軍楚臣與漢對抗。這一段資歷功績,自然不被漢政府承認(rèn),于是成為一段空白。
了解了陳嬰和呂青的履歷后,可以說,他們之間的“功比”,完全符合我們前面概括的高祖功臣“功比”原則:其一,呂青和陳嬰,都是后期楚人集團的成員。其二,呂青位次為八十七,陳嬰位次為八十六。其三,陳嬰先封于高祖六年十二月甲申,呂青后封于高祖六年正月壬子。其四,呂青和陳嬰,有非常類似的資歷和功績。
三、釋平皋侯劉它“功比”轪侯利蒼
高祖功臣功勞之比定原則大致清楚,在有了典型事例以后,筆者試圖運用這個原則,參照典型事例,探討其中的一個事例,即平皋侯之劉它“功比”轪侯利蒼的課題。
據(jù)《史記》卷一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平皋侯劉它”條:
項它。漢六年以碭郡長初從,賜姓為劉氏,功比戴侯彭祖,五百八十戶。七年十月癸亥。位百二十一。
《漢書》卷一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載:
平皋侯劉它:漢六年以碭郡長從,功比轪侯,侯五百八十戶。實項氏,賜姓劉。七年十月癸亥封。位百二十一。
比較《史記》功臣表和《漢書》功臣表的記載,內(nèi)容大致相同,唯項它所比之對象不同?!妒酚洝饭Τ急碜鳌肮Ρ却骱钆碜妗?,《漢書》功臣表作“功比轪侯”,究竟哪一個對呢?
戴侯袐彭祖,《史記》功臣表記載如下:
以卒從起沛,以卒開城門,為太公仆;以中廄令擊豨,侯,千二百戶。十一年三月癸酉,敬候彭祖元年。百二十六。
《漢書》功臣表記載如下:
以卒從起沛,以卒開城門,為太公仆,以中廄令擊陳豨,功侯,千一百戶。(高帝十一年)三月癸酉封,敬候彭祖元年。百二十六。
轪侯利蒼,《史記》功臣表記載如下:
以長沙相侯,七百戶?;莸鄱晁脑赂臃?。
《漢書》功臣表記載如下:
轪侯黎朱蒼,以長沙相侯,七百戶。位百(一)[二]十?;莸鄱晁脑赂臃?。
按照《史記》《漢書》功臣表的通例,“功比”某侯,皆不稱某侯之名。史表“功比戴侯彭祖”與史書體例不合。戴侯袐彭祖,為前期劉邦集團之成員,從起于沛縣,為劉邦集團核心——豐沛元從集團之成員,他的經(jīng)歷和功勞,與項氏一族之項它并無可比性,《史記》功臣表將二人相比,不符合高祖功臣相比的原則。而且,彭祖位次在126,項它位次在121,以上位比下位,也與“功比”的原則不合。所以說,《史記》功臣表之平皋侯劉它之“功比戴侯彭祖”為誤文,當(dāng)從《漢書》功臣表,為“功比轪侯”。
有了這個訂正以后,我們就可以依據(jù)高祖功臣“功比”的原則和事例,推斷轪侯利蒼的經(jīng)歷,與平皋侯項它的經(jīng)歷有類似和可比之處。項它是項氏一族,他的經(jīng)歷,在史書中有蹤跡可尋。其履歷大致如下:
項它者,項羽從兄子也。
二世二年,從項伯舉宗起下相,為楚將。章邯圍魏咎臨濟,楚遣它將兵救魏,軍敗。
二世三年,隨項羽軍渡河救趙,巨鹿破秦軍。
漢元年,隨項羽軍入關(guān)。
漢二年,魏豹反漢為楚,項它將兵助豹,為魏步將,為韓信所敗。
漢四年,韓信破齊,項王使項它與龍且將兵救齊,大敗于濰水。
高帝六年,以碭郡長初從,七年十月癸亥,封平皋侯,五百八十戶。
惠帝四年薨。
參照項它的履歷,我們就可以結(jié)合文獻資料、出土資料和學(xué)界的研究成果,來復(fù)原轪侯利蒼的履歷,補寫《史記·轪侯利蒼列傳》。
(作者系日本就實大學(xué)人文科學(xué)部教授)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