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貿(mào)易形式
民間貿(mào)易形式
坐商和行商是中國傳統(tǒng)貿(mào)易中的兩種重要形式。坐商是指擁有固定店鋪的商業(yè)行為,一般都集中在人口集中的居民區(qū),擁有固定的消費者。行商包括利用豐厚資金進行大宗貨物的長途運輸和交易的商隊,也包括那些挑著貨物、沿街叫賣的小商販。這兩種貿(mào)易形式各有各的特點和習俗。
坐商是以店鋪為主要經(jīng)營場所的,可大可小,但無論什么樣的店鋪都希望生意興隆,現(xiàn)在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商店的門口都貼著“財源廣進”、“日進斗金”的對聯(lián)。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坐商都特別重視商店的命名、裝修和布置,以此來引起人們注意、招攬顧客。
中國商人一直都很重視給店鋪取個好名字,多用“祥”、“福”、“泰”之類的,表達了人們對美好吉祥生活的向往。具體來說,店鋪的命名首先要反映經(jīng)營的特點和范圍,讓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它所經(jīng)營的產(chǎn)品。比如,中國的飯館常用“樓、居、園”等字來命名,如“豐澤園”、“迎賓樓”等;書店、古董店常用“閣、齋、軒”來命名,如“文香閣”、“榮寶齋”等;而“同仁堂”、“德仁堂”作為老字號的中藥店已是眾所周知,“堂”也就成為中藥鋪的標志。其次,店名還必須新穎,能引起消費者的興趣,吸引他們光顧,如“一口鮮”、“狗不理”之類的商店名都能使消費者產(chǎn)生好奇心。此外,店名應(yīng)簡潔易記,如“萬客來”、“半分利”等都很容易記住。
名字取好以后,人們會請書法家來書寫,制作成精美的牌匾掛在門口,以此來提高商店的知名度。這些招牌大部分是刻在木板上,也有的是寫在銅、鐵做成的板子上,而現(xiàn)在的商店招牌多是霓虹燈和鋁合金材料。除了有特色的牌匾之外,一些老店鋪為了招攬顧客,還會在商店門口擺放一些商幌。比如,帽子店鋪掛一頂帽子,油店放一個油瓶,酒館掛一個寫著“酒”字的旗子……不管什么種類,這些商幌都有很強的提示作用,成了特定生意的象征。
走進店鋪里面,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裝修和布置都很有特色。以前的店鋪都裝修得古香古色,或有麒麟對坐,如“同仁堂”;或有花飾鐵門,如“瑞蚨祥”;或有八仙桌椅、成套茶具等,如“吳裕泰”,這些無不透出濃濃的民族和民俗的氣息。新的店鋪開業(yè)時,往往會有盛大的慶祝儀式,門前要掛上彩燈,擺上花籃,還要燃放鞭炮,請樂隊演奏歌曲或請舞獅隊來表演等。
以上都是中國坐商的一些文化特點,而中國的行商中最具特色的便是他們的用具和叫賣聲。就行商的用具而言,賣日用品的一般都手搖小手鼓,賣餛飩的敲碗匙,賣豬肉的吹海螺或竹管,賣冰棒、冷飲的搖小鈴……而與敲打相對應(yīng)的是他們的叫賣聲。叫賣聲很有講究,往往是賣什么喊什么,拖長聲音,好像在喊又好像在唱,比如老北京賣糖葫蘆的人一般都喊“冰糖多呀哎——”,賣烤白薯的說“熱乎哎——”。叫賣的用語都是當?shù)氐耐猎?,鄉(xiāng)音鄉(xiāng)情,聽起來很是親切。這些敲擊聲和叫賣聲都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廣告,既溝通了買賣雙方的生活,又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具有濃厚的民俗特色?,F(xiàn)在,隨著市場規(guī)范化程度的提高,小商販大都變成了店鋪經(jīng)營,我們也很少能再聽到這樣有意思的叫賣聲了。
但無論是坐商還是行商,他們都有自己非常鮮明的商業(yè)形象,這種種形式沿傳至今,就都成為了中國商俗文化中的瑰寶。
詞語解釋
1.大宗 dà zōng
大批,財物數(shù)量大。
2.商販 shāng fàn
商人,小販。
3.招攬 zhāo lǎn
收羅,招集。
4.眾所周知 zhòng suǒ zhōu zhī
大家都知道。
5.牌匾 pái biǎn
招牌,常用在商業(yè)中,一般為木制或鋼板制成的。
6.商幌 shāng huǎng
商店的招牌。
7.麒麟 qí lín
一種傳說中的靈物。
8.瑰寶 guī bǎo
珍奇的寶貝。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