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民族教育發(fā)展
京族學校小學部 攝影:田 靜
新中國成立前的京族社會,由于貧窮及民族壓迫等原因,京族的學校教育是非常落后的。京族所在的防城縣有小學116所,學生共有9300多人,但京族學生只有75人。京族人識字率非常低,因此其聚居區(qū)常被周邊人稱為“文盲島”“瞎子島”。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京族總人口3308人,有小學文化程度的179人,占總人口的5.4%,中學文化程度的有5人,大學生1人,所有有文化的人加起來不到總人口數(shù)的6%。[1]
京族學校獲得的獎項 攝影:孫 昉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非常關心京族人的總體文化素質,給予京族一系列扶持政策,京族的教育事業(yè)逐步發(fā)展,教育普及面不斷擴大。教育部門在京族聚居的幾個島上分別開辦3所小學,還根據海島潮汐地點開設了3所分校,在京族所轄的江平鎮(zhèn)開辦了1所中學。這些舉措使得京族學生人數(shù)不斷增加。
京族的民族教育隨著改革開放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和提高。1982年,京族基本普及了小學教育。1982年人口普查表明,京族人口平均每千人擁有大學生5人、高中生64人、初中生124人、小學生377人,合計570人,略高于整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少數(shù)民族平均數(shù)(560人)和全自治區(qū)(564人)的平均水平。1984年統(tǒng)計數(shù)據表明,京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小學教育得到普及;京族幾個海島上的中小學在校生共有1200多人,教師50多人,比新中國成立前均增加了5倍。[2]自1977年至1986年,京族考取大中專院校的人數(shù)為76人,而防城縣同期考上大中專院校的少數(shù)民族人數(shù)為575人,京族占的比例為7.6%,[3]遠遠大于京族占當?shù)厣贁?shù)民族的比例。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經濟上的騰飛又促進了京族民族教育的提高。1999年,在自治區(qū)組織的“兩基”達標(即基本掃除文盲、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評估驗收活動中,包括京族地區(qū)在內的整個東興市通過驗收,比整個廣西實現(xiàn)“兩基”早了8年。2000年,京族平均受教育年限(7.93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6.00年),成人文盲率(7.9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9.08‰)。[4]大學本科和專科文化程度人口數(shù)占總人口的比例,是衡量一個國家、民族科學文化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每千人中少數(shù)民族平均為9.2人,低于全國13.9人的比例。1990年,京族(16人)已超過全國和漢族(14.3人)、回族(15.3人)平均水平;2000年,京族人口每萬人中擁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為495人,擁有中專、高中文化程度為1 437人,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和漢族、滿族、回族、壯族的平均水平。[5]近年來,由于京族學生升學率的提高及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的趨勢,這個比例還在提高。近年來,“兩免一補”政策惠及京族。目前,當?shù)匦W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適齡兒童入學率也達到98%。當?shù)卣哟罅藢αx務教育階段學生就學的扶持力度,除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外,還免除了住宿生的住宿費用。此外,京族地區(qū)唯一一所九年制民族學?!┳鍖W校,開展民族特色培訓,培養(yǎng)民族學生技能。學校根據京族的生活習慣,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成立了獨弦琴、竹竿舞、帆板等興趣小組,并在課堂教學上開設越南語教學。目前,該校高年級學生基本上能用越語對話。幾年來,共有65人次獲市級以上獎勵,京族民族教育已經成為東興市教育的一道風景線。
京族學校
當代京族教育的特點,第一,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得到了極大提高,進入文化教育較為發(fā)達的民族行列。第二,國家行政力量的彰顯使得國家教育體系逐漸取代了京族傳統(tǒng)文化教育而在當?shù)匕l(fā)揮主導作用,從以本民族生產生存知識的傳承為主,變成國家統(tǒng)一教育占支配地位的狀態(tài)。第三,京族的家庭和個人不僅進行了微觀教育投資,也承擔了相當一部分宏觀教育投資,強大的經濟實力給學校教育提供了堅實的物質支持。
從一個歷史上文化教育落后、被長期邊緣化的民族變成文化教育較為發(fā)達的民族,當代京族教育的發(fā)展道路給許多相對貧困、教育支付能力低、沒有本民族傳統(tǒng)文字、文化教育不太發(fā)達的跨境民族地區(qū)的教育指明了一條可行之路:通過國家行政力量強有力的介入和扶持,推行國民教育,再利用自身的語言優(yōu)勢和區(qū)位優(yōu)勢,增強自身經濟實力,在“內”“外”力共同作用下使本民族的教育文化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