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自序解說,太史公自序內(nèi)容介紹
從前顓頊帝時,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 黎掌管地理。在唐堯、虞舜的時代,接續(xù)重、黎 的后代,讓他們繼續(xù)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 時期。所以重氏、墾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 在質(zhì) 代,程伯休甫便是他們的后裔。在周宣王時,他 們的后代失去了掌管天文地理的官職而成爲虱(shī)匱 氐。司馬氏世代掌管周史。周惠王、周襄王期 間,司馬氏離開周朝前往晉國。晉國中軍隨會逃 到了秦國,而司馬氏遷入少梁。
自從司馬氏離開周朝前往晉國,便分散開 來,有的在衛(wèi)國,有的在趙國,有的在秦國。在 衛(wèi)國的,做過中山國的國相。在趙國的,因傳授 有關(guān)劍術(shù)的理論顯名,蒯贖是這一支的后代。在 秦國的名叫司馬錯,和張儀爭論,于是秦惠王派 司馬錯率軍攻打蜀國,后來攻下蜀地,于是就鎮(zhèn) 守蜀地。司馬錯的孫子司馬靳,侍奉武安君白 起。這時少梁改名叫夏陽。司馬靳和武安君活埋 趙國在長平戰(zhàn)役中的降兵,回到秦國與武安君一 起都被賜死在杖郵,安葬在華池。司馬靳的孫子 是司馬昌,司馬昌是秦朝主管煉鐵的官。在秦始 皇時期,蒯贖的玄孫司馬卬擔任武信君的部將而 攻占過朝歌。諸侯分封王時,在殷地封司馬卬爲 王。漢攻打楚時,司馬卬歸降漢,漢把司馬卬原 有的封地改爲酗郡。司馬昌生司馬無澤,司馬 坐擔任漢的市長。無澤生司馬喜,司馬喜被封 爲五大夫,死后,都安葬在齟。司馬喜生司馬 顏,司馬談?chuàng)翁饭?/p>
太史公師從唐都學習天文,師從楊何學《易》,師從螢壬學習道家理論。太史公在建元、 元封年間做官。憂慮學者不能通曉各家學術(shù)要義 而鉆研謬論,于是專論六家的要旨說:《周易?系辭》:“天下一致而謀慮有多 種,目標相同而途徑不一?!标庩?、儒、墨、 名、法、道德,都是想治理天下的,祇是所 遵從的學說不一樣,有清楚和不清楚的罷 了。我曾私下分析陰陽家的法術(shù),注重預兆 而忌諱多,使人受拘束而恐懼的事多;但它 排列四季變化的大順序,不可丟失。儒家學 說廣博而缺乏要領(lǐng),用力多而功效少,因此 它提倡的事很難完全信從;但是它排定君 臣、父子相處的禮儀,區(qū)分夫婦、長幼之間 的禮節(jié),不能改變。墨家儉省而難以遵守, 因此他們主張的事不能完全遵循;但是他們 加強實力節(jié)約費用的主張,不可廢棄。法家 嚴酷而缺少恩惠;但是他們明確君臣上下的 名分等級,不能更改。名家使人拘泥于名而 容易失去真實;但是他們辯證名實關(guān)系,不 能不明察。道家使人精神專一,行動符合無 形的規(guī)律,使萬物豐滿充足。它的學術(shù),是 依據(jù)陰陽家四時變化的大順序,釆納儒家、 墨家的長處,提取名家、法家的要點,隨著 時勢而發(fā)展,順應事物而變化,倡導風氣用 于辦事,沒有不適宜的,意旨簡明容易掌 握,用力少而收效多。儒家就不是這樣。認 爲君主是天下人的表率,君主提倡而臣下附 和,君主先行而臣下跟隨。這樣就君主勞累 而臣下安逸。說到大道的要旨,是要除去剛 健貪欲,廢棄聰明智慧,放棄這些而用道 術(shù)。精神過度使用就會衰竭,身體過度勞累 就會疲憊。身體和精神動蕩不安,想與天地 共長久,沒聽到過。
陰陽家對于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 四節(jié)氣各有條規(guī)教令,順從條規(guī)教令的昌 盛,違反條規(guī)教令的不死就亡。未必是這 樣,所以說陰陽家“使人受拘束而恐懼的事 多”。春天萌生夏天成長,秋天收獲冬天儲 藏,這是自然界的普遍規(guī)律,不遵守就無法擬定天下的綱紀,所以說“四季變化的大順 序,不可失”。
儒家以“六藝”作準則。“六藝”的經(jīng) 文傳文數(shù)以千萬計,累計數(shù)代不能精通它的 學問,一人畢生不能詳究它的禮儀,所以說 “廣博而缺乏要領(lǐng),用力多而功效少”。至于 排定君臣、父子相處的禮儀,區(qū)分夫婦、長 幼之間的禮節(jié),即使是百家學說也不能改 變。
墨家也崇尚唐堯、虞舜之道,引述他們 的道德品行說:“殿堂祇有三尺高,土階祇 有三級,茅草房子不修剪,原木屋椽不刮 削。用土盆吃飯,用土碗喝湯,粗米做的 飯,野菜做的羹。夏天穿葛布衣,冬天穿鹿 皮裘?!彼驮崴勒?,桐木棺材厚不過三寸, 哭喪不過于悲哀。傳教喪禮,一定用這來作 萬民的表率。如果天下的規(guī)矩都像這樣,那 尊卑就沒有區(qū)別了。時代不同時間轉(zhuǎn)移,事 業(yè)不一定相同,所以說“儉省而難以遵守”。 它的要領(lǐng)是加強實力節(jié)約費用,確是人們興 家致富的途徑。這是墨子的長處,即使是百 家的學說也不能廢棄。
法家不區(qū)別親疏,不區(qū)分貴賤,一律依 法決斷,這就使愛護親屬尊重長者的恩愛斷 絶了??梢杂盟鳡懸粫r之計,但不可長久 運用,所以說“嚴酷而缺少恩惠”。至于主 張使君主尊貴臣子卑下,明確名分職守不得 相互超越,即使是百家學說也不能更改。
名家苛刻細察糾纏不清,使人不能反省 思考明白它的旨意,專以名稱決斷事物而違 反人情,所以說“使人拘泥于名而容易失去 真實”。至于依據(jù)名稱探求實際,交錯比較 避免失誤,這不能不明察。
道家主張無爲,又說無所不爲,它的主 張容易實行,但它的文辭不好理解。它的學 術(shù)以虛無爲根本,以順應自然爲方法,沒有 固定的態(tài)勢,沒有常存的形狀,因此能夠推 究萬物的情理。不在物前,不在物后,所以 能成爲萬物的主宰。立法不立法,順應時勢決定;立制度不立制度,依據(jù)事物與它相 合。所以說:“圣人不衰敗,堅持順應時代 的改變。虛無是道的規(guī)律,順應時勢是君主 的綱領(lǐng)?!贝蟪紓円积R來到,君主要讓他們 各人明確職責。他的實際和他的名稱相符合 的叫做端正,實際和他的名稱不相應的叫做 空虛??仗摰脑挷蝗ヂ犘?,奸邪就不會産 生,賢才與庸才自然分清,白與黑就顯露原 形。就在于想要運用罷了,什麼事辦不成! 這樣就符合大道,混混沌沌。光輝照耀天 下,重又回歸于無名。大凡人生命的存在是 依賴精神,寄托的是形體。精神過度使用就 會衰竭,身體過度勞累就會疲憊,精神和形 體分離就會死亡。死去的不能活過來,分離 的不能重新回來,所以圣人重視這個。由此 看來,精神是生命的根本,形體是生命的器 具。不先安定自己的精神,卻說“我有用來 治理天下的能力”,憑什麼呢?
太史公掌管天文,不治理民事。有個兒子叫 司馬遷。
司馬遷出生在龍門,在黃河以北龍門山以南 耕種放牧。十歲就誦讀古文經(jīng)書。二十歲時往南 方游歷長江、淮河一帶,登上會稽山,探尋禺 穴,窺察九疑山,在沅水、湘江上泛舟;到北方 渡過汶水、泗水,到齊、魯?shù)拇蠖际兄v學,考察 孔壬遺留下來的風教,在鄒縣、峰山參加鄉(xiāng)射大 禮;在鄱縣、薛縣、蹩城等地經(jīng)歷困難,經(jīng)過梁 地、楚地回到家鄉(xiāng)。這時司馬遷出任郎中,奉命 出使西部征討旦、蜀以南地區(qū),向南攻略邛、 筌、昆明等地,回到朝廷覆命。
這一年,天子開始舉行漢朝的封禪大典,而 太史公因事滯留在洛陽,不能跟隨天子參與典 禮,所以發(fā)憤得病將死。他的兒子司馬遷恰巧在 這時完成使命回來,在黃河、遂丞之間拜見了父 親。太史公握著司馬遷的手哭著說:“我們的祖 先是質(zhì)朝的太史。在上代唐堯、虞饗時曾功名顯 赫,主管天文事務。后代中途衰落,將會斷送在 我的手中嗎?你假如能再擔任太史,那就可以繼 承我們祖先的事業(yè)了?,F(xiàn)在天子繼承千年的大業(yè),在泰山封禪,而我不能隨行,這是命運啊! 是命運啊!我死了,你一定要做太史;做了太 史,不要忘記我想要完成的論著啊。再說孝道從 侍奉雙親開始,中間表現(xiàn)在侍奉君主,最終落實 在立身成名。在后世傳揚名聲,來使父母顯耀, 這是孝道中最重要的。天下人稱頌周公,說他能 論述歌頌艾王、武王的道德,宣揚周公、召公的 風尚,表達太王、王季的思想,再上推到公劉, 來使卮暨受到尊敬。幽王、厲王以后,王道殘 缺,禮樂衰微,孔壬編修舊有的典籍振興被廢棄 的禮樂,論述《詩》、《書》,創(chuàng)作《春秋》,學者 到今天都效法他。從蜜公十四年獵獲麒麟以來 四百多年,諸侯相互兼并,歷史記載散逸斷絶。 現(xiàn)在漢朝興起,海內(nèi)統(tǒng)一,明主賢君忠臣爲道義 而死的人士,我作爲太史而沒有加以論述記載, 廢棄了天下的歷史文獻,我非?;炭植话?,你要 記著呀!”司馬遷低頭流淚說:“小兒雖然不聰 明,請讓我詳細論撰先人所編的史料佚聞,不敢 缺略?!?/p>
太史公死后三年,司馬遷擔任太史令,綴集 史書以及國家在石室金匱的藏書。五年后正是太 初元年,十一月甲子初一天明時分冬至,漢朝開 始改創(chuàng)歷法,在明堂宣布改歷,諸神接受太初 歷。
太史公司馬遷說:“先父說過:'從周公去 世后五百年而有孔壬。孔子去世后到現(xiàn)在五百年 了,是有人能繼承清明盛世,訂正《易傳》,接 續(xù)《春秋》,闡述《詩》、《書》、《禮》、《樂》精 義的時候了嗎?'意思是就在這時了!意思是就 在這時了!小子怎敢辭讓呢?”
上大夫壺遂說:“從前孔壬爲什麼要作《春 秋》呢?”
太史公說:“我聽董帷先生說過:'周朝王 道衰敗廢頹,孔子擔任魯國司寇,諸侯忌恨他, 大夫阻礙他。孔壬知道自己的學說不能被采用, 道義不能實行,就在《春秋》中對二百四十二年 之間的事物加以褒貶,作爲天下的準則,貶抑天 子,斥責諸侯,聲討大夫,想用這個達成王道而 已。’孔子說:'我與其另立空洞的說教,不如通過史實來幫助而更加深刻透徹?!洞呵铩罚?闡明了三王之道,往下辨別了人事紀綱,辨別嫌 疑,明斷是非,論定猶豫不決的事,稱贊好的貶 斥壞的,尊重賢才輕視庸人,保存滅亡了的國 家,連接斷絶了的世系,補救衰敝振興被廢棄的 事業(yè),是王道最重大的要領(lǐng)?!兑住氛撝斓?、 陰陽、四時、五行,所以長于變化;《禮》規(guī)范 人倫,所以長于行事;《書》記述先王的事跡, 所以長于政治;《詩》記載山川溪谷、禽獸草木、 牝牡雌雄,所以長于諷喻;《樂》是創(chuàng)作音樂的 依據(jù),所以長于和諧;《春秋》辨別是非,所以 長于處理人事。因此《禮》用來規(guī)范人的言行, 《樂》用來啓發(fā)人的和睦融洽,《書》用來敘述古 往的事跡,《詩》用來表達人的情意,《易》用來 明辨萬物的神奇變化,《春秋》用來闡明人間的 道義。平定亂世使它回歸正道,沒有什麼著作能 比《春秋》更切近實用?!洞呵铩肺淖謹?shù)萬,其 中旨意數(shù)千。萬物的離散聚合都在《春秋》之 中。在《春秋》之中,被弒殺的君主有三十六 人,遭滅亡的國家有五十二個,諸侯出奔逃亡不 能保有自己的國家的數(shù)不勝數(shù)。考察其中的原 因,都在于他們丟掉了根本。所以《易》說: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說:'臣子弒君主, 兒子弒父親,不是一早一晚的緣故,它的發(fā)展過 程很長久。'所以擁有國家的君主不可以不懂 《春秋》,否則就會前有讒諛小人而不見,后有亂 臣賊子而不知。做臣子的人不可以不懂《春秋》, 否則就會在位辦事而不知道適當?shù)霓k法,遭遇變 故而不知道權(quán)宜之策。做人的君主、父親的不通 曉《春秋》大義的,必定蒙受最惡的名聲。做人 的臣子、兒子的不通曉《春秋》大義的,必定陷 入篡位弒君的罪惡而被殺,蒙受死罪的名聲。實 際上他們都自以爲是行善,做了卻不知它的道 義,蒙受無端譴責卻不敢辯解。不明白禮義的要 旨,就會弄到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不像臣子,父 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的地步。君主不像君 主就被冒犯,臣子不像臣子就被誅殺,父親不像 父親就沒慈愛,兒子不像兒子就不孝順。這四種 行爲,是天下的大過失。把天下大過失的罪名加在他身上,就祇能接受而不敢推卸。所以《春 秋》這部書,是禮義的根本。禮是在沒有發(fā)生之 前禁絶壞事,法是在壞事已經(jīng)發(fā)生之后施行。法 所起的作用容易見到,而禮禁絶壞事的作用難被壺遂說;“孔子時,上沒有圣明君主,下得 不到任用,所以撰寫《春秋》,流傳空洞的史文 來裁斷禮義,當作帝王的法典。現(xiàn)在先生上遇圣 明天子,下得當官任職,萬事已經(jīng)具備,全都各 得其所,先生所論著的,想要闡明什麼呢?”
太史公說:“嗯嗯,不是的,不完全這樣。 我聽先父說過:’伏羲最純樸忠厚,創(chuàng)作《易》 《八卦》。堯、舜盛明,《尚書》有所記載,禮樂 在那時創(chuàng)制。商湯、周武隆盛,詩人歌頌。《春 秋》揚善貶惡,推崇三代的盛德,褒揚周朝王 室,并不僅僅諷刺譏斥而已?!瘽h朝興建以來, 至當代英明天子,得到祥瑞征兆,舉行封禪大 典,改訂歷法,更換服飾顔色,承受美好天命, 恩澤流布無邊,海外不同風俗的國家,輾轉(zhuǎn)翻譯 到邊關(guān)來叩塞門,請求前來拜見天子進獻禮物 的,說都說不過來。臣子百官盡力歌頌圣德,仍 然不能完全表達心意。再說賢能的人才不被任 用,是擁有國家的君主的恥辱;君主圣明而他的 仁德不能廣泛傳揚,是有關(guān)官員的過失。況且我 曾擔任主管的官職,放棄天子圣明的盛德不予記 載,埋沒功臣、世家、賢能大夫們的功業(yè)不予傳 述,忘卻先人的遺言,罪過沒有比這更大的了。 我祇是人們說的綴述舊事,整理世代傳承的材 料,不是人們說的創(chuàng)作,而您把這與《春秋》相 比,錯了?!?/p>
于是論述編寫那些史文。七年后太史公遭遇 替李陵申冤的大禍,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于是慨然嘆息 說:“這是我的罪過?。∵@是我的罪過?。∩眢w 被毀傷沒有用了啊!”退一步深思說:“《詩》、 《書》含意隱晦文字簡短的原因,是想要表達他 心中的思慮。從前西伯被拘囚在麥里,推演出 《周易》;孔子在陳、蔡之間被困,創(chuàng)作了《春 秋》;屈原被放逐,著成了《離騷》;左丘明失 明,纔撰有《國語》;遂壬被處以刖刑,而論述了兵法;呂不韋被流放到蜀地,世代流傳《呂氏 春秋》;韓非子被囚禁在秦國,《說難》、《孤憤》 問世;《詩》三百余篇,大都是圣人賢士發(fā)憤而 創(chuàng)作出來的。這些人都是心中有郁悶積結(jié),不能 通暢地發(fā)表出來,所以纔追述往事,思考未來。” 于是就敘述陶唐以來,到漢武查獲得麒麟爲止的 歷史,從黃帝開始。
從前黃帝,效法天地,顓頊、唐堯、愛 四位圣人遵循自然,各自制定法度;唐堯讓出帝 位,虞舜不樂;這些帝王的美好功績,萬世傳 載。作《五帝本紀》第一。
大禹的功業(yè),使九州同享安寧,光照唐、虞 時期,功德流傳后代子孫;夏桀荒淫驕橫,被流 放到鳴條。作《夏本紀》第二。
契建立商,相傳直到威湯;太甲在桐居住, 盛德歸于阿衡;武丁得到傅說,纔被稱爲高宗; 帝至沉湎酒色,諸侯不再朝拜進獻。作《殷本 紀》第三。
荘發(fā)明種谷,功德隆盛是西伯;武王在牧野 作戰(zhàn),這就安撫了天下;幽玉、匱王昏庸暴亂, 喪失了壑、M;衰落傳到赧王,濱魚斷絶了祭 祀。作《周本紀》第四。
秦的祖先,伯翳輔佐大禹;穆公思義,悼念 覆滅于幡山的軍隊;用人殉葬,詩人吟詠《黃 鳥》;昭襄王奠定了秦的帝業(yè)。作《秦本紀》第 5。
秦始皇即位,兼并六國,銷毀兵器鑄成銅 鐘,想停息戰(zhàn)爭,尊號稱皇帝,耀武揚威憑借武 力;秦二世承受國運,壬嬰投降做俘虜。作《始 皇本紀》第六。
秦朝喪失道義,豪杰并起造反;項梁發(fā)動反 秦事業(yè),項羽接續(xù)這個事業(yè);殺死慶子冠軍救了 趙國,諸侯擁立他;誅滅子嬰背叛懷王,天下指 責他。作《項羽本紀》第七。
項羽暴虐,漢玉建功施德;發(fā)憤于蜀、漢, 回軍平定三秦;誅滅項籍奠定帝業(yè),天下安寧, 改革制度移風易俗。作《高祖本紀》第八。
惠童(帝)早年殖逝,諸員不得民心;尊崇重用員祿、呂產(chǎn),諸侯圖謀鐘除他們;殺害趙隱王、趙 幽王劉友,大臣恐懼,于是導致宗族禍患。作 《呂太后本紀》第九。
漢朝初建,帝位繼承人不明確,迎立代王即 位,天下人心歸附;廢除肉刑,開通關(guān)梁,廣施 恩惠,他被稱爲太宗。作《孝文本紀》第十。
諸侯驕橫放肆,吳玉首先叛亂,朝廷發(fā)兵誅 討,七國叛軍伏罪,天下安然,太平富裕。作 《孝景本紀》第十一。
漢朝建國五代,隆盛出現(xiàn)在建元年間,對外 排斥夷狄,對內(nèi)修正法度,舉行封禪大典,修訂 歷法,改變服飾顔色。作《今上本紀》第十二。
三代很久遠了,年代不可推考,大體上從傳 世譜牒和古代文獻中取材,以這些爲依據(jù),從而 略加推算,作《三代世表》第一。
幽王、厲王以后,周朝王室衰微,諸侯擅自 爲政,《春秋》有沒記載的;而譜牒記載大略, 五霸更替盛衰,想要考察囿朝諸侯世系的先后, 作《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春秋之后,諸侯國內(nèi)大夫的家臣執(zhí)政,強大 的諸侯國相稱王;到了秦,終于吞并中原各國, 沒收封地,自立始皇帝稱號。作《六國年表》第三。
秦朝暴虐,楚人發(fā)難,項氏接著動亂,漢王 就仗義征伐;八年之間,天下有三次帝位更替, 事情繁雜變故很多,所以詳著《秦楚之際月表》 第四。
漢朝興建以來,直到太初這一百年,諸侯或 廢或立或被分割或被削地,譜書記載不清楚,主 管官員也沒連續(xù)記載,根據(jù)諸侯國的強弱來斷 代。作《漢興已來諸侯年表》第五。
舞創(chuàng)建帝業(yè)的元勛,輔佐的得力大臣,剖 分符節(jié)封賜爵位,恩澤流傳到后代子孫,忘了繼 承血統(tǒng)遠近,有的人被殺國被滅。作《高祖功臣 侯者年表》第六。
惠帝、景帝之間,增封功臣宗屬的爵位和食 邑。作《惠景間侯者年表》第七。
向北征討強悍的匈奴,往南誅滅強勁的越人,征伐蠻夷,因武功被封侯。作《建元以來侯 者年表》第八。
諸侯已經(jīng)強大,七國聯(lián)合叛亂,諸侯王子弟 衆(zhòng)多,沒有爵位和封邑,朝廷下令推恩行義,使 王國勢力削弱,使恩德歸于朝廷。作《王子侯者 年表》第九。
國家有賢相良將,是民衆(zhòng)的師表??吹皆?的漢朝建立以來將相名臣年表,對賢能的人就記 載他們的政績,不賢的人就披露他們的事情。作 《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
三代的禮制,增減的各有不同目的,但要領(lǐng) 都在于切近人情,疏通王道,所以禮制根據(jù)人情 而節(jié)制文飾,大體順應古今的變化。作《禮書》 第一。
音樂,是用來移風易俗的。從《雅》、《頌》 樂聲興起,人們就已經(jīng)喜好塹國、衛(wèi)國的音樂, 鄭國、沖國的音樂由來已經(jīng)很久了。人的感情受 到音樂的感召,遠方異俗的人就會歸附。參照 《樂書》來論述自古以來的音樂。作《樂書》第二。
沒有兵力就不強大,沒有道德就不昌盛,M 螢、庖湯、質(zhì)武因此而功業(yè)興盛,夏壑、商紂、 秦二世因此而滅亡,能不慎重嗎?《司馬法》從 産生以來就受到重視,太公、孫子、吳起、王子 成重能夠繼承并加以闡發(fā),切合近世情況,極明 人事變化。作《律書》第三。
律居于陰而可以牽制陽,歷居于陽而可以牽 制陰,律、歷交替相互牽制,中間不容許絲毫疏 忽。五家歷法文辭互相矛盾,祇有太初元年所編 歷法較爲正確。作《歷書》第四。
講星象氣數(shù)的書,多參雜著吉兇禍福征兆的 內(nèi)容,不合經(jīng)典;推究這些書的文辭,考察它的 應驗,沒什麼特殊。集合專家討論星氣運行的 事,用星辰運行的軌道度數(shù)驗證編排。作《天官 書》第五。
承受天命成爲帝王,順應符瑞而封禪的事不 輕 易舉行,舉行封神大典就一切神靈沒有不祭祀 的。追溯祭祀名山大川諸神的典禮。作《封禪 書》第六。
太伯避歷,江蠻是適;區(qū)、武攸 興,古公王跡。闔廬弒僚,賓服荊 蓮;夫差克齊,子胥膈夷;信藍親越,吳國既滅。嘉坦之讓,作《吳世 家》第一。
史、旦肖矣,尚父側(cè)微,卒歸西 坦,丈、武是師;功冠群公,繆權(quán)于 幽;番番黃發(fā),爰饗營丘。不背扭 盟,桓公以昌,九合諸侯,霸功顯 彰。也、聞爭寵,姜姓解亡。嘉區(qū)之 謀,作《齊太公世家》第二。
依之違之,周公綏之;憤發(fā)文德,天下和之;輔翼成王,諸侯宗周。隧桓之際,是獨何哉?三桓爭強,壅乃不昌。嘉旦《金滕》,作《周公世家》第三。
武王克紂,天下未協(xié)而崩。Mi 既幼,萱、塞疑之,淮夷叛之,于是 召公率德,安集王室,以寧東土。1 墮之禪,乃成禍亂。嘉《甘棠》之 詩,作《燕世家》第四。
萱、蔡相武庚,將寧舊直;及旦 攝政,二叔不饗;殺暨放度,周公爲 盟;大任十子,周以宗強。嘉也悔 過,作《管蔡世家》第五。
王后不絶,愛、匱是說;維德休 明,苗裔蒙烈。百世享祀,爰周隗、起,楚實滅之。聲里既起,愛何人 哉!作《陳杞世家》第六。
友置疏通河流,使九州同享安寧;到了建筑 宣防宮時,疏通河道溝渠。作《河渠書》第七。
錢幣發(fā)行,是爲了疏通農(nóng)、商交易;交易的 極點就出現(xiàn)了玩弄智巧的弊端,兼并擴張,爭相 投機牟利,舍本逐末。作《平準書》來觀察世事 變化,第八。
太伯避讓季歷,逃到江函蠻地;文王、武玉 興起,發(fā)展古公王業(yè)。闔廬殺死吳王僚,降服 楚國;夫差戰(zhàn)勝齊國,伍子胥被用皮袋盛尸拋 江;聽信值鑒的話與越國親善,吳國被滅。贊許 太伯讓國的美德,作《吳世家》第一。
由、旦衰微,尚食起步時微賤,最終歸順西 伯,文王、武王師奉他;功勛超過群公,在暗中 周密謀劃;頭發(fā)斑白,受封于營丘。不背棄柯地 的盟約,齊桓公因而昌盛,多次會合諸侯,霸業(yè) 顯赫。盤、辟止爭寵,姜姓瓦解滅亡。贊許尚 父的謀略,作《齊太公世家》第二。
有的依順有的違背,周公安撫他們;發(fā)憤實 行文德教化,天下響應附和;輔佐保護威玉,諸 侯尊崇周天子。魯隱公、魯桓公時爭斗,這是爲 什麼呢?三桓爭強,畳國于是不昌盛。贊賞周公 旦《金滕》,作《周公世家》第三。
武王滅紂,天下還沒有太平便逝世了。成王 年紀幼小,萱叔、整叔懷疑他,淮夷背叛他,于 是登公用道德做表率,安定團結(jié)風王室,使東方 得到安寧。燕王嚕禪讓王位,導致國家的禍亂。 贊賞《甘棠》這首詩,作《燕世家》第四。
管叔、蔡叔輔佐武庚,想要安定庖朝舊地; 等到周公旦攝政,二叔不再享爵祿;殺管叔鮮 放逐蔡叔度,周公主持盟誓;太任生了十個兒 子,囿朝因此宗族強大。贊許蔡仲悔過,作《管 蔡世家》第五。
先王后代不絶,悅服舜、他們功德美好 清明,后代蒙受祖先功業(yè)。百代享受祭禮,到凰 朝封爲陳國、杞國,楚國滅掉了它們。齊國田 氐興起,舜是什麼樣的人!作《陳杞世家》第 六。
收段余民,痙封始邑,申以直 亂《酒》、《材》是告,及朔之生,
收容殷的遺民,康叔受封開始有衛(wèi)邑,用庖 朝亂政來提醒,寫《酒誥》、《梓材》來警告,到了朔出生,塹國傾危不寧;南子厭惡蒯贖,造成 父子名分顛倒。璽統(tǒng)治日益衰微,戰(zhàn)國七雄日 益強盛,衛(wèi)國因爲弱小,角獨在他國之后而亡。 贊賞那《康誥》,作《衛(wèi)世家》第七。
可惜箕子啊!可惜箕子啊!正直的言論不被 采納,卻反而成爲奴仆。武庚死后,周朝分封微 壬。襄公在泓水受傷,君子稱贊誰?景公有謙遜 美德,使得熒惑退行。剔成暴虐,宋國纔滅亡。 贊許微壬請教太師,作《宋世家》第八。
武王逝世后,叔虞受封在唐邑。君子譏諷晝 侯給兒子取名不當,最終被武公消滅。驪姬受寵 愛,禍亂了五代;公子重耳不得志,纔成就了霸 業(yè)。六卿專權(quán),晉國因此衰亡。贊許丈公得到天 子賞賜圭玉、黑黍酒,作《晉世家》第九。
重黎創(chuàng)建功業(yè),斐繼承延續(xù);殷朝末年, 粥子記入譜牒。周朝任用熊繹,熊渠繼承他。莊 王賢明,恢復隗的國號;赦免鄭伯后,因華元說 出實情而退兵。懷玉客死他鄉(xiāng),子蘭讒害屈原; 喜歡阿諛聽信讒言,楚國被秦國吞并。贊許莊王 的道義,作《楚世家》第十。
少康的兒子,封地靠近南海。紋身剪發(fā),與 竈鰭相處,守在封禺山,奉祀大禹。勾踐在那兒 被困,于是重用文種、MSo贊許勾踐身在蠻夷 而能修養(yǎng)他的道德,消滅強大的吳一國來尊奉周 室,作《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
桓公向東遷徙,采用太史的建議。到侵犯周 土奪取莊稼,王朝臣民非議他。祭仲被脅迫訂 盟,鄭國長期不昌盛。子産的仁政,歷代稱贊他 圣明。三責侵犯,鄭國被韓吞并。贊許屬公接納 周惠王,作《鄭世家》第十二。
祇有驥、驟,纔能體現(xiàn)造父的技能。趙夙事 奉獻公,趙衰繼承他的功業(yè)。輔佐文公尊奉周王 室,最終成爲置國的輔臣。襄子被困辱,族是滅 了智氏。主父親身被圍,掏雀窩抓小鳥充飢被餓 死。趙王遷邪僻淫亂,貶斥良將。贊許趙鞅討 平同王室內(nèi)亂,作《趙世家》第十三。
嘩被封在魏,占卜的人知道。到了魏絳侮 辱楊干,戎、翟與他議和。文侯仰慕仁義,子夏做他的老師?;萦耱湴磷钥洌晣?、秦國攻打 他。懷疑信陵君后,諸侯不再幫助魏國。最終丟 失了大梁,魏王假當了仆役。贊許魏武子輔佐 晉文公創(chuàng)立霸業(yè),作《魏世家》第十四。
輕麼暗地施德,趙武得以復興。延續(xù)已斷絶 的重立被廢置的,查人尊崇他。墮侯名顯諸侯, 是由于用了申子。懷疑輕韭而不信任他,秦國攻 襲韓國。贊許韓厥輔佐晉君匡正周天子之賦,作 《韓世家》第十五。
完子避難,前往查國求援,暗中布施恩惠五 代,齊國人民歌頌田氏。成子奪得齊國政權(quán),H 超成爲諸侯。齊王建意志動搖,纔被遷到共色。 贊許威王、宣玉能挽救亂世而獨尊㈱王室,作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周室衰微后,諸侯恣意行事。仲尼痛悼禮樂 崩廢,追修經(jīng)術(shù),來宣揚王道,匡正亂世使它返 歸正道,通過他的著作立說,爲天下制定禮儀法 度,留下“六藝”綱紀給后世。作《孔子世家》 第十七。
夏桀、殷紂喪失他們的道義而商湯、周武興 起,周朝失去道義而《春秋》創(chuàng)作出來。秦朝喪 失它的政治,而隗涉發(fā)動事業(yè),諸侯造反,風起 云涌,終于滅亡了鯉皇族。天下的開端,從隗 性發(fā)難開始。作《陳涉世家》第十八。
成皋臺,是薄氐興起的基地。寶姬被遣到了 代地,因此使寶氐家族顯貴。栗姬依仗尊貴,I 氐纔遂心愿。陳后太驕傲,終于使衛(wèi)子夫尊貴。 贊許逾壬去德行如此好,作《外戚世家》第十 九。
漢高祖施用詭計,在陳逮捕韓信;越、楚民 俗剽悍輕捷,就封弟弟劉交做楚王,在彭城建國 都,來加強進、酒地區(qū),作爲漢朝宗室的屏藩。 劉戊陷于邪念,劉禮又被封接續(xù)楚王。贊許劉游 輔佐匾祖,作《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漢高祖起兵,劉匱參與其事;被瞄攻撃, 失去了他的荊、蕓封國。營陵侯言辭打動呂后, 就被封爲瑯邪王;被蚪欺騙輕信查王,前往而 不得回還,就向西入關(guān),遇上迎立孝文帝,又獲 封爲燕王。天下沒有安定,劉豊、劉澤因是高祖宗族,成爲漢朝廷的屏藩輔佐。作《荊燕世家》 第二十一。
天下已經(jīng)平定,皇室親屬寡少;悼惠王先長 大,被封鎮(zhèn)守東土。哀王擅自興兵,發(fā)怒征討員 氐族人,鰹殘暴乖張,朝廷大臣不擁戴他。M 玉親屬內(nèi)部淫亂,主父逼迫成禍。贊許劉肥是高 祖的得力輔佐,作《齊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楚人在滎陽圍困我,相持三年;蕭何鎮(zhèn)撫山 西,出謀不斷征兵、供給糧食,使百姓愛戴漢 王,不樂意爲楚王出力。作《蕭相國世家》第二 十三。
與韓信一起平定魏地,打敗趙軍攻占齊地, 于是削弱楚人的勢力。接替蕾何做相國,不改不 變,百姓得以安定。贊許賈參不夸功不逞能,作 《曹相國世家》第二十四。
在營幕之中出謀劃策,在無形之中克敵制 勝。壬度謀劃這些事,沒有機智的名聲,沒有勇 敢的功勞,從容易處著手解決難題,從細微處入 手做成大事。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使用了六個奇計,使諸侯賓服漢朝;消滅員 氐的事,陳平是主謀,終于使皇室平安,使國家 安定。作《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諸員互相勾結(jié),圖謀削弱皇室,而周勃違反 常義切合權(quán)變;蕓、楚叛亂,周亞夫在昌邑駐 兵,來扼制齊、趙的軍隊,而放棄梁。作《絳侯 世家》第二十七。
七國叛亂,保護京都的,祇有梁;倚仗寵信 自夸功勞,幾乎遭受大禍。贊許他能抵抗吳、 楚,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被封王后,親屬融洽和睦,諸侯大小都 是王室的屏藩,各得其所,越位比擬皇上的事逐 漸減少了。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三位皇子被封爲王,策告文辭值得觀賞。作 《三王世家》第三十。
末世人人爭利,而他們卻奔赴仁義;互相推 讓國君權(quán)位而餓死,天下人贊揚他們。作《伯夷 列傳》第一。
晏子儉樸,管夷吾則奢侈;齊桓公靠管仲而稱霸,齊景公靠晏子而國家大治。作《管晏列 傳》第二。
奎戛主張無爲自然教化,清靜自然正確;輕 韭揣度事物情理,遵循時勢和道理。作《老子韓 非列傳》第三。
自古以來帝王就掌有《司馬法》,穰苴能闡 明它。作《司馬穰苴列傳》第四。
不守信、廉潔、仁慈、勇敢就不能傳授兵法 講論劍術(shù),與道相符合,內(nèi)可以修身,外可以應 變,君子把這看作德。作《孫子吳起列傳》第 五。
太子建遭遇讒言,禍殃連及伍奢,伍尚營救 父親,伍員逃往吳國。作《伍子胥列傳》第六。
孔子傳述文獻,弟子振興大業(yè),都成爲師 傅,崇尚仁德激勵行義。作《仲尼弟子列傳》第 七。
商鞅離開衛(wèi)國前往秦國,能闡明他的主張, 使秦孝公強盛稱霸,后世遵循他的法令。作《商 君列傳》第八。
天下都擔憂秦國連橫貪得無厭,而蘇秦能保 全諸侯,合縱來抑制秦國的貪婪強橫。作《蘇秦 列傳》第九。
六國已經(jīng)合縱親近,而張儀能闡明他的主 張,又使諸侯解散。作《張儀列傳》第十。
秦國所以能向東推進稱雄諸侯,是靠樗里、 甘茂的計策。作《樗里甘茂列傳》第十一。
控制河山,圍攻大梁,使諸侯束手而事奉秦 國,是魏再的功勞。作《穰侯列傳》第十二。
向南攻下鄢郢,向北摧毀長平,繼而包圍 邯鄲,武安君是主帥;攻破楚國滅亡趙國,是王 翦的計謀。作《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涉獵儒家、墨家的遺文,闡明禮義的綱領(lǐng)要 點,制止梁恵玉求利的念頭,列述往世的興衰。 作《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喜歡賓客愛好士人,士人歸往薩地,替齊國 抵御楚國、魏國。作《孟嘗君列傳》第十五。
用權(quán)變爭得周臺,到楚國求救解除邯鄲的圍 困,使他的國君重新立名于諸侯。作《平原君虞 卿列傳》第十六。
能以富貴身份處在貧賤的人之下,賢能而屈 居平庸的人之下,祇有值陵查纔能夠做到。作 《魏公子列傳》第十七。
把自己的生命貢獻給君主,因而從強大的秦 國逃脫,使游說的人士向南奔赴楚國,是黃歇的 忠義。作《春申君列傳》第十八。
能忍受魏齊的羞辱,而在強大的秦國樹立 威信,推薦賢能辭讓相位,二位先生是這樣。作 《范睢蔡澤列傳》第十九。
領(lǐng)頭施展他的謀略,聯(lián)合五國軍隊,替弱小 的燕國報了強大齊國的仇,洗雪了先君的恥辱。 作《樂毅列傳》第二十。
能夠在強橫的奏王那里隨意陳說,而在廉頗 面前彎腰忍讓,來盡忠他的國君,二人都在諸侯 里有好名聲。作《廉頗藺相如列傳》第二十一。
齊滑王已丟失臨淄逃到莒城,祇有田單憑借 即墨打敗驅(qū)逐騎劫,于是保存了聲國江山。作 《田單列傳》第二十二。
能用巧言詭辯解除被圍城池的患難,看輕爵 位利祿,喜歡隨心所欲。作《魯仲連鄒陽列傳》 第二十三。
創(chuàng)作辭章來諷喻進諫,用同類的事物作比喻 來伸張道義,《離騷》是這樣。作《屈原賈生列 傳》第二十四。
爲子楚結(jié)交,使諸侯國人士紛紛爭相前往事 奉秦國。作《呂不韋列傳》第二十五。
曹沫拿出匕首,畳國收回它的土地,齊國表 現(xiàn)出誠信;竄讓守義沒有二心。作《刺客列傳》 第二十六。
能闡明自己的計劃,順應時勢輔佐秦國,于 是在海內(nèi)實現(xiàn)意志,奎斯是主謀。作《李斯列 傳》第二十七。
爲秦國開拓疆土增加民衆(zhòng),向北擊敗匈奴, 憑借憩修建要塞,靠著山嶺加固防守,建置撿 中。作《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鎮(zhèn)守趙國據(jù)守辿來拓寬郵,消弱楚國的勢力,在天下彰明漢王的威信。作《張耳陳余列 傳》第二十九。
收集西河、上黨的兵力,跟隨漢王到達彭 城;彭越侵襲梁地來困擾項羽。作《魏豹彭越列 傳》第三十。
率領(lǐng)淮南一帶背叛楚國歸順漢王,漢王利用 他得到大司馬周殷,終于在垓下打敗項羽。作 《期布列傳》第三十一。
楚人把我圍困在京、1,而韓信攻取魏、 趙,平定通、齊,使?jié)h分天下爲三份而占有其中 二份,而消滅了項籍。作《淮陰侯列傳》第三十
楚、漢在鞏、螢一帶相對峙,而韓信爲漢鎮(zhèn) 守潁川,盧縮截斷項籍的軍糧。作《韓信盧縮列 傳》第三十三。
諸侯叛離項玉,祇有齊在城陽牽制項羽,漢 王得以乘機攻入彭城。作《田修列傳》第三十 四。
攻取城池在野外作戰(zhàn),獲得軍功回來匯報, 樊嚕、鄱商有功,不祇爲漢玉執(zhí)鞭策馬,而且爲 漢玉解脫過危難。作《樊鄒列傳》第三十五。
漢朝初定天下,文法律理不明確,張蒼擔任 主計官,統(tǒng)一度量衡,編訂律歷。作《張丞相列 傳》第三十六。
結(jié)交盟約互通使節(jié),籠絡(luò)諸侯;諸侯都來親 附,歸順漢朝成爲藩屏輔臣。作《鄱生陸賈列 傳》第三十七。
想詳細了解秦、楚時的事,周繰常跟隨高 祖,平定諸侯。作《傅靳蒯成列傳》第三十八。
遷徙豪門強族,建都關(guān)中,與匈奴議和結(jié) 約;修明朝廷禮節(jié),排列宗廟儀法。作《劉敬叔 孫通列傳》第三十九。
能化剛硬爲溫柔,終于成爲大臣;樂公不屈 服于強勢的威脅而背叛死人。作《季布樂布列 傳》第四十。
敢于冒犯皇上進言來實現(xiàn)自己的主張,不顧 自 身安危,爲國家樹立長遠的計劃。作《袁盎晁 錯列傳》第四十一。遵守法律不失大體,稱述古代賢人,增長君 主的圣明。作《張釋之馮唐列傳》第四十二。
敦厚慈愛孝順,言辭遲鈍,辦事敏捷,致力 謹慎謙恭,是君子長者。作《萬石張叔列傳》第 四十三。
堅持節(jié)操誠懇正直,守義足以稱得上廉潔, 行爲足以激勵賢能,擔任重要職位而不能用不合 常理的事來讓他做。作《田叔列傳》第四十四。
扁鵲論醫(yī),是醫(yī)家的宗師,醫(yī)術(shù)精明;后世 遵循,不能改變,而倉公可說是接近他的了。作 《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
劉貍被削貶封爵,那劉漢被封爲吳王,正逢 漢朝初定天下,讓他鎮(zhèn)撫江、進一帶。作《吳王 漏列傳》第四十六。
吳、楚叛亂,宗室親屬中祇有賣嬰賢能而喜 好結(jié)交士人,士人歸向他,率軍在滎陽抗擊山東 叛軍。作《魏其武安列傳》第四十七。
智謀足以應付近世的事變,寬厚足以得人 心。作《韓長孺列傳》第四十八。
勇于抗撃敵人,對士兵仁愛,號令不繁雜, 部衆(zhòng)歸向他。作《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
從三代以來,匈奴經(jīng)常成爲中原的禍害;要 知道它強弱的時候,設(shè)法戒備進行征討,作《匈 奴列傳》第五十。
平定塞外,拓寬河南,攻破祁連,開通西 域,壓倒匈奴。作《衛(wèi)將軍醵騎列傳》第五十
一。
大臣宗室以奢侈浪費互相炫耀,祇有公孫弘 以節(jié)衣縮食爲百官表率。作《平津侯列傳》第五 十二。
漢朝平定中原后,而趙佗能安撫楊越來保衛(wèi) 南方藩屬,納貢盡職。作《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吳國反叛,東甌人斬殺劉湯,保衛(wèi)封禺山, 成爲漢朝的臣屬。作《東越列傳》第五十四。
通太子丹的部衆(zhòng)散亂在遼東地區(qū),朝鮮王
潼收聚他逃亡的百姓,他們聚集在海東,來聯(lián)合 真藩,保衛(wèi)邊塞成爲漢朝的外臣。作《朝鮮列 傳》第五十五。
唐蒙出使經(jīng)略溝通夜郎,而邛、箜的君長請 求做漢朝的內(nèi)臣并接受朝廷派來的官吏。作《西 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子虛賦》中的事,《大人賦》的頌辭,詞藻 華麗大多夸張,但其宗旨在諷喻勸諫,歸向無爲 而治。作《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艷布反叛,高祖封兒子劉長爲淮南王,來鎮(zhèn) 守匹、進以南,安撫剽悍的楚地百姓。作《淮南 衡山列傳》第五十八。
奉行法律遵循事理的官吏,不自夸功勞自稱 賢能,百姓沒有什麼稱譽,也沒有什麼錯誤行 爲。作《循吏列傳》第五十九。
衣冠端莊在朝廷立身,而群臣沒有人敢說虛 浮的話,汲長孺莊重;喜好推薦人才,稱爲長 者,鄭莊有節(jié)操。作《汲鄭列傳》第六十。
從孔子去世,京城沒有人重視學校教育,祇 有建元、元狩之間,文辭燦爛。作《儒林列傳》 第六十一。
百姓背棄本業(yè)大多巧詐,奸詐不軌的人玩弄 法令,善良的人不能感化,祇有一切嚴厲懲治能 約束規(guī)范他們。作《酷吏列傳》第六十二。
漢朝派使者溝通大夏以后,西方極遠的蠻 族,都向往內(nèi)地,想觀察中國。作《大宛列傳》 第六十三。
從危難中解救人,救濟別人的貧困,在仁的 方面有表現(xiàn);不失信用,不背棄諾言,在義的方 面有可取之處。作《游俠列傳》第六十四。
事奉君主能使君主耳目愉快,使君主臉色溫 和,而得到親近,不僅是由于美色被人喜愛,技 能也各有所長。作《佞幸列傳》第六十五。
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不爭權(quán)奪利,上下沒有 什麼阻礙不通,沒有人傷害他們,由于道義被任 用。作《滑稽列傳》第六十六。
齊、楚、秦、趙占卜的人,各有不同風俗的 用法。想總體上考察他們的要旨,作《日者列 傳》第六十七。
三代君王不用同樣的占龜方法,四方蠻夷占 卜的風俗不同,但都用來判斷吉兇。粗略考察它 的要點,作《龜策列傳》第六十八。
平民百姓這樣的人,不危害政治,不妨礙百 姓,選取時機買賣來增長財富,在智慧方面有可 取之處。作《貨殖列傳》第六十九。
我們漢朝繼承五帝遺風,上接三代中斷了的 大業(yè)。風朝王道衰敗,秦朝拋棄古文,燒毀 《詩》、《書》,因此造成了明堂、石室、金匱、玉 版圖書典籍的散失零亂。這時漢朝興起,蕭何修 訂法令,韓信申明兵法,張蒼創(chuàng)立規(guī)章制度,叔 遂通制定禮儀,于是文學儒士漸被任用,《詩》、 《書》古籍往往在各地陸續(xù)發(fā)現(xiàn)。自從曹參推薦 蓋公講論黃帝、老子,而賈生、晁錯闡明申不 晝、商鞅的學問,公遂弘因儒家學說而顯貴,一 百年之間,天下的遺文古事無不匯集到太史公那 里。太史公仍父子相繼掌管這個職守。說:“哎 呀!我的先人曾經(jīng)掌管這事,在唐、虞時代揚 名,到了周朝,又掌管這一職務,因此司馬氏世 代掌管天文事務。到了我了,謹記在心??!謹記 在心啊!”搜集天下散失的舊聞,帝王興起的原 因,追根究源探究始終,考察興盛觀察衰敗,論 述考訂他們的事跡,簡略上推三代,記録秦、 漢,上記軒轅,下至現(xiàn)在,著十二本紀。已經(jīng)科 分條列了,同時異世,年代相差不明晰,作十 表。禮樂增減,律歷改變,兵法權(quán)謀、山川形 勢、鬼神祭祀,天人之間的關(guān)系,接續(xù)衰敗貫通 改變,作八書。二十八星宿環(huán)繞北極星,三十根 車輻湊聚在同一車轂,運行無窮,得力的輔佐大 臣與它們相配,忠實守信推行道義,來侍奉皇 上,作三十世家。扶持正義風度倜儻,不使自己 失去時機,在天下立功名,作七十列傳??傆嬕?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叫做《太史公 書》。序述大略,來拾遺補充六藝,成爲一家之 言,協(xié)調(diào)“六經(jīng)”不同的傳述,整齊百家雜說, 正本藏在名山,副本留在京師,留待后世圣人君 子。第七十。
太史公曰:我敘述的從黃重以來到太初而 止,共一百三十篇。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