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李冰父子的資料_關(guān)于李冰父子的故事
都江堰李冰父子的資料_關(guān)于李冰父子的故事
站在伏龍觀后面高處的觀瀾臺上,岷江盡收眼底。都江堰水利工程巍然矗立在面前,這是我國科學(xué)文化的豐碑,雖經(jīng)千秋風雨,如今依然在造福人民。
歲月飛逝,兩千余載,古人修建的水利工程,有的被歲月埋沒,有的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有的僅僅留下了供人憑吊的遺跡。但,威鎮(zhèn)巴蜀的都江堰卻以它的雄偉豐姿,向人們展示著它經(jīng)年不變的旺盛的生命力。
人們從古到今,從東到西,從南到北,來到這個承載著古代文明的地方,憑吊一位建立了”川西第一功”的偉人。這個偉人叫李冰。年代太久遠了,人們不知道他的生卒年月,只知道他是戰(zhàn)國人,大約在公元前270年來到了蜀郡當太守,領(lǐng)導(dǎo)人們修建了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兩千多年以前,四川西部平原是一片貧瘠的土地。洶涌的岷江從陡峭的群山中沖出,水流湍急,到了灌縣附近,進人一馬平川,流速陡降,從上游夾帶下來的大量泥沙淤積到這里,河床越來越淺,水勢一大,就沖決堤岸,淹沒良田,吞食人畜。
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
李冰上任以后,決心治理岷江,解除民眾的痛苦。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不辭勞苦,沿著岷江兩岸進行實地考察,掌握第一手材料,弄清水情、地勢等情況,制定了治理岷江的方案。李冰決定采用“分流導(dǎo)江,筑堤引水”的方法,修建都江堰工程。都江堰工程分為3個部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
魚嘴分水堤。是在江心修筑的巨大的分水堤,分水堤像一條大魚。堤的頂端呈圓錐狀,形如魚嘴。當岷江水流到都江堰,魚嘴就把江水劈成兩叉,分成內(nèi)江和外江。右邊的外江是本流,用以泄洪排沙;左邊的內(nèi)江是別流,是人工開鑿的河道,用來灌溉。李冰建這個“魚嘴”可不容易,一開始,用泥土、石塊筑石堰,但是都被洪水沖垮了。李冰不灰心,他從當?shù)厝嗣裼弥褡由w房、編竹籠裝東西的做法中受到了啟發(fā),讓人們編了好多竹籠,在竹籠里裝滿卵石,再把一個個竹籠連接起來,一層層地沉在江中,這才筑成了一道洪水沖不走的石堰—魚嘴分水堤。123shoppingwar.com
在水少的季節(jié),魚嘴分往外江的水少一些,大約占4成。分往內(nèi)江的水多一些,大約占6成,這些水經(jīng)過寶瓶口流向成都平原灌溉農(nóng)田。而在水多的時候,魚嘴分的水量會自動顛倒過來,讓外江的水占6成,內(nèi)江的水占4成。如果水太大,到了寶瓶口,多余的水就會從飛沙堰排到外江,保證成都平原的安全。
寶瓶口引水口,是內(nèi)江過水的咽喉。在阻礙江水流人內(nèi)江的玉壘山,這里的地質(zhì)構(gòu)造是堅硬的礫巖巖層,李冰要在這巨巖間用人工開鑿了一個引水口,談何容易。一開始進度很慢,后來,李冰聽了老民工的意見,先在巖石上開出一些溝槽,放上柴草,點火燃燒,使巖石爆裂,加快了工程進度,終于開鑿出一個寬20米,高40米,長80米的口子,形如瓶頸,叫“寶瓶口”。被切離玉壘山而獨自留在寶瓶口左側(cè)的巖石堆,就是有名的“離堆”,內(nèi)江水沖到這里,被離堆迎頭擋住,形成壅水和漩流,迫使江水不致大量涌進狹窄的寶瓶口,只好隨著漩流回壅,從飛沙堰排到外江去。由于這里巖石堅固,雖千年大水沖擊,仍巋然不動,有效地控制著水的流量。
飛沙堰溢洪道,位于“大魚”的背上噴水孔處、金剛堤末端,長約200米,是內(nèi)外江之間的一條連通水道。它能自動地調(diào)節(jié)內(nèi)江水量,還有強大的排沙能力。水少的時候,它就起擋水的作用,使內(nèi)江的水不會流到外江。水大的時候,它既可以泄洪,又可以排沙,有的越過飛沙堰排到外江的沙石,重達幾百公斤呢。飛沙堰為什么能“飛沙”呢?這是有科學(xué)道理的。原來在河道彎曲的地段,一邊是凹岸,一邊是凸岸,而飛沙堰就在凸岸這一邊。由于彎道環(huán)流的作用,表層水流向凹岸,底層水流向凸岸,因此沉底的沙石,大部分隨著地層的水流流向凸岸,越過飛沙堰,沖向外江。
這叫做“凹岸引水,凸岸排沙”。飛沙堰能“飛沙”,名符其實。進人內(nèi)江的水,自然也會夾帶一定量的泥沙,于是內(nèi)江右岸就憑借伸向江心的一塊巨石—虎頭巖,起著“支水向南”的作用,把洪水和泥沙逼向飛沙堰泄去,叫做“正面引水,側(cè)面排沙”。還有部分泥沙,則依靠離堆對洪水的頂托和寶瓶口的束水作用,將泥沙回漩至飛沙堰排走。
都江堰設(shè)計原理
都江堰的三項工程,魚嘴分水,飛沙堰溢洪,寶瓶口把關(guān),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構(gòu)思巧妙,珠連璧合,收到“引水以灌溉,分洪以減災(zāi)”的效果。內(nèi)江通過寶瓶口后,再由一系列大小魚嘴分成萬千條灌溉渠道,組成一個縱橫交錯的灌溉網(wǎng),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李冰為了維護都江堰工程,還規(guī)定每年的十月下旬,進行修整,也就是掏灘。他在江底埋下了石馬,掏灘掏到了石馬,就符合要求?!吧钐蜑?,低筑堰”,這是李冰留下的寶貴經(jīng)驗。千百年來,人們遵循著李冰的管理準則,保護著都江古堰。今天,都江堰已經(jīng)能灌溉27個縣市,800多萬畝土地,繼續(xù)養(yǎng)育著成都平原的百姓。
人們?yōu)榱思o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的東面修了一座“二王廟”。廟宇樓臺層疊,古樹參天,歌頌李冰治水的碑帖、匾額、詩賦,比比皆是,琳瑯滿目。在“二王廟”的灌瀾亭,還刻著李冰“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治水格言,側(cè)壁上還刻著“深掏灘,低作堰”的“六字訣”。正殿內(nèi)供著手持絹圖、定睛凝思的李冰塑像,塑像端莊凝重,神態(tài)自若?!笆袷厣窆Υ说亓簦渡钐幈倘缬?。昔年毒龍收伏后,離堆夾水峙千秋”,李冰父子的功績和都江堰長存。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