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具的組合選配
四、茶具的組合選配
1.茶具選配基本原則
(1)因茶而異 古往今來,大凡講究品茗情趣的人,都以“壺添品茗情趣,茶增壺藝價值”為泡茶準則,注重對泡茶用具的選配。我國歷史上有關(guān)因茶選具的記述很多,如唐代以飲用餅茶為主,采用烹煮法,茶湯呈淡紅色,因此陸羽認為“青則益茶”,以青色的越瓷茶具為上品。宋代飲茶習慣逐漸由烹煮法改為點注法,茶湯以色白為美,這樣對茶盞色澤的要求也就有了相應變化,講究“盞色貴黑青”,認為建安黑釉茶盞才能充分反映出茶湯的色澤。明代由團茶改為散茶,由點注法改為瀹飲法,由于茶類的多樣,茶湯色澤出現(xiàn)了黃綠色、黃白色、紅色、金黃色、橙黃色等,因此茶具色澤也以白色為時尚。在壺的選用上并不過分注重色澤,而是更為注意壺的雅趣,強調(diào)以小為貴。清代以后,茶具品種增多,形狀多變,再加上茶類的多樣化,從而使人們對茶具的種類、色澤、質(zhì)地、式樣、大小等都提出了新的具體要求。具體來說,品飲不同的茶葉應選用不同的茶具。
①名優(yōu)綠茶:可選用透色玻璃杯,應無色、無花、無蓋。或用白瓷、青瓷、青花瓷無蓋杯等。
②花茶:可選用青瓷、青花瓷等蓋碗、蓋杯、壺杯具等。
③黃茶:可選用奶白或黃釉瓷及黃橙色壺杯具、蓋碗、蓋杯等。
④紅茶:可選用內(nèi)掛白釉紫砂、白瓷、紅釉瓷、暖色瓷的壺杯具、蓋杯、蓋碗或咖啡壺具等。
⑤白茶:可選用白瓷或黃泥炻器壺杯及內(nèi)壁有色黑瓷等。
⑥烏龍茶:可選用紫砂壺杯具,或白瓷壺杯具、蓋碗、蓋杯。也可用灰褐系列炻器壺杯具等。
(2)因地而異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的飲茶習俗呈現(xiàn)出多種多樣的格局,因此對茶具的使用要求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長江以北一帶喜飲花茶,故多選用蓋碗或瓷壺沖泡以保持花香;在長江三角洲一帶,人們喜好品飲細嫩的名優(yōu)綠茶,既要聞其香、品其味,還要觀其色、賞其形,因此多選用玻璃杯或白瓷杯沖泡。江浙一帶許多地區(qū),飲茶注重茶葉的滋味和香氣,因此喜歡選用紫砂茶具泡茶或用有蓋的瓷杯泡茶。福建、廣東一帶,習慣用小杯品啜烏龍茶,故多選用紫砂器具泡茶,因此在廣東潮汕一帶也就形成了一套專用泡茶用具——潮汕四寶。四川一帶則偏愛使用蓋碗泡茶。至于我國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至今仍習慣用碗喝茶。
(3)因具而異 中國歷代茶人對泡茶用具都提出了許多具體要求和規(guī)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茶具要有一定的保溫性能,要有助于育茶發(fā)香,有助于茶湯滋味醇厚,方便茶藝演示過程的操作和觀賞,具有工藝特色,可供把玩欣賞。這5個方面的要求充分說明了在長期的茶事實踐活動中,茶具作為物質(zhì)形具,已遠遠超出了飲茶這一生理行為的界限,逐漸成為一種生活藝術(shù),成為茶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F(xiàn)代人們對茶具選擇的具體要求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8個方面:
①材質(zhì)。茶具的材質(zhì)與泡茶、品茶所表現(xiàn)出來的個性特征密切相關(guān),不同的茶葉應選用不同材質(zhì)的茶具沖泡。器具材質(zhì)對泡茶品茶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硬度、密度、透光度及由此產(chǎn)生的吸水性、透氣性、保溫性(導熱特征)等幾個方面。自唐朝茶事興盛以來,茶器具的選材十分廣泛,涉及金、銀、銅、玉、陶、瓷、木材、竹材、石材等?,F(xiàn)代人所用茶具的材制主要為銅、鋁、陶瓷、搪瓷、紫砂、玻璃、竹、木等,又以選用玻璃、陶瓷、紫砂為最多。玻璃茶具的材料密度高,硬度亦高,具有很高的透光性。但導熱快、易燙手、堅硬而易碎,無透氣性。其優(yōu)點是使用方便,購買方便,并有利于觀賞杯中茶葉、茶湯的變化。瓷質(zhì)茶具硬度、透光度低于玻璃但高于紫砂。瓷具質(zhì)地細膩、光潔,能充分表達茶湯之美,保溫性高于玻璃,在工藝特色上,特別是在表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風格上,優(yōu)于玻璃器皿。紫砂茶具的硬度、密度低于瓷器,不透光,但具有一定的透氣性、吸水性、保溫性,這“三性”對滋育茶湯大有益處,并能用來沖泡粗老的茶葉。
②形狀。茶具的形狀不僅要滿足人們外觀審美的需求,同樣也要滿足茶藝演示的技術(shù)性要求。以茶壺為例,壺的大小、口腹的比例、壺口到壺底的高度都與泡茶的個性需求有關(guān)。如烏龍茶的沖泡要求在高溫狀態(tài)下進行,又是即泡即飲,每泡瀝干,不留茶湯。因此宜選擇那些體積小、壺口小的紫砂壺,使茶湯量適合杯數(shù),同時又有利于蓄溫、升溫,促進茶湯濃醇,茶香煥發(fā)。其他茶具,如儲水壺應做到壺流細長,品茗杯要大小適宜,這些均為茶藝演示的技術(shù)所需。
③體積。茶具在體積上應符合實際需求,如開水壺的體積、泡茶壺的體積應與品茶的人數(shù)相適應,各件茶具包括輔助用具的體積應體現(xiàn)主次、層次,實現(xiàn)相互匹配,具有和諧一致的統(tǒng)一性。如在小茶桌上配一塊薄薄的小茶巾,甚是潔雅。如換一塊洗臉毛巾,雖可用但不雅。
④感覺。主要是指對品茗杯的使用要求。我國茶人自古就格外重視品茗時的精神感受,這在中國茶道藝術(shù)中幾乎是至高無上的。所以品茗杯不僅外形要具有特色,要注重杯子的大小、壁厚程度、杯口的弧形等特征,更要注意在色澤上(特別是內(nèi)壁色澤)應宜茶。如品茗杯特別是功夫茶小杯,應攏指端杯有穩(wěn)定感,品茗時有舒適的口感。
⑤保溫。茶器具中凡用于泡茶、品茶的主器具,一般都有保溫性要求。只有選配了保溫性能、散熱特性符合要求的器具,才能確保茶藝演示全過程的完美。
⑥便攜。茶藝表演由于注重表演環(huán)境的營造,所以常選擇在一些風景秀麗的自然環(huán)境中進行茶事實踐活動。因此茶器具也要具有便攜的特點,所選茶具應簡易方便,形成精巧組合。如泡茶容器一般選小瓷壺或紫砂壺而不選較復雜的蓋碗三件套;品茗杯應注重小巧且有一定的壁厚,不易破碎;儲水的保暖瓶應選有較高真空度,外觀細長的,以確保適用且方便。
⑦齊全。齊全是相對于茶飲需求而言的。不同的人、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茶葉以及不同的沖泡方式,所選用的茶具種類與數(shù)量是有所不同的。如從個人飲茶需要出發(fā),可能只需一把茶葉一杯水,十分簡單;從茶藝演示要求出發(fā),茶具的選配就要有意境的追求、文化的品位、生活藝術(shù)的講究,那么茶具的齊全便不可忽視。一套齊全的茶具組合應包括儲水瓶、儲茶罐、泡茶器具、品茶用具等幾類。
⑧耐用。即茶具的實用性。選配茶具應是在實用性基礎(chǔ)上追求藝術(shù)性。這兩者顛倒就會妨礙茶事的順利進行,影響泡茶、品茶過程的享受效果。易碎、燙手等不安全因素應事先予以排除。
2.茶具選配基本方法
(1)特別配置 講究精美、齊全、高品位和藝術(shù)性。一般會依據(jù)某種文化創(chuàng)意選配一個茶具組合,件數(shù)多、分工細,使用時一般不使用替代物件,力求完備、高雅,甚至件件器物都能引經(jīng)據(jù)典,具有文化內(nèi)涵。
(2)全配 以能夠滿足各種茶的泡飲需要為目標,只是在器件的精美、質(zhì)地、藝術(shù)等要求上較“特別配置”低些。
(3)常配 是一種中等配置原則,以滿足日常一般泡飲需求為目標。常見的茶具有:一個方便倒茶棄水的茶池(茶船),茶壺,適量的杯盞、茶葉罐、茶則、茶海(茶盅)。這種茶具的組合搭配在多數(shù)飲茶家庭及辦公接待場所均可使用。
(4)簡配 簡配有兩種,一種是日常生活需求的茶具簡配,一種為方便旅行攜帶的簡配。家用、個人用簡配一般在“常配”基礎(chǔ)上,省去茶海、茶池,杯盞也簡略一些,不求與不同茶品的個性對應,只求方便使用而已。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