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忍耐常人所不能忍之事的人,將來也許會圖謀報復,對這類人一定要小心防范。
1805年奧斯特利茨戰(zhàn)役和1807年弗里德蘭戰(zhàn)役中,法軍大敗俄軍,使俄軍實力大減,剛登基的亞歷山大一世為重整旗鼓,與拿破侖展開了新的較量,不同于以往的是,這次他使用了新的“壯舉”,為了討好對方卑躬屈膝,處處表現(xiàn)出退讓的姿態(tài),以屈求伸。
1808年,拿破侖決定邀請亞歷山大在埃爾特宮舉行會晤。拿破侖的這次會晤是為了避免兩線同時作戰(zhàn),用法、俄兩國的緊密關系來震懾奧地利。
亞歷山大認為目前俄國的力量不足以對抗拿破侖,就假裝接受拿破侖的建議,并向他“獻媚取寵”,爭取準備的時間,做好充足的準備,時機一到,就從容不迫地促成拿破侖垮臺。
在一次看戲過程中,當女演員念出伏爾泰《俄狄浦斯》劇中的一句臺詞“和大人物結交,真是上帝恩賜的幸?!睍r,亞歷山大一臉真誠地說:“我在這里,幾乎每天都對這一點深有感觸?!边@使拿破侖非常滿意。
又一次,亞歷山大有意去解腰間的佩劍,發(fā)現(xiàn)自己忘記佩戴了,而拿破侖把自己剛剛解下的寶劍賜贈給亞歷山大,亞歷山大假裝很感動,熱淚盈眶地說:“我把它視做您的友好表示予以接受,陛下可以相信,我將永不舉劍反對您?!蹦闷苼鰧λ慕鋫湟矎氐紫?。
1812年,俄、法之間的利益沖突已經(jīng)到了十分尖銳的地步,這時亞歷山大認為俄國已做好準備,于是借故挑起戰(zhàn)爭,而且一舉打敗了拿破侖。
亞歷山大總結經(jīng)驗教訓時說:“拿破侖認為我不過是個傻瓜,笑到最后的才是笑得最好的?!眮啔v山大偽裝自己,使拿破侖放松了警惕,又暗中壯大自己的實力,最終把對方打敗。拿破侖被亞歷山大的“忍讓”迷惑了,最終丟掉了自己的權力。
在很多時刻,忍讓并非是出自真心,而是在暗中積蓄力量,如果你不知道背后的目的,到時,吃虧的非你莫屬。
“忍耐”可以瞬間完成權力轉換,那些看似波瀾不驚的退讓會使你在幾個回合之后,失掉自己的優(yōu)勢。
在中世紀的歐洲,教皇授予國王權力,君權神授,神權高于君權。
1076年兵荒馬亂時,德意志帝國皇帝亨利與羅馬教皇格里高利爭權奪利,斗爭進行得越來越激烈,最終發(fā)展到了勢不兩立的程度。
亨利首先發(fā)難,把德國境內各教區(qū)的主教們召集起來開了一個宗教會議,宣布廢除格里高利,格里高利則針鋒相對進行激烈的反擊。在羅馬拉特蘭諾宮召開全基督教會的會議,宣布驅逐亨利出教,不僅要德國人反對亨利,在其他國家也要掀起反擊亨利的浪潮。
一時德國內外反亨利的聲勢浩大,特別是德國境內大大小小的封建主都興兵造反,向亨利的王位發(fā)起挑戰(zhàn)。
亨利在危局逼迫下被迫做了妥協(xié),1077年1月,他身穿破衣,騎著毛驢,冒著嚴寒,翻山越嶺,千里迢迢前往羅馬,向教皇懺悔請罪。
格里高利不予理睬,在亨利到達之前躲到了遠離羅馬的卡諾莎行宮。亨利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又前往卡諾莎拜見教皇。教皇緊閉城堡大門,不讓亨利進來。為了坐住皇帝寶座,亨利忍辱跪在城堡門前求饒。
當時大雪紛飛,地凍天寒,身為帝王之尊的亨利屈膝脫帽,在雪地上整整跪了三天三夜,教皇才開門相迎,寬恕了他。
亨利恢復了教徒身份,保住了帝位。當他返回德國后,集中精力對內部進行整治,將曾一度危及他王位的內部反抗勢力逐一消滅。在陣腳穩(wěn)固之后,他立即對羅馬進攻,以求報跪求之仇。在亨利的強大攻勢面前,格里高利棄城逃跑,客死他鄉(xiāng)。
這里我們看出亨利“含辱負屈的卡諾莎之行”的背后是有目的的。在他與教皇對峙、國內外反對聲一片,特別是內部群雄并起、難保王位的情況下,他利用苦肉計取得和解,贏得喘息時間,然后重整旗鼓,再和教皇較量。教皇沒有看到他求饒背后的險惡用心,最后只能客死他鄉(xiāng)。
職場潛規(guī)則
一時的“胯下之辱”或者表面的“負荊請罪”都會欺騙我們的眼睛,讓我們以為對方是真心誠意的,但實際上,大多能忍奇辱之人,日后必有過人之處。這一點我們最應該警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