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與黑人打交道時,要特別注意語言的使用,以免惹上種族歧視的麻煩。
紐約華裔宜修女士的兒子在外州讀寄宿高中,和另外一些同樣寄宿的學生住在一起,兒子的室友是黑人。某日,宜女士在上班時,突然接到兒子學校輔導老師打來的電話,告訴她據(jù)兒子的黑人室友反映,兒子在打電話時,常常說對黑人歧視性的語言。
宜女士一聽大驚失色!宜女士的第一反應便是不可能,因為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家里不僅不許有種族歧視現(xiàn)象存在,歧視性的語言更不可以出現(xiàn)。于是她趕緊追問詳情。老師猶豫了半天,才隱晦地說,就是那個最廣為人知的對黑人的不敬之稱。宜女士感覺非常困惑:兒子怎么會說這樣的詞呢?他一直在跟我說那個黑人室友的好話啊!思來想去,宜女士告訴老師,當晚下班之后打電話和兒子談談。
放下老師電話后不久,宜女士突然恍然大悟:一定是我們講中文時的口頭禪“那個”(發(fā)音接近negro,侮辱黑人的詞語)、“那個”的,被兒子的黑人室友誤會了!
宜女士給老師撥通了電話,說明了這個可能,而老師未置可否,但從口氣上判斷,懷疑多過相信。宜女士建議就她的推測咨詢一下兒子學校里其他講中文的學生,尤其是講普通話的學生。但輔導老師說,學校除了她兒子外,只有一兩個華人孩子,至于他們講不講中文,講哪一種方言,就不清楚了。
宜女士又想到學校有一位從香港來的老師她聽得懂普通話,趕緊告訴輔導老師,可輔導老師依舊將信將疑。
晚上,宜女士給兒子打電話時提到了這件事。兒子也非常驚訝,他認為自己從來不說那樣的話,他和黑人室友還是好朋友呢。聽了宜女士的分析,兒子也突然恍然大悟,有一天媽媽打電話來,曾問他有沒有把琴譜帶到學校來,然后他跟媽媽的對話里說過“那個”、“那個”。當時,黑人室友也在場,也就是從那以后,對方的態(tài)度有了轉變。經(jīng)過兒子解釋,終于跟黑人室友解除了誤會。
這個故事,告誡那些來美留學的學生們,在美國要注意避免使用那些容易引起誤會的語言。
附:有歧視黑人意思的詞匯及美國的語言禁忌
一、有歧視黑人意思的詞匯
“negro”,曾經(jīng)沒有侮辱意味,現(xiàn)在也屬于蔑稱。
“nigger”,最可能來源于拉丁語“niger”(“黑色”的意思),有不少變體:“nig”,“nige”,“niggy”,“niggly”。黑人可以自嘲,但稱其為“nigger”,具有強烈的侮辱性,后果很嚴重。
“coon”、“raccoon”的縮略詞,有偷東西的含義。
“chocolate drop”,根據(jù)黑人膚色而來的說法。
“chocolate Dipper”,意思是與黑人約會的白人女性。
像這樣的敏感詞匯還有很多,多了解一些,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誤會。
二、美國的語言禁忌
言論方面,在美國可以批評強勢集團,但絕對不可歧視弱勢群體。涉嫌歧視弱勢群體的詞語,都是禁忌的。大體分以下幾類:
其一,性別禁忌。主要是對女性的歧視。許多詞匯里帶有“man”(男性),若遵循“政治正確”原則,就得避免使用。比如:警察,不說“policeman”,得說“police officer”;銷售員,不說“salesman”,得說“salesperson”;家庭主婦,不說“housewife”,得說“homemaker”;主席、系主任等,不說“chairman”,得說“chairperson”,甚至簡化成“chair”;消防員,不說“fireman”,得說“fire fighter”,意思是“與火戰(zhàn)斗的人”。
媒體文章、政府文件在泛指第三人稱單數(shù)時,都得“兩頭不得罪”,得用“she/he”,“his/her”,“she or he”(她/他,他的/她的,他或她)。這實在太麻煩了,所以,老師都鼓勵學生寫作業(yè)時,盡量用復數(shù),那就可以用they、their(他們、他們的)了。
其二,種族禁忌。主要是對少數(shù)族裔的歧視,尤其是對黑人的歧視。“negro”,絕對不能用,因為“negro”的意思相當于“黑鬼”;“black man”,也要避免。黑人自己可以用,但其他人得用african- american(非裔美國人)。??怂剐侣劦闹鞑ピ诠?jié)目中用了“Chinaman”一詞,引起美國華人的抗議,因為,這個詞相當于“中國佬”。
其三,宗教禁忌。美國是個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任何宗教都是平等的,因而有意或無意地贊賞或批評某一宗教,都屬于禁忌。比如,在圣誕節(jié)的時候,注意“政治正確”的人,特別是領導,祝賀問候時,通常不用“圣誕快樂”(Merry Christmas),而用“節(jié)日快樂”(Happy Holiday),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是信仰耶穌的。同樣的道理,“Oh,my God!”或“Jesus!”,用于表示感嘆等,也要避免?,F(xiàn)在,通常用“My goodness!”
其四,殘障禁忌。分兩種,第一種,屬于身體方面的殘障。英文以前用“crippled”,表示傷殘;后來改成“handicapped”,但基本意思仍是“殘障的”;現(xiàn)今,通用的是“disabled”、“abled”,健全的,加前綴“dis”,表示否定,意思是“不健全的”,聽上去比“殘障的”順耳。也有人提出,要用“physically challenged”,意思是“有生理缺陷的”。
若純粹是外形問題,如“肥胖”,不能說“fat”,得說“person of size”,也有人提出要用“horizontally challenged”。同樣的表達方法,形容某人個子矮,不能說“midget”,要說“vertically challenged”。
第二種,屬于智力方面的殘障。比如,說到數(shù)門功課都是紅燈的差生,不能說“stupid”(傻瓜)、“retarded”(遲鈍的)或“ignorant”(無知的),得說“mentally challenged”(智力上有缺陷的);也可用“intellectual disability”(智力障礙),通常指IQ(智商)不到70的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