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這兩年最熱門的職業(yè),不是公務員,而是Uber司機。
給Uber司機皮夾子里放滿鈔票的,是一家叫作Uber的美國互聯(lián)網公司。雖然還沒有上市,但經歷連續(xù)數(shù)輪的融資之后,UBer的估值從100億美元一路飆升到了700億美元,這個規(guī)模要遠大于全球最大的住宅地產公司萬科,甚至比暢銷五大洲的爆款高鐵制造商中國中車還要大。而Uber卻只是一家不制造任何實體產品的互聯(lián)網公司。它背后的成功秘訣就是四個字:共享經濟。你無須擁有,卻能愉快使用,這就是共享經濟。
共享經濟的出現(xiàn),基于兩個歷史性的因素:首先,全球制造業(yè)產能過剩。因為東西多了,于是就有聰明人琢磨著怎么讓它產生效益,閑置的車子、空置的房子,甚至手藝人的時間,都可以拿出來與人分享,反正閑著也是閑著,在追求效率和效益的當下,有大量閑置的資源期待被標價,期待被人認領和寵幸。
共享經濟的出現(xiàn),除了繁榮和富足的海量產品的支持,它還需要一個天時的條件,就是移動互聯(lián)網的普及應用。它消除信息不對稱,解決了一個終極問題:讓你知道我有,讓我知道你要??墒菫槭裁碢C(個人計算機)互聯(lián)網時代,沒有出現(xiàn)共享經濟呢?因為我們知道彼此的存在,卻找不到彼此的位置,兩個人中間像隔了一塊鏡子,只能看到自己,卻找不到對方究竟在哪里。位置問題,在智能手機全面普及的移動互聯(lián)時代,被迎刃而解。
共享經濟能夠得以井噴發(fā)展,除了上面的兩個剛性條件,它還需要一個軟性的條件,這一點直指人的內心,其始于大腦深處觀念的改變。共享經濟之所以最早在美國出現(xiàn)而不是中國,因為我們這一代人沒有經歷過中國香港和美國當年次貸危機引發(fā)的樓市變化,我們都認為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一個資產,買了放心、持有安心,即使不用,也愿意購買。但是經歷了樓市變化的洗禮之后,美國人最先意識到:原來房子這么靠譜的東西也是會跌的啊!既然車子會折舊,房子會貶值,手機會過時,那么“擁有”,這兩個字的意義在哪里呢?我只要能使用,我為這個使用價值付費不就可以了嗎!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經歷了如此巨大的觀念改變,又巧逢經濟的飽和、移動互聯(lián)網的興起,共享經濟模式走到了因緣際會的十字路口,一瞬間,那些產品的提供者和消費者,就像失散多年的兄弟,在各類網絡共享平臺上深深相擁。
人們適應新事物的能力總是比我們想象的更快,共享經濟極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生活的成本,大家突然頓悟:完全沒有必要去購買某些有形的產品啊!因為它不是一個資產。什么叫資產?就是一個能不斷給你帶來預期收益的東西,比如能收租金的房子,能帶來分紅的股票,甚至能天天下蛋的母雞,這都是資產??墒且慌_一周只開一次的汽車,占用了你大量的資金,它還無法給你帶來收益,于是它就從資產,變成了負債,變成了需要不斷補貼現(xiàn)金進去的負資產。觀念的轉變,讓同一個事物,在人的眼中從天堂,變成黑洞。
大家突然頓悟,原來就像剝香蕉一樣,使用價值是可以從所有權中剝離出來的啊!于是有人放棄了買車,選擇了叫車;有人放棄了購買昂貴的框架眼鏡,選擇了可以日拋的隱形;也有人放棄了豪擲千金購買鄉(xiāng)間的度假別墅,選擇去Airbnb上住遍全球最具特色的房間。當大家都只選擇了使用權,那么請問,那些所有制造有形產品的公司,還把東西賣給誰?這才是終極的問題,同時也在提醒著人們,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絕對完美的解決方案。它都會在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衍生出另一個未曾想到的新問題。
這也讓我們想到了一個更加深刻的問題:為什么這些年總是發(fā)生經濟危機?
這是自由市場經濟的原罪,任何一次經濟危機的本質都是過剩危機,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也不例外。經濟的蕭瑟導致人們的收入不斷下降,大家已經沒有更多的錢用來消費了,所以需求停了,產品賣不動了,但是在逐利的基因本能和資本貪婪的原罪驅使之下,工廠還在瘋狂擴張產能,最后導致嚴重過剩,危機爆發(fā)。甚至到近幾十年,相似的宿命輪回反復上演,那些制造汽車的美國巨頭企業(yè),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它們的股價都是在2000年左右到達巔峰,然后一路走下神壇。為什么會這樣?因為當它們的產品滲透率到了一定階段之后,人人都開上車了,一個家庭已經擁有好幾輛車了,企業(yè)還能把產品賣給誰呢?同樣的道理,可以應用到電腦、手機。那些看似能創(chuàng)造奇跡的公司,都不可避免地遇到產業(yè)規(guī)律的困境,所有僅僅只是制造實體產品的公司,都會或早或晚地觸碰到那個或高或低的產業(yè)天花板。經濟危機和大公司的衰敗,大多是遇到了需求的天花板,所以多數(shù)制造業(yè)公司都是屬龍蝦的,大紅之日,也是大悲之時。一旦市場飽和,產品滯銷,利潤停止奔跑,那么股價就會掉頭向下,遭遇戴維斯雙殺,這是所有投資人心頭的噩夢。
所以,作為一個投資人來思考這個問題,到底什么樣的公司能從這種宿命般的產業(yè)困境中突圍呢?
顯然,基于共享經濟模式的公司,天然不懼怕產業(yè)天花板的瓶頸。比如說租車,你不用擔心租完了沒人要了,因為總是有人有這個需求的,而且今天的需求用完了,明天又有其他人的新需求產生了,這其實是一個典型的快消品特征。巴菲特的多數(shù)投資案例:可口可樂、箭牌口香糖、吉列刮胡刀,都是基于這個道理,它們沒有天花板或者天花板非常高。
蘋果公司的故事也極具啟發(fā)性。蘋果公司1976年就創(chuàng)立了,但是你很可能直到2007年看到iPhone時才第一次聽說這家公司。蘋果公司當年雖然革命性地降低了個人計算機的成本,把高科技第一次帶入了尋常百姓家,但它無法避免產業(yè)的飽和、產品的過時。蘋果真正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從一枚“蘋果”變成了一個“宗教”,其實根本不是因為它發(fā)明了iPhone,而是因為它有了App Store,它開始由賣產品,轉為賣服務。再比如星巴克,它在賣馬克杯嗎?它在賣咖啡豆嗎?它甚至都不是一個賣咖啡的,它賣的是一種空間和氛圍,讓你總想約朋友來這兒坐坐,聊聊創(chuàng)業(yè)談談人生,它也不是賣一個具體的產品,而是賣一個服務。再比如中國的海底撈,它也不是賣一個鐵疙瘩硬邦邦的鍋和一個實體的制造業(yè)產品給你,它一樣在賣服務。
今天,整個中國經濟最有活力、估值膨脹速度最快的一批公司——餓了么、滴滴出行,它們全都不只是在賣一個具體的制造業(yè)的產品,因為那樣會遇到飽和。它們都是在提供一種你無可或缺的服務。所以我們能得到的投資啟示是:從單純的制造一個有形的產品,轉型為提供一個你天天需要的、不可或缺的服務,這不僅是未來的創(chuàng)業(yè)邏輯,也是作為投資人的投資邏輯,更是中國經濟創(chuàng)新的希望,也是資本市場下一個偉大公司的胎記。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