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感預測未來
健康動物的情感絕對不會是一片空白,在情感的指導下,它總會做出正確的決定。它必須這樣,否則就只有死路一條。對動物來說,情感最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使它能夠預測未來。以前我們并不知道這一點,現(xiàn)在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開始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
動物行為學家已經(jīng)認識到情感的作用和饑餓很相似。顯然,饑餓就是為了讓你能夠活下來,能夠正常地生活。由于饑餓,你會離開家里舒服的沙發(fā),或者離開舒服的山洞,出去覓食。但是饑餓不僅僅會激發(fā)人的行動,它還能預測將來,這是多數(shù)人不知道的。你的身體不會等到你餓得走不動了才告訴你應該進食,而是在你覓食和消化食物的能量耗盡之前,很早就讓你感覺到饑餓??梢?,饑餓是一種早期預警系統(tǒng)。
自然界到處都是這種系統(tǒng),其中也包括我們的情感系統(tǒng)。情感不僅會激發(fā)你采取行動,還會給你提供種種信息,其中包括關(guān)于將來的和你應該采取什么行動進行應對的信息。
身體的工作方式使我想起管理顧問在解決問題時,常常會問公司的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是在問題萌芽階段就處理解決,還是等到問題變得十分嚴重時再亡羊補牢。正確的答案應該是前者。如果公司不是發(fā)現(xiàn)問題就立刻解決,而是等到最后一刻才采取行動,解決問題的難度就要大得多。
大自然也是如此,只是它比管理顧問還要先行一步,做到防患于未然。這并非是猜測,對恐懼和老鼠嗅覺的研究告訴我們:情感的作用就是讓動物能夠預測未來。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有兩個嗅覺系統(tǒng),一個是近距離嗅覺系統(tǒng),又叫副嗅覺系統(tǒng);另外一個是遠距離嗅覺系統(tǒng),是主嗅覺系統(tǒng)。近距離嗅覺要求動物距所嗅物體非常近,要幾乎能夠接觸才行。
盡管蛇不是哺乳動物,但可以用作很好的例子來說明這一點。蛇通過舌頭的來回伸縮感受周圍的空氣。在這樣做的時候,它們的舌頭可以捕捉到空氣中的一些粒子,然后再把這些微粒送到口腔的前上方,它們的近距離嗅覺系統(tǒng)就在這里。
在捕捉掠食者的氣味方面,近距離嗅覺系統(tǒng)使老鼠能夠聞到30至60厘米距離之內(nèi)的貓,而利用遠距離嗅覺系統(tǒng),即使貓在遠處老鼠也能嗅到。
于是多數(shù)人都會誤以為容易遭受攻擊的動物,如老鼠,會利用遠距離嗅覺系統(tǒng)來遠離危險。這是說得過去的,假如你是一只老鼠,就不會等到和貓面對面了才做出反應。因為那就為時太晚,你只好淪為腹中餐了。
但事實并非如此,遠距離嗅覺系統(tǒng)和老鼠大腦里的恐懼中樞沒有相連,老鼠聞到遠處掠食者的氣味也不會馬上逃跑。無論從情感上還是從行為上講,遠距離嗅覺系統(tǒng)對老鼠沒有任何影響。
和老鼠大腦里的恐懼中樞相連的是近距離嗅覺系統(tǒng),激起老鼠求生行為如原地不動或逃之夭夭的也是這個系統(tǒng)。通過下面的試驗我們可以認識到:幫助老鼠生存下來的是近距離嗅覺系統(tǒng)。通過切斷連接大腦中嗅覺系統(tǒng)和其他部分的神經(jīng)纖維,試驗者把一群老鼠的近距離嗅覺系統(tǒng)和大腦其他部分分開,再把另外一群老鼠的遠距離嗅覺系統(tǒng)和大腦其他部分分開,然后對兩組老鼠進行比較。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只有近距離嗅覺系統(tǒng)沒有被切斷的老鼠聞到掠食者的氣味后才會表現(xiàn)出恐懼。只要聞到貓的氣味,它們馬上就一動不動,還會排出一些小糞粒,這是很典型的恐懼的跡象。那些大腦只接受到遠距離嗅覺系統(tǒng)傳來的信息的老鼠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因為在情感方面它們什么也沒有感覺到。
這個結(jié)果讓研究人員大吃一驚,這和直覺是背道而馳的。為什么大自然要讓老鼠等到和貓面對面時才會感到恐懼呢?
答案并非如此,大自然也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fā)生。通過把近距離嗅覺系統(tǒng)和恐懼連接起來,是讓老鼠獲得預測將來的能力。
事情是這樣的:在野外,老鼠在以前有掠食者出現(xiàn)過的地方就會感到恐懼。盡管那里已沒有貓了(希望如此),但貓的氣味還在,老鼠的近距離嗅覺系統(tǒng)能夠捕捉到這種氣味。由于多數(shù)掠食動物都有很強的地盤意識,所以貓以前到過那里,以后很可能還在那里出現(xiàn)。這樣老鼠的近距離嗅覺系統(tǒng)就可以幫它預測貓的行蹤,并在貓出現(xiàn)之前避而遠之,這是一種早期預警系統(tǒng)。動物的情感幫助動物遠離危險,這讓老鼠受益匪淺,即便對于狗和貓來說也是非常有用的。例如貓也許想離狗遠遠的,而狗也會努力躲開以前打敗過自己的對手。
似乎大自然母親認為防患于未然要勝過亡羊補牢,所以近距離嗅覺系統(tǒng)和恐懼相連接也就不難理解了。但我們還是不清楚為什么老鼠聞到遠處的貓不會感到恐懼,如果它聞到不太遙遠的地方有貓的蹤跡,難道它不應該躲得更遠些,以避免葬身貓腹的命運嗎?
對動物來說,我認為恐懼是一種壓倒性的情感,也許是演化選擇了讓大腦系統(tǒng)來進行控制。一個物種想要繁衍生息,僅僅不被掠食者吃掉是不夠的,因為所有的動物還需進食、睡覺、交配、生育,包括養(yǎng)育并保護幼小,直到它們能夠自我保護。要做到這些,老鼠不能總生活在恐懼之中。如果每次聞到遠處貓的氣味就嚇得一動不動,它會感到周圍時刻都危機四伏,永遠也沒有外出活動的機會。當然這還要看老鼠所在地區(qū)的情況。
當然我的解釋是很隨意的,因為人們無從知曉為什么演化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如果你認為大自然中任何演化都有一定的目的性,那就大錯特錯了。演化可能是隨機的,大自然在給予物種生存優(yōu)勢的演化過程中,某些特點只是這一過程的副產(chǎn)品而已。但我認為近距離嗅覺系統(tǒng)和恐懼相連接的確是一種演化上的優(yōu)勢。在有人提出更好的觀點之前,我會堅持這種看法。
同樣的原則(近距離嗅覺系統(tǒng)=恐懼,遠距離嗅覺系統(tǒng)=無動于衷)也許同樣適用于其他感覺系統(tǒng)。以視覺為例,只要掠食動物無法成功捕殺,被掠食動物即使看到掠食者也會視若無睹。有時這種視若無睹甚至像在挑釁,這的確讓人非常震驚。一位朋友曾經(jīng)觀察過,樹上的一只松鼠挑逗地上的貓,時間長達半個小時。松鼠從樹上爬下來,向貓一步步靠近,眼睛直盯著貓看,直到最后貓一躍而起,松鼠馬上蹦跳到安全地帶。貓也只好老老實實地回到原地,因為樹太高了,它爬不到有樹枝分杈的地方。我們無從知道這只松鼠腦子里到底怎么想的,但在我朋友看來,松鼠的確在有意挑逗貓。它絕對不怕貓,因為恐懼的松鼠和老鼠一樣,也有一些特定的行為特征,如待在原地不動,但顯然這只松鼠并不害怕。
也許它也能聞到貓的氣味,但這只松鼠一定使用了視覺,它始終在注視著貓。很顯然,危險范圍之外的掠食者并不會激活松鼠的恐懼系統(tǒng)。我想如果通過手術(shù)把松鼠的近距離嗅覺系統(tǒng)切除,再把它放到貓的面前,它會驚慌失措。遠處的掠食者不能激起動物的恐懼,而近距離面對掠食者或者掠食者的痕跡,會讓動物驚恐萬狀,就像嗅覺系統(tǒng)一樣。
在狗身上可以看到同樣的情況,它們知道什么時候別的狗被拴住了。我的一位朋友家里養(yǎng)了一條年輕的公狗名叫杰西,有部分羅威納犬血統(tǒng)。杰西的支配欲很強,所以總是要和別的狗打架。朋友的丈夫說只要哪條狗想“多管閑事”,也就是多看它一眼,它馬上就要展開攻擊。對它來說,任何狗只要進入它的目光范圍,就必須低下頭來,把目光轉(zhuǎn)向別處。盡管像諺語說的那樣,“貓也可以直面國王”,但絕對不能直視杰西,否則非被它咬個半死不可。
朋友的鄰居家里養(yǎng)了一條沒有閹割的金毛獵犬,叫麥克斯。杰西和它打過幾次架。后來有一段時間兩條狗相安無事,因為麥克斯承認了杰西的老大地位。麥克斯距杰西有一定距離時,它會把目光轉(zhuǎn)向別處,如果它們相距再近一點,麥克斯就會臥倒在地上。兩條狗似乎都很清楚什么距離才恰到好處,這樣麥克斯不用把目光轉(zhuǎn)開,也不用臥倒在地。
但如果碰巧杰西拴了繩子,麥克斯會馬上丟掉所有的順從行為,無視杰西的存在。還有就是當杰西被關(guān)在玻璃門后面,只能向外張望時,麥克斯的行為也很大膽放肆。朋友說看著它們兩個非?;腥?,麥克斯直視著杰西,就像那只松鼠直視那只貓一樣,然后旁若無人地在那里溜達,還到處撒尿。
鹿是地球上最膽小的動物之一,但它們也一樣如此。杰西所在的房子周圍有一個隱形柵欄,鹿對電子邊界的位置了如指掌。它們會靜靜地站在邊界外面吃草,還不時地轉(zhuǎn)過頭來看看杰西。沒有被掠食動物敢于對一只近距離的掠食動物這樣做,這顯然是一種挑釁行為。但這些鹿知道杰西無法捕捉到它們,所以它們根本就不害怕。可見遠距離感覺系統(tǒng)并不能激發(fā)動物的恐懼。
在野外,恐懼與距離也無法形成聯(lián)系,這有時不免令人吃驚。即使有一群獅子正在不遠處曬太陽,羚羊群對此照樣視若無睹,毫不在意??吹竭@樣的場面你就會意識到,被掠食動物一定非常清楚,是否有掠食動物在暗中跟蹤它們。它們知道掠食動物在跟蹤時是什么樣子,既然看不到跟蹤行為,它們就不會感到害怕。
這樣我們就有不少證據(jù),說明動物天生有這樣一種本領(lǐng),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恐懼。大自然似乎專門賜予人和動物這些有用的情感,正是這些情感幫助我們生存下來,能夠繼續(xù)繁衍生息。情感讓我們對未來做出正確的預測,正確的預測可以做出明智的決策,這樣我們才能成功地生存下來。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