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yǎng)孩子的樂觀主義精神
樂觀是一種性格或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較有利的一面,期待最有利的結果。心理學家研究證明,樂觀不僅是良好的性格特征,它也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生心理的免疫力。樂觀的人不易患憂郁癥,而且身體比悲觀者更健康。即使孩子天生不具備樂觀品性,也是可以培養(yǎng)的。
1.樂觀與悲觀的區(qū)別 為了讓孩子變得樂觀,首先區(qū)分樂觀和悲觀的思想。兩者之間的最大區(qū)別就是對有利和不利事件原因的解釋。樂觀主義者認為,有利的、快樂的事情總是永久的,而且是普遍的。他們能努力促使好事情發(fā)生,而一旦不利的事情發(fā)生了他們也能視為暫時的,對其發(fā)生的原因能采取樂觀現實的態(tài)度。而悲觀主義者則相反,他們認為:好事情是暫時的,壞事才是永遠的;好事只是靠碰運氣,壞事才是必然的。在解釋壞事發(fā)生的原因時,也常犯錯誤,或每件事都責怪自己,或全都委過于他人。值得注意的是,若父母認同孩子的悲觀想法,就會加重孩子的悲觀情緒。
2.悲觀的危害及其改變 悲觀是思考的負面方式,是對孩子健康的最大威脅。但是,悲觀甚至憂郁癥都是可以改變和治愈的,只要教會孩子們按照一種新的方法思考,換一種方式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就可以了。
3.樂觀性格是可以培養(yǎng)的 孩子能否養(yǎng)成樂觀性格,關鍵在于父母是否采用合適的方式引導孩子,引導孩子的方式方法有正確與錯誤之分,引導教育的方法正確與否,顯著地影響孩子日后性格的樂觀與悲觀。因為父母引導或教育孩子時的方法會影響到孩子是否能樂觀地看待現實中的問題。另外,父母要充當孩子的表率,為了孩子養(yǎng)成樂觀的品性,父母必須首先是一個樂觀主義者。由于諸方面的原因,如今一代孩子比以前的任何一代都更容易悲觀。這使得如今的孩子更加經受不起諸如憂郁癥、學習成績差、朋友少甚至身體疾病的打擊。
孩子們可以養(yǎng)成樂觀向上的性格,從而能更有效地對付憂郁癥等身心疾?。恢挥型ㄟ^現實的思考,經歷過與自己年齡相適應的挑戰(zhàn)后才能養(yǎng)成樂觀性格;與孩子相處時,父母必須樂觀一些,因為孩子最容易學到父母的言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