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何喊“三娘子”?
據說弗洛伊德是由自己的眼誤而發(fā)現(xiàn)漫不經心的失誤背后所潛藏的心理和意愿的。有一天早上,他看到報紙上登載了一條戰(zhàn)地消息,說××地方和平,再仔細一看,才發(fā)現(xiàn)看錯了,應該是××地方發(fā)生了戰(zhàn)斗。一番反思之后,他找到了眼誤的原因。原來他有一個兒子在部隊服役,當時正駐守在這個地方,希望兒子平安無事的潛在心理,導致他看報時把相似的詞看走樣了。
中國古人沒有像弗洛伊德那樣提出過系統(tǒng)的失誤理論,但早就注意從個人不經心發(fā)出的話語中發(fā)現(xiàn)其潛在的心理和想法,借以察人。三國時的楊修從曹操發(fā)布的那條口誤式的口令“雞肋”,知道曹操有退兵之心,就是一個例子。我們這里另舉一個比較典型的事例。
古時候,湖州有個商人叫趙三,他同一個姓周的書生約好去南都做生意。趙三的妻子孫氏不想讓丈夫出門,為此已經鬧了好幾天了。
到約定的日子,趙三一早先上了船,因時間還早,就在船艙里打起盹來。船夫張潮貪圖趙三的錢財,偷偷把船搖到僻靜處,把他殺了,沉尸河底。然后又把船搖回來,假裝熟睡。等周生來后,張潮謊稱趙三還沒來,周生等了好久仍不見趙三來,就讓張潮去趙家催請。張潮來到趙家敲門,喊叫三娘子,問趙三為什么這么晚還不出門。孫氏聽了很驚訝,說趙三早就出門了,怎么會沒上船。張潮回去告訴周生,周生也覺得奇怪,就和孫氏分頭去找,找了三天,仍不見蹤影。
周生怕受連累,寫了一封信呈交縣衙門,縣官懷疑是孫氏有其他緣故謀害了丈夫。過了很久,大理寺的一個楊評事看了那封信后,說那個喊三娘子的人就是兇手。審問下來,張潮只得招認了。
楊評事何以一看就知道了呢?道理說穿了并不復雜。張潮到趙家去找趙三,按常情應該直接叫趙三,因為他找的是趙三,而且他應該以為趙三還在家,所以才會上趙家去找。但在叫門時,他沒有喊趙三,卻喊了三娘子,這表明他實際上已知道趙三不在家。那么,他既說趙三還沒來,又知道趙三已不在家,這里面就有破綻了。
產生這一破綻的原因,用現(xiàn)在話來講,就在于人雖然會裝假,但裝假與不裝假兩者在心理上形成的定勢是完全不一樣的。裝假者必須設法把原有的心理定勢去掉,然后完全按裝假以后的情形作出反應。然而,人固然可以把自己想到的一切細節(jié)都掩蓋起來,在大的方面都按偽裝的心理定勢活動,但原有的心理定勢并不那么容易消除掉,通常只是被打入了深層之中成為某種潛在的定勢而已。因此,人在一些未曾想到的細枝末節(jié)上或碰到突發(fā)情境時,往往極其自然地從原有心理定勢出發(fā)來作出即時反應,因為在下意識狀態(tài)下,這畢竟是最為省力的途徑,但這類反應一放到偽裝的背景上就破綻百出了。
不過,要發(fā)現(xiàn)這些破綻并進而找到真相,還需要有細致的觀察和敏銳的感覺,否則破綻可以不成其為破綻。不管怎么樣,楊評事的這種聰明在中國古人中應該還是比較普遍的,所以才會有那么多的笑話、故事專門嘲笑那些裝假時不知道“內在邏輯性”的憨漢。
一人家貧,不善飲,每出,只啖糟餅二枚,即有酣狀。適遇友人問曰:“你晨飲耶?”曰:“非也,食糟餅耳?!睔w以語妻,妻曰:“便說飲酒,也裝些門面。”夫頷之。及出,遇此友問如前,以吃酒對。友詰之曰:“熱吃乎,冷吃乎?”答曰:“的。”友笑曰:“仍是糟餅?!奔葰w而妻知之,咎曰:“酒如何說?須云熱飲?!狈蛟?“已曉矣。”再遇此友,不待問即夸云:“我今番的酒是熱吃。”友問曰:“你吃幾何?”伸指曰:“兩個?!?《笑府選》)
順便說一下,中國古人不但發(fā)現(xiàn)了心理定勢所造成的反常語言反應,還注意到它所引起的異常生理反應,并借以勘破真相。
古時候臨安有一人家地窖被盜,現(xiàn)場沒留下任何蹤跡。當?shù)氐目傒犅犝f后,就讓手下人去找街上那個耍猴人,咋唬他一下,不承認,就把他抓起來,再不承認,就讓他往手心里吐口水。結果,耍猴人半天吐不出口水,臉色大變,不得不全部招認。原來他是讓猴子去偷的。那么總轄又根據什么道理來破案的呢?他說:“我不過是猜測而已,但我知道,人在極度驚恐時是沒有口水可吐的。幸而我猜中了。”
總轄所說的道理不就是現(xiàn)代測謊儀的基本工作原理嗎?然而今日的測謊儀同古代中國的這種測謊術一樣,根本上還停留在虛聲恫嚇的基礎上,未免有點可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