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持久專注必能獲得成功
美國有一位專心一志的企業(yè)家,他靠經(jīng)營電熨斗發(fā)家致富,這位企業(yè)家名叫利查遜。
說來可憐,利查遜連自己的生日都不知道。他的父親勉強支撐著一個小雜貨鋪的生意。買賣蕭條,經(jīng)常維持不了全家的溫飽。利查遜從小沒人照管,餓了自己去找吃的,冷了就躲在小屋里。沒有人同他閑談。后來,他的父親索性關(guān)了小雜貨鋪,把家搬到加州。利查遜的童年的苦難才從此結(jié)束。
來到加州后,利查遜經(jīng)過學習,考進一家電力公司當職員。他很勤勉,工作深得上司的信任。所以,薪金也比較穩(wěn)定,這對于當時一些青年來說,已是很值得羨慕的了。但利查遜卻不因此而驕矜,電力公司一般職員的工作,他并不認為很有樂趣,也不認為這就是他終生的事業(yè)。艱苦的童年給他留下了陰暗的回憶。每當想起那段歲月,他就難以自抑。每每詛咒自己的命運,也使他發(fā)憤努力,以求發(fā)展。
他在電力公司工作時,美國剛剛普及電燈,電力供應(yīng)也都限于晚上,大半用于照明。利查遜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心想:電是這么方便,倘能將它用于日常生活,豈不是好事。他認定電的發(fā)展不可限量,電器必將有一個廣闊的市場。他責問自己,何以不發(fā)明一種電器,以作為終生的事業(yè)?
從此,利查遜從早到晚,幾乎不停地冥思苦想。有時連別人和他打招呼都看不見,聽不到,神色癡呆,性情沉默。同事們竊竊私議,說他患了精神病。
利查遜倒不在乎別人的議論,依舊天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認為,自己沒有資本,也沒有人資助研究費用,只能從日常生活用具里尋找發(fā)明的途徑,這是比較省錢的辦法。一個星期六的傍晚,他正倚窗獨坐,想他的心事,卻忽然不停地咳嗽起來,原來屋里已是煙霧騰騰,窗外的煙還在不斷地涌進來。他急忙去關(guān)窗,順勢俯身朝下面望去,原來是房東太太在生火。
利查遜不禁大聲問:“威特太太,你在做什么呢?”
威特太太惱火地說:“還不是起火來燒熨斗?!?/p>
“街上已經(jīng)在賣電熨斗了,何不花錢買上一個,免得這樣受罪?”利查遜說。
“那東西貴還不說,誰敢用呀,漏電嚇死人!聽說,前兩天把一位太太電暈過去了。要是出了人命,那就倒霉了!”
利查遜自覺沒趣,看看屋里的煙還未曾散盡,便索性下樓去隨便走走。他到了街上,不知不覺走到一家賣電熨斗的商店櫥窗前站住了,瞅著那種剛剛投產(chǎn)的,樣式笨重的電熨斗出神。電熨斗雖然笨,比起靠火加熱的鐵熨斗畢竟強多了,可是,卻很少有人問津。他問了問價錢便走開了。他想,關(guān)鍵的問題是人們怕漏電,同時成本太高,價格昂貴。“我為什么不可以把電熨斗改良一下?首先,要考慮安全問題。因為使用電熨斗的絕大多數(shù)是主婦。他們太膽小,又善于渲染?!崩檫d有了這個念頭,高興得差一點兒叫出聲來,對,就從改良電熨斗開始吧。
他買下了一個電熨斗,店老板還特地叮囑他這是用電加熱的。利查遜心里暗笑,卻也不說破。
他連夜把電熨斗拆卸開來,仔細地看它的內(nèi)部構(gòu)造和線路。這下子他的心可不那么輕松了。原來,他并未在學校學過電路原理,后來,自學也鉆研得不深,所以電熨斗的線路和結(jié)構(gòu)很使他為難。他苦苦地裝了一夜也沒能把它再裝起來。
利查遜懂得自己電學知識太淺,要在電器上有所成就,還得努力學習。于是他借了和買了一些書。有時,還到電器店去轉(zhuǎn)轉(zhuǎn)。作為一個普通的小職員,攀登電器發(fā)明的高山確實太困難了,可是,利查遜有個優(yōu)點,無論多難,只要他自己決定了的事,他就會持久而專注地進行下去,從不回頭。這得益于他小時候吃的那么多苦頭。
一天,他自己摸索著安裝線路,卻把線頭接成了短路,合閥試驗時,保險絲一下燒斷了,整座樓的燈全滅了。這時威特太太正好在做晚飯,說來也巧,恰恰是她剛剛把魚放進油鍋煎的一瞬間,威特太太最講究煎魚的火候,這回她真惱火了,要去找利查遜理論。
海倫小姐勸不住母親,只好把父親請出來,她告訴父親,利查遜學習很刻苦,人又樸實,可能是個有前途的人。威特先生也是讀書奮斗出來的人,懂得女兒憐惜人才的意思。他便勸太太,讓利查遜到自己家的放柴的小屋里做試驗。這么一說,威特太太不便再鬧,這場風波也就平息下來??墒呛愋〗阈闹杏科鸬母星轱L波卻再也難以平息。
兩年以后,利查遜設(shè)計改變的電熨斗終于試驗成功了。他的快樂自不必說,威特先生一家也很高興,令人遺憾的是,由于利查遜專心致力于試驗,不僅花完了所有的積蓄,而且造成了不少工作上的失誤,電力公司把他解雇了。利查遜一下子成了一個一無所有的窮人,他不僅付不起房租,連一日三餐都成了問題。
擺在利查遜面前的惟一救星,就是他的電熨斗。這是他的心血,他的杰作。他希望有人能出資幫他投產(chǎn),或是出讓他的專利權(quán)。但是,等了很久無人問津。只有一個鐵匠說,他可以出1000美元買專利權(quán)。利查遜不肯,因為1000美元的確是太少了,他感到屈辱。
這也難怪,市場上的電熨斗本來就是滯銷貨,誰又會對利查遜的電熨斗刮目相看呢?而威特太太,仍然不體諒利查遜的苦惱,一有機會,就催他搬家。利查遜自己也不知如何是好,在美國失業(yè)就意味著一貧如洗。威特太太的女兒海倫小姐悄悄替利查遜擔憂,望著他越來越削瘦的臉龐和失去血色的嘴唇,她終于忍不住向她的父親去求助。
威特先生聽了女兒的話,心里十分感動。他喜歡純潔、率直、脫俗的女兒,也理解一個女孩子埋在心底的感情。他決定幫助利查遜。
威特先生到閣樓上來看利查遜。開始,利查遜神情很不安,以為威特先生是來和他談判搬家的事。不料,威特先生卻很和藹地打聽他以后的出路,利查遜便一五一十地告訴威特先生,他日后準備繼續(xù)制造日用小電器,只是缺少資金。
威特先生說:“像你改良的這種熨斗會有人買嗎?”
“怎么不會?”利查遜急切地說:“現(xiàn)在市面上賣的電熨斗所以滯銷,是因為產(chǎn)品本身有缺點,如漏電等等。再說,他們推銷的方法也欠考慮。我改良的電熨斗不僅完全可靠,價格也比較公道,如果改進推銷方式,會賺大錢?!?/p>
威特先生微微一笑,親切地說:“我很贊賞你的信心,假如你需要,我想盡我的力量幫你?!?/p>
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利查遜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呆呆地望著這位慈祥的老人,不知道說什么好。海倫小姐看了他一眼說:“我父親想供給投產(chǎn)的資金,你需要多少?”
利查遜匆匆用筆在紙上算著,他覺得自己眼睛開始模糊了。
依靠威特先生的幫助,利查遜的小工廠開始生產(chǎn)了。這個小工廠就是他棲身做試驗的柴房擴建的,他雇了四個工人。
同時,他力爭說服了電力公司,白天擴大供電地區(qū),這樣,電熨斗的銷路便打開了。他還在全美首創(chuàng)了免費試用推銷法。所謂免費試用,就是在全國辦起電熨斗免費試用站,讓當?shù)氐闹鲖D免費熨衣服。這一來,電熨斗深受婦女們的歡迎,婦女們的畏懼心也消除了,電熨斗的銷路打開了。
又過了兩年,電熨斗的銷路大增,利查遜正式成立了公司,叫做“太平洋電氣公司”。
他與海倫小姐也結(jié)了婚。如果沒有海倫小姐的支持,利查遜的電熨斗也不知道還要推遲多少年才得以投產(chǎn),如果沒有海倫小姐婚后的扶助,利查遜的電熨斗也不會長時期地暢銷。
他的電熨斗暢銷兩年之后,曾又陷入滯銷的僵局。原因是:利查遜的電熨斗沒有控制溫度的機構(gòu),如果不切斷電源,溫度就不斷上升,把衣服燙壞。這使利查遜極為困惑。
面對困難,利查遜并沒有想到后退,他整天專心致志地苦思冥想改進的方法。
倒是他的妻子聰明,在一旁點了他一句:“最好裝上一個開關(guān)來調(diào)節(jié),溫度高了,關(guān)上就成了。”這么輕輕一點,利查遜立刻領(lǐng)悟了,他設(shè)計了成本低廉的溫度調(diào)節(jié)開關(guān)。于是,一種更新的電熨斗出世了。利查遜定其名為“熱點牌”電熨斗。
隨著新產(chǎn)品的問世,利查遜又采取了兩種新的推銷法:第一是挨門挨戶的推銷,雇用大量推銷員。上門和主婦們共同使用新熨斗,當場表演示范;第二是每隔兩星期便派人到用戶家走動,免費修理,有問必答。
利查遜還在報紙雜志上刊登廣告,宣傳新產(chǎn)品。
七八年過去了,利查遜原有幾十人的太平洋電氣公司,擴展成為四五百人的熱點電氣公司,被公認為當時企業(yè)界的奇跡。這是對他專心致志的持久奮斗歷程的回報。美國人始終沒有忘記利查遜,認為他的電熨斗開創(chuàng)了電器工業(yè)的先聲。因而,應(yīng)當把他持久專注取得成功的創(chuàng)業(yè)事跡寫在歷史上。
在當代中國名人的成長歷程中,也同樣體現(xiàn)著上面所述的思想:對事業(yè)全身心的投入成為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著名笑星李文華就是這樣一個目標專一、敬業(yè)不渝的典型,他的經(jīng)歷可以很好地證明明確奮斗目標的重要性。
李文華,1927年生于北京。自幼喜好相聲表演藝術(shù),后來成為工廠文工隊的骨干。他自編自演,以幽默質(zhì)樸的表演獲得廠內(nèi)外觀眾的一致好評。
35歲時,由于馬季慧眼識才,李文華被招入中央廣播藝術(shù)團說唱團,成為一名專業(yè)相聲演員。
相聲表演主要分“捧”和“逗”兩個行當,“逗哏”為主,“捧哏”為輔。“逗哏”是相聲中的主角,既主動又露臉兒。
在入說唱團之前,李文華一直是“逗哏”演員,進入說唱團后,團里缺的卻是“捧哏”演員。面對現(xiàn)實的需要,李文華毫不猶豫地表示甘當“綠葉”。
在他確定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后,李文華開始了虛心的求教和刻苦的鉆研。別人在臺上演,他就在臺下認真觀察,用心揣摩。
李文華十分敬業(yè),他為了把自己“捧哏”的角色演好,以致于生活都“相聲化”了。
在“捧哏”行當里有一項 “硬活兒”,叫“接茬兒”,它既要求不粗不俗,把“包袱”墊好,又不可喧賓奪主,過分突出自我。為此,李文華經(jīng)常在生活中有意識練習接別人的下語,琢磨別人的對話。
到外地演出,遇見當?shù)仡I(lǐng)導(dǎo)同志接見時,人家說:“大家辛苦了!”他就在下面小聲地應(yīng)一句:“沒什么。”人家說:“我們這里的條件比較艱苦。”他就又回一句:“這就很好了?!彼倪@種“練活兒”方式時常把周圍的同志弄得忍俊不禁。
走在大街上,看到一對熟人見面寒喧,他便邊聽邊琢磨。把一方當作“逗哏”,一方當作“捧哏”,推敲他們在一問一答中的精彩之處。
不久,李文華就適應(yīng)了新的角色,為節(jié)目增添了許多的光彩,大家都愿意與之搭檔。從此,他幾乎“捧”遍了團里所有的“逗哏”演員:侯寶林、郭全寶、劉寶瑞、馬季、于世猷、郝愛民、趙炎、姜昆。
李文華的敬業(yè)精神還表現(xiàn)在另一個方面,那就是不畏疾病。
1982年,李文華的聲帶長出了“息肉”,醫(yī)生讓他“禁聲”,但他卻仍堅持演出。在做了“息肉”切除手術(shù)后的第4天,他便又出現(xiàn)在了舞臺上。
1984年,李文華的聲帶上又發(fā)現(xiàn)了鱗狀腫瘤。本來應(yīng)做“半喉切除”手術(shù),李文華卻舍不得他的觀眾,在他的央求下,醫(yī)生決定給他做“放療”。李文華知道,自己的嗓子屬于藝術(shù)的時間不多了。他白天黑夜地堅持演出,對家人發(fā)出的一次次“禁聲”通牒全然不放在心上。
1986年,李文華病情惡化,只好做了切喉手術(shù)。從此,李文華告別了心愛的舞臺演出。早在1985年末,他被評為“全國十大笑星”。
從他生活“相聲化”和帶病堅持演出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李文華對相聲藝術(shù)的執(zhí)著追求和兢兢業(yè)業(yè)的奉獻精神。
李文華的經(jīng)驗就是:目標一旦明確了,就全力把它做好。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