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用心學習、認真做事的人,會贏得他人的尊敬和信任,他人也愿意給予這樣的人機會和幫助。
在成都和北京的洋人圈子里,“彼得”是一個響當當?shù)拿?。“彼得”原名羅宗華,本來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四川農村小伙子,連半句英語也不會,根本不知道“西餐”為何物。然而,在短短的10年間,學藝的認真和用心讓“彼得”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如今的他說著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語,在成都和北京開了4家西餐館,80%的顧客都是外國人。
“彼得”出生于四川資陽,家里務農,自小便幫父母干粗活。他的父母日作夜不息,卻依然是村里最窮的貧困戶。由于家里實在負擔不起學費,“彼得”讀到初一便輟學了。為了擺脫貧困,“彼得”努力學習編竹筐,如愿以償?shù)爻蔀橐粋€小篾匠。隨著收入的增加,全家人都跟著他編竹筐。
編竹筐非常辛苦?!熬幒玫闹窨鹚腿ベu,賣光了,便得走一段長長的山路,買竹子來編。”竹子很長,山路很彎,扛著竹子走十分吃力,一不小心失去平衡,便會連人帶竹摔進山溝里,跌得頭破血流?!氨说谩辈幌胍惠呑赢旙常愫透赣H商量,想尋找其他的營生。然而,保守的父親對不安分的“彼得”連打帶罵。1996年,在和父親發(fā)生劇烈爭吵之后,16歲的“彼得”決定離開農村,到城里去謀生。他向鄰居借了20元當路費,風塵仆仆地到了成都。
在位于成都九眼橋的勞務市場里,“彼得”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小餐館里洗碗。從早上7點開始把手浸泡在洗碗水里,一直干到半夜12點才能休息。第二年,他跳槽到一家西餐館當廚工。在這里,他遇到了貴人——一個改變了他命運的美國人瑪麗。
那時,瑪麗一連幾天光顧“彼得”任職的這家西餐館,但卻覺得食物很不地道。于是,她向西餐館老板毛遂自薦,表示可以給廚師和員工進行免費的廚藝培訓?!氨说谩睋屜葓竺筒宛^另外兩位廚師每天一起到瑪麗家學習。
在瑪麗家里,“彼得”學做的第一道西式點心是蘋果派,他從中得到的最大心得便是:凡事都得認真,絲毫馬虎不得。從原料的選擇到烘焙的溫度,都得小心應付,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在瑪麗家足足學了3個月,“彼得”不但掌握了許多西餐烹飪原理和方法,原本一竅不通的英文也大有進步。每次去上課,他總抱著一本厚厚的字典,把菜譜上的英文單詞一個一個地翻譯出來,猛學苦記,回家后再細細消化。
“彼得”的學習熱忱和刻苦深深地打動了瑪麗?,旣愔浪皇且粋€蜻蜓點水的“過客”,而是認認真真地學習西餐烹飪,準備以后在這個行業(yè)里長期地干下去。于是,瑪麗主動表示愿意資助他繼續(xù)學習。1999年,在瑪麗的資助下,“彼得”到一家烹飪專科學校系統(tǒng)地學習了西餐的烹制技巧。
畢業(yè)后,“彼得”受聘到一家西餐館擔任廚師,不久后便因為工作表現(xiàn)優(yōu)異而升任主廚。由于廚藝出色,又善于變換花樣,許多人慕名而來,西餐館日日客滿。
2003年,“彼得”邁出了自己創(chuàng)業(yè)的第一步。他拿出全部積蓄,加上朋友的投資,在成都開辦了第一家充滿南美風情的西餐館,由瑪麗擔任顧問。在“彼得”的用心經營下,“彼得西餐館”已經發(fā)展成包括4家西餐館的連鎖店。昔日的窮小子穿梭在成都和北京之間,經營著自己的事業(yè)。
“彼得”是幸運的,在他前進的道路上有貴人相助。但真正改變他命運的,是他對西餐烹飪知識的學習熱忱。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