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是他的政治觀、歷史觀的重要內容。其主要內容是:國家要小,人口要少;人們豐衣足食;彼此很少交往。對于這一思想,學界幾乎持一致的批判態(tài)度。其實,老子的這一思想中包含了許多合理的成分,我們應該對此進行重新評價。
人類的生活是復雜的。任何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人的態(tài)度,都會給它以不同的評價。人們對“小國寡民”的評價也是如此。
為了更好地理解老子的小國寡民思想,我們不妨先重溫一下《老子》的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所描繪的社會,幾乎被所有的學者都誤認為是生產力極度低下的原始社會,所以對于老子的這一思想,人們幾乎毫無例外地是持批判態(tài)度,因為他明顯是在開歷史倒車。但我們認為,老子所描寫的社會并非真正的原始社會,而是經過文明發(fā)展以后再對自然生活回歸的社會。
原始社會的基本特征就是生產力極度落后,人們的文化水平非常低下。而老子的“小國寡民”社會并不具備這些特征,因為在“小國寡民”的社會里,還有舟船、甲兵、文字等先進的東西,只是不去使用它們而已。老子所描繪的這個社會并非我們常說的原始社會,而是經過一定文明發(fā)展后再自覺地向自然生活回歸。人類的初期階段,沒有車船、甲兵等什伯之器,也沒有文字,后來人們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這些東西,人類把這些東西制造出來后,當然是為了使用它們。使用一個階段之后,又發(fā)現(xiàn)使用這些東西給自己帶不來多少幸福,反而添了不少麻煩,于是又自覺地把這些東西放置在一邊不再使用,重新回到結繩而治的純自然生活狀態(tài)。這是一個經過否定之否定的歷史過程:
沒有什伯之器和文字可用,過純自然生活——發(fā)明了什伯之器和文字,過所謂文明生活——雖有什伯之器和文字而不用,重新恢復純自然生活
通過這一過程的顯示,我們不難明白,老子所提倡的小國寡民社會,不是蒙昧落后的原始時代,而是經過否定之否定后,對所謂文明的拋棄和對自然的回歸。這就像老子多次提到的復歸為嬰兒的思想一樣。老子所提倡的嬰兒狀態(tài),絕非一般所說的嬰兒狀態(tài),而是經過嬰兒——成人——復歸嬰兒三個過程,后一種嬰兒狀態(tài)是大智大勇、至剛若柔的“嬰兒狀態(tài)”。同樣,“小國寡民”是一種看似原始社會、而實際屬于文明形式更高的社會。
老子受到批判的另一主張就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根據(jù)我的理解,這一主張的目的有二,一是可以避免摩擦和戰(zhàn)爭。春秋時期,吳、楚兩國就因為邊界上的兩家小孩子爭采桑葉而打了幾次大仗《史記·楚世家》:“(楚平王)十年,楚太子建母在居巢,開吳。吳使公子光伐楚,遂敗陳、蔡,取太子建母而去。楚恐,城郢。初,吳之邊邑卑梁與楚邊邑鐘離小童爭桑,兩家交怒相攻,滅卑梁人。卑梁大夫怒,發(fā)邑兵攻鐘離,楚王聞之怒,發(fā)國兵滅卑梁。吳王聞之大怒,亦發(fā)兵,使公子光因建母家攻楚,遂滅鐘離、居巢。楚乃恐而城郢?!薄6潜苊馀时刃睦?。國與國之間在各個方面肯定會有差異,一旦交往,這種差異就不可避免地會引來競爭,也就是說,封閉式的生活方式可以使人們避免攀比,能夠保持人們心理的平衡,保證相對的社會穩(wěn)定。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