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百科知識 ?譯經區(qū)域劃分的語言學意義

        譯經區(qū)域劃分的語言學意義

        時間:2023-08-30 百科知識 版權反饋
        【摘要】:4.3.3 譯經區(qū)域劃分的語言學意義語言有它的時代性,也有它的地域性。譯經區(qū)域的大致劃分,可為研究語言橫向的區(qū)域演變提供支點,有助于考察語言的區(qū)域差異。從語言容量考慮,東晉南北朝時期的異譯經涵蓋了功用不同的經、律、論三藏,內容豐富。

        4.3.3 譯經區(qū)域劃分的語言學意義

        語言有它的時代性,也有它的地域性。日本學者橋本萬太郎認為“語言在地理上表現(xiàn)出來的類型推移,可看作是語言歷史演變各層次的投影”(36),對語言的研究,要把“橫”的區(qū)域考察跟“縱”的歷史比較有機結合。譯經區(qū)域的大致劃分,可為研究語言橫向的區(qū)域演變提供支點,有助于考察語言的區(qū)域差異。語言的區(qū)域差異尤其是南、北漢語的差異一直頗受學界關注,可供比較的語料的匱乏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研究的進展。東晉南北朝時期的譯經,已洗草創(chuàng)時的粗糙、混亂,譯人語言臻于成熟卻仍然保留了大量口語,“強盛而尚未喪失活力”(37),是對其很好的概括。義學高僧以自己特有的語言風格重翻經典,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排除因南、北教派不同而造成的義理內容上的差異。

        從時段上看,公元317年建于建康的東晉,距公元581年壽終正寢的北周,雖有264年的間隔,所幸的是幾乎沒有東晉、北周所出的異譯經可進入研究視野。東晉、南朝偏安江南,北方各有十六國(反映到譯經上,主要是北涼、三秦)及北朝與之相對,最理想的當是東晉與北涼、三秦所成的同經異譯及南朝與北朝所成的同經異譯,將它們視為同類語料的共時文獻是不為過的。

        從語言容量考慮,東晉南北朝時期的異譯經涵蓋了功用不同的經(寶積、般若、阿含)、律、論三藏,內容豐富。據(jù)初步統(tǒng)計,近80卷可供比勘,詳見附錄二。

        翻譯佛經作為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語言材料,語言(尤其是詞匯)到底存在怎樣的具體差異,興許會如鮑金華所言,成為時下的研究熱點(38)。語料性質相同的譯經,尤其是針對同一佛典的異出經,由于表達內容的高度一致,如翻譯地點又恰好南、北相對,無疑吻合了詞匯共時比較研究在內容、時段、地域三方面的要求,以這樣的性質相同的共時語料為基點進行詞匯比勘,極有可能降低比較結果出現(xiàn)偏差的幾率。

        汪維輝先生曾以農書《齊民要術》為北方語料的代表、以道教典籍《周氏冥通記》為南方語料代表進行詞匯比較,得出的結論(39)印證了北朝顏之推的成說:“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舉而切詣,失在浮淺,其辭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沉濁而鈋鈍,得其質直,其辭多古語”(40),就詩歌而言,魏晉南朝樂府詩“文勝于白”、北朝樂府詩“白勝于文”(41)。翻譯佛經作為中古時期重要的材料,是否也存在南北差異呢?我們對北涼中天竺沙門曇無讖于公元421年從梵文原典譯出的《大般涅槃經》(42)和劉宋慧嚴、慧觀、謝靈運等“以讖《涅槃》品數(shù)疎簡,初學之者難以措懷”(唐道宣撰《大唐內典錄》卷四,T55no2149p258b2-7)而再譯的《大般涅槃經》(43)進行具體比勘,發(fā)現(xiàn)南、北本雅言的成分比重不同。北本《大般涅槃經》常“雜以世語”,有不少方俗語詞,神清謂之為“詞野”(《北山錄》卷七,T52no2113p619b19)。南本則較多承襲文言古語,致使慧皎亦生“文有過質”之感(《高僧傳》卷七,T50no2059p368a23)。對于北本的新詞俚語,南本“頗多治改”(《高僧傳》卷七,T50no2059p368a23),代之以更古雅的語詞。如“葶藶”與“芥”,兩者皆為花科草本,非常相似。譯經中,“葶藶”后常接“子”構成“葶藶子”,較早見于苻秦曇摩難提譯《增壹阿含經》:“所謂苦菓、苦蔘子、葶藶子、畢地盤持子,及諸余苦子,便于良地種此諸子,然后生苗,猶復故苦?!保ň戆?,T02no125p583a23-25)此詞在北方尤其是北涼曇無讖譯經中多見,除南本《大般涅槃經》有2處承襲北本外,在其他確切的南方譯經中未檢索到“亭歷(葶藶)”(44):

        [1]有持一花益于眾花,以亭歷子益須彌山。(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一,T12no374p370b16-17)

        有持一花益于眾花,以葶藶子益須彌山。(南本《大般涅槃經》卷一,T12no375p609c28-29)

        [2]寧丸大地,使如棗等,漸漸轉小,猶葶藶子,乃至微塵。(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一,T12no374p367b11-13)

        漸漸轉小,猶葶藶子,乃至微塵。(南本《大般涅槃經》卷一,T12no375p606c17-18)

        “芥子”始見于后漢譯經,如例[3]、[4]。

        [3]難陀白王:“兄如須彌,難陀如芥子,實非其類?!保ê鬂h竺大力共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卷上,T03no184p465c19-20)

        [4]復次舍利弗,阿閦佛身中自出火,還燒身已,便作金色,即碎若芥子。(后漢支婁迦讖譯《阿閦佛國經》卷下,T11no313p761a12-14)

        由于“葶藶子”在南方未被廣泛使用,“芥子”就成了慧嚴等人的首選,北本用“葶藶”處,南本則以“芥子”代之。

        [5]迦葉復言:“迦蘭伽等其聲微妙,身亦不同,如來云何比之烏鵲?無異葶藶比須彌山。”(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五,T12no374p396a25-27)

        無異芥子比須彌山。(南本《大般涅槃經》卷五,T12no375p636b26)

        [6]譬如大地,一切作丸,如葶藶子。(北本《大般涅槃經》卷九,T12no374p422a18-19)

        譬如大地,一切作丸,令如芥子。(南本《大般涅槃經》卷九,T12no375p663b10)

        [7]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能以三千大千世界置葶藶糩,其中眾生亦無迫迮,及往來想如本不異,唯應度者,見是菩薩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置葶藶糩,復還安止本所住處。(北本《大般涅槃經》卷四,T12no374p388a23-27)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于芥子,其中眾生亦無迫迮,及往來想如本不異,唯應度者,見是菩薩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納芥子中,復還安止本所住處。(南本《大般涅槃經》卷四,T12no375p628a24-29)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