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兮鳳兮《漁父篇》
第二章 黃老語境:《山海經(jīng)》與《漁父篇》
第一節(jié) 巫呵巫呵《山海經(jīng)》
2012年的諾貝爾文學(xué)獎授予了中國作家莫言。莫言的《蛙》寫中國人如《山海經(jīng)》般難以理解的生殖繁衍,《檀香刑》寫《黃帝四經(jīng)》中的征服者酷烈場景。莫言的作品屬于那種“形象遠(yuǎn)大于思想”的創(chuàng)作,你很難給出一個讓人滿意的定義式概括。美國加州大學(xué)的一位教授給出的綽號是“譫妄現(xiàn)實主義”;其實,也完全可以叫做“巫智現(xiàn)實主義”?! 渡胶=?jīng)》就是“巫智地理學(xué)”或者“譫妄歷史學(xué)”。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把《山海經(jīng)》列入“地理著述”,到了清代《四庫全書》,又把《山海經(jīng)》歸于小說類著作。歸于小說類,當(dāng)然是胡扯,它和小說類的《聊齋志異》 《封神演義》 《西游記》以及今天和莫言的《蛙》《檀香刑》有根本的區(qū)別。比較而言,《山海經(jīng)》到底還是上古祖先的地理著作,至于叫它是“巫智地理學(xué)”,還是“神文地理學(xué)”?。ㄌ茣苑澹┗蛘摺 跋胂蟮乩韺W(xué)”?。ㄈ~舒憲),仁智各見,盡可討論?!渡胶=?jīng)》的歷史蘊(yùn)含并不比地理學(xué)少?。≌堅试S我們徑直概括:《山海經(jīng)》的歷史蘊(yùn)含是華夏最遠(yuǎn)古的祖先腳痕,其地理內(nèi)容是我們最老的老家記憶,其敘事方式屬于“巫智眼光”?! 渡胶=?jīng)》既最早記載了黃帝的歷史消息,也是《老子》道家的“巫智母親” (可參閱葉舒憲《老子和神話》一書,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真正稱得上是華夏民族的靈源大道歌。
從“譫妄歷史學(xué)”的角度看,《山海經(jīng)》最大的價值意義就是黃帝譜系的記載。在《山海經(jīng)》的敘事中,黃帝有五大譜系分支(參見王小超《〈山海經(jīng)〉中黃帝的譜系》)。
第一支:黃帝的妻子嫘祖生了昌意,昌意有了兒子韓流,韓流 取了蜀山子的女兒阿女,生了顓頊。顓頊生了兒子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長琴,太子長琴是有名的樂師。老童還生了兩個兒子:重和黎,天帝命重向上舉天,命黎向下壓地。顓頊的兒子驩頭,驩頭生苗民。顓頊生兒子伯服。顓頊生兒子季禺。顓頊生兒子淑士。顓頊生兒子三面之人?!洞蠡奈鹘?jīng)》寫道:
西北海之外,赤水西,有(先)?。ㄌ欤┟裰畤?,食谷,使四鳥。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號曰太子長琴。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長琴,是處榣山始作樂風(fēng)。有五采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有蟲狀如菟,胸以后者裸不見,青如猿狀。
第二支:黃帝的兒子駱明,駱明生了白馬(鯀),鯀生了禹。鯀生均國,均國生役采,役采生修。鯀妻名士敬,士敬的兒子叫炎融,生驩頭?! 逗?nèi)經(jīng)》寫道:
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少暤生般,般是始為弓矢。帝俊賜羿彤弓素繒,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
馭龍圖
第三支:黃帝的兒子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洞蠡谋苯?jīng)》寫道: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順?biāo)胙?。有人,名曰犬戎。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有赤獸,馬狀,無首,名曰戎宣王尸。
第四支:黃帝生玄玉,玄玉生玉膏,玉膏生丹木。 《西山經(jīng)》寫道: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上多丹木,員葉而赤莖,黃華而赤實,其味如飴,食之不饑。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湯湯,黃帝是食是饗。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歲,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黃帝乃取峚山之玉榮,而投之鍾山之陽。瑾瑜之玉為良,堅粟精密,濁澤(有而)〔而有〕光。五色發(fā)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第五支:黃帝的兒子禺號,禺號生禺京?!洞蠡臇|經(jīng)》寫道:
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虢。黃帝生禺虢,禺虢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虢處東海,是惟海神。
記述歷史,為什么采取“巫智眼光”或“譫妄形式”呢?首先說明一下,與其說由于時間上的古老,《山海經(jīng)》才出現(xiàn)了“巫智眼光”或“譫妄形式”;毋寧是現(xiàn)代派的強(qiáng)烈濃度迫使它的作者采取了“巫智”、 “譫妄”風(fēng)格。魯迅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的鼻祖,他的《狂人日記》就有“巫智眼光”或“譫妄美學(xué)”?,F(xiàn)代派作家卡夫卡有《變形記》,好萊塢有《變形金剛》系列?! 渡胶=?jīng)》的“巫智眼光”或“譫妄形式”,使它永遠(yuǎn)新奇卓異,富于強(qiáng)大的“巫智魅力”和“譫妄啟示”。就此而言,它是現(xiàn)代派和先知者的禮贈?! 渡胶=?jīng)》的寫作年代,大致上是戰(zhàn)國前期?! 段魃浇?jīng)》的“丹木五歲,五色乃清,五味乃馨”, 《大荒西經(jīng)》 “有五采鳥”,讓人聯(lián)想戰(zhàn)國中期的五行學(xué)。“有五采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也有原始儒家“三皇五帝”的宏觀理念。黃帝譜系的敘事也是普遍性的道統(tǒng)和正統(tǒng)做派。公共形式的借鑒如同自然語言的使用,各自完全可以表達(dá)相反的東西。比如“五”的使用,在戰(zhàn)國鄒衍五行學(xué)說,完全是沒有血性的智術(shù)擺弄;在《山海經(jīng)》這里呢, “丹木五歲,五色乃清,五味乃馨”和“五采鳥三名”,首先是自然主義的詩學(xué)和神學(xué)。這種優(yōu)美雋永的自然詩學(xué)環(huán)境,很快上演了黃帝和刑天驚心動魄的偉大戰(zhàn)爭。刑天被黃帝一方砍下頭顱,便以雙乳作目,繼續(xù)戰(zhàn)斗?! 靶烫煳韪善荩椭竟坛T凇?,這是陶淵明《讀山海經(jīng)》中被感動的詩句。直到20世紀(jì),魯迅將自己對刑天的喜愛寫成了《阿長和山海經(jīng)》。至少就這種敘述的美學(xué)力量看,先秦典籍和《山海經(jīng)》能比的不多。而就對道家和道教的影響看, 《山海經(jīng)》也有著難以估量的巨大意義?! 渡胶=?jīng)》如果說有什么特殊意義,恐怕就是它以“巫智”“譫妄”的形象敘事,保存了華夏遠(yuǎn)古“道”的信仰和消息。
軒轅黃帝像
除了黃帝敘事之外,《山海經(jīng)》中的西王母形象也具有特別的道教先聲。在《山海經(jīng)》中,有三處記載了“西王母”:
(1) 《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記載: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fā)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有獸焉,其狀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見則其國大穰。有鳥焉,其狀如翟而赤,名曰勝遇,是食魚,其音如錄,見則其國大水。
(2) 《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記載:
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虛北。
(3) 《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曰: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山海經(jīng)》的西王母敘事,是后世道教女權(quán)仙姑形象的原型和權(quán)威。她對中國封建時期女性的救助意義特別巨大。西王母也是道教最高也是最早崇拜的女神形象。西王母的昆侖丘是道教神性地理的中心圣地,也是永恒神圣的天國。歷史上的周穆王、漢武帝尋訪過昆侖丘, 《西游記》 《八仙傳》的瑤池慶壽來源于昆侖仙地。就道教地理而言,西王母的昆侖丘是唯一可與東海蓬萊仙島媲美的地方。西王母在道教的地位,和佛教中的觀音菩薩可以相提并論。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既把昆侖仙池 和蓬萊仙島并駕齊驅(qū)的地位寫出了,也把西王母的三青鳥視為道緣和愛情的象征。
西王母像
《西山經(jīng)》寫道:
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河水出焉,而南流東注于無達(dá)。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泛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大杅。是多怪鳥獸。”
《海內(nèi)西經(jīng)》寫道:
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
《山海經(jīng)》記載昆侖有20多處?,F(xiàn)在,全國有將近10個省市都聲稱有“昆侖”?! 渡胶=?jīng)》的昆侖是豐富的,但不是唯一的,更不是固定的。一個神圣偉大的仙境可以是具體固定的嗎?就自然地理的確然性而言,昆侖出現(xiàn)的時候就是它消逝的日子,人無法找到它!具體些說,從戰(zhàn)國時代起,昆侖山就從人們的視野消失了。屈原在《天問》中寫道: “昆侖懸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幾里?”就其信仰意義說,哪里美好圣潔,哪里就是昆侖。司馬遷《史記》說過: “《山海經(jīng)》,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就 《山海經(jīng)》中的“昆侖”看,史圣司馬遷的“不敢言”,固然是明智自謙之辭,主要還是鑒于:漢武帝和張騫已經(jīng)把《山海經(jīng)》中的“昆侖”欽定為今日的昆侖山了(陳橋驛《水經(jīng)注校正》第15頁,中華書局,2008年)?;蕶?quán)至上的專制時代,平等自由地探討昆侖沒有可能?,F(xiàn)代經(jīng)濟(jì)社會,功利狹隘地探討昆侖也是悲劇。
天臺中巖山
寶雞炎帝陵標(biāo)識
就《山海經(jīng)》和道教的昆侖信仰看,必須區(qū)分它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宗教地理三大層次蘊(yùn)含。對于自己已經(jīng)失去宗教性信仰的學(xué)者而言,討論《山海經(jīng)》和道教的昆侖信仰既無可能也無意義。就昆侖的自然地理而言,如果某個地方基本具備它的描述特征,它就是昆侖的所在地。就昆侖的人文地理蘊(yùn)含看,它包括氏族國家歷史地理和個人心靈歷史地理兩個維度。就個人心靈歷史的地理蘊(yùn)含而言,它無疑指向宗教的信仰地理:哪兒獲得靈感和信仰,哪兒就是昆侖,就像佛國與天堂?!渡胶=?jīng)》中的昆侖恰恰是氏族國家歷史和個人心靈歷史的混合物:既是唯一的又是多元的,既確定又不確定,既有鮮明特征又特別混沌。如果希望在昆侖的唯一、確定和鮮明特征的路向上跋涉,或者說在氏族國家歷史地理的蘊(yùn)含下討論,那么除了《山海經(jīng)》之外,就必須參考其他同期典籍,尤其是《尚書·禹貢》。一旦把《尚書·禹貢》收入眼簾,昆侖的不確定性馬上就從華夏九州降到雍州一地?!渡袝び碡暋穼懙溃骸 翱椘だ?、析支渠搜、西戎即敘?!薄 渡袝び碡暋肥窃凇昂谒骱游┯褐荨闭撌觥袄觥钡?,其他八州排除在外了?!渡胶=?jīng)》中昆侖的鮮明特征是什么呢?有兩大特征:墓地與天臺。昆侖在《山海經(jīng)》中十之八九稱之為“昆侖丘”或“昆侖虛” (“墟”),即巨大的墓冢之義。昆侖的墓冢之義,已經(jīng)就是天臺之義:死后靈魂升天是《山海經(jīng)》最基本的文明主題。答案已經(jīng)有了。 《山海經(jīng)》中的“昆侖”,只能是雍州內(nèi)具有“墓地與天臺”含義的地方。它就是寶雞天臺山:一條河叫嘉陵江,一座山叫蟠冢山(唐群《炎帝與炎帝陵》第164頁,三秦出版社,2003年)?! 凹瘟辍焙汀绑蹿!奔淳薮竽沟刂x,那是炎帝犧牲的地方,《山海經(jīng)》以“昆侖”祭奠之。那是神農(nóng)得道的地方, 《山海經(jīng)》以“鳳凰”歌吟之。那是巫智文明魂歸的地方, 《山海經(jīng)》以“天臺”銘記之。
《山海經(jīng)》的昆侖描述,充滿駁雜、變形和扭曲,那是和陣亡者尸體相協(xié)的存在美學(xué)。無論從氏族國家還是個人心靈來看,與死和祝福相關(guān)的“道”是難于言說的:要么荒誕地“言說”,要么回避“言說”的荒誕。前者是《莊子》的選擇,后者是《老子》的智慧?! 渡胶=?jīng)》乃是中國最早的“荒誕言說”文本,也是早期中國最荒誕的文本言說。如果說《莊子》是《山海經(jīng)》文明初起的開山之作,《聊齋志異》是它古典文明的關(guān)門作品;那么,魯迅《故事新編》就是它現(xiàn)代社會的最早呢喃,莫言《檀香刑》則是它轉(zhuǎn)基因時代的浪漫抒唱。
第二節(jié) 游呵游呵《穆王傳》
《穆王傳》又叫作《穆天子傳》 《周王傳》 《周王游行記》。為晉咸寧五年(279年)汲縣民盜掘魏襄王墓所得竹書之一。共6卷:前五卷記周穆王駕八駿西征之事,最后一卷記穆王盛姬卒于途中的葬事﹐別名《盛姬錄》。《穆天子傳》中,周穆王由七士扈從﹐八駿奔馳,造父趕車,伯夭向?qū)?;從宗周出發(fā),越過漳水,經(jīng)由河宗﹑陽紆之山﹑群玉山等地,西至于西王母之邦,和西王母宴飲酬酢于瑤池。其中的宗周,即西周國都鎬京(今陜西西安)。周穆王的西行路線,當(dāng)是從鎬京出發(fā),穿越今甘肅﹑抵達(dá)青海(西王母之邦)。周穆王西游在《春秋左氏傳》 《竹書紀(jì)年》 《史記》中均有記載。從全書內(nèi)容看,它以穆天子和西王母的會面為中心:前兩卷寫周穆王駕八駿馬在各國特別是在昆侖的游覽,是會見的鋪墊;第三、四卷是穆天子和西王母的會面場景,為《穆王傳》的中心內(nèi)容;后兩卷寫會見之后,周穆王之夢和盛姬卒于途中。我們先看和西王母會見之后,周穆王之夢的內(nèi)容?!赌峦鮽鳌肪砦鍖懙溃?/p>
天子南游于黃室之丘,以觀夏后啟之所居。乃□于啟室,天子筮獵蘋澤,其卦遇訟……逢公再拜稽首。賜筮史狐□。有陰雨,夢神有事,是謂重陰。天子乃休。日中大寒,北風(fēng)雨雪,有凍人。天子作詩三章以哀民。曰:“皇我萬民,旦夕勿窮。有皎者■,翩翩其飛。嗟我公侯,□勿則遷,百辟冢卿,皇我萬民,□勿則遷,居樂甚寡,不如遷土。”(《山海經(jīng)·穆天子傳》第234頁,岳麓書社,2006年)
夏后啟是夏朝的開國皇帝。夏啟之前,堯舜禹皆是經(jīng)過民主禪讓制度,選出帝王。夏啟之后直到清朝,皆是皇帝傳位太子的封建君主專制。正統(tǒng)儒家一般將夏啟記述為道統(tǒng)的合法性君主,和 《穆王傳》同時出土的《竹書紀(jì)年》則提出質(zhì)疑?!赌峦鮽鳌繁阋浴皦簟钡男问奖磉_(dá)自己的懷疑立場?!皦簟敝?,周穆王占了一卦, “乃于啟室,天子筮獵蘋澤,其卦遇訟”;是“訟卦”。 “夏后啟之所居”所得的“訟卦”,正是周穆王的懷疑情結(jié)。夢醒之后是什么呢? “有陰雨,夢神有事,是謂重陰。天子乃休,日中大寒,北風(fēng)雨雪,有凍人”。黑暗嚴(yán)重 (“重陰”),周穆王放棄所有活動(“天子乃休”),人都凍死了。天子作詩三章以哀民: “皇我萬民,旦夕勿窮”,希望老百姓不要太窘迫; “居樂甚寡,不如遷土”,表達(dá)了穆王自己內(nèi)心的孤獨和寂寞。周穆王第二個夢是關(guān)于后羿的:
周穆王塑像
天子曰:余一人則淫,不皇萬民。登,方宿于黃竹。天子夢羿射于涂山,祭公占之,疏□之□乃宿于曲山。(《山海經(jīng)·穆天子傳》第234頁)
夏啟之夢,留給周穆王的是“哀民”和寂寞。后羿之夢呢,卻是悲壯力量和勇敢精神。后羿之夢后,“天子西升于曲山,南宿于丹黃”,林中跨野鹿,搏擊于深山(“天子北入于邴,與井公博,三日而決”)。和周穆王搏擊的對手,名字叫做“井公”,為山野高人。具體搏擊的規(guī)則和過程, 《穆王傳》沒有記載;搏擊的激烈和精彩可以想象,他們的搏擊是 “三日而決”出了結(jié)果!《水經(jīng)注》引《韓非子》記載,秦昭王和天神曾于華山搏擊,秦昭王勝出從而有了秦的統(tǒng)一天下(陳橋驛 《水經(jīng)注校正》第466頁,中華書局,2007年)?! 秳?chuàng)世紀(jì)》記載,雅格伯和天使搏擊,雅格伯勝出而有了祝福和王位(《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jì)》第32章,斯高 《圣經(jīng)》第52頁,1992年)。秦昭王和天神、雅格伯和天使的搏擊時間,書中沒有明確記載,最長也就兩個小時吧。周穆王和“井公”的搏擊,整整用了三天時間!和天神的搏擊,秦昭王統(tǒng)一天下,雅格伯獲得王位;周穆王呢,既在王位又天下統(tǒng)一,搏擊的目的何在?無非兩個:一是看清歷史真相,以驅(qū)散由“夏后啟所居”之夢帶來的疑情;二是對西王母的天上境域獲得生存論的真切把握。結(jié)果是什么呢?收獲極大: “丙辰,天子北游于林中,乃 大受命而歸”。周穆王獲得了自己的精神覺悟和天命,完成了遠(yuǎn)行的辛勞使命。
華山博臺
西王母駕云圖
西王母與周穆王
周穆王的驚人遠(yuǎn)行,收獲豐富,也有代價。自己鞍馬勞頓不說,周穆王的美人盛姬死在了路上。《穆王傳》的最后一卷,寫的就是穆王美人盛姬的死和葬;周穆王追謚盛姬為“哀淑人”。盛姬死在周穆王遠(yuǎn)行路上的“悲哀”有兩個層面:
其一,是歷史層面。盛姬作為周穆王的愛妃,美則美矣,而體能不堪遠(yuǎn)行。歷史上,唐德宗的公主死在秦嶺古道,韓愈的女兒也死在商山路上。晚清學(xué)人懷疑《穆王傳》的史學(xué)價值,殊不知歷史一直在注解著它。
其二,是精神層面。周穆王萬里遠(yuǎn)行的重頭戲就是面晤西王母。同為女性,西王母既出于不同文明又有極高文化,盛姬的壓力不會小。王母之圣和女性之美,以及王母和穆王的抒情唱答,隨行的盛姬極為難堪;加上遠(yuǎn)行的辛勞,“哀淑人”死在了路上。關(guān)于周穆王和西王母的會面,《山海經(jīng)·穆天子傳》寫道:
吉日甲子。天子賓于西王母?!页螅熳佑x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yuǎn),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fù)來。”天子答之曰: “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fù)而野?!蔽魍跄赣譃樘熳右髟唬骸搬薇宋魍?,爰居其野。虎豹為群,于鵲與處。嘉命不遷,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將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天子遂驅(qū)升于弇山,乃紀(jì)名跡于弇山之石,而樹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第220頁)
周穆王終于到達(dá)了“群玉之山”,進(jìn)入了“西王母之邦”。他和西王母相互贈送了禮物。次日,西王母為穆天子設(shè)宴于瑤池之上。宴會上吹笙奏瑟,鼓樂齊鳴。暢飲之間,賓主相互應(yīng)酬唱和。在宴會致辭時,西王母即興唱到:
白云在天(白云飄在天邊),山陵自出(山峰浮出云端)。
道里悠遠(yuǎn)(行程又長又遠(yuǎn)),山川之間(山水阻隔其間)。
將子無死(祝愿天子長壽),尚能復(fù)來(再度光臨相見)。
穆天子聽后非常感動,接受了西王母良好的祝愿和真誠的邀請,忙即席答道:
子歸東土(我要回到東方),和治諸夏(治好華夏之邦)。
萬民平均(萬民都享安康),吾愿見汝(再來把你看望)。
比及三年(不過三年時光),將復(fù)而野(再來你的身旁)。
一般認(rèn)為,穆天子在昆侖之丘與西王母相見,有些情意纏綿,難舍難分。從西王母再次獻(xiàn)給穆天子的歌唱中,這一點就表達(dá)得十分明顯。西王母深情地吟唱道:
徂彼西土(自從來到西方),爰居其野(就在荒野居?。?/p>
西王母回中山
虎豹為群(與虎豹為伍), 于鵲與處(與鵲鳥共處)。
嘉命不遷(使命在身難離),我惟帝女(讓我做您女兒)。
彼何世民(為了善良臣民),又將去子(必須同您告別)。
吹笙鼓簧(使勁吹奏笙簧),中心翱翔(讓心靈飛翔)。
世民之子(您的臣民女兒),惟天之望(永把天子盼望)。
惜別之情,使西王母無限傷感。異域情調(diào),翩翩歌舞,又讓穆天子樂不思?xì)w。周穆王西巡是世界文化史上一件驚天動地的盛事?!妒酚洝ぺw世家》記載: “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薄 皹分?,忘歸”,可見西王母和周穆王的情投意合,非常高興。 《左傳》寫道: “昔穆公欲肆其心,同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币粋€“肆”字,道出了周穆王胸懷天下、奔放豪邁、車轍馬跡、踏遍天下的英雄形象?! 吨駮o(jì)年》寫道: “穆王十七年,西征,至昆侖丘,見西王母。其年來見,賓于昭宮。”
周穆王謁見西王母, 《左傳》 《竹書紀(jì)年》和 《史記》的上述記載,充分證明了《穆王傳》的史料價值。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五次巡回全國,第一站就是西王母的回中山。漢武帝也造訪了西王母的回中山。宋明皇室的八仙慶壽來自于《穆王傳》的西王母瑤池。不過, 《穆王傳》最突出的影響還不在歷史,而是它對道家和道教的決定性塑制?! 赌峦鮽鳌泛汀渡胶=?jīng)》中的昆侖,成為道教神性地理學(xué)的中心和天堂。周穆王和西王母的會見,成了道教王母和玉帝兩大主神的歷史原型;并且為道家男女雙修和道情表現(xiàn)提供了無限的思想靈感?!赌峦鮽鳌芳燃せ盍它S帝的歷史神話,也決定了道教歷史和神話復(fù)調(diào)的宗教風(fēng)格?!赌峦鮽鳌窔v史和神話復(fù)調(diào)的敘事風(fēng)格,從先秦《莊子》到晚清《八仙傳》,比比皆是,徜徉世界。在很大程度上,西王母就是道教的觀世音,道教昆侖就是彌陀山,周穆王既是歷史帝王也是道教仙真。
第三節(jié) 鳳兮鳳兮《漁父篇》
春秋無義戰(zhàn),戰(zhàn)爭三百年。影響深遠(yuǎn),彪炳華夏的諸子百家,如果說有什么共同點,那就是:面對亂世,必須給自己尋找度世的生命支撐點;面對戰(zhàn)爭,也得給自己拿出幸福生活的價值解釋學(xué)。老子如此,孔子如此,管子亦如此?!兜赖陆?jīng)》是一種生命支撐,《論語》是一種價值釋義, 《管子》亦如此。盡管思想學(xué)說激烈交往,有所謂諸子百家,車裂者如商鞅,周游者有孔子,憂憤者為屈原,沉默著的仍然是大多數(shù)吧。沉默著的大多數(shù)中,有幾個被周游列國的孔子撞見了,寫進(jìn)《論語·微子》;有幾個被憂憤湖畔的屈原遇見了,寫成了《漁父篇》;被公開車裂以前,朋友也給商鞅推薦過幾個沉默者。這些沉默者,人們叫作隱士或隱者,他們的思想旗幟,就是諸葛亮 《出師表》概括的:“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dá)于諸侯”。春秋戰(zhàn)國,這些“茍全性命,不求聞達(dá)”的隱者尤其多。 《論語·微子》的主題就是隱者。《論語·微子》寫道: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鬃釉唬骸耙笥腥恃伞!薄。ɡ顫珊瘛墩撜Z今讀》第494—505頁,余引同,三聯(lián)書店,2004年)
楚狂接輿像
《論語·微子》第一個出 場的隱士就是微子,孔子把他歸于“殷有三仁焉”?!耙笾省笔强鬃拥臍v史追思??鬃又泵嫦嘤龅拇呵锔呤?,是楚狂接輿。《論語·微子》寫道: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
接輿不僅是“楚狂”,并且相當(dāng)清高。首先是行歌的行為和行歌的內(nèi)容,就極為狂狷和清高。一邊行走一邊行歌的行為,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在行歌的內(nèi)容中,他把自己比喻成飄逝而過的鳳凰,又批評時局的惡劣境況是“何德之衰”,并明確批判權(quán)勢者是一些危險東西。可能就是這最后一句的“行歌”造成悲?。骸 敖虞涽帐踪狻薄D鞘呛髞淼墓适?。眼下孔子很欣賞接輿,希望和他聊聊。接輿呢, “趨而辟之”,走了?! 墩撜Z·微子》第三幕出場的隱士,和諸葛亮一樣,是躬耕的農(nóng)民扮相。孔子寫道:
長沮、桀溺耦而耕??鬃舆^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 “夫執(zhí)輿者為誰?”子路曰: “為孔丘?!痹唬骸 笆囚斂浊鹋c?”曰: “是也。”曰: “是知津矣?!眴栍阼钅纭h钅缭唬骸 白訛檎l?”曰: “為仲由?!痹唬骸 笆囚斂浊鹬脚c?”對曰: “然?!痹唬骸 疤咸险咛煜陆允且玻l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與諸葛亮隱居南陽一樣,《論語·微子》中的長沮、桀溺也是“耦而耕”,干著農(nóng)活??鬃忧∏【筒幌矚g農(nóng)業(yè),自己躲開,而讓子路詢問渡口。子路遭到長沮的譏諷,又遭受桀溺的教訓(xùn):“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從這口氣語義,長沮、桀溺盡管在“耦而耕”,卻顯然不是普通干農(nóng)活的體力勞動者,而是“辟世之士”,有點屈原《漁父篇》中的漁父味道。
其一,求人難,孔子更不愿求人,“孔子過之”就是證明。
其二,孔子是車行,而“使子路問津焉”,表明河是既闊又長。桀溺曰“滔滔者”也透露著河的浩闊。
其三,“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一語雙關(guān):一指世事的動蕩境況,一指河水的洶涌流動;并暗諷孔子一行的完全徒勞,語言智慧極高。聽其最后所言“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就完全是屈原《漁父篇》的對話水平。郭沫若早指出,這種高水平的“辟世之士”,正是“道家”出現(xiàn)的時代生活背景(郭沫若《十批判書》第161頁,東方出版社,1996年)?! 翱鬃舆^之”,表明不愿意和“漁父”對話??鬃踊乇艿?,正是《莊子》要敞開的。根據(jù)《論語·微子》中“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的素材,莊子寫出了《漁父》篇?! 肚f子·漁父》篇寫道:
周文王訪賢
孔子游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漁父者,下船而來,須眉交白,被發(fā)揄袂,行原以上,距陸而止,左手據(jù)膝,右手持頤以聽。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
客指孔子曰:“彼何為者也?”子路對曰:“魯之君子也?!笨蛦柶渥?。子路對曰: “族孔氏?!笨驮唬骸 翱资险吆沃我玻俊弊勇肺磻?yīng),子貢 對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齊民,將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庇謫栐唬骸 坝型林c?”子貢曰: “非也。” “侯王之佐與?”子貢曰:“非也?!笨湍诵Χ€行,言曰:“仁則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勞形以危其真。嗚呼,遠(yuǎn)哉其分于道也!”
屈原行呤圖
子貢還,報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與!”乃下求之,至于澤畔,方將杖拿而引其船,顧見孔子,還向而立??鬃臃醋?,再拜而進(jìn)。 (《莊子》方勇譯注,第537頁,中華書局,2011年;余引只注篇名)
這是《莊子·漁父》中的孔子形象,是莊子學(xué)派的孔子釋義?!肚f子·漁父》和《論語·微子》中的渡口敘事形成鮮明對比,不消說,落差很大??陀^的真實會是什么呢?應(yīng)該處于二者之間。就《論語·微子》看,談?wù)摿?0多個隱者,碰見“漁父”極為可能。孔子的旗幟是“仁”, “仁者樂山”。漁父乃是“智者”, “智者樂水”?!墩撜Z·微子》中,孔子躲避漁父; 《莊子·漁父》,漁父偏偏找上孔子,真是山不轉(zhuǎn)水轉(zhuǎn)啊??鬃觾H僅是躲著“漁父”, “漁父”則躲避著整個社會。春秋戰(zhàn)國,到處是滔滔猛獸的天下,誰也躲避不了戰(zhàn)爭痛苦,更改變不了什么?!墩撜Z·微子》繼續(xù)介紹道:
子路從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問曰: “子見夫子乎?”丈人曰: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 “隱者也?!?/p>
這是《論語·微子》最有人情美的一則隱士故事。前面的長沮、桀溺留下了名姓,最后出場的隱者,只知道年齡很大,子路以“丈人”敬稱之?!罢扇恕北M管不欣賞孔子,卻給子路留宿,介紹他的兒子,并 “殺雞為黍而食之”。孔子聽到后,有些感動,僅僅說:“是隱者啊”。 《論語·微子》接著從眼前的隱士“丈人”,寫道周初伯夷、叔齊的故事,最后以“周有八士”結(jié)束。 《論語·微子》介紹的隱士,有20多位;有孔子欣賞的(接輿),有不欣賞的,有贊揚(yáng)的(伯夷),有淡漠的。不過,孔子最欽佩的恐怕還是姜尚和老子:一個隱士成為周朝國士,一個隱者成為道祖??鬃雍碗[士遭遇50年之后,屈原又和隱者相遇了,并有充分交談。這就是屈原《漁父篇》的寫作內(nèi)容。屈原《漁父篇》寫道: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屈原曰: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yáng)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彼烊?,不復(fù)與言。
高士采微圖
屈原和漁父的上述對話,比《論語·微子》中孔子和隱者的相遇對話要豐富得多,充分得多,也透辟得多。或者說,《論語·微子》中,孔子和隱者基本上就沒有對話,更談不上真正的思想過招?!墩撜Z·微子》中,要么是孔子回避隱者(長沮、桀溺),要么是隱者回避孔子(接輿);并且每次遇見隱者,孔子都是把子路擋在前面。事實上,孔子對隱者沒有興趣,也不想和他們對話。真正讓孔子感興趣并竭力希望對話的,不是流落民間的隱士們,而是政治家尤其是諸侯們??鬃右苍诿耖g;他的興趣和精力是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fù)和政治目標(biāo)??鬃右簧鷽]有充分的機(jī)緣和他者對話,他尚需要自我對話。屈原就不同了,無論出身和地位,都是孔子沒法比的??鬃用\(yùn)多厄,一生到不了高點,一生都是“君子自強(qiáng)不息”的奮斗身影。屈原呢,早早就到了人生高點。流放之后,完全成了“閑人”和“多余者”?! 扒确牛斡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他有興趣、精力、機(jī)緣和漁父對話。盡管流放淪落、顏色憔悴,屈原的清高是絕對的,一開口就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睗O父第二次問:“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yáng)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釃?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屈原的回答仍然是絕對的清高:“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話到了這種地步,一切就只能結(jié)束了?!皾O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唱起了著名的滄浪之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边@是自由主義之歌,也是混世主義之歌。究竟是自由的智慧抒唱,還是混世的茍且偷生?或者兼而有之,這已經(jīng)超出了屈原《漁父篇》的文本地平線。這位漁父果真能夠做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那么他就是修道有成的“河上公”?! 昂由瞎奔仁菓?zhàn)國黃老學(xué)的重要學(xué)者,也留下了《老子河上公注》,開漢代黃老學(xué)先聲。如果并未修道,“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僅僅是一句口頭禪的話,那么,他也就永遠(yuǎn)只能“哺其糟而歠其釃”了,一輩子只能是靠打漁謀生的“漁父”。至于屈原,寫作《漁父篇》就表明了足夠的自信和充實:說出“舉世皆濁我獨清”已是絕對的清高,留下“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已是清高的絕對。關(guān)鍵在于,留下《漁父篇》之后,屈原如實地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這就表明:屈原確實是絕對的清高和清高的絕對,永遠(yuǎn)活在一種絕對清高的境界和世界。屈原的文本和人生就是一個絕對清高者的世界。和屈原對話的“漁父”,唱起“滄浪之歌”、 “鼓枻而去”,究竟是修道有成的黃老學(xué)派之“河上公”呢,還是普通混世的謀生之“漁父”?必須有更多的文獻(xiàn)和事實,才可作出判斷。
第四節(jié) 陰陽互根“易”之理
魏晉以來, 《周易》 《老子》與《莊子》,并稱三玄,號稱華夏“絕學(xué)”。自東漢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后代開始明白黃老(黃帝和老子)、易理(周文王、孔子)與煉丹爐火(內(nèi)丹、外丹)乃為一符契暗含之整體事業(yè)。它們構(gòu)成華夏這一方民族之“絕學(xué)”。按照現(xiàn)代學(xué)科分類之分析眼光,它們依次其實正是華夏之“神學(xué)”(黃老)、哲學(xué)(周孔《易經(jīng)》)與科學(xué)(內(nèi)外煉丹術(shù))。外丹術(shù)主要涉及原始化學(xué),內(nèi)丹術(shù)主要涉及深層心理學(xué)。并非偶然,今日研究外丹術(shù)的多是理工出身的科學(xué)人士。聲名卓著的陳國符先生,為四十年代的留德化學(xué)博士,著有譽(yù)滿華夏的《道藏源流考》。海外歐美研究,以李約瑟洋洋大觀的《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史》為輝煌代表。魏伯陽《周易參同契》以來的內(nèi)丹術(shù)進(jìn)展,可以五代陳摶《正易心法》、元代張三豐《太極煉丹》和清代劉一明《周易闡真》為“易道”主線。海外李約瑟《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史》“第五卷內(nèi)丹分冊”和衛(wèi)禮賢、榮格《太乙金華宗旨》的譯評,仍然代表著最高水平。清代劉一明《周易闡真》,作為清代著述,是道教修煉對陰陽互根“易理”的系統(tǒng)闡述和完整概括。劉一明《易理闡真序》寫道:
太極八卦圖
《周易參同契》,以明性命源流、陰陽真假、修持法則、功夫次序,托物取象,譬語多端,以性命、陰陽、剛?cè)嶂^之藥物;……以陰陽剛?cè)嶂姓^之結(jié)丹;以陰陽混成、剛?cè)嵯せ^之丹熟。其寓意亦如《周易》,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始有金丹之名、丹法之說、修特性命之理?! 吨芤讌⑼酢芬怀觯斆髑覀?,大露天機(jī)矣。(《道書十二種》第一冊第3頁,上海翼化堂,影印線裝本)
金丹之道,性命之功和陰陽之理乃是三位一體的整體事業(yè),是華夏獨特的修道哲學(xué)。“神”可以三位一體,可以永恒獨存;“仙”可以獨來獨往,可以群會慶壽;獅子獨居,燕子群飛。人呢,一男一女,有男有女:西方《圣經(jīng)》是亞當(dāng)和夏娃;中國是伏羲和女媧,藏密佛教是男女雙身法,道教是陰陽太極圖。這不是最樸素的事情嗎?這不是最直觀的現(xiàn)實嗎? 《周易》之“易”,是否包括著其他暫且不論,它包含的男女人生之理、男女生育之理、男歡女愛之理,還用說嗎?《易經(jīng)》之“易”,分明是以日月之象表男女之理。有學(xué)者總以為是“蜥蜴”,為“變色龍”。 “蜥蜴”也罷, “變色龍”也好,總有雌有雄,有陰陽“男女”兩性吧。倒是寫作《女神》的郭沫若先生一語道破“天機(jī)”: “易”為男女相合之義, “爻”為兩性相交之義,“陰陽兩爻”為男女生殖器的隱喻和象征(郭沫若《“周易”時代的社會生活》, 《中國現(xiàn)代學(xué)術(shù)經(jīng)典》郭沫若卷第27頁,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從漢末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以易理表丹法,修煉的性理奧秘終于獲得簡明的數(shù)理形態(tài)。唐代呂洞賓《敲爻歌》第一次系統(tǒng)表達(dá)金丹雙修,既深契陰陽易理,又詮明男女道情。其實,這就是《周易》最原初的陰陽易理吧!
《易經(jīng)·系辭上傳》第一章寫道:
天尊地卑,干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cè)釘嘁?。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干道成男,坤道成女?/p>
宇宙論的“天尊地卑”不同于道德論的男尊女卑:一個是空間方位,一個是價值倫理。 “卑高以陳,貴賤位矣”的“位”,即空間方位;愿意多想者,可以聯(lián)系男女體位吧。
《易經(jīng)·系辭上傳》 “第五章”寫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生生之謂易,成象之謂干,效法之謂坤,極數(shù)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
“生生之謂易”;人類的生殖繁衍多么不可思議,中國人的生殖繁衍尤其不可思議,這不就是“易”嗎? “生生之謂易”,中國歷史文明已有充分詮釋?!吧^易”已經(jīng)不是簡單易理,而是我們深刻的生育境況。
《易經(jīng)·系辭下傳》第六章:
干坤其易之門邪?干,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cè)嵊畜w,以體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
干坤的的確確就是 “易之門”?! 案?,陽物也,坤,陰物也”,這夠明白的了?! 瓣庩柡系拢鴦?cè)嵊畜w”,成人都應(yīng)該明白?! 耙泽w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這就是豐富圓滿的男女婚姻,是精神進(jìn)入的愛情體會,是天人合一的兩性境界?!吨芤钻U真》以“咸卦”為例,描述道:
咸者,感也。有陰陽相應(yīng)之義,故謂咸。此調(diào)和陰陽之卦,承上坎卦而來。陽不健而陰不順,陰陽不交,此調(diào)和之功不可缺。但調(diào)和陰陽,貴乎自然,不貴乎勉強(qiáng)。自然者,無心之感也。勉強(qiáng)者,有心之感也。所謂感者,陰陽潛通之義,如卦象少男少女同處,彼此無心,及至陰陽氣足,彼此情動,自然相感,此不感之感,何得以蠢然無心為感乎?天下感之以正者,莫如貞女,女德主乎貞靜,不輕失身于人,必待其佳配而有感。初六,此動人心之感也。六二,此無道心之感也。九三,人心者,乃剛而不中,見景生情,如感其股矣。感之于股,不能止于其所,隨風(fēng)起塵,執(zhí)守不專,有道心而又生人心,以是往而行道,未免見羞于大方。此失道心之感也。九四,道心中又來人心,外無感而內(nèi)有感,故憧憧往來,朋從爾思也。朋從之思,因人心而昧道心,性亂情迷,一身皆為人心所搖動。此起人心又昧道心之感也。九五,此守道心而無人心之感也。上六,凡口、言、笑三者皆動,口動而心未有不動者。此絕無道心全用人心之感也。(《道書十二種》第一冊第80—81頁,上海翼化堂,影印線裝本)
這不啻為《易經(jīng)》的愛情心理學(xué)和情愛現(xiàn)象學(xué)!《易經(jīng)·系辭下傳》第十一章寫道:
易之興也,其當(dāng)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dāng)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史記》寫道: “文王拘羑里,演 《周易》”?! 熬辛h里”者,乃監(jiān)禁之謂也。從這個角度可以說,《周易》其實是周文王的“獄中書”。沒有誰比獄中人更向往自由,更憧憬命運(yùn)明天?!蔼z中書”就成為自由的生活本身;獄中人不能安排自己的生命,獄中的思想就成了美好的命運(yùn)創(chuàng)作。有形的監(jiān)獄使人直接相遇了生命的受禁;能過無形監(jiān)獄生活(“戒”之義)的人是可貴的。修道正是一種無形監(jiān)獄的生活;煉丹術(shù)不過是修道者的歷練生命之技術(shù)性與實驗表達(dá)。今日的研究者,大抵既缺有形監(jiān)獄者(易理)之嚴(yán)酷遭際,也欠無形監(jiān)獄者“煉丹”的性靈嚴(yán)格。“煉丹”作為有形監(jiān)獄生活,就是司馬遷《史記》指出的“文王拘羑里而演易”,就是陰陽易理所表征的命運(yùn)期盼?!盁挼ぁ弊鳛闊o形監(jiān)獄生活,就是《老子》所言的“為道日損”,就是《陰符經(jīng)》中的“天地盜殺”,就是《莊子》強(qiáng)調(diào)的“天刑”概念。 《莊子·德充符》問道: “天刑之,安可解”, 《莊子·養(yǎng)生主》強(qiáng)調(diào)“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 《莊子》的“天刑”概念是對陰陽易理的天道概括。《莊子·庚桑楚》寫道:
莊子逍遙游
兵莫憯于志,鏌铘為下;寇莫大于陰陽,無所逃于天地之間。非陰陽賊之,心則使之也。
天地之間,最大的天刑就是陰陽。有看得見的陰陽,如普通人間;有看不見的陰陽,如神鬼之域。普通人間的陰陽失序,會有“人罰”,監(jiān)獄是也;神鬼之域的陰陽失序,會有“天罰”,病亡是也。如何遠(yuǎn)離“人罰”和“天罰”, 《莊子》的建議是保持“中”:
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幽閑之中者,鬼 得而誅之。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獨行。?。ā肚f子·庚桑楚》)
《莊子》的 “善中”不同于孔子儒家的 “中庸”。儒家的 “中庸”過分偏于世俗人間了,過分在乎人道的“有形監(jiān)獄了”?! 肚f子》的“善中”卻優(yōu)先強(qiáng)調(diào)的是天罰正義和天道的“無形監(jiān)獄”?!懊骱跞耍骱豕碚?,然后能獨行”,修道就成了孤獨者的精神還鄉(xiāng)。就精神還鄉(xiāng)的天道背景看,人的現(xiàn)實倫理姿態(tài)又往往是遠(yuǎn)離故土,背井離鄉(xiāng),深隱憂傷。 《離騷》乃屈原與“憂”之相遭遇;煉丹則是修道者的《離騷》。正像沒有一點“憂”的人不能懂《離騷》;沒有大憂的人最好不要“研究” 《周易》。上世紀(jì)80年代,舒婷有《還鄉(xiāng)》歌唱;美學(xué)家高爾泰結(jié)集了他的《尋找家園》?! 兜赖陆?jīng)》多章早深刻地綻露了這一天命中的還鄉(xiāng)主題: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梢詾樘煜履?。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qiáng)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yuǎn),遠(yuǎn)曰反。(第二十五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fù)守其母,沒身不殆。(第五十二章)
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夫物蕓蕓,各復(fù)歸其根。(第十六章)
相比于作家們的主體性審美,老子這里則是本體論宇宙哲學(xué)之生命還鄉(xiāng)背影?!兜赖陆?jīng)》不僅敞示了命運(yùn)注定的還鄉(xiāng)天職,且以“子” “母”之喻,綻明著 “還鄉(xiāng)”之辯證迂回道路;將本體論(道 “母”)、現(xiàn)象學(xué)?。ㄎ铩 白印保?、認(rèn)識論辯證法,三位一體,熔鑄一爐,和盤端出,完美敞明。德國思想家諾瓦利斯指出:“哲學(xué)乃憂傷者的精神還鄉(xiāng)”。 《周易》第24卦即 《復(fù)》; 《復(fù)卦》的“彖辭”寫道: “反復(fù)其道,七日來復(fù),天行也。復(fù),期見天地之心乎”?人心含陰,天心純陽?! 吨芤讖?fù)卦》就是從人心到天心,從人心之陰到天心之陽的反復(fù)修煉過程。這是向“天”復(fù)歸的生命行為,被稱之為“天行”。 “天行”的終極目標(biāo)就是重見“天心”。魏伯陽《周易參同契》寫道:“天符有進(jìn)退,故易統(tǒng)天心,復(fù)卦建始萌,長子繼父體?!?/p>
道家對人心的警惕源于對天心的開放,對人的批判也來自于對“天”的尊重?! 独献印费裕骸 叭朔ǖ兀胤ㄌ?,天法道”。 《莊子》言: “以天為師,以道為宗”?! 蛾幏?jīng)》言: “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盡矣”。帕瓦羅蒂有一曲唱滿世界的名歌: 《我的太陽》。 “天”就是我們?nèi)祟惖摹熬裉枴保夯浇讨^之“天父”,道教稱“長子繼父體”。“長子繼父體”就是一個尋找“天父”的復(fù)歸過程,就是一個朝向“精神太陽”的夢尋工程。 “天”既是“天父”的自然肖像,也是“道”的精神肖像。 《周易參同契》 “易者象也”章寫道:
《易》者,象也,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窮神以知化,陽往則陰來。輻軸而輪轉(zhuǎn),出入更卷舒。卦有三百八十四爻,據(jù)爻摘符,符謂六十四卦。每至朔旦,震來受符。當(dāng)斯之際,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撢持。雄陽播玄施,雌陰化黃色?;煦缟窠唤樱瑱?quán)輿樹根基。經(jīng)營養(yǎng)鄞鄂,凝神以成軀。(胡道靜等《道藏要集選刊》第九冊第7—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彭曉對其注: 《易》者,象也。蓋以日月相合而成一也。金液還丹,莫不合日月陰陽精氣而成也。故陰陽精氣,出入卷舒;晝夜循環(huán),周而復(fù)始,約六十四卦,依三百八十四爻;據(jù)爻摘符,火隨進(jìn)退;陰來陽往,陽伏陰施;東西之氣相交,夫婦之情相契。
陰長生對其注:運(yùn)天之道,唯日月為先。晝則陽剛,日之正也。夜則陰柔,月之功也。以金水之用,莫先于水火。水火之精,日月之謂。萬物非日月不生,金水非水火不成也。窮神以知化,陽往則陰來。能窮陰陽之道,則知變化之源。金水即變化之源,水火乃陰陽之道。陰陽往來,相蕩成寶。
《周易參同契》最根本的思想就是:日月為“易”?! 叭赵隆奔刺斓刂?,陰陽之變,易經(jīng)之理,煉丹之道,夫婦之情,鉛汞之化。道教清修,即個人自體內(nèi)部的陰陽修煉過程?!吨芤讌⑼酢芳醋钤绲睦碚摽偨Y(jié):“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黃老用究,較而可御,爐火之事,真有所據(jù),三道由一,俱出徑路”。不曉黃老之道,囿于方術(shù)之奇:吐納、房中、采戰(zhàn)……“前卻違黃老,曲折戾九都”;不知易經(jīng)之理,欲做服食之仙:五石八銅、硫黃鉛汞……平民帝王,欲壽反喪、欲仙反鬼;不懂爐火法度、不行九轉(zhuǎn)七返,空究心性妄稱道德,則與儒莫別、坐待世辱也。除了個人自體內(nèi)部的陰陽清修,道教也有男女雙修流派,如道教東西派,如張伯端南宗雙修派。男女陰陽的修煉工程,《黃帝內(nèi)經(jīng)》卷二“陰陽應(yīng)象大論篇”,提出的重要原則就是“七損八益”。這是人道的樸素現(xiàn)象,也是人間的嚴(yán)重事實。就“七損”的歷史例證看,莫過于明朝十三陵所葬帝王的嚴(yán)重教訓(xùn)。損人利己,僅僅是封建時代的皇家歷史特權(quán)。損女人利自己,漢武帝、明皇室都有赤裸表白,皆是天道“小人”。他們的慘敗,就是天罰!就“八益”的成功例子看,始祖黃帝、春秋范蠡、唐末呂洞賓、元代張三豐皆是典范。歷史上,男女陰陽的修煉工程,最高的成功榜樣,恐怕還是黃帝和彭祖。據(jù)葛洪《抱樸子》記載,彭祖最突出的養(yǎng)生方式就是房中術(shù),壽享800歲。孫思邈《千金方》寫道:“黃帝御女一千二百而登仙,而俗人以一女伐命,知與不知,豈不遠(yuǎn)矣”。易道陰陽之理,有如此之重哉!
第五節(jié) 伏羲女媧“神”之話
《周易》陰陽“易理”和伏羲女媧“神話”之間,顯然有異質(zhì)同構(gòu)的轉(zhuǎn)換生成關(guān)系。首先, 《易經(jīng)》本來有三種: “一曰 《連山》,二曰《歸藏》,三曰 《周易》 (李學(xué)勤 《周易溯源》第39頁,巴蜀書店,2006年)?! 吨芤住窞橹芪耐酢熬辛h里”時所演之“易”,商代所演之“易”叫《歸藏》,夏代所演之“易”叫《連山》。這是很通行的觀念。商代所演之“易” 《歸藏》,殷墟甲骨大量資料可以證實。趙容俊《殷商甲骨卜辭所見之巫術(shù)》一書,論述頗詳。
其一,二里頭遺址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夏文化遺存;大禹治水是華夏民族的集體記憶。其二,文字出現(xiàn)之前,先期文明有一個圖像時代。“河出圖,洛出書”正是“易經(jīng)”圖像時代的記憶概括。 “河出圖,洛出書”,基本就是伏羲時代。其三,中國古史有“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的民族諺語。伏羲為三皇之一,也是其代表。從三皇到五帝,盡管洪荒綿遠(yuǎn),歲月悠悠,中國古典既從未放棄精神記憶,如今又有新舊石器的考古學(xué)支撐?!吨芤住は缔o下》 “第二章”寫道:
大哉乾元(劉亞諫圖)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yuǎn)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jié)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nóng)氏作。斲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神農(nóng)氏沒,黃帝、堯、舜氏作。上古穴居而野處……上古結(jié)繩而治……
《周易系辭下》 “第二章”中的包犧氏,即通常所說的伏羲氏?!断缔o》作者明確認(rèn)為,上古時代的伏羲氏是原始八卦的創(chuàng)立者。根據(jù)“上古穴居而野處……上古結(jié)繩而治……”的說法,伏羲氏創(chuàng)立八卦的時間,相當(dāng)于考古學(xué)的新石器早期。
先秦典籍記載伏羲的,以《莊子》最多。
《莊子·人間世》寫道:
是萬物所化也,禹、舜應(yīng)物之所紐也,伏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
《莊子·大宗師》寫道:
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狶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戲氏得之,以襲地母;維斗得之,終古不忒;日月得之,終古不息;堪壞得之,以襲昆侖;馮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處大山;黃帝得之,以登云天;顓頊得之,以處玄宮。
《莊子·胠篋》寫道:
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nóng)氏,當(dāng)是時也,民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
《莊子·繕性》: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nóng)、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
《莊子·田子方》寫道:
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說,美人不得濫,盜人不得竊,伏戲、黃帝不得友。
《莊子·大宗師》中伏羲又叫 “馮夷”, 《莊子·田子方》又寫成 “伏戲”,還有 “庖犧” “慮羲”諸稱名。賴 《莊子》卓見,為混沌上古的伏羲留下華夏文本記錄,給后來者提供了肥沃的思想資源。史記《太史公自序》: “余聞之先人曰: ‘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薄 斗舛U書》: “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慮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nóng)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云云。”班固《漢書·律歷志》引劉歆《世經(jīng)》言: “庖犧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為太昊?!薄 栋谆⑼x》 “三皇者何謂也,伏羲、女媧、神農(nóng)是也。”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jì)》 “女媧氏……承庖犧制度”, “及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凡十五世,皆襲庖犧之號”,到唐高祖《修六代史詔》和唐太宗《修晉書詔》以帝王之高貴、國家之尊嚴(yán),莊嚴(yán)詔明:伏羲是中華文化的肇始者和開創(chuàng)者。其詔曰: “伏羲以降,因秦斯及,兩漢繼緒,三國并命,迄于晉宋,載筆備焉?!敝撂崎_元年間,司馬貞為 《史記》補(bǔ)寫 《三皇本紀(jì)》,綜述、補(bǔ)充前世有關(guān)伏羲的文獻(xiàn)材料,成一篇較為完備的史傳。至此,伏羲在古代歷史典籍中歷史化的過程全部完成?,F(xiàn)代考古,證實伏羲和女媧屬于新石器時代(參見石興邦《女媧氏族探源》)。伏羲和女媧在華夏文明中,體現(xiàn)出三方面的文化功能。
伏羲女媧交尾圖
其一,神人之間。因為伏羲是神和女人交合后所生的神人,所以伏羲也能緣天梯建木以登天?! 渡胶=?jīng)·海內(nèi)經(jīng)》記述說:“南海之內(nèi),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建木,大皞爰過?!边@里所說的“建木”,是眾神用來登天專用的。所以“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倍按蟀傠歼^”,說的就是始祖伏羲,也能像神一樣,攀緣建木、上下往返于天地與神人之間。神人之間的“建木”即“昆侖天梯”, 《圣經(jīng)》中是巴別塔,佛教是須彌山,希臘是奧林巴斯山。如果沒有《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記述的 “昆侖天梯”,沒有伏羲神人之間的 “建木”,中國在此文化人類學(xué)領(lǐng)域就是“白卷民族”。伏羲神人之間的雙重身份,是以神話的形式探討人類的起源問題,是人的文化自覺。
其二,人類祖先。伏羲神人之間的雙重身份,首先來自于他就是神人結(jié)合的后代。雷澤中的腳印其實是雷神留下的,這位雷神長著龍的身子人的頭(與女媧、盤古等神一樣是人頭蛇身)。雷神在《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記載: “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币虼?,伏羲本來就是一個龍身(蛇身)人首的“龍種”。伏羲的事跡,有許多是和女媧的事跡相互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五代蜀杜光庭,在《錄異記》卷八便記載了: “陳州太昊之墟,東關(guān)城內(nèi),有伏羲女媧廟?!睗h代畫像磚有大量伏羲女媧的合體圖像(參見葉舒憲《老子和神話》第18頁,陜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西漢馬王堆帛畫也是突出例證。
創(chuàng)世神話既然是文化人類學(xué)的重要主題,它也必然要帶有人類文化學(xué)的臍帶:?。?)男女兩性。這就是伏羲故事中,常常有女媧陪伴的原由?!秳?chuàng)世紀(jì)》是亞當(dāng)和夏娃,中國則是伏羲和女媧。?。?)亂倫事件。伏羲和女媧既是兄妹又是夫妻的傳說就是這個道理?! 秳?chuàng)世紀(jì)》則有羅德和兒媳結(jié)合為了人類繁衍的故事。道德倫理是相對性的,人類存在才是絕對前提。因之, 《周易》既講 “一陰一陽之謂道”,即人類的兩性原理,又講“太極天道”,讓人回歸自己的本體故鄉(xiāng)。
女媧畫像
其三,部落領(lǐng)袖。除了人祖外,伏羲也成了統(tǒng)治一方的帝君?!痘茨献印r則訓(xùn)》有:“東方之極,自碣石山,過朝鮮,貫大人之國,東至日出之次,槫木之地,青土樹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备哒T注: “太皞,伏羲氏,東方木德之帝也,木神?!狈顺蔀槲宓壑弧W钤鐚⑻慌c伏羲并稱為一體的,就是西漢末年劉歆的《世經(jīng)》。劉歆與其父劉向俱為西漢學(xué)者,古文經(jīng)學(xué)派的開創(chuàng)者?!妒澜?jīng)》存錄于《漢書·律歷志下》。將伏羲一降為五帝,二降為部落首領(lǐng),三降為東方之帝,乃是劉歆出于政治神學(xué)的王莽皇帝夢。將伏羲降為部落領(lǐng)袖,誠然增強(qiáng)了東夷部落的源起性和影響力,卻是災(zāi)難性的混亂。(1)將三皇(伏羲、女媧、神農(nóng))后退為五帝了。(2)伏羲成為東夷部落始祖,他勢必喪失宇宙論和本體論的靈源大道尊嚴(yán)。君不見《高祖本紀(jì)》中劉邦對五帝構(gòu)想的嘲笑嗎?王莽的帝劇和劉歆的演出密切有關(guān)。劉歆如果真誠信仰伏羲五帝說,他就是悲??;反之就是喜劇,是伏羲文明的滑稽演員。
由于政治權(quán)謀所需,劉歆類型的儒家神話一開始就是神話文明的異化怪胎。探索伏羲神話文明,追溯源于文化人類學(xué)的運(yùn)演需要而形成的道教神話,特別關(guān)鍵。在道教創(chuàng)始神話中,作為陰陽易理的精神表達(dá),和伏羲唱二人轉(zhuǎn)的,正是女媧。其中,女媧補(bǔ)天的故事最為經(jīng)典?!读凶印珕枴穼懙溃?/p>
然則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bǔ)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后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
女媧補(bǔ)天(劉亞諫圖)
東海外有山曰天臺,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臺,羽人所居。天臺者,神鰲背負(fù)之山也,浮游海內(nèi),不紀(jì)經(jīng)年。惟女媧斬鰲足而立四極,見仙山無著,乃移于瑯琊之濱。
《淮南子·覽冥訓(xùn)》記載: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bǔ)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jì)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bǔ),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
《列子》是女媧補(bǔ)天神話故事的最早敘述?!痘茨献印び[冥訓(xùn)》對女媧補(bǔ)天的敘事有更詳盡的描述。女媧補(bǔ)天神話在《淮南子·覽冥訓(xùn)》獲得渲染的背景是:(1)淮南王劉安是西漢黃老學(xué)的重要人物。黃老學(xué)的修煉特色即男女雙修和外丹燒煉。這是女性神話產(chǎn)生的土壤。西漢流行的畫像磚就有伏羲和女媧的雙身像。(2)西漢時期,《山海經(jīng)》等神話廣泛傳播。利用《山海經(jīng)》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典故,女媧補(bǔ)天完成銜接。(3)帝系由黃帝不斷前伸,伏羲出現(xiàn)了,女媧隨之出現(xiàn)了。
伏羲和女媧的神話故事,盡管晚出,卻意義重大:其一,開天辟地的創(chuàng)世誕生,人類無法避開。其二,伏羲和女媧的神話最具有文化人類學(xué)特點。其三,它既蘊(yùn)含了《周易》的陰陽之道,又體現(xiàn)了男女雙修的修煉特色,還是世俗情愛的形象表達(dá)。其四,《淮南子》是西漢道家著述。重視女性是《老子》特色,也是西漢黃老學(xué)的特色。其五,西漢盛行天人感應(yīng)。女媧補(bǔ)天和對父系王權(quán)的不滿,應(yīng)該也有關(guān)系。淮南王最后被殺,和推行這種漢代“女權(quán)主義”不無關(guān)聯(lián)。其六,據(jù)中國地震局王若柏研究,女媧補(bǔ)天的神話和4000年前左右的一場隕石雨有關(guān)。劉安《淮南子》構(gòu)思女媧補(bǔ)天故事,可能意在用來震懾漢武帝的窮兵黷武舉措。有意思的是,就在漢武帝推行“獨尊儒術(shù),罷黜百家”,劉安偏偏獻(xiàn)上女媧補(bǔ)天的神話故事。誰都知道,不管黃帝問道崆峒山也罷,穆王周游昆侖也罷,還是伏羲女媧的神話也罷,基本上都是道教和道家熱衷的話題范圍(參見王明《道教通論》 “序”)。女媧補(bǔ)天神話故事的渲染,淮南王劉安付出了他的性命,卻為道教和道家再次增添了歷史華彩。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