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管晏列傳》
釋義:
(百姓的)糧倉充足才能懂得禮節(jié),豐衣足食才會知曉榮譽和恥辱。
點題:
這句名言最早由管仲提出。在管仲看來,民眾的倫理道德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社會生活中后天形成的,是因時而異的。而且一定的道德觀念是與人們一定的生活水平相應的,只有糧倉充實、衣食飽暖,榮辱的觀念才有條件深入人心,老百姓也才能自發(fā)、自覺,且普遍地注重禮節(jié)、崇尚禮儀。管仲的為政思想切合了老百姓的認知心理,因此具有超越時代的價值。
鏈接:
《史記·管晏列傳》——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
《孟子·梁惠王上》——
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恒產(chǎn),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于罪,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于死亡,然后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延伸悅讀:
管仲把“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作為齊國自強求富的指導思想,使得齊國很快走上國富兵強的道路。人民生活富裕,府庫財富充盈,禮儀就能得到發(fā)揚,政令才能暢通無阻。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對管仲的施政方略非常贊賞:“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順民心?!弊鳛榇呵飼r期齊國的主政者,管仲并沒有空談道德,在強調(diào)“守國之度,在飾四維”的同時,也強調(diào)要“成民之事”“定民之居”,要讓人民“倉廩實”“衣食足”,要“富民”“利民”。因為只有當人民能“佚樂”、能“富貴”、能“存安”、能“生育”之時,才談得上“禮節(jié)”“榮辱”等道德問題。正是在這一務實思想的指導下,管仲抓住了治國的關鍵點,與百姓同好惡,流通貨物,積累資財,經(jīng)過多年治理,最終使齊國的百姓生活富裕,國家府庫財富充盈,從而禮儀也得到了發(fā)揚,政令暢通無阻,國家走上了國富兵強的道路,成為春秋一霸。正是管仲在治理齊國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促使儒家學派的孟子提出了“仁政”的理論。
用現(xiàn)代眼光來衡量管仲的思想,會發(fā)現(xiàn)他提出的物質條件對道德形成發(fā)展的制約作用,與我們現(xiàn)在很熟悉的“物質決定意識”“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物質文明決定精神文明”等觀點非常接近。經(jīng)濟的發(fā)展衍生文明的進步,文明的進步依仗經(jīng)濟的發(fā)展,是大趨勢、大規(guī)律、大方向,從宏觀上講二者水漲船高、相生相隨的關系無可爭議,從經(jīng)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上講,先賢的至理名言依然對現(xiàn)實有巨大的不可抗拒的指導作用,永遠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