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魚散窩
在布窩釣魚中,可能會與這種情形不期而遇:正當你興致勃勃地一條接著一條上魚時,忽然,上魚中止,浮標不動了,魚泡沒有了,魚兒突然不見了。無論怎樣變換釣餌、移動釣點、變更方法都無濟于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無奈之中,不得不另起爐灶,重新布窩。其實,這種異常就是散窩。造成散窩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環(huán)境的影響,突如其來的巨大聲響,如雷聲、爆炸聲等;兇猛魚類和爬行動物進入窩區(qū)等,如柴魚(黑魚)、甲魚(鱉)、烏龜?shù)龋欢侨藶檫^失,如剎竿過重,脫鉤跑魚,移動和放置釣餌不當,增補窩餌有誤等。環(huán)境影響大都是不可抗力的,是非主觀可以克服的。而人為過失主要是操作不當,是可以避免、克服和糾正的。下面介紹幾種防止人為過失而散窩的辦法,供釣友參改。
圖4-6 散窩之魚
圖4-7 上窩之魚
1.探明水底,找好釣點
由于水底平面的不規(guī)則,有高有低,有深有淺,甚至還有異物,在布窩前,應用標墜探明水底情況,找好釣點,然后布窩,做到定點釣魚。應防止先布窩后確定釣點的做法,避免因找不準釣點在窩上不斷移動釣餌。
2.“點”上釣魚,移動要輕
由于釣餌放置時容易偏離釣點,需要進行糾正,此時的移動一定要輕,如快速強行把釣餌拉入釣點,釣餌就有可能接觸魚的身體,使魚受驚。最好的做法:輕輕將釣餌原地提出水面,重新放入釣點,這樣做,雖然麻煩,但“磨刀不誤砍柴工”,可以防止驚魚。
3.看標要明,判標要準
標動了,是不是魚咬鉤?是大魚還是小魚?是魚體壓線還是魚尾掃線?這些標相一定要看明分清,不能一見標動就認為魚在咬鉤,就想起竿。確認是魚咬鉤,還要判定釣餌是否進入魚嘴內(nèi),若無,仍舊不能起竿。反之,釣餌進入魚嘴內(nèi),就必須毫不猶豫地起竿,猶豫就有可能錯失良機,出現(xiàn)空鉤。許多高手釣起魚來,彈無虛發(fā),高明之處就在判定釣餌進入魚口的準確性高。有些魚種,特別是鯉魚和鯽魚,在吸入食物后,馬上吐出來,再吸入再吐出,可以反復多次。有的魚沒有這種習慣,咬住釣餌便不再松口而強行拖走。如鲌魚、鯰魚等。因此,必須要對所釣對象魚種咬鉤的習性有一個了解,并加以確認,以此判斷釣餌進入魚口的標相及時間。
4.使用大鉤和小鉤,起竿輕重要明確
有的釣友,只要一見標動,不管是大鉤小鉤,大魚小魚,也不管釣餌是否進入魚口,便使盡全力起竿,鉤線被甩繞在橫空的電線上,掛在樹枝上,終難避免。這種重力度的快速起竿,無論有魚無魚都可能引起驚魚散窩。有魚,則是把魚90度地翻轉(zhuǎn)提起露出白色肚皮;無魚則可能留下一串長長的水花(特別是某些大型硬餌)。這兩種物象都是令魚恐懼的,特別是魚的白肚皮,其同伴看到必然驚恐至極。其實,剎魚的輕重,是由魚鉤的大小來確定的。用大鉤釣大魚,鉤尖要破骨,力度可大一些;用小鉤釣小魚,力度可小一些。用大鉤剎魚,力度可以使釣餌越出水面(但不能失去控制);用小鉤剎魚,力度應使釣餌不出水面,有的甚至可以不剎魚只提鉤帶魚即可。這是掌握起竿輕重的基本尺度,有些特例就不在其列。
5.防止窩上跑魚
窩上跑魚,極易引起驚魚散窩。窩上脫鉤跑魚有幾種情況:①鉤掛不深而強拉硬扯撕破魚嘴;②魚體過大,鉤線偏小,斷鉤斷線以及剎竿過重,撕下魚吻、掛上魚鱗等。正確的做法:準確起竿剎魚后,應持住釣竿,觀察魚線的走向,順勢將魚帶出窩區(qū),在遠離窩區(qū)的水域進行處理。
6.防止補窩不當
由于補窩不當引起的散窩,實例不少。筆者就有過深刻的教訓,本來釣得十分順手,連連上魚,就因心血來潮,隨意用手丟硬餌補窩,變成再無所獲,追悔莫及。因此,補窩要特別謹慎小心,無論用打窩器或用手補窩,應從少量開始,分多次進行。餌料要細,應盡量避免用手投大塊硬餌補窩。
7.防止其他人為驚窩
如水中有人游泳、捕魚、打撈物品、放水灌溉等人為活動,都有可能引起驚魚散窩,應盡量避免。總之,布窩釣魚,必須遵守“三輕”原則。即:輕放,輕移動,輕剎竿。做到“三輕”,魚自然就很難散窩。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