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質的液滴形態(tài)
胖頭魚魚頭
1.細胞內(nèi)的液體結構(separated liquid phase)及其在神經(jīng)疾病中的可能意義。
一句話摘要:細胞內(nèi)有些蛋白質可以在液滴(油滴)、凝膠(果凍)和纖維沉淀(海膽……)三種形態(tài)之間轉換,這一過程的病變有可能導致可怕的神經(jīng)疾病。
一點背景
細胞是這樣的:
里面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小作坊:細胞核,線粒體,內(nèi)質網(wǎng),高爾基體,溶酶體,等等。
這些作坊都具有膜質結構,也就是用一層或兩層油脂的膜把膜內(nèi)的環(huán)境和細胞質分離開來。
但細胞里還有些其他的小作坊:
比如 P body. RNA granules. nucleolus(核內(nèi)小體)。
它們也自成一體,但卻沒有一個膜包在外面。成分組成上,一般是一些蛋白質和 RNA 裹在一起,都是水溶性的物質,卻不會分開,也不會打散了「溶解」在細胞質里。
這是一種怎樣的物理結構哩。
2009 年,德國的 Hyman 實驗室,第一次表明,在線蟲細胞里的 P body,具有「液滴」(liquid drops)的性質。這就好比在水里的一滴一滴的油滴一樣。油和水可以共存在一個體系里,但卻不會互相融合。
判斷是否具有液滴屬性有三個基本標準:
1.形態(tài):在正常、未有外力的情況下,表面張力導致液滴呈球形。
2.流動性:在液滴里的物質(RNA/蛋白質)應當可以無阻隔地任意流動。
3.結合性:兩滴液滴互相靠近的時候,應當能夠結合成一個新的大液滴。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研究下這篇文章(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19460965 )
后來幾年,陸續(xù)又有報道表明,nucleoli 和一些其他的 RNA granules 也是一種「液滴」的存在。(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1368180 )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這樣液滴的形成的呢?
研究這一問題的重要人物當屬 UT Southwestern 的 Dr. Steven McKnight。McKnight 實驗室首先于 2012 年發(fā)現(xiàn):在試管中,提純出來的一些蛋白質會在不同溫度條件下,從液態(tài)變成水凝膠(hydrogel)的狀態(tài)(水凝膠就是一種類似果凍的質地)。這些蛋白質都具有一個特性,都具備結合 RNA 的能力(RNA binding protein)。在氨基酸組成上,它們都有一段相似的序列結構,被稱之為「LC domain」。(參考文獻: sciencedirect.com 的頁面)
把這個報道和之前的研究結合在一起,就有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假說。因為細胞里大部分的這種「液滴」,里面的主要成分都是 RNA 和可以結合 RNA 的蛋白質,有很多都具有 LC 結構,那么會不會這些蛋白質的性質導致了「液滴」的存在,甚至在不同條件下,也可以像在試管里一樣,從液滴變?yōu)槟z狀呢?
于是來到了 2015 年。首先,相繼有井噴式的數(shù)篇報道驗證表明了某些蛋白質可以在「液滴」、凝膠之間轉換(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455390 ;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412307 ;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317470;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6544936; cell.com 的頁面)。這些報道不僅驗證了 McKnight 2012 年在試管里的實驗,并且直接在細胞體內(nèi)也觀測到了液滴形態(tài)的存在。更進一步的是,這些液滴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大量聚集在一起,形成固態(tài)的沉淀和纖維狀突起。比如這樣(Patel et al., 2015):
液滴 大液滴 纖維狀沉淀
來張纖維沉淀的特寫:
活像一顆大海膽 :D
最勾起人們 G 點的是,這個海膽樣的家伙大家以前見過,在老年癡呆患者的神經(jīng)細胞里,滿是這玩意。雖然是另外一種蛋白質(Abeta amyloid),但科學界的普遍看法是,正常情況下這種蛋白在細胞里好好的,慢慢地卻會變質,會相互之間聚集在一起,從細胞質里沉淀出來,并且形成上圖一樣的發(fā)散形狀的纖維結構。這種結構對細胞有毒,會漸漸殺死神經(jīng)細胞。等腦子里的神經(jīng)細胞死到一定數(shù)量,人就癡呆了。
不過在這一系列研究里,研究的對象并不是老年癡呆癥里的這種 Abeta,而是具有結合 RNA 能力的一些蛋白,例如:FUS,hnRNPA1 和 hnRNPA2。這里重點講一下 FUS。FUS 是一個和疾病有關的蛋白。FUS 基因的突變會導致一種神經(jīng)退行性疾?。杭∥s性側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俗稱漸凍人癥。主要病理為運動神經(jīng)的逐漸死亡,隨之帶來肌肉萎縮、無法控制、癱瘓和呼吸困難(就跟霍金那樣)。
有意思的是,之前提到的這幾篇研究里都表明,帶有 ALS 突變的 FUS 蛋白,相較于正常的 FUS,更容易自發(fā)地從液滴態(tài)聚集成沉淀,并且更難返回到液滴態(tài)。在正常液滴的模式下,蛋白和蛋白之間的互相作用和流動,以及它們所催化的生物反應,極有可能在形成固態(tài)沉淀之后,就變得緩慢甚至無法完成了??梢韵胂蟮氖牵蛲蛔兌惓5?FUS 功能受損,有可能影響到整個液滴作為一個獨立的工作單元的生物職能,甚至最后導致了細胞的紊亂和凋亡,進而表現(xiàn)為疾病。其實不僅是 ALS,還有很多神經(jīng)疾病,包括帕金森、舞蹈癥、瘋牛病等等,病理都顯示有類似毒性的沉淀。所以這里研究的 FUS 沉淀的機理,可能同樣適用于這些其他疾病。不過需要指出的是,F(xiàn)US 沉淀和 Abeta 沉淀在性質上還是有差別的。(ALS/FTD Mutation-Induced Phase Transition of FUS Liquid Droplets and Reversible Hydrogels into Irreversible Hydrogels Impairs RNP Granule Function: Neuron)
綜上,關于蛋白質液滴形態(tài)的發(fā)現(xiàn),不僅開創(chuàng)了對非膜包裹的亞細胞結構機理的研究,在人類認識細胞運作的研究中有著巨大突破:更揭示了一個可能的導致神經(jīng)疾病的機理。如果可以用一定手段減緩或者阻止液滴-->沉淀的反應,相信這會是一條很有希望治療這些疾病的途徑。
——————
- 放眼整個生物/生物工程領域,毫無疑問 CRISPR 是當下最火最前沿的發(fā)現(xiàn)和突破,具體的在 @Yang Liu 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283839/answer/78337143 )里已經(jīng)很詳盡了。
- 我在這里提兩個基礎的生命科學,具體來說是神經(jīng)科學里的新發(fā)現(xiàn)。這兩個研究還處在科學發(fā)現(xiàn)和研究階段,暫時還沒有醫(yī)藥的應用,雖然本人非常堅信它們?nèi)蘸蟛还苁菍θ祟惲私馍旧?,還是在醫(yī)療治病方面,都會有極大的重要性。
- 需要指出的是,兩項研究都并非一夜之間從無到有,而是像 CRISPR 和大部分科學成果一樣,都經(jīng)歷了起碼幾年的從原始發(fā)現(xiàn),到更多的證據(jù)支持,直到在業(yè)內(nèi)被認可其真實性和重要性的過程。
- <寫得簡直跟一段難啃的木頭一樣>
- 原諒鄙人拙劣的生物中文。
2016-01-02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