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增生性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
低增生性MDS是指<60歲骨髓增生面積<30%,或>60歲、增生面積<20%的MDS患者。低增生性MDS約占所有MDS的15%。多見于女性,血細胞發(fā)育異常的表現(xiàn)較輕,危險度較低。因骨髓增生程度低(圖3-45),難以準確識別發(fā)育異常的血細胞和原始細胞,致使低增生性MDS較難診斷并難與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CAA)和低增生性急性髓系白血病鑒別。
低增生性MDS與CAA的鑒別見前述。低增生性MDS因常表現(xiàn)為血細胞減少顯著而易與CAA混淆,必須行骨髓活檢進行鑒別,MDS骨髓網(wǎng)狀纖維染色陽性,幼稚細胞比例高、可見凋亡細胞和單圓核巨核細胞,這些均與CAA不同。骨髓活檢免疫組化染色顯示,CAA的CD34+細胞平均比例為(0.04±0.1)%,低增性MDS的CD34+細胞中位數(shù)為(0.94±1.1)%;有研究認為低增性MDS的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表達率明顯高于CAA;低增生性MDSTP53過表達高于CAA;低增生性MDS含有血紅蛋白F的紅系前體細胞增多。低增生性MDS的克隆性染色體異常[如+8、+6、5號和(或)7號染色體異常]發(fā)生率不等,借以可排除CAA。
圖3-45 低增生性MDS(石蠟切片,HE染色)
注:A.可見單圓核及雙核巨核細胞,幼稚粒細胞增多;B.免疫組化CD42b染色示單圓巨核細胞陽性
低增生性MDS與低增生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鑒別見前述:主要依靠骨髓原始細胞比例是否>20%來區(qū)分(為準確估計原始細胞比例,組織切片必須制備優(yōu)良),CD34和CD117的免疫組化染色有助于準確估計原始細胞比例。
低增生性MDS的生物學行為不很清楚,有報道認為轉歸與正增生性或高增生性MDS稍有不同,也有認為兩者預后無明顯差別。
(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伴骨髓纖維化
超過50%的MDS患者的骨髓呈現(xiàn)輕度網(wǎng)狀纖維增生,15%~20%的患者有顯著網(wǎng)狀纖維增生,極少見明顯的膠原纖維增生。MDS伴骨髓纖維化(MDS-F)患者外周血全血細胞減少、無或輕度器官增大,骨髓呈現(xiàn)三系發(fā)育異常,巨核細胞顯著發(fā)育異常。
MDS-F可見于MDS的各亞型,提示預后不良??赡馨l(fā)育異常的巨核細胞與MDS-F有關。因發(fā)育異常的巨核細胞(包括血小板)可釋放纖維母細胞生長刺激因子引發(fā)網(wǎng)狀纖維及膠原纖維增生。有研究發(fā)現(xiàn)MDS-F病例組的染色體異常檢出率顯著高于MDS不伴骨髓纖維化組。骨髓纖維化會導致骨髓穿刺失敗,因此需要進行骨髓活檢。骨髓活檢顯示增生活躍、巨核細胞明顯增多和發(fā)育異常,有原始細胞增多,增多的原始細胞不呈大片聚集。由于骨髓纖維化(圖3-46、圖3-47),導致不能準確計數(shù)原始細胞的比例和區(qū)分幼稚細胞系列,需以CD34和CD117免疫組化染色輔助評估原始細胞比例和鑒定幼稚細胞的系列。CD41、CD61免疫組化染色可標記不成熟巨核細胞數(shù)量。需要與MDS-F進行鑒別的疾病包括一些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亞型,如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AML-M7)、急性全髓增殖伴骨髓纖維化(APMMF)和一些慢性骨髓增殖性腫瘤(CMPN)等,這些亞型也與骨髓纖維化有關,有時難與MDS-F區(qū)分。APMMF表現(xiàn)為突然起病和發(fā)熱、骨痛,骨髓呈現(xiàn)網(wǎng)狀纖維顯著增生,大量小巨核細胞、原始細胞增多和三系嚴重發(fā)育異常。CMPN伴骨髓纖維化,骨髓中更易出現(xiàn)大的、不典型的巨核細胞簇,外周血幼稚粒系和紅系細胞增多,或明顯的血小板增多,多見器官增大;MDS很少見器官增大。CML常伴有骨髓纖維化,出現(xiàn)小巨核細胞,因此難與MDS-F區(qū)分,細胞和分子遺傳學檢查呈現(xiàn)BCR/ABL1陽性時支持為CML。原發(fā)性骨髓纖維化(PMF)常有脾大,骨髓和外周血細胞無發(fā)育不良,骨髓組織細胞成分復雜,粒、紅、巨三系增生,中幼階段以上幼稚細胞比例不高,巨核細胞多為成熟多核葉性或裸核性巨核細胞,網(wǎng)狀纖維染色在(+++)以上。尚未發(fā)現(xiàn)MDS-F有特異性細胞遺傳學異常,有報道多見5號和7號染色體異常和復雜異常,但這類異常也見于其他不伴纖維化的各亞型MDS(表3-6)。
圖3-46 MDS伴骨髓纖維化(HGE染色)
圖3-47 MDS伴網(wǎng)狀纖維(+++)(Gomori染色)
(三)難治性貧血伴環(huán)形鐵粒幼細胞和血小板顯著增多
難治性貧血伴環(huán)形鐵粒幼細胞和血小板顯著增多(refractory anaemia with ring sideroblasts associated with marked thrombocytosis,RARST)屬于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骨髓增殖性腫瘤(MPN)范疇。對RARS-T的本質尚未明確,2008年WHO分類中將其作為暫定的疾病。
表3-6 MDS伴骨髓纖維化的鑒別診斷
注:CP.慢性期;AP.加速期;BP.急性變
【概述】
RARS-T具有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中難治性貧血伴環(huán)形鐵粒幼細胞(RARS)亞型的臨床及形態(tài)學特點,又呈血小板顯著增多(≥450×109/L)。支持本病MPN的是大多數(shù)RARS-T患者有JAK2V617F突變或少數(shù)情況下的MPLW515K/L突變。另一方面,體外內源性集落形成試驗表明少數(shù)病例具有生長的特性,支持為MDS。
【臨床特點】
多見于中老年人,有貧血及鐵負荷過高的癥狀。
血象:通常為中度貧血。無原始細胞。血小板增多(≥450×109/L)。
骨髓涂片:紅系前體細胞增生,常見巨幼樣改變及核分葉異常,環(huán)形鐵粒幼細胞占紅系前體細胞的比例≥15%,粒系無明顯發(fā)育異常。原粒細胞<5%。
遺傳學:60%的患者具有JAK2V617F突變,少數(shù)為MPLW515K/L突變。
【骨髓病變特點】
骨髓增生較活躍或極度活躍,粒、紅系細胞比值減小,紅系可見各階段細胞顯著增生,多以中晚階段為主。不見原始階段粒、紅系細胞明顯增多。巨核細胞多見,以分葉核巨核細胞為主,可見胞體大、染色質疏松、核分葉多的巨核細胞或胞體小、核分葉少、核深染的巨核細胞。
【鑒別診斷】
1.難治性貧血伴環(huán)形鐵粒幼細胞(RARS) RARS和RARS-T的臨床表現(xiàn)及形態(tài)學有較多相同之處。RARS可血小板增多,但一般為輕度,與RARST不同,RARS的骨髓巨核細胞數(shù)量及形態(tài)通常正常,無JAK2V617F突變。
2.原發(fā)性血小板增多癥(ET) ET的血小板增多和巨核細胞形態(tài)與RARS-T相似,但無環(huán)形鐵粒幼細胞增多和紅系發(fā)育異常。
3.原發(fā)性骨髓纖維化(PMF) 與RARS-T的骨髓以紅系增生為主、伴有發(fā)育異常和環(huán)形鐵粒幼細胞增多不同,PMF的骨髓通常以粒系和巨核系細胞增生為主,紅系增生不顯著,無環(huán)形鐵粒幼細胞增多和明顯的紅系發(fā)育異常。
【預后】
有關資料較少,國外報道的存活期由幾個月至十多年不等。
(孫 琦 陳輝樹)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