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拔罐療法治療肩周炎
拔罐是民間很常用的一種治療疾病的方法,古時稱之為“角法”。拔罐療法主要通過罐內(nèi)負壓的吸吮,罐緣的刮壓刺激,牽拉擠壓體表皮膚及淺層肌肉,以達到防病治病、強身壯體的目的。拔罐療法治療肩周炎,具有疏經(jīng)通絡,活血止痛,消腫散結(jié),祛風散寒,調(diào)節(jié)氣血的作用;還可收到散結(jié)、散寒、散水腫之功效。運用拔罐療法治療肩周炎時,治療部位可選擇肩前、肩后、肩外、背部等處。治療時一般選用中罐或小罐,每次拔罐的時間可根據(jù)拔罐的力量大小而定,一般5~10分鐘。
方法一
(1)取穴:壓痛點及肩周部。
(2)治法:根據(jù)治療部位選用口徑2~4.5厘米、長10~12厘米,厚度0.3厘米之竹罐,放入開水鍋內(nèi)煮3~5分鐘,夾出后甩凈擦干,迅速扣在所需治療部位上。每一治療部位每次拔竹罐5~8個,每日1次,每次10~15分鐘,15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5~7日。
方法二
(1)取穴:尺澤、曲池、曲澤、肩髃、肩髎、肩貞、阿是穴。
(2)治法:以上穴位每次選擇3~4個,1個遠端穴位,1個局部穴位,1~2個阿是穴。先將所選穴位進行消毒,用三棱針快速點刺3~5下,選擇適當大小的火罐,立即用閃火法將罐吸拔于所點刺的穴位,留罐10~15分鐘,拔出血量1~5毫升,起罐后擦凈皮膚上的血跡。每周治療3次,9次為1個療程。
方法三
(1)取穴:病變局部,尤其是壓痛點處。
(2)治法:選擇大小適宜的火罐,用鑷子夾乙醇棉球點燃后,在罐內(nèi)燒一下再抽出,迅速將火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留罐5~15分鐘。或用閃罐法(即當火罐吸拔后立即取下)反復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止。治療同時需加強肩關節(jié)的功能鍛煉。病人可根據(jù)具體條件,選擇下列方法。①爬墻鍛煉。面對墻壁,用雙手或單手沿墻壁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然后再緩緩向下回到原處,反復進行。②體后拉手。雙手向后反背,由健手拉住患肢腕部,漸漸向上抬拉,反復進行。③外旋鍛煉。背部靠墻而立,雙手握拳屈肘,做上臂外旋動作,盡量使拳背靠近墻壁,反復進行。
方法四
(1)取穴:主穴有肩髃、肩髎、天宗、肩井;配穴有曲池、外關、中渚、肩貞、臂臑。
(2)治法: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根據(jù)患者的癥狀,隨癥選用,每次選擇2~4個穴。將所選穴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用毫針刺之,采用平補平瀉的手法,取得針感后,加電脈沖中等量刺激,留針20分鐘,起針后,在穴位上拔火罐,留罐10分鐘,至皮膚出現(xiàn)紅色瘀血現(xiàn)象為止。每周治療3次,9次為1個療程。
方法五
(1)取穴:壓痛處。
(2)治法:先在患肩或附近找出痛點,嚴格消毒,用三棱針快速進針,刺入規(guī)定深度即出針。然后選用大小適宜的玻璃火罐,用鑷子夾住乙醇棉球,點燃棉球后,伸入罐內(nèi)旋轉(zhuǎn)一圈即退出,再速將罐扣拔在點刺穴位上,一般能吸出1~3毫升血。去罐后用消毒紗布按壓止血,敷上消毒棉球被動活動5~10分鐘,每次針刺痛點1~3點為宜,隔3~5日1次,連續(xù)3次。囑患者進行自主活動。逐步進行摸頭、搭肩向頭部方向托舉、手指爬墻、拱手上舉活動。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