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液分泌系統(tǒng)疾病主要包括淚腺炎癥和淚腺腫瘤。
一、淚 腺 炎
(一)急性淚腺炎
臨床上較少見,一般單側發(fā)病。
【病因】 多為細菌,病毒感染所致,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淋病雙球菌常見。感染途徑可由眼瞼,結膜,眼眶或面部的化膿性炎癥直接擴散,遠處化膿性病灶轉移或來源于全身感染。流行性腮腺炎有時可合并急性淚腺炎。
【臨床表現】 可分別或同時累及淚腺的瞼葉或眶葉,表現為眶外上方局部腫脹,疼痛,上瞼水腫呈S形彎曲變形,耳前淋巴結腫大。觸診可捫及包塊有壓痛、結膜充血、水腫,有黏性分泌物。提起上瞼,可見淚腺腫大充血。急性淚腺炎病程通常短暫,可自行緩解,但也可形成膿腫。
【治療】 根據病因和癥狀治療。細菌,病毒感染,應全身應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局部熱敷。膿腫形成時,應及時切開引流,瞼部淚腺炎可通過結膜切開,眶部淚腺化膿可通過皮膚切開排膿。
(二)慢性淚囊炎
為病程進展緩慢的一種增殖性炎癥,病變多為雙側性。
【病因】 原因較多,主要有沙眼、結核、梅毒,不明原因的肉芽腫性病變,也可為急性淚腺炎的后遺癥。
【臨床表現】 淚腺腫大,一般無疼痛,可伴有上瞼下垂。在外上眶緣下可觸及較硬的包塊,但多無壓痛,眼球可向內下偏位,向上、外看時可有復視,但眼球突出少見。有時伴有涎腺(唾液腺)炎癥和腫脹。本病應與良性淋巴增殖性病變或惡性淋巴瘤相鑒別,通過活檢可確立診斷。
【治療】 針對病因或原發(fā)疾病治療。
二、淚腺腫瘤
在淚腺腫瘤中,50%為炎性假瘤或淋巴樣瘤,50%為上皮來源的腫瘤,多起源于淚腺眶葉。在原發(fā)性上皮瘤中,50%屬于良性,50%為惡性。在惡性淚腺腫瘤中,又有50%為囊樣腺癌,25%為惡性混合瘤,其余25%為腺癌。
(一)多形性腺瘤,又稱淚腺混合瘤
組織學上,淚腺混合瘤包含雙層腺管上皮,同時含有異常的基質成分如脂肪,纖維,軟骨組織等,因此成為混合瘤,腫瘤有完整的包膜。
【臨床表現】 多見于中年男性,一般單側受累,發(fā)病緩慢,表現為眼眶外上方相對固定的包塊。眼球受壓向內下方移位。觸診局部可捫及實質性包塊,無壓痛。CT掃描可清楚顯示腫瘤的大小以及淚腺窩骨質侵蝕。高齡者要考慮惡性混合瘤,生長較快,并有明顯的骨質破壞,應注意鑒別。
【治療】 手術切除。應盡可能連同包膜完整切除,包膜殘留或破裂可能導致腫瘤復發(fā)。
(二)淚腺囊樣腺癌
【臨床表現】 好發(fā)于30~40歲,女性較為多見,病程短,有明顯疼痛,眼球向前下方突出,運動障礙,常有復視和視力障礙,X線平片或CT掃描可顯示骨質破壞,預后差。
【治療】 手術切除腫瘤,但是手術不易徹底清除,復發(fā)率高,術后做放射治療。
(梁 濤 孔慶蘭)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