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常聽家長們說:“我家這孩子天生就膽子小?!毖韵轮夂⒆拥哪懶∈窍忍斓摹F鋵嵅蝗?除了對巨響、墜落和神秘物本能的恐懼外,孩子對事物的恐懼更多的是來自于后天,即由其親身經(jīng)歷,特別是家長的不正確的教育引起的。如孩子對黑暗、醫(yī)生甚至對小動物的恐懼。
孩子先天的恐懼是出自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它是我們種系發(fā)展積淀下來的。而后天的恐懼,即孩子大多數(shù)的恐懼則是來源于他的經(jīng)歷和家長教育的不當,它使刺激物(如黑暗、醫(yī)生)和反應(恐懼表現(xiàn))間建立一種穩(wěn)固的聯(lián)系。即當孩子一見到相應的刺激物時便會產(chǎn)生特定的反應。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許多家長為了防止幼兒在夜間出去,便嚇唬他說:“黑暗里藏有妖魔鬼怪,它們專門吃小孩?!比绱艘粊?小孩子就會乖乖呆在家里,但同時也引起他們一見到黑暗就產(chǎn)生恐懼的心理。
通常來說,想入非非經(jīng)常是孩子產(chǎn)生恐懼心理的原因所在。作為孩子,尤其是大一點的孩子,他們往往都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和體會,也就是說,他們已經(jīng)意識到,生活已經(jīng)充滿了不快。由此浮想聯(lián)翩,突然遇到拐賣小孩的壞人呢?忽然房子塌了呢?忽然爸爸媽媽離婚了呢?突然爸爸、媽媽去世了呢?突然被得了狂犬病的狗咬了呢?等等一系列問題。孩子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個體存在,他掌握了自己的身體,并且親身感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一些不快和失敗,由于其理解與認識能力有限,因此極易產(chǎn)生一些恐慌。例如,孩子經(jīng)常會害怕血的顏色,因為他們已從生活中認識到:人或動物受傷時會流血,并且從面部表情了解到流血的人或動物是很痛苦的。特別是從電視、電影等媒體上看到鬼怪、血腥場面和暴力兇殺事件場面更令他們戰(zhàn)栗。因此即使有一個小的傷痕也要用橡皮膏貼上。孩子怕打針,那是因為打針曾給孩子帶來過痛苦,或者是聽別人講過,打針是很疼的。雖然有的孩子并不害怕打針時的疼痛,但害怕醫(yī)生,見了醫(yī)生就想躲開,是因為醫(yī)生總是和流血、疾病、痛苦和不幸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但大部分孩子都怕疼,在打針的時候伴有短暫的叫喊聲?,F(xiàn)在有些孩子還害怕注射器,害怕針管,帶著恐慌等著扎入注射器,即使過了很長的時間也會想起這件事。
許多小孩子已經(jīng)能夠“換位思考”,能將自己的歡樂、痛苦和別的小朋友相比較。他們尤其關注的、擔心的是自己受傷、受挫并會轉(zhuǎn)移到周圍的人身上去。如果孩子的什么東西損壞了,或者是他們沒有得到親人、師長的認可與鼓勵,希望破滅了,可能會引起不合適的恐懼反應,又哭又鬧。在這個時候往往把自己與別的小朋友比較,感到別的小朋友是很幸福的,父母是那么的關懷他們,喜歡他們,他們要什么有什么,而自己總是與不快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果孩子哭鬧之后還是沒有得到父母的充分關注,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愿望沒有實現(xiàn),他們被父母拋棄的恐懼感也就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了。但他們有時在別的孩子遇到不幸時,如小朋友生病住院了,發(fā)生車禍了、火災了,或是失去親人了等,也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上,設身處地地著想:倘若我遇到這種糟糕的情況,那該怎么辦呀?一時陷入莫名的恐慌之中。
孩子有時也會和父母談心,甚至把自己的秘密告訴家長,但他們總是不能夠明白大人的話,不明白其中的意思,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一定的恐慌。如孩子聽到成人談話的一部分,但并不能加以準確的理解與判斷,就會產(chǎn)生恐懼心理。通常我們會聽到很平常的問候語:“生活怎樣?”回答是:“差不多死了”、“累死了”、“煩死了”。小孩子往往分不清哪些是現(xiàn)實中真正存在的事物或現(xiàn)象,哪些是想象的結(jié)果。聽了后往往陷入恐慌中。此外,成人對小孩的嚇唬如“再不聽話,就叫大灰狼來咬你”、“如果你再鬧,警察叔叔就會來抓你”等,也易使小孩產(chǎn)生恐懼心理。當在收音機和電視機里確認了他的猜測便會強烈地體會到:人活在世界上是很危險的,處處會碰到危險。因而在生活中一直提心吊膽,長期陷入不安之中。
但是,父母們也不必過分地緊張,孩子恐懼心理的出現(xiàn)是正常的,這是符合孩子心理年齡特征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恐懼情緒會逐漸弱化直至消失。恐懼并不一定都是壞事。必要的、健全的心理恐懼對幼兒的生存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如提高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認知與接納;學會一些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方式;學會自我控制和自我約束,養(yǎng)成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加孩子的社會化程度等都是有益處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家長對孩子的恐懼心理視而不見,任其自生自滅。如果孩子害怕該年齡階段的孩子們不應該擔心或害怕的事物,或是孩子總是被某種恐懼心理所困擾,長期出現(xiàn)害怕、恐懼情緒,有了不正常的心理和行為表現(xiàn),影響其身心健康成長和發(fā)育,這就需要我們高度重視。父母應及時了解孩子產(chǎn)生恐懼心理的原因,并設法加以消除,必要時要向?qū)<疫M行咨詢或心理治療。以下簡要介紹幾種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心理的方法,以供父母參考。
1.提高孩子對恐懼事物的認識,使之對它們“習以為?!?/p>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引起孩子恐懼的原因是千變?nèi)f化的,促使它們產(chǎn)生恐懼的事物也是復雜多樣的。要緩解孩子的恐懼心理,關鍵是要提高他們的認識,讓他們了解恐懼是正常的,并且是可以戰(zhàn)勝的,以消除他們對恐懼事物的錯誤認識和神秘感,使之對恐懼事物“習以為?!薄H艉⒆雍ε麓蜥?父母就要對孩子講明,打針雖然伴隨著疼痛,但可以把病治好,解決長久的痛苦。又若出現(xiàn)怕死亡、怕生病等對自身損傷的恐懼心理,父母也應適時告訴他們,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只有這樣才會有人類的代代相傳等。長此以往,孩子應對恐懼的能力、水平會越來越高。如果他們將恐懼、害怕看作是生活中極為平常的事,并以超越逆境、戰(zhàn)勝恐懼的人為榜樣,那么他們就不會被恐懼所左右。相反,在恐懼面前會變得更勇敢。因為孩子很在意成人對他們的評價,總是害怕成人說他們“膽小”、“懦弱”和“弱不禁風”。具備了自信心,孩子就會勇于迎接挑戰(zhàn),戰(zhàn)勝困難,恐懼在他們身上也就失去了存在的舞臺。
2.盡量減少人為制造的恐懼情境
作為父母們應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舉止,不要人為地制造恐懼場面,致使孩子產(chǎn)生懼怕心理。為了使孩子順從、聽話,或是糾正孩子的壞毛病,我們常聽到父母這樣訓導孩子:“再鬧,媽媽將永遠不愛你了”,“再不吃飯,就把你送人”,“再不聽話,就讓老虎來吃你”等嚇唬孩子的言語,這種做法完全違背了教育孩子的初衷,盡管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暫時的教育效果,但由于孩子認識所限,不能正確區(qū)分哪些是現(xiàn)實真正存在的東西,哪些是虛擬的結(jié)果,他們往往會把失去媽媽的愛、將自己送人、老虎來吃自己等恐怖陰影縈繞在心,這為孩子恐懼心理的產(chǎn)生與長期存在滋生了土壤。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要將“嚇唬”作為教育手段,一定要采取積極的、正確的教育方式,以減少或避免孩子恐懼心理的產(chǎn)生。
3.教育方式要反對兩個極端
要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父母一定要用正確的教育方式與方法。在這里要反對兩個極端:過分溺愛和過分責難。無數(shù)事實表明,過分溺愛對孩子成長所造成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被溺愛的孩子大都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為所欲為”的養(yǎng)尊處優(yōu)生活,在困難與挫折面前,由于缺少實踐鍛煉,獨立性差,自信心不足,大多表現(xiàn)出膽怯、退縮和依賴的心理,其恐懼心理產(chǎn)生的比重自然也大。同理,過分指責孩子也是教育的大忌。因為過分責難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導致他們時時畏畏縮縮,總是感覺到一種自卑和失敗心理,嚴重時會導致一種“破罐子破摔”的自暴自棄心理,不僅不能消除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孩子的恐懼心理。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多給孩子支持與鼓勵,但不要溺愛、遷就;慎用諷刺、嘲笑和懲罰,要寬嚴結(jié)合,松弛有度,如是,孩子的恐懼心理也就不攻自破,因而這樣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
4.提高孩子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
環(huán)境適應能力弱,是孩子產(chǎn)生恐懼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家長應積極、主動地為孩子營造接觸大自然、進行社會交往的場景與機會,幫助孩子適應環(huán)境,以減低恐懼的反應。孩子害怕陌生人,父母要經(jīng)常帶孩子外出,鼓勵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戲。多與生人接觸,孩子的戒備心自然消除;孩子懼怕動物,父母可領孩子多到動物園走走,隔著欄桿讓孩子觀察動物,了解動物的習性,消除他們心中害怕的陰影等。這樣,經(jīng)過多次接觸恐懼事物,提高了孩子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孩子的恐懼情緒就會得到緩解,他們就會感到生活是豐富多彩的。
當然,對于如何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還需要父母結(jié)合孩子的具體情況,采取靈活多變的應對措施,最終讓恐懼遠離我們的孩子,讓我們的孩子茁壯成長。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