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許多醫(yī)學家、學者、官吏、僧人等把傳授驗方為積德施惠的高尚行為,一些“善士仁人”把藥方刻在巖石上,這在印刷術尚未普遍利用之前,確是保存、傳播和普及醫(yī)藥知識的良好方法。
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石刻藥方,位于洛陽龍門石窟的藥方洞內。洞穴中計先后刻有藥方和治法140多種,可用于治療40多種病癥。其中有兩個藥方,一為療癖方,一為療失音方,其鑿刻年代為北齊或唐初時代,距今已有1 400多年(圖1-1)。另據《醫(yī)籍考》卷44載:在唐明宗時期(約930年)“陳立,為太原少尹,集平生驗方七十五首并合藥法百件,號曰《要術》,刻石置于太原府衙之左,以示于眾,病者賴焉?!?/p>
圖1-1 北齊·龍門石刻藥方摘自《健康教育學》27頁
現(xiàn)存的另一個早期石刻藥方,是由呂渭刻于宋代宣和四年(1122年)的養(yǎng)氣湯方,它位于桂林南溪山劉仙巖(圖1-2)。據說在南方至今還有不少人服用這個養(yǎng)氣湯方,以防山嵐瘴氣。此外,較有名的石刻藥方為陜西省華山蓮花峰的固齒方,廣西桂州館驛的集驗方,以及陜西省耀縣藥王山的“千金寶要碑”。其中千金寶要碑為明隆慶六年(1572年)所刻(圖1-3),它把唐代名醫(yī)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重要而療效好的方子全部刻出,當時在傳播醫(yī)學知識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圖1-2 宋·養(yǎng)氣湯方刻石摘自《健康教育學》28頁
圖1-3 明·千金寶要序刻石摘自《健康教育學》31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