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修理技術
一、固定聯接的修理工藝
(一)螺紋聯接件損壞及修理方法
螺紋聯接件損壞的主要形式有彎曲、端部被鐓粗、滑絲、螺釘外六角變禿成圓形、(平頭、半圓頭)螺釘頭部損壞、折斷和嚴重銹蝕等。
1.螺紋彎曲
(1)產生的原因。頭部碰撞而變形。
(2)修理方法。當彎曲長較少時用兩個螺母擰到螺桿彎曲部,使彎曲部處于兩螺母之間,并保持一定距離然后在虎鉗上矯正的方法進行修理。
2.螺紋端部被鐓粗
(1)產生的原因。頭部被碰撞。
(2)修理方法。可采用三角銼修去變形凸部;可用板牙重套絲;若螺紋外露部較長,碰撞嚴重時可適當鋸去損壞部分,再修銼或重套絲。
3.螺紋滑絲
(1)產生的原因。螺母或螺釘質量差;間隙大或裝配時擰緊力太大。
(2)修理方法??筛鼡Q螺釘或螺母。
4.螺釘外六角變禿成圓形
(1)產生的原因。螺釘擰得太緊;螺紋銹蝕;扳手開口太大。
(2)修理方法??刹捎娩S刀將原六角對邊銼扁,用扳手擰;或用錘子敲擊震松,再用鈍鏨鑿六方邊緣,使之松退。須更換螺釘或螺母。
5.平頭、半圓頭螺釘頭部損壞
(1)產生的原因。旋具操作不當;螺釘頭部槽口太淺或損壞。
(2)修理方法。可采用鑿子或鋸弓將螺釘頭部槽口加深或用小鈍鑿鑿螺釘頭部邊緣之使松退。
6.螺紋折斷
(1)產生的原因。螺紋部分損壞或銹死。
(2)修理方法。直徑在8mm以上螺釘折斷,若要取去螺孔內螺釘,可在其斷口上鉆孔,楔入一根棱角狀鋼桿,反擰退出斷螺釘;也可鉆孔后攻反螺紋,上反螺釘,擰出斷螺釘。
7.螺紋嚴重銹蝕
(1)產生的原因。長期在無油或較差條件下銹蝕。
(2)修理方法??刹捎脤P蝕零件浸入煤油中,浸泡時間視銹蝕程度而定,同時可捶擊震松螺釘聯接部或用鈍鑿鑿螺釘六角頭邊緣退松,同時也可將外露部直接用氧氣-乙炔加熱,迅速扳退螺母;有時以上幾種方向可同時使用,效果較好。
(二)鍵聯接件的損壞及修理方法
鍵聯接件損壞的主要形式有鍵變形、鍵剪斷、鍵磨損和花鍵軸與花鍵套磨損等。
1.鍵變形
(1)產生的原因。鍵的設計不合理或配合精度差。
(2)修理方法。
①增加輪轂槽的寬度,重新配寬鍵。
②增加鍵的長度。
③采用雙鍵。相隔180°。
④提高鍵的配合精度。
2.鍵剪斷
(1)產生的原因。裝配不合理或超載。
(2)修理方法??刹捎眯拚訉掓I槽,重新配鍵,提高配合精度。
3.鍵磨損
(1)產生的原因。長期失修或維護不當。
小型鍵采用更換鍵,修整鍵槽;較大鍵盤采用堆焊修復。
4.花鍵軸與花鍵套磨損
(1)產生的原因。潤滑差,使用時間較長。
(2)修理方法。
①花鍵軸同一側面鍍鉻。
②刷鍍后修磨。
③振動堆焊后修磨。
二、旋轉運動機構的修理工藝
(一)滑動軸承的修理
1.滑動軸承的損壞及修理
滑動軸承的類型可分為整體式軸承、外錐形可調軸承和對開軸承。
1)整體式軸承
(1)產生的原因。配合面燒熔、裂紋或嚴重磨損。
(2)修理方法。①修復軸頸,更換新套;②大型或貴重金屬軸套采用鏜孔,軸頸噴鍍法;③薄壁套切除一部分后焊攏,以縮小內孔,再噴涂外徑至要求尺寸。
2)外錐形可調軸承
(1)產生的原因。工件表面擦傷或磨損。
(2)修理方法??刹捎脺p薄墊片,縮小孔徑,刮研軸承內孔的方法。
3)對開軸承
(1)產生的原因。磨損。
(2)修理方法。①減小瓦口部墊片,并研磨軸瓦,恢復接觸精度;②磨損嚴重的軸瓦可修復軸頸精度,更換新瓦。
2.滑動軸承的故障及其消除方法(見表6-1)
表6-1 滑動軸承的常見故障及其消除
3.滑動軸承合金和澆注
滑動軸承合金和澆注步驟和方法:
(1)清洗、除油銹。去除氧化皮,并將瓦體加熱到80~90℃,用苛性鈉溶液沖洗5~10min去油污,然后用80~100℃水沖凈;用25%鹽酸水溶液清洗除銹,再立即放入熱水中沖洗,再冷水沖洗烘干,涂上一層鹽酸鋅溶液。
(2)加熱。要在電爐中加熱到250~300℃直至呈油亮狀。
(3)涂錫層。迅速將錫條涂在燒熱的瓦體的內表面上,用麻絮蘸清水擦鍍錫表面,使錫層均勻光亮。
(4)澆注巴氏合金。趁錫層溫度較高,將軸瓦放在特制的澆注胎具中,中間放好芯子,芯子預熱至250~350℃,將熔化的巴氏合金倒入。
(5)質量檢驗。表面呈白色,鍍層均勻,無缺陷。用手錘敲擊,音質清脆。若有啞聲、雙聲,說明瓦體與合金結合不緊密。
(二)滾動軸承的修理
1.滾動軸承運轉過程中常見故障及其排除(見表6-2)
表6-2 滾動軸承常見故障及其排除
續(xù)表
2.滾動軸承的檢查
一般檢查滾動軸承三個部位表面滾動體、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
(1)內外圈滾道、滾動體等表面滾動體。是否有裂紋、銹蝕、麻點、剝落、磨損等缺陷;圓度一般不超過0.01mm,每組滾珠直徑誤差不超過0.01mm,圓柱(錐)滾動軸承的內徑磨損量不超過0.015mm。
(2)軸承內圈。單列向心球軸承內徑磨損量不超過0.01mm,圓柱(錐)滾動軸承的內徑磨損是不超過0.015mm,滾動軸承的滾道圓度不超過0.03mm。
(3)軸承外圈。單向心球軸承外徑磨損量不超過0.01mm,滾柱軸承外徑磨損量不超過0.05mm。
(三)軸類零件的修理
1.一般軸的修理
一般軸的損壞形式有小軸及軸套磨損、軸頸磨損、鍵槽磨損、軸端螺紋損壞、軸上外圓錐面損壞、圓錐孔磨損、銷孔損壞和扁頭、端孔損壞。
(1)小軸及軸套磨損。更換新件,修復小軸配作軸套或修復軸套配小軸。
(2)軸頸磨損。對于一般傳動軸頸及外圓柱面的磨損,軸和軸套間隙配合或過渡配合,其精度超過原配合公差的50%時應修復或更換,修理后尺寸減小量不得超過公稱尺寸的一半;對于安裝軸承、齒輪、皮帶輪等傳動件的軸頸磨損采用鍍鉻或金屬噴涂等方法恢復尺寸。
(3)鍵槽磨損。
①適當加大鍵槽的寬度或在強度允許的條件下轉位120°另銑鍵槽;
②軸上鍵槽經堆焊后重新加工。
(4)軸端螺紋損壞。
①在不影響強度的條件下,可適當將軸端螺紋車小一些;
②堆焊軸端螺紋部位,車削至尺寸要求。
(5)軸上外圓錐面損壞。
①按原錐度將損壞面磨掉,盡量少磨;
②不重要的錐面可車成圓柱形再鑲配圓錐面套。
(6)圓錐孔磨損。
①按原錐度將損壞部磨掉;
②鏜成圓柱形孔,配套焊牢,按原錐孔要求加工。
(7)銷孔損壞。
①將原銷孔擴大一些,重新配銷;
②填充換位重新加工出銷孔。
(8)扁頭、端孔損壞。
①堆焊修復;
②適當改小尺寸。
2.主軸的修理
主軸的磨損形式有軸頸磨損、裝滾動軸承的軸頸磨損和主軸錐孔磨損。
(1)軸頸磨損,其圓度和錐度超差。
①修磨軸頸,注重保持軸表面硬度層,收縮軸承內孔并配研至要求或更換新軸承;
②軸頸磨光鍍鉻或金屬刷鍍后外磨至要求,鍍鉻層厚不宜超過0.2mm。
(2)裝滾動軸承的軸頸磨損。用局部鍍鉻、刷鍍或金屬噴涂等方法修補,再精磨恢復軸頸尺寸;滲碳的主軸軸頸其最大修磨量不大于0.5mm左右;氮化、氰化的主軸軸頸其最大修磨量為0.1mm左右,修磨后表面硬度不應低于原設計要求的下限值。
(3)主軸錐孔磨損。主軸內錐孔有毛刺、凸點,可用刮刀鏟去;有輕微磨損,錐孔跳動量仍在公差內,可用研磨修光,若錐孔精度超差,可放至精密磨床上精磨內錐孔。修磨后錐孔端面位移量不得超過下列數據范圍:
1號莫氏錐度定為1.5mm
2號莫氏錐度定為2mm
3號莫氏錐度定為3mm
4號莫氏錐度定為4mm
5號莫氏錐度定為5mm
6號莫氏錐度定為6mm。
注:一般主軸修理后的要求為:
①表面圓柱度、同軸度都不應超過原規(guī)定公差;
②軸肩的端面跳動應為0.008mm;
③前后兩支承軸頸的徑向跳動,或其他有配合關系的軸頸對支承軸頸徑向跳動不超過原公差的50%;
④表面粗糙度不低于原要求一級或在Ra0.8μm以下;
⑤主軸前端裝法蘭定心軸頸與法蘭盤配合符合規(guī)定公差,不得有晃動。
(四)螺旋傳動機構的修理
1.普通螺旋機構
1)單螺母
(1)特點。耐沖擊、可靠。
(2)修理方法。外磨砂輪架可用閘缸、拉簧或重錘的力自動消除比桿的軸向間隙。
2)雙螺母
(1)特點。剛性好,但不能隨時消除間隙;調整方便,結構緊湊,耐沖擊,但預壓力始終存在。
(2)修理方法。①普通車床上橫進絲桿與螺母間隙是由螺母中楔形塊推擠左螺母消除間隙;②兩螺母中用壓縮彈簧調整,使螺母沿軸向移動消除間隙。
2.滾珠絲桿螺母機構
1)墊片式
(1)特點。結構簡單,裝卸方便,剛性好,但調整不便。
(2)修理方法。調整墊片的厚度,使其中一螺母產生軸向位移,改變主、副螺母的間距,消除間隙。
2)螺紋式
(1)特點。結構緊湊,工作可靠,調整方便,但精度不高。
(2)修理方法。調整端部的圓螺母,使其中一螺母產生軸向位移改變主、副螺母的間距,消除間隙。
3)齒差式
(1)特點。調整預緊精確,用于高精度的傳動機構,但結構尺寸較大,裝配較復雜。
(2)修理方法。兩螺母凸肩上外齒,分別與緊固在螺母座兩端的內齒嚙合,兩外齒齒數僅差一個齒,兩螺母向相同方向轉過一個齒或幾個齒,再插入內齒圈中,則兩螺母便產生了相對轉角,實現調整。
三、傳動機構的修理工藝
(一)帶傳動的失效原因與修理方法
帶傳動的失效形式有軸頸彎曲、帶輪孔或軸頸磨損、帶輪崩裂、帶打滑和跳帶或掉帶。
1.軸頸彎曲
(1)失效原因。帶輪的動平衡不好,軸向強度低,裝卸不當。
(2)修理方法。
①帶輪應作動平衡;
②細長軸、小軸用冷校直;
③軸適當加粗。
2.帶輪孔或軸頸磨損
(1)失效原因。輪孔與軸頸配合太松。
(2)修理方法。
磨損不大時,鏜輪孔,軸頸鍍鉻或噴涂,保證設計要求;當輪孔嚴重磨損時,可鏜輪孔配套,用騎縫螺釘固定套,套內鍵槽重新加工。
3.帶輪崩裂
(1)失效原因。輪孔與軸頸配合過緊脹裂,或過松受沖擊。
(2)修理方法。焊、鑲或更換帶輪。
4.帶打滑
(1)失效原因。帶張緊力不夠,主動輪初始速度太高。
(2)修理方法。
①調節(jié)張緊裝置;
②更換舊帶;
③帶面加打防滑劑,增加摩擦力。
5.跳帶或掉帶
(1)失效原因。帶局部磨損,損壞,兩帶輪輪緣中心線歪斜。
(2)修理方法。
①更換新帶;
②找正兩輪輪緣中心線。
(二)鏈傳動損壞特征和修理
1.板鏈組合件磨損
(1)損壞特征。板鏈鏈條被拉長,運轉時抖動,掉鏈或卡鏈。
(2)修理方法。
①調整中心距,拉緊鏈條;
②調張緊輪,拉緊鏈條;
③拆除一段鏈節(jié);
④有嚴重掉鏈和卡死現象的,應拆下換新,以免磨損加劇。
2.輪齒形磨損
(1)損壞特征。輪齒趨尖、減薄,牙尖歪向鏈條受力的方向,使鏈條磨損加劇。
(2)修理方法。
①中等程度的磨損,可把鏈輪翻面裝上繼續(xù)使用;
②部分輪齒磨損明顯,可換位使用;
③磨損嚴重的鏈輪應換新。
3.鏈輪輪面變形
(1)損壞特征。鏈輪轉動時,各輪齒不在同一平面上,產生掉鏈、咬鏈或跳鏈。
(2)修理方法。在平板上對鏈輪面進行檢查和校平。
4.兩輪向偏移
(1)損壞特征。產生咬鏈、鏈輪及鏈條局部磨損加劇。
(2)修理方法。在現場用拉線法檢查,然后調整鏈輪位置。
(三)齒輪傳動的修理
1.齒輪疲勞磨損、點蝕、剝離
(1)齒輪傳動的故障原因。
①齒輪材料選擇不當;
②齒輪齒部硬度低;
③齒輪過載運行或負荷分布不均。
(2)排除方法。重新選材,熱處理,保證適當側隙及接觸斑點。
2.崩裂或斷齒
(1)齒輪傳動的故障原因。
①受沖擊或硬物卡入輪齒中;
②淬火有裂紋。
(2)排除方法。精心檢查,開車前用手扳動;齒輪應探傷檢驗。
3.輪齒表面產生壓痕
(1)齒輪傳動的故障原因。傳動中輪齒間有鐵屑等雜質。
(2)排除方法。清洗油箱及齒輪。
4.低速運轉時齒輪磨損
(1)齒輪傳動的故障原因。油膜太薄。
(2)排除方法。采用高黏度潤滑油。
5.高速運轉時齒輪磨損
(1)齒輪傳動的故障原因。過載,潤滑不良或側隙太小。
(2)排除方法。調整側隙,減小負荷,改善潤滑。
6.齒頂變尖,齒根咬傷,輪齒塑性變形
(1)齒輪傳動的故障原因。
①中心距太小,嚙合不良;
②過載,斷油,過熱,輪齒硬度、強度不夠。
(2)排除方法。用變位齒輪;減小負荷,及時供油,保證齒面硬度、強度。
7.膠合
(1)齒輪傳動的故障原因。
①負荷過大,齒輪超載傳動;
②潤滑不良;
③齒面粗糙,硬度低,接觸不良。
(2)排除方法。減小負荷;改善潤滑;提高齒面硬度和改善表面粗糙度。
8.小輪磨損較大
(1)齒輪傳動的故障原因。
①齒數相差大;
②轉速高。
(2)排除方法。提高小輪硬度;改善潤滑條件。
復習思考題
1.螺紋聯接件損壞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鍵聯接件損壞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3.滑動軸承的常見故障及其消除方法?
4.滾動軸承常見故障及其排除方法?
5.主軸的磨損形式有哪幾種?
6.螺旋傳動機構有哪幾種?
7.帶傳動的失效形式有哪幾種?
8.齒輪傳動的故障原因及修理方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