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百科知識 ?馬鈴薯生產

        馬鈴薯生產

        時間:2023-11-12 百科知識 版權反饋
        【摘要】:薯芋類蔬菜生產具有以下共同特性:①除豆薯外均采用無性繁殖,用種量大,繁殖系數低,成本高。本項目主要對馬鈴薯、生姜、芋頭、山藥等幾種薯芋類蔬菜進行生產,重點掌握生產方案的制訂,并能按生產方案進行生產。某菜農菜地,面積667 m2,今年計劃用來生產薯芋類蔬菜,請制訂一份薯芋類蔬菜的生產方案,并按生產方案進行生產。薯芋類蔬菜都以肥大的地下莖或根為食用器官。

        項目18 薯芋類蔬菜生產

        項目描述

        薯芋類蔬菜包括馬鈴薯、山藥、生姜、芋頭等,它們在分類上屬于不同的植物科屬,產品器官為塊莖、塊根、根莖或球莖,耐貯藏運輸,可以周年均衡供應。薯芋類蔬菜生產具有以下共同特性:①除豆薯外均采用無性繁殖,用種量大,繁殖系數低,成本高。②適應性強,可在丘陵、坡地及高海拔地區(qū)栽培,對發(fā)根條件要求嚴格,需要時間也較長。③要求土壤富含有機質、疏松、透氣,并要求培土加深土層,以利于營養(yǎng)器官的形成。④在產品器官形成盛期,要求強光和較大的晝夜溫差。本項目主要對馬鈴薯、生姜、芋頭、山藥等幾種薯芋類蔬菜進行生產,重點掌握生產方案的制訂,并能按生產方案進行生產。

        學習目標

        了解馬鈴薯、山藥、生姜、芋頭等薯芋類蔬菜的生產特性;掌握其生產基本環(huán)節(jié)、生產技術。

        能力目標

        會薯芋類蔬菜生產。

        素質目標

        結合實踐教學培養(yǎng)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崗位責任意識;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項目任務

        任務18.1 芋類蔬菜生產

        活動情景

        某菜農菜地,面積667 m2,今年計劃用來生產薯芋類蔬菜,請制訂一份薯芋類蔬菜的生產方案,并按生產方案進行生產。

        工作過程設計

        續(xù)表

        工作任務單

        任務相關知識點

        薯芋類蔬菜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塊莖、塊根、直根、球莖等為產品器官的陸生蔬菜的總稱。包括茄科的馬鈴薯,天南星科的芋,薯蕷科的山藥,姜科的姜,豆科的葛、豆薯,菊科的菊芋,唇形科的草石蠶等。

        薯芋類蔬菜都以肥大的地下莖或根為食用器官。馬鈴薯、芋、山藥、豆薯、葛的地下莖或根中含有豐富的淀粉,既是優(yōu)良的蔬菜,也作糧食和飼料,同時還是制粉、糖和酒精的工業(yè)原料。馬鈴薯富含植物性蛋白質、礦物鹽和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山藥為重要滋補劑,干制品可入藥;生姜含有芳香物質姜油酮、姜油酚、姜油醇,還具有辛辣香味,是重要調味劑,也是健胃、興奮、發(fā)汗、祛寒劑;豆薯可作水果生食、熟食,加工薯片等休閑食品和配制品,具有很好的開發(fā)前景。

        薯芋類蔬菜中豆薯用種子繁殖,其他的均用營養(yǎng)器官行無性繁殖。用種量大,成本高,而且在栽培和繁殖材料貯藏過程中易感染病毒而引起退化,影響生長。繁殖材料萌芽發(fā)根時間長,縮短了有利的生長季節(jié),因此播種前進行催芽處理,促進發(fā)芽,增加產量。

        薯芋類蔬菜適應性強,可以在丘陵、坡地及高海拔地區(qū)栽培,對于充分利用土地及自然資源,開發(fā)山區(qū)經濟有重要意義。薯類蔬菜的產品都在土壤中形成膨大,故要求土壤富含有機質、疏松、透氣,而且除芋外不耐潮濕。生產上宜進行深耕并施用大量有機肥,實行壟栽,培土加深土層,創(chuàng)造有利的營養(yǎng)器官形成環(huán)境。

        18.1.1 馬鈴薯

        馬鈴薯,別名土豆、洋芋、山藥蛋等,原產于南美高山地帶,17世紀中期傳入我國。一年生草本植物,是茄科茄屬中形成地下塊莖的栽培種。馬鈴薯以塊莖供食,其生長期短,能與玉米、棉花等作物間套作。馬鈴薯適應性強,光合效率高,產量高,產品耐貯運,在蔬菜周年供應上有堵淡補缺的作用,我國南北方均有較大栽培面積。

        1)馬鈴薯的生物學特性

        (1)馬鈴薯的形態(tài)特征

        ①根 包括初生根和匍匐根兩部分。初生根在塊莖發(fā)育后于芽基部萌發(fā)出來,一般水平生長至30 cm左右,再逐漸向下垂直生長,可深入土層70 cm,是主要吸收根系。隨著芽的伸長,陸繼在芽的各個葉節(jié)處的匍匐莖的兩側發(fā)生3~5條匍匐根,多分布在土壤的表層,水平生長,長約20 cm。馬鈴薯根系生長受品種、土壤環(huán)境,包括溫度、濕度、透氣性及種薯解除休眠程度的影響。

        ②莖 分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地上莖多為直立,斷面菱形,沿棱的邊緣延生翼狀突起,稱莖翅。主莖多節(jié),葉腋能發(fā)生側枝,一般早熟品種分枝力弱、分枝少,不良環(huán)境條件下生長分枝力弱。地下部分包括主莖地下部分,匍匐莖和塊莖。主莖地下部分由6~8節(jié)組成,葉腋間發(fā)生側芽,伸長形成匍匐莖。匍匐莖在高溫、干旱、播種太淺或培土太薄而露出土面變成地上莖。

        匍匐莖長到一定的時候停止伸長,頂端逐漸膨大而形成塊莖。塊莖與匍匐莖相連的一端叫薯尾,另一端叫薯頂,表面分布芽眼。芽眼數與地上莖相當,排列順序與主莖葉序相同。薯頂芽眼排列較密,發(fā)芽較早,發(fā)芽能力強,稱為頂芽優(yōu)勢。生產上利用整薯播種或帶頂芽切塊,是發(fā)揮這一頂芽優(yōu)勢的措施。芽眼由1個主芽和2個以上的副芽。主芽易于萌發(fā),副芽常潛伏不發(fā),當主芽受傷后代之而發(fā)。塊莖有圓球形、長筒形、卵圓形、橢圓形,皮色有紫、紅、粉紅、黃等,薯肉分黃、白、淡黃等色。

        ③葉 單葉互生,心臟形或倒心臟形,葉柄基部著生托葉。最初長出的葉稱初生葉,初生葉表面茸毛較密;以后出現的葉奇數羽狀,葉面茸毛較少。

        ④花 花著生在莖的頂端,花序為傘形或聚傘形花序。小花5瓣,兩性花,自花授粉?;ü陬伾蚱贩N而異,有白色、淡紅、紫紅、藍色等。早熟品種第1花序開放,中晚熟品種第2花序開放時地下塊莖開始膨大。

        ⑤果實和種子 果實為漿果,圓球形或橢圓形,青綠色。種子小,多為扁平近圓形或卵圓形,淺褐色,千粒重0.5~0.6 g,有5~6個月的休眠期,可貯藏4~5年。品種間結實率差異很大,有的品種(克疫、米拉)天然結實率高,有的品種早期花蕾脫落,有的品種雖能開花但不能結實。馬鈴薯開花結實習性除與遺傳性有關外,還與氣候條件有關系。高緯度地區(qū)或高寒山區(qū)冷涼條件下,容易開花結實。

        (2)馬鈴薯對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

        ①溫度 通過休眠的塊莖4~5℃開始發(fā)根,5~7℃開始發(fā)芽,但生長十分緩慢;以12~18℃最好,發(fā)芽出苗快,根發(fā)生早,發(fā)生多,芽茁壯。剛收獲的新薯,以27℃出苗最快,但芽的生長細弱,對根系的生長和吸收不利。莖葉生長要求較高的溫度,以20℃最適宜;氣溫達到30℃莖葉變細,葉面積減小,生長受阻,不利于塊莖養(yǎng)分的積累。塊莖膨大要求較低的溫度,最適宜的土溫16~18℃;當土溫20℃塊莖生長緩慢,25℃塊莖幾乎停止膨大;溫度低于2℃和高于29℃時,塊莖停止生長。塊莖膨大還要求較低恒溫,12~14℃為宜。土壤溫度較高、干燥的條件下,常造成芽的萌發(fā)。植株生長最適溫度為21℃左右。

        ②光照 馬鈴薯是喜光作物,生長期間需充足光照。萌芽要求黑暗,光照抑制芽的伸長,增加粗度,組織硬化和產生色素。幼苗期和發(fā)棵期,長光照有利莖葉生長和匍匐莖的發(fā)生。塊莖的形成需要較短的日照。

        ③水分 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必須供給足夠的水分才能獲得高產。出苗期種薯含有一定水分,可供其發(fā)芽所需,土壤缺水將影響出苗和吸收根生長,因此應保持土壤濕潤、土面干爽。幼苗期適宜的土壤濕度為田間持水量的50%~60%,始期應適度干旱,繼之保持濕潤。結薯期塊莖生長以細胞體積膨大為主,要求土壤供水充足和均勻,土壤始終保持濕潤狀態(tài),以田間持水量的80%~85%為宜。開花期對水分尤為敏感,缺水將嚴重影響產量。

        ④土壤及營養(yǎng) 馬鈴薯對土壤適應范圍比較廣,但土層深厚、質地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機質的輕砂壤土最適宜生長。輕砂壤土栽培發(fā)芽快,出苗齊,植株生長旺盛,薯塊大,薯面光潔美觀,品質好。馬鈴薯耐酸力強,pH 4.8~7.1生長正常,pH 5.5~6.5適宜塊莖生長,在堿性土壤中塊莖容易發(fā)生瘡痂病。

        馬鈴薯對土壤營養(yǎng)的要求是鉀肥的吸收最多,其次是氮,磷最少。據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的資料,每生產1 000 kg塊莖需氮4.44 kg、五氧化二磷2.02 kg、氧化鉀11.6 kg。氮促進莖葉生長,增強同化效能,加速有機質積累,提高蛋白質含量。但氮量過多,特別是生育后期,易引起徒長,影響結薯,推遲成熟。磷促進根系生長,提高塊莖品質和耐藏性。鉀能提高植株長勢和抗病力,促使養(yǎng)分轉移至塊莖中積累,增加淀粉和維生素的含量。結薯期施微量元素硼、銅對提高植株凈光合生產率有特別作用。在花期噴銅、硼混合液,有增產效果,并兼收防病和治病的效果。在缺鋅的土壤中施用鋅肥,能增大塊莖,提高產量。

        (3)馬鈴薯的生長發(fā)育周期

        馬鈴薯生產上多用塊莖繁殖,稱為無性繁殖。該過程可分為以下5個時期:

        ①發(fā)芽期 從塊莖幼芽萌動至出土。若種薯處于休眠狀態(tài),需人工打破休眠才能發(fā)芽。發(fā)芽期春季25~35 d,秋季10~20 d。

        ②幼苗期 從幼苗破土出苗到第6或第8片葉展平,形成一個葉序環(huán)(俗稱團棵),歷時15~20 d。此期以根莖葉的生長為中心,植株莖葉分化完畢,頂端花序開始孕育花蕾,側生枝葉開始發(fā)生。

        ③發(fā)棵期 從困棵至主莖頂葉(第12或第16片葉)完全展平,歷時25~30 d。早熟品種第1花序開花封頂為標志,晚熟品種第2花序開花封頂為標志。莖葉生長加快,莖的高度達到植株總高度的50%左右,葉面積達到50%~80%以上,根系繼續(xù)擴大,塊莖已膨大至3 cm,其干重已達植株總干重的50%以上。

        ④結薯期 從主莖頂葉展平到莖葉變黃蔫萎。冷涼溫度、較短的日照、較大的晝夜溫差有利于光合產物的積累和向塊莖輸送。此期以塊莖的生長為中心,產量的80%左右在此期形成。因此,必須把結薯期安排在當地最適宜季節(jié),并創(chuàng)造適宜的水分條件,提高生產率。結薯期歷時30~50 d。

        ⑤休眠期 通常將塊莖收獲后到塊莖開始萌發(fā)幼芽這段時間稱為休眠期。休眠期的長短因品種而異,關系到塊莖的耐儲藏性和播種后能否出土。塊莖收獲后,在適宜的環(huán)境中仍不能發(fā)芽的狀態(tài),稱生理休眠。在25℃溫度下為30~90 d,而在0~4℃條件下塊莖保持長期休眠。引種時必須了解品種休眠期長短,以打破休眠促進發(fā)芽;貯藏期則應防止萌芽,因薯塊萌芽后有毒,失去食用價值。

        2)馬鈴薯類型和品種

        馬鈴薯品種按塊莖形狀分圓形、橢圓、長筒和卵形類型;按皮色可分白皮、黃皮、紅皮和紫皮類型;按薯塊顏色分黃肉、白肉類型;按塊莖休眠期長短可分無休眠期、短休眠期(1個月左右)、長休眠期(3個月以上)3種。在栽培上通常依塊莖成熟期分為早、中、晚3種類型。早熟品種從出苗到塊莖成熟需50~70 d;中熟品種需80~90 d;晚熟品種需100 d以上。早熟品種植株低矮,產量低,淀粉含量中等,不耐貯存,芽眼較淺;中晚熟品種植株高大,產量高,淀粉含量較高,耐貯運,芽眼較深。

        馬鈴薯品種選擇因地區(qū)和栽培季節(jié)而異。早熟栽培和春秋兩季栽培宜選用早熟品種;若以高產和貯藏為目的,則宜選用中、晚熟品種栽培。適宜我國南方栽培的馬鈴薯優(yōu)良品種有早熟品種豐收白、克新4號、鄭薯2號、白頭翁、早大白、萬農4號、中薯3號等;中熟品種克新1號、米拉(Mira)601、疫病不加(Epoka)、東農303、金冠等;晚熟品種沙雜15、克新3號、高原4號、鄭薯4號、虎頭等。早熟品種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及華北平原地區(qū),中晚熟品種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及西南山區(qū)。

        18.1.2 生 姜

        生姜,又稱姜、黃姜,原產于中國及東南熱帶地區(qū),為姜科姜屬能形成地下肉質莖的栽培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生產中多作一年生栽培。中國自古栽培,現除東北、西北寒冷地區(qū)外,中部、南部各省均有栽培,廣東、浙江、山東為主產區(qū)。

        1)生姜的生物學特性

        (1)生姜的形態(tài)特征

        ①根 生姜根系不發(fā)達,根系入土淺。主要分布在半徑40 cm,深30 cm土層內。土表10 cm以內占60%~70%。根系分為纖維根和肉質根兩種。纖維根是在種姜播種后,從幼芽基部發(fā)生不定根,沿水平方向生長,也叫初生根、一次根。隨著根莖的不斷分枝,相繼發(fā)生二、三等多次根,是姜的主要吸收根。肉質根是在進入生長盛期以后在母姜及一次子姜的2~3節(jié)處,發(fā)生若干條肉質不定根,兼有支持和吸收功能。

        ②莖 姜莖包括地上莖和地下莖。地上莖直立,綠色,為葉鞘包被,高80~100 cm;地下莖即根莖。種姜發(fā)芽出苗后,由莖基部膨大形成初生根莖,稱為母姜或姜母。母姜一般有7~10節(jié),每個節(jié)上都有胚芽,但只有少數位于根莖外側的芽能萌發(fā)成為新的地上莖。母姜上新芽發(fā)生的同時陸續(xù)膨大形成二次根莖,稱為子姜,子姜上腋芽萌發(fā)膨大形成三次根莖,稱為孫姜,以后還可發(fā)生四次、五次等多次根莖。整個根莖排列成不規(guī)則的掌狀。每個根莖生長點萌發(fā)分生新的莖和葉,成為新枝。姜分枝越多,姜塊越大,產量就越高。適時早播延長生育期,有利于提高產量。

        根狀莖淡黃色、黃色或灰黃色,肉黃色或淡黃色。在嫩芽處的鱗片現紫紅色、粉紅色,常作為品種命名依據。

        ③葉 葉為披針形,綠色。葉互生,排成2行。中脈較粗,葉脈平行。具明顯的筒狀革質葉鞘。

        ④花 生姜在我國南方能開花,在高于北緯25°時不能開花?;樗霠罨ㄐ?橙黃色或紫紅色。

        生姜為無性繁殖,它的整個生長過程基本上是營養(yǎng)生長的過程。

        (2)生姜對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

        ①溫度 生姜喜溫暖,不耐寒冷。16~18℃種姜開始發(fā)芽,發(fā)芽的適宜溫度為22~25℃;超過28℃,姜芽生長速度快,但往往造成姜芽徒長細弱。莖葉生長時期以25~29℃為宜。根莖在20~27℃時生長較為迅速,20℃以下生長緩慢,15℃停止生長;10℃以下低溫和濕度大時,根莖易腐爛,莖葉遇霜即枯死。根莖生長需積累大量養(yǎng)分,在旺盛生長期,要求有一定的晝夜溫差,以日溫22~25℃、夜溫17~18℃為宜。

        ②光照 生姜耐陰不耐強光照。發(fā)芽時要求黑暗,幼苗期和旺盛生長期均不耐強光,強光下需搭棚遮陰或利用間作作物遮陰。旺盛生長期需要的光照較強。根莖的形成對光周期的反應不敏感,但以自然光生長最好。

        ③水分 姜吸水能力較弱,葉片保護組織不發(fā)達,水分蒸騰快,不耐干旱。苗期需水量小,生長盛期則需水量顯著增加,要求經常保持土壤濕潤。土壤干旱,根莖不能正常膨大,莖葉枯黃。土壤過濕,莖葉徒長,根莖易腐爛。

        ④土壤及營養(yǎng) 生姜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在砂土、壤土或黏壤土均可種植。土層深厚,土壤肥力好,有機質豐富,疏松透氣,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和壤土適于生姜生長。姜對土壤酸堿變化反應比較敏感,以pH 5.0~7.0最適。對土壤養(yǎng)分的要求以鉀最多,氮次之,磷最少。缺氮對姜產量影響最大,缺磷影響最小。

        (3)生姜的生長發(fā)育周期

        根據生姜的生長形態(tài)及生長季節(jié),可將其劃分為發(fā)芽期、幼苗期、旺盛生長期、休眠期。

        ①發(fā)芽期 種姜從萌芽至第1片真葉展開,在22~25℃溫度下,需50 d左右。這一時期主要靠種姜中貯藏的養(yǎng)分生長。疏松透氣的土壤環(huán)境有利于發(fā)根和幼芽生長。

        ②幼苗期 從第1片葉開展到具有兩個較大的側枝,需70 d左右。這一時期以主莖和根系生長為主,主莖基部膨大,形成母姜。

        ③旺盛生長期 從具有兩個較大的側枝直至收獲,歷時80 d左右。這一時期地上莖葉與地下根莖同時旺盛生長,分枝大量發(fā)生,葉數劇增,葉面積迅速擴大,姜球數量增多,根莖膨大加速,是產品器官形成的主要階段。

        ④休眠期 初霜來臨,莖葉枯死,根莖被迫進入休眠狀態(tài)的時期。收獲后貯藏溫度10~15℃,相對濕度85%~90%。

        2)生姜的類型和品種

        (1)類型

        根據植株形態(tài)、生長習性、產品根莖的結構可以分為疏苗型和密苗型兩種類型。

        ①疏苗型 植株高大,莖稈粗壯,分枝少,葉深綠色,根莖節(jié)少而疏,姜塊肥大,多單層排列。

        ②密苗型 長勢中等,分枝多,葉色綠,根莖節(jié)多而密,姜球數量多,雙層或多層排列。

        (2)品種

        疏苗型品種有山東萊蕪大姜、廣東疏輪大肉姜等;密苗型品種有山東萊蕪片姜、廣東密輪細肉姜、浙江紅爪子姜、安徽銅陵白姜、湖北來鳳生姜、云南玉溪黃姜、貴州遵義大白姜、廣西玉林圓肉姜、福建紅牙姜及四川軟化栽培的竹根姜等。

        18.1.3 芋 頭

        芋頭,別名芋、毛芋、芋艿等,屬天南星科芋屬的多年生單子葉草本濕生植物,在我國常作一年生栽培,原產于中國、印度及馬來半島等炎熱潮濕的沼澤地地帶。芋頭以地下球莖為食用器官,富含糖類,屬菜糧兼用作物。我國自古栽培,分布廣泛,但以珠江流域、臺灣省栽培最多,其次是長江流域,華北栽培較少。產品較耐貯運,供應時間長,在解決蔬菜周年供應上有一定作用。芋的原始種生長在沼澤地帶,經長期自然選擇和人類培育形成水芋、水旱兼用芋、旱芋等栽培類型。野生芋一般具匍匐莖,其球莖和葉柄均不發(fā)達,澀味濃,有的有毒,不能食用。

        1)芋頭的生物學特性

        (1)芋的形態(tài)特征

        ①根 根為白色肉質纖維根。初生根著生在母芋和子芋頂端,幼苗時根均勻著生在苗的基部。芋頭根多分布在35 cm左右的耕作層內,最長的可達1m以上。芋頭根毛少,吸收力弱。生長初期根系淺,不耐旱,后期根系發(fā)達,耐旱能力增強。

        ②莖 種芋播下發(fā)根生葉后形成新的植株,植株基部成短縮莖,并隨植株生長逐步膨大形成地下球莖,稱為母芋或芋頭,有圓形、橢圓形、卵圓或圓筒形等。球莖上有顯著的葉形環(huán),節(jié)上有腋芽,可能發(fā)育成新的球莖。有的品種腋芽可發(fā)育成匍匐莖,在其頂端膨大成球莖。球莖的結構主要由基本組織的薄壁細胞組成,包括皮層及髓部,其中分散著維管束。球莖中導管大,與葉片導管連通,到達氣孔和水孔附近,這是適應濕生環(huán)境的特征。

        ③葉 葉互生,葉片寬闊,長25~90 cm,寬20~60 cm,多為盾形,也有卵形或略成箭頭形。葉柄長40~180 cm,中空,呈綠、紅、紫或黑紫色,常作為品種命名依據。

        ④花 花為佛焰花序,黃綠色,包于佛焰苞中。熱帶地區(qū)較常見,溫帶一般很少開花。福建紫蹄芋、紅芽芋有少數植株開花。

        ⑤果實和種子 芋頭的果實為漿果。

        (2)芋頭對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

        ①溫度 芋的生長要求高溫濕潤的環(huán)境。10℃以上球莖開始發(fā)芽,發(fā)芽適溫20℃;生長適溫為25~30℃,10℃時生長基本停止;球莖發(fā)育則以27~30℃為宜。不同類型的芋對溫度要求不同,多子芋能適應較低的溫度,故長江流域較多;珠江流域和福建溫暖多濕,多子芋、大魁芋和多頭芋均可廣泛種植;大魁芋要求較高溫度和較長的生長季節(jié),球莖才能充分生長。

        ②光照 芋頭較耐陰,不需太強光照。在高溫干旱及強烈的日照下會導致葉片枯焦。較短日照有利于球莖的形成,但有的種類對日照長短不敏感。

        ③水分 芋喜潮濕不耐旱,生長期不可缺水,特別是生長盛期。除水芋栽于水田或低洼地外,旱芋也應選潮濕地栽培。干旱使其生長不良,葉片不能充分生長,嚴重減產。

        ④土壤及營養(yǎng) 芋喜土層深厚,有機質豐富的壤土或黏壤土。疏松透氣的土壤環(huán)境,有利于促進根部發(fā)育和球莖的形成與膨大。芋在pH 4. 0~9. 0下都能生長,適宜于pH 5.5~7.0。芋的需肥量較大,每形成1 000 kg產品需吸收氮5~6 kg、磷4~4.2 kg、鉀8~8.4 kg。

        (3)芋頭的生長發(fā)育周期

        芋的生育過程沒有明確的界限,各地劃分標準也不一樣。廣西農學院(1992)研究荔蒲芋的生育過程認為,可以粗略劃分為幼苗期(出苗至5月中旬)、球莖膨大前期(5月中旬至6月中旬)、球莖膨大期(6月中旬至8月中旬)。幼苗期生長緩慢;球莖膨大前期生長迅速,但以葉片生長為主;球莖膨大期繼續(xù)生長,但以球莖生長為主,此后球莖緩慢生長。

        2)類型和品種

        芋分葉用芋和莖用芋兩個變種。葉用芋以無澀味或淡澀味的葉柄為產品,如廣東紅柄水芋、浙江寧波水芋、四川武隆葉菜芋等;莖用芋以肥大的球莖為產品。栽培上以莖用芋為主,以母芋、子芋的發(fā)達程度及子芋著生習性分為魁芋、多子芋和多頭芋3種類型。

        (1)魁芋

        植株高大,母芋大,重1.5~2 kg,占球莖總重的1/2以上,品質優(yōu)于子芋,淀粉含量高,香味濃,粉質,肉質細軟,品質好。子芋小而少,以食用母芋為主。其中包括:

        ①匍匐莖魁芋 母芋肥大,品質好,母芋上長出匍匐莖,頂端膨大的子芋不能食用,只能供作繁殖用,如四川宜賓串根芋。

        ②長魁芋 母芋長圓筒形,子芋長柄或短柄,可食用,如福建筒芋(長柄)、福建竹芋(短柄)。

        ③粗魁芋 母芋橢圓形,無明顯的柄。分球莖維管束不具花青素的面芋品種群,如臺灣面芋和糯米芋、浙江奉化火芋等;球莖維管束具花青素的檳榔芋品種群,如廣西荔浦芋和紅檳榔心、臺灣檳榔芋等。

        (2)多子芋

        芋大而多,無柄易分離,產量和品質超過母芋,一般為黏質。其中有水芋,如宜昌白芋(屬綠柄品種群)、宜昌紅荷芋(屬紫柄品種群);旱芋,如上海白梗芋、廣州白芽芋、福建青梗無娘芋(屬綠柄品種群)、廣東紅芽芋、福建紅梗無娘芋、臺灣播芋、瀏陽紅芋等(屬紫梗品種群);水旱芋,如長沙白荷芋(屬綠梗品種群)、長沙烏荷芋(屬紫柄品種群)。

        (3)多頭芋

        球莖叢生,母芋、子芋、孫芋無明顯區(qū)別,相互密接重疊,質地介于粉質與黏質之間,一般為旱芋。如廣東九面芋、江西新余狗頭芋、浙江金華切芋(屬綠柄品種群)、福建長腳九頭芋、四川蓮花芋(屬紫柄品種群)。

        18.1.4 山 藥

        山藥,別名薯蕷、山薯、大薯等,原產于中國,薯蕷科薯蕷屬能形成肉質塊莖的栽培種,一年生或多年生纏繞藤本植物。以地下塊莖為產品器官,富含淀粉、蛋白質、糖類及副腎皮素、皂苷、黏液質等營養(yǎng)成分,是營養(yǎng)豐富的糧菜兼用作物,可炒食、煮食和糖餾等,同時具有滋補強壯功效,對虛弱、慢性腸炎等有輔助療效。

        山藥在我國分布廣泛,除東北和西北外,其余各地均有栽培,主要有河南博愛、陜西華縣、山東濟寧、山東鄒平、江蘇邳縣、江西南城等地。

        1)山藥的生物學特性

        (1)山藥的形態(tài)特征

        ①根 山藥的根系有主根和須根之分,發(fā)芽后著生于莖基部的根為主根,長可達成1m左右,主要分布在20~30 cm土層中,起吸收作用。塊莖上的根為須根,上部的須根較多,較長,色澤較深,呈水平方向伸展;下部須根短,黃白色。

        ②莖 莖蔓長達3m以上,以右旋方式生長,常帶紫色。地下肥大的營養(yǎng)器官為塊莖,有多種形狀和顏色。塊莖有長圓柱形、紡錘形、掌狀或團塊狀,表面顏色有淡褐、深褐、紫紅色、肉白色、淡紫色等。塊莖表面粗糙或光滑,其上密布須根。

        長山藥塊莖的前端約30 cm莖段,可以用作繁殖材料,稱為“山藥栽子”。將塊莖切塊(段)可以發(fā)生不定芽,用作繁殖材料,稱為“山藥段子”。長形山藥的塊莖有明顯的垂直向地生長習性,塊莖頂端具地上莖遺留的斑痕,其側有一個隱芽。塊莖下端有一群始終保持著分生能力的薄壁細胞,借以不斷增殖和膨大,塊莖停止生長后,先端逐漸變成圓鈍,色澤成淺褐色。

        ③葉 單葉,基部互生,至中部以上對生。葉三角狀卵形至廣卵形,基部戟狀心形,先端銳長尖,葉柄長。葉腋間發(fā)生側枝或形成氣生塊莖,稱“零余子”(花籽山藥不結零余子),可用作繁殖材料。

        ④花 花單生,雌雄異花異株,總狀花序穗狀,有2~4對?;ㄐ?白色或黃色,花期6—7月。

        ⑤果實和種子 果為蒴果,具3翅,翅半月形,栽培種極少結實。

        (2)山藥對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

        ①溫度 莖葉喜溫畏霜,生長最適溫度25~28℃;塊莖膨大適溫20~24℃,20℃以下生長緩慢。塊莖耐寒,能耐-15℃低溫,在土壤凍結的條件下也能露地安全越冬。土壤溫度達15℃開始發(fā)芽,發(fā)芽適溫為25℃。

        ②光照 山藥耐陰,但莖葉生長和塊莖膨大期仍需要較強的光照。

        ③水分 山藥耐旱不耐澇,應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滲水性強的土地栽培。發(fā)芽時土壤要有足夠的底墑,保證出苗。塊莖生長盛期不可缺水。

        ④土壤及營養(yǎng) 山藥對土壤適應性強,以砂壤土最好,形成的塊莖整齊、光滑、根痕小。黏土栽培須根多,根痕大,易發(fā)生扁頭、分杈。砂土質地過松,塊莖分杈,形狀不整。山藥喜有機肥,但必須施腐熟有機肥,避免塊莖與肥料直接接觸,影響塊莖正常生長;生長前期宜供給速效氮肥,以利莖葉生長;生長中后期除適當供給氮肥以保持莖葉不衰外,還需增施磷、鉀肥以利塊莖膨大。每生產1 000 kg山藥,需氮4.32 kg、磷1.07 kg、鉀5.38 kg。

        (3)山藥的生長發(fā)育周期

        ①發(fā)芽期 從萌發(fā)到出苗為發(fā)芽期,塊莖莖段作繁殖材料,約需35 d;如用塊莖切塊作繁殖材料,從不定芽開始形成、萌發(fā)到出苗則需要約50 d。在發(fā)芽過程中,頂芽向上抽生幼芽,芽基部向下發(fā)育為塊莖和形成吸收根。當塊莖長達1~3 cm時,幼芽便破土而出。

        ②甩條發(fā)棵期 從出苗到現蕾,并開始發(fā)生氣生塊莖為止,需60 d。芽條生長迅速, 10 d可達1m左右。此時芽基部的吸收根繼續(xù)向土層深處伸展,塊莖周圍不斷發(fā)生側根。此期以生長莖葉為主,塊莖生長量微小。

        ③塊莖膨大期 從現蕾到塊莖收獲為止,需60 d。此期莖葉及塊莖的生長最為旺盛,但生長中心是塊莖。塊莖干重85%以上在這一時期形成。

        ④休眠期 莖葉因霜凍而衰敗,塊莖進入休眠狀態(tài)。

        2)山藥類型和品種

        山藥按用途可分為食用山藥、藥用山藥、藥食兼用山藥;按外形分可分為長山藥、扁山藥和圓山藥。我國栽培的山藥有普通山藥和田薯兩個種。

        (1)普通山藥

        普通山藥又名家山藥,莖圓無棱翼,葉脈7~9條突出。按其塊莖形狀分為3種類型:

        ①扁塊種 塊莖扁形似腳掌,入土淺,適淺土層或黏重土壤栽培。主要分布在南方,如江西、湖南、四川、貴州的腳板薯,浙江瑞安紅薯。

        ②圓筒種 塊莖短圓柱形或不規(guī)則團塊狀,長約15 cm,斷面直徑10 cm。分布于南方,如浙江黃巖薯藥、臺灣圓薯。

        ③長柱種 塊莖長30~100 cm,直徑3~10 cm,主要分布在華北。塊莖入土深,適合深厚土層的砂壤土栽培。名貴品種有河南博愛、陜西華縣的淮山藥,河北武騭山藥,山東南亞濟寧米山藥、長毛山藥,江蘇的花籽山藥、毛山藥等。

        (2)田薯

        田薯又名大薯、柱薯,莖多角形而具棱翼,葉柄短,塊莖巨大,葉脈多為7條。主要分布于臺灣、廣東、廣西、福建、江西等地,北方極少。按塊莖形狀同樣也可分為3種類型:

        ①扁塊種 如廣東葵薯、福建銀杏薯、江西南城腳薯。

        ②圓筒種 如臺灣白圓薯,廣州早白薯、大白薯,廣西蒼梧大薯。

        ③長柱種 如臺灣長白薯、長赤薯,廣州黎洞薯,江西廣豐牛金薯、牛腿薯等。

        案例18.1 馬鈴薯生產

        生產情景

        某市郊區(qū)一戶菜農,有菜地667 m2,土層深厚,土壤疏松肥沃,有機質含量豐富,3~4年未種植過茄科作物,今年計劃生產春馬鈴薯。

        生產方案

        18.1.1 生產季節(jié)安排

        馬鈴薯多為露地栽培。其茬口安排的總原則是把結薯期放在最適宜的季節(jié),即土溫17~19℃、白天氣溫24~28℃和夜間氣溫16~18℃的時期。馬鈴薯在南方可作春秋兩季栽培,宜選用休眠期短的早中熟品種;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qū),以春薯栽培為主,秋季栽培主要繁殖種薯。春薯應以土溫穩(wěn)定在5~7℃時為播種適期,1月至2月播種,5月下旬至6月收獲。華南地區(qū)還可冬春秋三季栽培,一般用春薯作種。廣東可在9月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分3次播種。福建秋薯9月播種,12月收獲;冬薯10月播種,次年3月收獲;春薯12月播種,次年4月上旬收獲。

        18.1.2 生產準備

        1)種子準備

        春馬鈴薯栽培主要選用休眠期短的早中熟品種。適宜南方栽培的馬鈴薯優(yōu)良早中熟品種有豐收白、克新4號、鄭薯2號、白頭翁、早大白、萬農4號、中薯3號、克新1號、米拉(Mira)601、疫病不加(Epoka)、東農303、金冠等。

        用種量:因種薯、切塊大小及種植密度而異,一般100~150 kg。

        2)肥料準備

        準備充分腐熟的有機肥3 000~5 000 kg、過磷酸鈣25 kg、硫酸鉀15 kg或三元復合肥50 kg。

        3)農藥準備

        危害馬鈴薯的病蟲害主要有晚疫病、病毒病、青枯病、瘡痂病、環(huán)腐病、蚜蟲和二十八星瓢蟲。準備以下農藥:

        ①殺菌劑 生石灰、硫酸銅、40%乙磷鋁、25%瑞毒霉可濕性粉劑、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農用鏈霉素、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40%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劑、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植病靈水劑、20%的病毒A可濕性粉劑、NS-83增抗劑。

        ②殺蟲劑 50%辛硫磷乳油、90%敵百蟲可溶性粉劑、50%馬拉硫磷乳油、2.5%溴氰菊酯、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

        4)地膜準備

        可不準備;也可準備厚度0.015mm的聚乙烯高壓膜用于地膜覆蓋栽培。

        18.1.3 播 種

        1)種子處理

        (1)種薯消毒

        為了防止種薯帶病傳染,在播種前需進行消毒處理。瘡痂病、黑痣病及黑脛病可用0.5%福爾馬林溶液浸種20~30 min,浸后澇出悶6~8 h,即可起到殺菌作用;黑脛病也可用0.5%硫酸銅溶液浸種薯2 h殺菌。

        (2)暖種曬種

        播種前30~40 d開始暖種曬種。將種薯放在溫度約20℃條件下暖種,經15 d左右,頂芽有豆粒大小時,溫度降至12~15℃,并給予光照進行曬種,抑制種薯頂芽伸長,促進其他芽眼萌芽。暖種可在室內進行,也可在冷床、溫床、日光溫室內進行。

        (3)藥劑處理

        常用藥劑為赤霉素,濃度因品種、種薯休眠程度及切塊或整薯不同。切塊用1μl/L浸泡10min,而整薯用10~20μl/L浸泡10~20 min,撈出后播種。為了節(jié)約種薯,一般將種薯切成多塊播種。切塊時縱切成立體三角形,每塊重25 g左右,最少應有1個芽眼。切塊過程中遇到病薯要剔除,切到病薯要將切刀用70%酒精或3%來蘇爾液消毒。由于切塊播種易染病和缺苗,有時采用整薯播種,整薯營養(yǎng)多,生命力旺盛,有利于機械化播種,保證全苗。

        2)整地施肥

        南方春作馬鈴薯,前作為水稻或低坡丘陵地,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犁耕滅茬,翻土曬壟,初春進行耕耙。馬鈴薯是高產喜肥作物,需施足基肥?;实氖┯每山Y合春耕施入,但很多地方采用溝施。若使用速效化肥溝施或穴施,要避免直接與種薯接觸,以免影響發(fā)芽和出苗。

        馬鈴薯的種植方式有壟作、畦作和平作3種。壟作適用于生育期內雨量較多或是需要灌溉的地區(qū),如東北、華北地區(qū)、西南部分地區(qū);畦作主要在華南和西南地區(qū)采用,且多是高畦;平作多在氣溫較高但降雨又少、干旱而又缺乏灌溉的地區(qū)采用,如內蒙古、甘肅等地。

        3)播種

        馬鈴薯的播種密度因氣候土壤條件、栽培季節(jié)、品種、種薯大小等因素而異。為了增加通風透光、便于培土,通常增加行距,縮小株距,保證一定的穴數。一般早熟品種比中晚熟品種密一些,春薯行距50~70 cm,株距20~25 cm;秋薯行距35~45 cm,株距20~25 cm。施肥后播種,深度以10~15 cm為宜,播后覆土。播前土壤墑情不足時,應在播前澆水。高畦栽培于畦面開溝播種,覆土與畦面平。采用壟作,在平地開溝種植,最后培土起壟。

        為了提早上市,有些地方常采用地膜覆蓋栽培。播前先澆透水,再施肥播種,最后覆土蓋膜,出苗時破膜接苗,再用細土覆蓋好。注意幼苗不要與地膜接觸,避免高溫時燙傷幼苗。

        18.1.4 田間管理

        1)水肥管理

        馬鈴薯是需肥多、吸肥量大的作物。馬鈴薯的施肥應掌握重施基肥,前期多施氮肥,后期多施磷、鉀肥的原則。馬鈴薯幼苗期短,齊苗后應視土壤墑情及時澆水、中耕除草,培土。結合澆水追施提苗肥,每667m2施尿素15~20 kg。發(fā)棵期注意控制澆水,培土1~2次。到植株即將封行時進行一次大培土,培成高畦或高壟。注意不要覆蓋和損傷主莖的功能葉。若發(fā)棵期出現徒長現象,可用矮壯素進行葉面噴施。結薯期需水量最大,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2/3。土壤應保持濕潤,尤其是開花前后,防止土壤干旱。結薯前期每畝追施復合肥15~20 kg,同時用0.1%的磷酸二氫鉀進行根外追肥。

        在馬鈴薯生長期間,雨水多時注意排水。采收前10 d應停止?jié)菜?以免塊莖含水過多,不耐貯藏。

        2)病蟲防治

        危害馬鈴薯的病蟲害主要有病毒病、早疫病、晚疫病、青枯病、瘡痂病、環(huán)腐病、蚜蟲和二十八星瓢蟲等。

        ①病毒病 可通過選用無病種薯、使用脫毒種薯、用實生苗結的薯塊作種薯等進行防治。另外,病毒病主要通過蚜蟲傳播,可通過防治蚜蟲來防治病毒病;同時還可在發(fā)病期間使用20%的病毒A可濕性粉劑400~500倍液、5%植病靈水劑300倍液、NS-83增抗劑100倍液等進行防治。

        ②早疫病 主要危害葉片和塊莖,可通過選用無病種薯、施足有機肥、增施磷鉀肥、發(fā)病時使用1∶1∶200波爾多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進行防治。

        ③晚疫病 危害葉片和塊莖,可通過實行輪作、選用抗病品種、適時早播、使用40%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5%瑞毒霉800~1 000倍液或65%代森鋅500~6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④環(huán)腐病 危害葉、枝、莖及塊莖,可選用無病種薯或整薯播種。若用切塊播種時, 用0.1%~0.5%酸性升汞或5%來蘇兒消毒。生產上注意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排水,及時防治害蟲,拔除病株。

        ⑤青枯病 可通過選用抗病品種、實行水旱輪作、發(fā)病初期用農用鏈霉素100~150 mg/L或50%敵枯雙500~1 000倍液灌根或10~15 g硼酸對水50 L做根外噴灑進行防治。

        ⑥瘡痂病、黑痣病及黑脛病 可在播種前用0.5%福爾馬林溶液浸種20~30min,浸后澇出悶6~8 h,即可起到殺菌作用;黑脛病也可用0.5%硫酸銅溶液浸種薯2 h殺菌。

        ⑦蚜蟲 可使用50%馬拉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2 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 000~3 000倍液等進行防治。

        ⑧二十八星瓢蟲 可用50%辛硫磷100倍液拌種和處理土壤;也可用90%敵百蟲100~200倍液拌入炒香的菜籽餅、豆餅或棉籽餅任意一種制成毒餌,撒施田間毒殺。

        18.1.5 采 收

        早馬鈴薯可以根據市場行情隨時采收供應,而作為成熟薯供應市場則應等到塊莖充分膨大,到達生理成熟期,大部分莖葉由綠轉變黃,薯皮老化時采收。選擇晴天土壤較為干爽時采收,而作為次年春季種薯的則應提前10~15 d采收,減輕后期高溫的影響。采收過早,產量較低;采收過遲,如果遇上陰雨天,塊莖易腐爛,影響產量。收獲時避免損傷薯塊。

        案例18.2 生姜生產

        生產情景

        某市郊區(qū)一戶菜農,有菜地667 m2,土層深厚,土壤疏松,有機質含量豐富,3~4年未種植過姜科作物,今年計劃生產生姜。

        生產方案

        18.2.1 生產季節(jié)安排

        姜生育期長,生產中應盡量把根莖形成期安排在晝夜溫差大、氣候條件適宜的時段。亞熱帶地區(qū)生姜多為露地栽培,春季播種,秋冬初霜期收獲,終霜期過后土壤溫度穩(wěn)定在15℃以上時就可播種。長江流域一般于4月下旬至5月初種植,10月收獲。廣東、廣西無霜區(qū)1—4月隨時可以播種,7月至9月收獲嫩姜,10月至次年2月陸續(xù)收獲老姜。

        在適宜播種季節(jié)內適時早播,可延長生長季節(jié),提高產量;采用設施栽培也可適當提前播種或延遲收獲,如采用地膜覆蓋栽培時,可提前10 d左右播種。

        18.2.2 生產準備

        1)種子準備

        選擇姜塊肥大飽滿、皮色光亮、表皮不脫落、肉質新鮮、不腐爛變色、不干縮變軟、無病蟲害的健康姜塊作種。品種可選擇山東萊蕪大姜、廣東疏輪大肉姜、山東萊蕪片姜、廣東密輪細肉姜、浙江紅爪子姜、安徽銅陵白姜、湖北來鳳生姜、云南玉溪黃姜、貴州遵義大白姜、廣西玉林圓肉姜、福建紅牙姜及四川竹根姜等。

        種子用量:300~400 kg。

        2)肥料準備

        準備充分腐熟的有機肥2 500~3 000 kg、硫酸銨15 kg、硫酸鉀10 kg。

        3)農藥準備

        ①殺菌劑 生石灰、硫酸銅、78%姜瘟寧可濕性粉劑、40%福爾馬林、50%代森銨、40%疫霜靈、90%三乙膦酸鋁可溶性粉劑等。

        ②殺蟲劑 90%敵百蟲等。

        18.2.3 播 種

        1)種子處理

        (1)曬種

        播種前取出種姜,選擇背風向陽的地方,將種姜平排在平地上或草席上晾曬2~3 d,以提高溫度,促進萌發(fā)。傍晚收進室內,可加蓋稻草、麻袋等保溫,防止夜間受凍。

        (2)催芽

        催芽可在室內或溫床中進行。各地方法均不相同,可因地制宜。溫度應保持在20~30℃,過高時注意通風降溫,最低不要低于20℃。當芽長1 cm左右時即可播種。采用溫床催芽,7~10 d可出芽,其他催芽方法需要時間長一些。

        (3)藥劑處理

        播種前可采用1∶1∶100波爾多液浸種20min,或90%疫霜靈300倍液浸種30min進行種姜消毒,然后取出晾干備用。采用250~500μl/L的乙烯利浸泡15min,能促進生姜分枝,增加產量。

        2)整地施肥

        姜根系淺,要求土壤疏松。前茬作物收獲以后應進行冬耕凍垡,于第二年春季土壤解凍后播種,播種前細耙1~2次,使地面松細平整。結合耙地施入備好的肥料,也可在播種時溝施或穴施。

        南方多采用高畦栽培。一般畦寬連溝1~1.5 m,每畦種2~3行,有的地區(qū)采用寬畦,畦寬約3m,在畦面垂直開溝種植。

        3)播種

        在畦面開深約12 cm的播種溝,澆透底水?;什捎脺鲜┑?待水下滲后施肥,再覆蓋一層薄土后播種,也可先播種后施肥。一般按50 cm左右的行距開溝,株距15~25 cm。不同條件下播種密度不同,一般肥力及肥水條件較好的地塊稍稀,肥力及肥水條件較差的地塊稍密。播種時將種姜掰成50~80 g重量的種塊,每塊保留1個種芽,擺放于溝底,種芽向上,幼芽方向一致并與行向垂直,最后覆土10 cm左右。

        18.2.4 田間管理

        1)水肥管理

        姜耐肥,需要充足的營養(yǎng),除施足基肥外還需多次追肥。一般,在苗高15 cm左右時施一次提苗肥。施肥以氮素化肥為主,每667m2可施用硫酸銨或磷酸二銨10~15 kg。地上部分發(fā)生1~2個分枝時,施一次壯苗肥。每667m2施復合肥15 kg,追肥后進行培土。進入旺盛生長階段應重施肥,每667m2施復合肥25~30 kg。結合澆水施肥進行培土。收嫩姜時,培土較深;若收老姜或種姜,培土較淺。

        苗期需水量少,以小水勤澆為宜,保持土面半干半濕至濕潤狀態(tài)。澆水后結合除草進行淺中耕,雨后注意及時排水。進入旺盛生長期,需水量增大,應注意經常保持土壤濕潤,每隔幾天澆一次水。雨后應及時排水,防止田間積水,以免姜塊腐爛。

        2)遮陰

        姜不耐強光,必須進行遮陰才能使植株生長良好。北方多采用插草遮陰,一般播種后趁土壤濕潤松軟時,用谷草或玉米秸插成稀疏的花籬,為姜苗遮陰,通常高度為70~80 cm,立秋后天漸轉涼時拔除;南方通常采用搭架遮陰,在畦面搭1.2~1.7m高的棚架,上蓋作物秸稈,保持三分陽七分陰的狀態(tài)。白露過后,光照漸弱即可拆除。也可使用遮陽網進行遮陰;還可采用間作遮陰,如廣東姜芋間作,以芋葉遮陰降溫。

        3)病蟲防治

        生姜的主要病害是姜瘟病,也稱姜腐爛病。該病為細菌性病害,病源菌在土壤及種姜中越冬,可在土壤中存活兩年以上。田間通過施肥、灌溉及地下害蟲傳播。夏季高溫多雨時容易發(fā)生,一般連作、排水不良、肥力差的地塊發(fā)病嚴重。主要癥狀為根莖上呈黃褐色水浸狀病斑,以后逐漸擴大,組織軟化腐爛,流出帶有惡臭的污白色汁液,僅剩下空殼;地上部分表現為初期葉片萎蔫卷縮,而后葉色變黃進而成黃褐色,最后全株枯死。發(fā)病嚴重時減產50%以上,甚至絕收。防治方法有:

        ①選用抗病品種,選無病地塊留種姜,選留無病種姜。

        ②實行輪作,高畦深溝栽培,增施鉀肥,加強排水,及時拔除病株,病穴撒石灰能減輕病害。

        ③藥劑防治。播種前可采用1∶1∶100波爾多液浸種20min,或90%疫霜靈300倍液浸種30min,或用40%福爾馬林100倍液浸、悶種6 h進行姜種處理。齊苗期用78%姜瘟寧可濕性粉劑300倍液,或用90%三乙膦酸鋁可溶性粉劑300倍液灌根。每10~15 d灌一次,連續(xù)2~3次。發(fā)病初期,也可噴50%代森銨1 200倍液,或40%疫霜靈200倍液防治。每隔7~10 d噴一次,連噴2~3次。

        蟲害主要是姜螟蟲。幼蟲危害嫩莖,蛟食使其變成空,造成姜苗枯黃凋萎或斷枝。可用90%敵百蟲800~1 000倍液噴殺,連續(xù)處理2~3次。

        18.2.5 采 收

        生姜的采收分為收種姜、嫩姜、老姜3種。種姜發(fā)芽成株后既不干癟也不腐爛,仍可食用,一般和老姜一并在生長結束時采收,或提前至幼苗后期收獲,提前采收應注意不能損傷幼苗,影響生長。收嫩姜是在根莖旺盛生長期,趁姜塊鮮嫩時提早采收。嫩姜纖維少,組織嫩,辣味淡,適于加工成多種食品。嫩姜采收越早產量越低;老姜一般在霜降前后地上部開始枯黃,根莖充分膨大老熟時采收。采收時先刨松土壤,抓住莖葉整株拔起,抖落掉泥土,地上莖保留2 cm削去其余部分,直接入窖貯藏,也可以稍經晾曬,使表皮干燥后再貯藏。晾曬后儲藏可延長貯藏期,但品質稍差。冬季溫暖的地區(qū)可在葉枯黃時,近畦面割斷莖葉,地面覆蓋姜葉或稻草越冬,需要時隨時采收。老姜采收時,應盡量減少損傷。

        采收的老姜產量高,辛辣味重,耐儲藏,可制干姜或加工成調味品,也可作種姜使用。

        案例18.3 芋頭生產

        生產情景

        某市郊區(qū)一戶菜農,有菜地667 m2,土層深厚,有機質豐富土壤疏松透氣,3年以上未種植過天南星科作物,今年計劃生產芋頭。

        生產方案

        18.3.1 生產季節(jié)安排

        芋生長期長,生長過程需高溫,多為露地栽培。各地因緯度和海拔高度差別,栽培季節(jié)差別較大。播種時期宜10 cm土溫穩(wěn)定在8~10℃時,在不受凍的情況下適當早播。早播可使芋頭早發(fā)根,有利提高產量。長江流域自3月下旬至4月上旬,華南地區(qū)以12月至3月均可露地直播,山東沿海地區(qū)4月上旬播種,華北地區(qū)4月中下旬播種。早熟品種7—8月采收,晚的在霜前采收,生長期長達200 d以上。

        18.3.2 生產準備

        1)種子準備

        可選用的品種有四川宜賓串根芋、福建筒芋(長柄)、福建竹芋(短柄)、臺灣面芋、糯米芋、浙江奉化火芋、廣西荔浦芋、紅檳榔心,臺灣檳榔芋、宜昌白芋(屬綠柄品種群)、宜昌紅荷芋(屬紫柄品種群)、上海白梗芋、廣州白芽芋、福建青梗無娘芋(屬綠柄品種群)、廣東紅芽芋、福建紅梗無娘芋、臺灣播芋、瀏陽紅芋等(屬紫梗品種群)、長沙白荷芋(屬綠梗品種群)、長沙烏荷芋(屬紫柄品種群)、廣東九面芋、江西新余狗頭芋、浙江金華切芋(屬綠柄品種群)、福建長腳九頭芋、四川蓮花芋(屬紫柄品種群)等。

        選擇無病田塊中健壯株上母芋中部的子芋作種。種芋單個質量以50 g以上為宜,要求頂芽充實,球莖粗壯飽滿,形狀整齊。白頭、露青和長柄球莖不宜作種。白頭芋多數為孫芋,或在母芋上發(fā)生較遲的子芋,頂端無鱗片毛;露青是指頂芽已經長出葉片的芋;長柄則是著生母芋基部的子芋。這些芋組織柔嫩不充實,若用作種芋,秧苗不壯,影響產量。多頭芋因母芋、子芋、孫芋連作,難以分開,只有分切若干塊作種。也可采用母芋作種,利用整個母芋或母芋切塊(1/2母芋),洗凈、晾干、愈合后再種,母芋切塊需解決爛種問題??竽赣蠓敝诚禂档?部分子芋種用產量低,為了提高利用率,可將子芋假植1年培育成單個質量150~200 g的小母芋作種芋,可取得較好的產量。

        芋的用種量依品種、種芋大小和栽植密度而不同,一般每667m2為50~200 kg。

        2)肥料準備

        準備充分腐熟的有機肥2 500~3 000 kg、硫酸鉀15 kg、三元復合肥30 kg。

        3)農藥準備

        ①殺菌劑 生石灰、硫酸銅、90%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劑、72.2%普力克水劑、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72%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0%氧氯化銅懸浮劑等。

        ②殺蟲劑 2.5%功夫乳液、20%滅掃利乳油。

        18.3.3 播種移植

        1)種子處理

        (1)曬種

        播種前可將選好的種芋曬種2~3 d,促進發(fā)芽。將干枯的葉鞘剝除,便于更好的接觸土壤,吸收水分。摘除頂芽以外的側芽,防止播種后側芽萌發(fā)。種芋處理后要及時播種,否則會失水過多,導致出苗緩慢或影響發(fā)芽,最好在曬種后2~3 d內播完。

        (2)催芽育苗

        芋生長期長,催芽和育苗可以延長生長季節(jié),提高產量。通常在早春提前20~30 d利用冷床或溫床進行催芽或育苗。制作苗床時壓實底土,限制根系深入,便于移植成活。床土厚10~15 cm,將種芋密插于床土中,最后覆土蓋沒種芋。注意防寒保溫,保持20~25℃床溫和適宜的濕度,當種芋芽長4~5 cm,露地無霜凍時即可栽植。

        2)整地施肥

        生產芋頭應選擇有機質豐富、土層深厚、保水保肥的壤土或黏土。芋頭忌連作,需實行3年以上輪作。水芋選水田或低洼地,旱芋雖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培育適應旱地生長,但仍應盡量選擇潮濕地塊種植。

        芋頭根系分布較深,種植地塊應在直播或育苗栽植前深翻曬垡,特別是種植魁芋類應深耕30 cm以上,使土壤疏松透氣。芋的生長期長,需肥量大,可結合整地重施基肥,將準備好的肥料一次性施入。旱芋也可以溝施或穴施。

        3)播種移植

        芋頭較耐陰,應適當密植,但因品種和土壤肥力的不同而異。一般,魁芋類植株開展度大,生育期長,宜稀植,反之宜密植。一般,株行距為(60~80) cm×(20~40) cm,每667m2種植3 000~5 000株。為了便于培土,多采用寬行窄株距栽植法;有的采用大壟雙行栽植,小行距30 cm左右,大行距50 cm左右,株距30~35 cm,每畝栽苗4 500~5 000株。

        芋宜深栽,便于球莖生長,栽植深度可達17 cm左右。將種芋按規(guī)定的株距植于預先開好的溝內,頂芽向上,然后覆土。覆土深度以蓋沒頂芽或微露頂芽為度,不宜過厚,以利日曬增溫,促進出苗,過淺影響發(fā)根。種芋周圍土壤要細碎,不能有大泥塊,以防漏風或種芋外露引起腐爛。大小種芋應實行分級播種,以便于田間管理。水芋栽種前施肥,耙田,灌淺水3~5 cm,按一定株行距插入泥中即可。

        采用地膜覆蓋可增溫保濕,對芋的早熟豐產有較顯著的效果。

        18.3.4 田間管理

        1)水肥管理

        芋生長期長,需肥量大,除施足基肥外,還須多次追肥,促進植株生長和球莖發(fā)育。苗期生長慢,需肥不多。一般在幼苗具1~2片真葉時,或移栽成活以后追施施尿素10 kg,促苗生長;4~5片真葉時,生長已經旺盛,需肥量增加,施復合肥50 kg;當植株具有7~8片真葉時,地下球莖開始膨大,這時肥料應適當重施,以促使球莖膨大。一般每667 m2用尿素25~30 kg,加硫酸鉀20~25 kg,均勻撒施于種植溝內,施后結合培土平溝。具體追肥次數和用量應根據土壤和基肥施用情況,以及不同品種和不同地區(qū)條件而靈活掌握。如土壤不肥,基肥較少,品種中晚熟,地區(qū)無霜期長,均應適當增加追肥次數或追肥數量;反之,則適當減少。

        芋喜濕,忌干旱。前期氣溫較低,生長量小,保持土壤見干見濕,即見田土干燥發(fā)白時略澆小水,但要防止田間積水,以免影響根系生長。中、后期生長旺盛及球莖形成發(fā)育時需要充足水分,應及時澆灌,始終保持土壤濕潤,不能受旱。高溫期忌中午灌水,立秋后灌水減少,使田土逐漸干燥,以促進球莖成熟,并便于采收和貯運。多雨季節(jié),則要及時排水,防止積水受澇。

        水芋定植成活后將田水放干,以提高土溫,促進生長。培土時放干,結束后保持4~7 cm水深。7—8月間為了降低土溫,水位可加深到13~17 cm,并注意經常換水。處暑后天氣轉涼保持淺水或土壤濕潤,9月后排干田水,以便采收。

        2)培土除芽

        適時培土能抑制子芋、孫芋頂芽的萌發(fā)和生長,避免頂芽露出土面和抽生葉片,減少養(yǎng)分消耗,促進球莖膨大和發(fā)生大量不定根,增強吸收及抗旱能力。一般在6月地上部迅速生長,母芋迅速膨大,子、孫芋形成時開始培土??山Y合中耕、除草和追肥進行,一般2~3 次,每次培土四周均勻。第一次培土平溝,第二次培成小壟,第三次全田檢查,發(fā)現有子芋萌芽抽葉的,將其地上部去除,然后培土將子芋全部埋沒。有的在大暑期間一次性培土,厚17~20 cm,省時省力,效果較好,可減少多次培土造成的傷根影響。地膜覆蓋栽培的不必培土。

        側芽消耗養(yǎng)分,影響子芋生長,要及時摘除過多的側芽。多頭芋多為叢生,側芽發(fā)達,萌芽出土能增加同化面積,提高產量,因此不必除去側芽。

        3)病蟲防治

        芋頭主要病害有疫病、軟腐病等。

        ①疫病 主要侵染葉和球莖,植株感病后,葉面有不規(guī)則形輪紋斑,濕度大時斑上有白色粉狀物,重時葉柄腐爛倒稈、葉片全萎;地下球莖部分組織變褐乃至腐爛。底洼積水,過度密植,偏施氮肥發(fā)病重。防治方法有:選用抗病品種,在無病地塊留種;收獲后清除在地上的病株殘體,集中燒毀;實行水旱輪作,旱芋采用高畦栽培,注意清溝排漬;加強田間管理,合理施肥,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可用90%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劑400倍液, 或72.2%普力克水劑600~800倍液,或70%乙膦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

        ②軟腐病 病源通過種芋或其他寄主植物病殘體帶菌越冬,栽植后通過水從傷口侵入,其主要為害植株葉柄基部和球莖。葉柄基部感病,初生暗綠色水浸狀病斑,內部組織逐漸變褐腐爛,葉片變黃;球莖染病后逐漸腐爛。發(fā)病重時病部迅速軟化腐敗終致全株枯萎倒伏,并散發(fā)出惡臭。在高溫條件下容易發(fā)病。防治方法有:選用抗病品種,合理輪作;加強田間管理,施用腐熟有機肥,及時排水曬田;用1∶1∶100波爾多液噴灑,或用72%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 000倍液,或30%氧氯化銅懸浮劑600倍液噴灑。

        主要蟲害是斜紋夜蛾,主要危害葉片??捎?.5%功夫乳液5 000倍液,或20%滅掃利乳油3 0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 d噴一次,連用2~3次。

        18.3.5 采 收

        芋葉變黃衰敗是球莖成熟象征,此時采收淀粉含量高,品質好,產量高。為了調節(jié)市場供應,亦可提前或延后采收。長江流域早熟品種多在8月采收,晚熟種在10月采收;華南地區(qū)多在10—11月采收。采收前幾天在葉柄6~10 cm處割去地上部,傷口愈合后在晴天挖掘,可防止貯藏中腐爛。采收時注意避免造成機械損傷。收獲后去掉干枯的葉,不摘下子芋,晾曬1~2 d貯藏。冬季溫暖地區(qū),芋頭可在田間越冬。

        案例18.4 山藥生產

        生產情景

        某市郊區(qū)一戶菜農,有菜地667 m2,砂壤土,土壤肥沃,排水良好,3年以上未種植過薯蕷類作物,今年計劃生產山藥。

        生產方案

        18.4.1 生產季節(jié)安排

        山藥以露地栽培為主,春種秋收,生長期長達180 d以上。播種季節(jié)宜土溫穩(wěn)定在10℃種植,終霜后出土,適當早栽有利于提早發(fā)育,增加產量。華南地區(qū)3月栽植,四川3月下旬至4月上旬栽植,長江流域4月上中旬栽植,華北大部分地區(qū)4月中下旬栽植,遼南5月上旬栽植,霜降生長結束。山藥前期生長緩慢,間套作應用普遍,可套種早春瓜類、豆類、速生蔬菜、小麥等作物,秋季可套種甘薯、豆類作物。

        18.4.2 生產準備

        1)種子準備

        (1)零余子繁殖

        零余子繁殖也稱為珠芽繁殖。第一年秋,選用具本品種典型性狀的大型零余子沙藏過冬,翌年春天按1m畦種植2行,株距5~10 cm植于露地或苗床,當年長成20~30 cm的小山藥塊莖;第二年用全塊莖作種栽植,用以更新老栽子。零余子數量多,繁殖方法簡單,效果好。用零余子繁殖的種薯生活力較旺,可用來更換老山藥栽子,3~4年更新一次。

        (2)山藥栽子繁殖

        山藥栽子繁殖也稱為蘆頭繁殖。長柱種塊莖頂端有一隱芽,可切下20~30 cm長作繁殖材料,稱山藥栽子或山藥嘴子。用山藥栽子直播,出苗塊,但連續(xù)應用長勢衰退,影響產量。一般使用3~4年后應用零余子更新,提高種性。

        (3)山藥段子繁殖

        山藥塊莖易生不定芽,可以切塊繁殖。塊狀種只有塊莖頂端才能發(fā)芽,切塊時要采取縱切法,使每個切段均帶有頂部,切塊重約100 g。長柱種塊莖的任何部位都能發(fā)生不定芽,可任意切段繁殖,以近頂部長勢較旺??砂?~10 cm長切段,重為100~150 g。這樣切段養(yǎng)分含量多,植株生長旺盛,但用種量大,出苗較“山藥栽子”遲10 d左右。種薯切段后切口涂草木灰,在陰涼處放置2~3 d后栽植,或曬1~2 d后于25℃下催芽,經15~20 d發(fā)芽后播種。山藥段子繁殖容易退化,降低產量。

        2)肥料準備

        準備充分腐熟的有機肥2 000~3 000 kg、三元復合肥50~60 kg、尿素15~20 kg、過磷酸鈣25~30 kg、硫酸鉀15~20 kg。

        3)農藥準備

        ①殺菌劑 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58%瑞毒霉·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②殺蟲劑 90%敵百蟲、50%辛硫磷乳油。

        18.4.3 播種栽植

        1)整地施肥

        冬前深翻土地,一般按1m溝距,挖寬25~30 cm、深80~130 cm的深溝,進行凍土或曬土。第二年春解凍時,把翻出的土與準備好的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和復合肥混合均勻,再回填到溝內,質地松散的土壤,每填一層踩壓一次?;靥钔戤?做成寬50 cm的高畦。為減輕挖溝栽培的勞動強度,可采用打洞栽培技術。于秋末冬初施肥翻耙,冬季按行距70 cm放線,沿線挖5~8 cm深的淺溝,在溝內按25~30 cm株距打洞,洞深150 cm左右,洞徑6~8 cm,洞口要求光滑結實。有條件的地方可使用專用的開溝和打孔機。

        種植前要在大田周圍挖深溝,并與外溝相通。田長超過20 m的,還要加開腰溝,以保證多雨季節(jié)迅速排水。

        2)播種栽植

        挖溝栽培的,于畦面開寬10~15 cm、深約10 cm的溝,將山藥栽子或山藥段子按株距15~20 cm順壟向平放在溝內,覆土8~10 cm;打洞栽培的,先用寬20 cm地膜覆蓋在洞口(不必破膜,塊莖可自動鉆破),把山藥栽子順溝走向橫放在洞口上方,將芽對準洞口,以引導新生的塊莖垂直下伸。覆土起壟,壟寬40 cm,高20 cm。

        18.4.4 田間管理

        1)水肥管理

        山藥施肥要掌握重施基肥、磷鉀肥配合的原則。發(fā)棵前3~5 d,每667m2施尿素15~20 kg、過磷酸鈣25~30 kg、硫酸鉀15~20 kg。塊莖成長初期,每667m2施三元復合肥25~30 kg。以后根據植株長勢結合病蟲防治,葉面噴施0.5%尿素和0.25%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每10 d左右噴一次,連續(xù)2~3次,以防止植株早衰。

        播前澆足底水,生育前期即使稍旱一般也不澆水,以促使塊莖向下生長。如果過于干旱,可澆一次小水。塊莖迅速膨大期,保持土壤濕潤。山藥怕澇,雨季及時排澇。

        2)中耕除草

        生長前期遇雨土面板結,需及時中耕松土,勤中耕除草,直到莖蔓已上半架為止,以后拔除雜草。中耕時要注意避免損傷植株。

        3)搭架整枝

        山藥甩蔓后,應及時支架扶蔓。常采用人字架、三角架或四角架,架高以2~2.5 m為宜。增加架的高度可使葉片分布均勻,增加通風透光。支架要捕牢固,防止被大風吹倒。福建等地利用山坡地種植,可利用后坡順坡延伸,但要拉蔓墊草,防止莖節(jié)發(fā)生不定根,影響薯塊形成。一般1個種莖留1株健壯的蔓,多余的去除。多數不整枝,但除去基部2~3個側枝后能集中養(yǎng)分,增加塊莖產量。如不需要采收零余子,應盡早摘除,節(jié)約養(yǎng)分。

        4)病蟲防治

        山藥主要病害有炭疽病、褐斑病、銹病、根腐病等。炭疽病主要為害莖葉,6月中旬開始發(fā)生,直至收獲期,常造成莖枯,落葉。防治方法:及時清潔田園,燒毀病殘株,減少越冬菌源;發(fā)病初期噴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褐斑病也叫葉斑病,為害葉片,7月下旬開始發(fā)病。防治方法:清潔田園,處理殘株病葉;輪作;發(fā)病期可用58%瑞毒霉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銹病為害葉片, 6—8月發(fā)病,秋季嚴重,可用500倍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隔7 d噴一次,連續(xù)用藥3~4次。根腐病為細菌性病害,為害二年生以上成株,5月開始發(fā)病,7—8月最盛,可采用輪作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灑或灌根。

        山藥主要蟲害有山藥葉蜂、螻蛄、蠐螬等地下害蟲。可于害蟲發(fā)生初期用90%敵百蟲1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200~1 500倍液進行防治。

        18.4.5 采 收

        山藥在初霜后莖葉枯黃,塊莖膨大緩慢時采收。在南方冬季不很冷、土壤不凍結地區(qū),塊莖可留在土中,隨時采收供應。

        長柱種山藥入土深,收獲時費力,挖取時容易鏟斷塊莖。一般,收獲時先清除支架和莖蔓,從畦的一端開始,挖出深坑,人坐于坑沿,用鏟鏟斷側根和貼地層的根系,把整個塊莖取出。打洞栽培的采收時把地上部除凈,用鐵鍬把培土的壟挖去,露出山藥栽子,清除洞口上面的土,注意不要讓土掉進洞內,用手輕輕把山藥從洞內取出,然后把洞口封好,以備下年再用。挖掘時應盡量保持塊莖完整。收獲零余子,需提前1個月。

        項目小結

        薯芋類蔬菜生產項目介紹了馬鈴薯、生姜、芋頭、山藥的形態(tài)特征、生育周期、對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及栽培類型與品種;生產前播種期的確定、種子、肥料、農藥等的準備;生產中的整地施肥作畦、播種、栽植、田間管理及生產后的采收等相關的知識和生產技能。

        復習思考題

        1.馬鈴薯病蟲害有哪些?怎樣進行防治?

        2.簡述生姜田間管理措施。

        3.簡述芋頭栽培技術要點。

        4.山藥繁殖方式有哪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