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秋季大白菜的種植技術有哪些?
秋大白菜應根據大白菜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和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適當晚播,一般在“立秋”后播種,以躲過夏末秋初的高溫期。苗期一般在“立秋”到“白露”期間,蓮座期在“白露”到“秋分”期間,包心期在“秋分”到“立冬”期間。一般在11月初最低氣溫下降到0℃左右時收菜,在無嚴重霜凍氣候出現時,可采取擱菜促包心措施,適當推遲收菜日期。
(1)選擇合適的品種:根據近年大白菜的生產、消費情況,秋大白菜一般有早、中、晚熟品種,以中、晚熟品種為主。早熟品種搶占市場潮頭,經濟效益較高,但由于耐貯性等問題而不宜規(guī)模發(fā)展;中、晚熟品種產量較高,上市初始價位偏低,但較穩(wěn)定,并且隨著貯藏期的延長價位上浮。選擇品種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耐貯性,尤其中、晚熟品種的生產,耐貯性是品種選擇的重要指標之一,“一季(秋)收,兩季(冬、春)賣”,生產與消費間較長的時間距離要求品種必須具有良好的耐貯性,這是自然規(guī)律的要求。
品種的選擇除了考慮氣候、肥水條件外,還要根據人們的食用習慣和用途不同而選擇不同的品種。近幾年,由于高溫引起的軟腐病比較嚴重,種植時要注意選擇抗病品種。另外,大白菜忌重茬,同一地塊連續(xù)種植一個品種極易感染病害,可根據情況調換一下品種。秋大白菜栽培一般選用抗病、結球性好、耐貯藏、生育期85~110天的中晚熟品種,如北京新1~5號、山東4號、青雜5號、魯白1號、魯白3號、太原2號、天津青麻葉、豐抗85等品種。
(2)確定種植時間:大白菜屬半耐寒作物,適合溫和而涼爽的氣候,不耐高溫和寒冷。生長適溫為18~21℃,平均溫度高于25℃或低于10℃都會引起生長不良,5℃以下基本停止生長。大白菜各個生長階段對溫度的要求也有差異,苗期、蓮座期對溫度適應性強,而結球期對溫度要求較嚴格,一般12~20℃才能形成葉球。溫度不適,就會出現只長葉不包心的現象,喪失了商品價值。因此,生產上多依據品種的生育期、當地的氣候條件確定結球的最適月份,然后推算出大白菜的播期范圍。播種前,把生育期較長、株型較大、抗病性較強的品種安排在適期范圍內早播,生育期較短、株型較小、抗熱能力較差的品種安排在適期范圍內晚播。提前上市的應在8月上旬播種,冬貯的在“立秋”前后播種。生長期長的晚熟品種可以適當早播,生長期短的中熟品種可適當晚播。
(3)播前準備:
①選地。大白菜根系發(fā)達,生長期間對水、肥需求量大,并易感染病蟲害。因此,要選擇土層深厚、疏松、肥沃,附近有水源且排灌方便,前茬為瓜類、豆類作物的沙壤土栽培。播前一周左右將地翻耕,整平、作畦。
②翻耕。大白菜根系主要分布于淺土層,有很發(fā)達的平行側根和網狀分根,而深土層根系不發(fā)達。為了促進淺土層根系更加發(fā)達,盡可能增加深土層根系的分布,土壤應進行翻耕。凡準備種大白菜的地塊,最好在前一年秋茬作物收獲后及時進行深翻,并大量施用農家肥。利用冬季凍垡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并進行養(yǎng)分分解,以培養(yǎng)地力。至于春茬作物,則要看時間早晚靈活處理。如果春茬作物能較早收獲完畢,例如西葫蘆、大蒜、甘藍和小麥,在大白菜播前1個多月就已收獲完畢,則在收后立即耕翻一次,其深度為20厘米左右;如果春茬是番茄、茄子、黃瓜和架豆等作物,拉秧騰地較晚,此時切勿深耕,以免大雨后土壤蓄水過多,反而耽誤時機。極個別拉秧較晚的作物,因為時間緊張,也可直接起壟播種,這要靈活掌握。
③整地。大白菜播種前,平整土地很重要,如果地面高低不平,澆水不勻,植株就不能生長一致。高處澆不上水,苗期就會引起病毒病,同時也會因澆水不足而不發(fā)棵,造成結球不好;低處因為常有積水,苗子不生長或生長很慢,而且還會在結球期引起軟腐病和黑腐病的發(fā)生。因此,平整土地不可草率行事。
④施基肥。大白菜生長期長,生長量大,需要大量肥效長而且能加強土壤保肥力的農家肥料,北方有“畝產萬斤菜,畝施萬斤肥”之說。當然,如果肥料質量很好也可少施。在施用含氮肥料的同時,應注意施用磷、鉀肥料,一般每畝施過磷酸鈣25~30千克、草木灰100千克;或在耕地前每畝撒施優(yōu)質廄肥7 000千克,配施三元復合(混)肥60千克,隨整地翻入。也可在廄肥中按其重量比加入30%的雞糞或羊糞,每畝施5 000千克,再配以高濃度蔬菜(葉用菜型)專用肥50千克;或者按重量比加入30%雞糞、5%豆餅、1%尿素,混勻后堆積發(fā)酵,使之充分腐熟。基肥施入后,結合耕耙使基肥與土壤混合均勻。
⑤種子處理。防霜霉病,可用種子重量0.3%的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拌種。防黑斑病,用50℃溫水浸種25分鐘,冷卻晾干后播種,或用種子重量0.2%~0.3%的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拌種。
⑥確定合理的種植密度。大白菜的產量由單株重量和群體數量兩個因素決定。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大白菜的種植密度影響或決定著大白菜的最后產量。在綜合考慮土壤肥力、水分、光照等條件后,適當合理地加大種植密度可有效提高產量。也就是說,在單位面積上要種植足夠的株數,并且使單株長夠一定的重量,這樣才能奪得高產。稀植,單株重量雖然高,但總產量不高;過于密植,株數雖多,但單株重量輕,也影響產量和質量。因此,合理密植是大白菜增產的重要技術措施。具體到某一品種,可在咨詢有關人員或認真閱讀品種介紹的基礎上,按照該品種的株幅(植株開展度)來確定種植密度,一般以株幅的2/3來確定定苗的密度。比如某品種的株幅為90厘米,則可確定其定苗株距約為60厘米。此外,肥力較高的地塊,由于植株開展度大,成菜個體亦大,應適當稀植,反之則應加大密度。一般秋季大白菜早熟品種每畝2 500~4 000株,行距50厘米,株距33~50厘米;中晚熟品種每畝1 800~2 700株,行距60厘米,株距60厘米。
⑦適期晚播。一般來說,當日均溫度穩(wěn)定在24℃時即可播種秋季中、晚熟大白菜,即“立秋”后1周左右。從多年試驗及生產情況來看,病毒病、霜霉病、軟腐病的發(fā)生,除與茬口及環(huán)境等條件有關外,還與播期關系密切。
(4)播種育苗:大白菜種子顆粒細小,芽期的抗性亦低,因此,必須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足墑播種才能做到一播全苗。一般造墑采用灌水法,在整平地面的基礎上,灌水至最高水位,與壟面距離1厘米為宜,如此既能使水分充足,又使土壤沉實、壟面洇透,待壟面干燥至稍有發(fā)白跡象時即可播種。要隨時注意天氣預報,播種時盡量避開大雨天。
大白菜的種植方式有直播和育苗移栽兩種。若前茬作物收獲早,能及時整地作畦,則采用直播法。若前茬作物收獲晚,與大白菜適時播種產生矛盾,則采用育苗移栽。
①直播。秋季大白菜多采用直播,直播有條播和穴播兩種方式。條播是按預定的行距開深1厘米的淺溝,澆透水,待水滲入土后,將種子均勻撒在溝內,然后覆土。如果土質較軟或者天氣干旱,播后還要鎮(zhèn)壓。穴播是按照品種的不同(主要是球莖及株幅)確定株數后,按預定的行株距開長10~15厘米、深1~1.5厘米的淺穴,澆足水后每個小穴播10余粒種子,然后用細土平穴覆蓋,并略作鎮(zhèn)壓,使種子與土壤緊密接觸。播種時如果土壤干燥,最好在播種前澆足水,也可在播種后澆水。一般直筒形品種每畝定植3 500株左右,合抱型、疊抱型品種2 000~2 800株。一般條播每畝用種100~150克,穴播50~100克。
②育苗移栽。育苗移栽是大白菜栽培的另一種主要方式,采用這種方式可以更合理地安排茬口,延長大白菜前茬作物的收獲期,而又不耽誤大白菜生長。利用少量育苗地提前育苗,從而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時,集中育苗也便于苗期管理,合理安排勞動力,還可節(jié)約用種量。但是,育苗移栽比較費工,栽苗后又需要有緩苗期,這就耽誤了植株的生長,而且移栽時根部容易受傷,會導致苗期軟腐病的發(fā)生。
育苗首先要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土壤肥沃、通風良好,且前茬沒有種過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塊作育苗床,每畝需苗床25~35平方米。育苗地應及早深翻曬垡,使土壤充分日曬和風化。育苗地要做成平畦,寬1~1.5米,長10米。畦內撒入腐熟的優(yōu)質農家肥150千克、硫酸銨及過磷酸鈣各0.5千克、尿素0.5千克作基肥,然后將畦土翻刨兩遍,使土肥混勻,再平成慢跑水畦。為了降溫防雨,育苗畦上面最好搭遮陽棚,苗床做成后即可撒播育苗。育苗畦播種多采用撒播的方式,把種子均勻地撒在整平的畦面上,然后覆土1~2厘米,并刮平覆蓋的細土。播種后要做到三水齊苗。出苗后應立即間苗,以防徒長。當真葉長出時即可進行第一次間苗,苗距6~7厘米;第二次間苗在具有2~3片葉時進行,每6.7平方厘米留一株苗,以便移栽時切坨。因為育苗移栽有一個緩苗過程,所以育苗畦的播種時間應比直播早3~4天。
采用塑料杯或營養(yǎng)土塊育苗,幼苗生長健壯,移栽大田時成活率高。營養(yǎng)土塊育苗的具體操作方法是:先將苗床按8厘米見方、深10厘米切成營養(yǎng)土塊,播種期比直播提早3~5天。播種前需充分噴水,使土塊濕透,每個土塊播種5~6粒,每35平方米苗床用種子100~150克。播種后覆蓋松肥細土,出苗后分2~3次間苗,每個營養(yǎng)土塊留良苗一株。在幼苗管理過程中,根據具體情況澆水、追肥、防治病蟲,促使幼苗健壯生長。到幼苗有5~6片真葉時,應及時移栽到大田。移栽苗不宜過大,苗子過大不易成活。移栽時晴天下午或陰天最合適,先在苗床充分澆水,待床土不泥濘時按營養(yǎng)土塊起苗移栽,盡量使根部多帶土,以提高成活率。
根據移栽的早晚,可分為小苗移栽和大苗移栽兩種方式。小苗移栽,即在幼苗出土后不間苗,當具有2~3片真葉時,以3~4株為一叢進行移栽。移栽起苗時要挖土坨,然后按預定的株距移栽到生產田里,移栽深度應與原來的土坨高度相一致。移栽時由于菜苗小,天氣熱,應邊移栽邊澆水,以保證菜苗成活。移栽成活后,間去多余的苗,以后的管理方法和直播大白菜相同。大苗移栽是菜苗具有5~6片葉時進行單株移栽,移栽前一天,應先往育苗畦內澆足水。第二天挖苗時,每株菜苗要帶6.7平方厘米的土坨,以減少根部損傷。定植時先用鏟子按規(guī)定的株距挖穴,然后把菜苗栽在穴內,隨即覆土封穴。栽后應立即澆足水,隔一天再澆一次水,以利于緩苗。待土壤見干時即可中耕松土,菜苗恢復生長后的管理方法與直播大白菜相同。
(5)田間管理:
①間苗、補苗、適時定苗。為防止幼苗擁擠、徒長,直播田塊要及時間苗。從種子發(fā)芽至定苗,一般苗齡18天左右,期間應進行多次間苗,一般為2~3次,分別在拉十字、2~3片真葉、5~6片真葉時進行。第一次間苗要盡早進行,否則易出現“長脖子苗”,使間苗后的苗東倒西歪,難以正常生長??稍诔雒绾?~6天,根據苗的強弱程度留強去弱,注意留苗間距2~3厘米,盡量不相互擁擠。間隔5~6天后應及時進行第二次間苗,此時大白菜幼苗已有4片真葉,條播時苗距8厘米,穴播時每穴留3株左右,同樣應盡量拉大苗距。再過5~6天進行第三次間苗,該次間苗應根據大田幼苗的整體生長狀況留苗,間苗原則是去弱留強、長勢一致、長相相仿。按品種定植的株距,在其中間部位只留一株,使大田中的幼苗均勻分布,株數為需定植株數的2倍,最后定苗時,隔棵去棵即可。間苗定苗應在中午高溫時進行,由于條件不適,一些弱苗、病苗便顯出病態(tài),較易鑒別。
當幼苗生長到20~26天,達到團棵期時,按預定株距定苗。株距依品種、水肥條件而定,一般中型品種株距50厘米,大型品種株距60厘米,具體密度可根據品種、土壤肥力、播種期等因素來確定。早熟、株型小的品種株距要小,晚熟、株型大的品種株距要大;土壤肥力高的株距大些,肥力低的株距小些;播種期偏晚的地塊株距宜小一些。沙質土壤在定苗后要澆小水,以保護根部,并降低土溫。發(fā)現缺苗要及時補苗,且越早越好,補苗宜在傍晚進行,栽后及時澆水,取多余的苗補栽。間苗和定苗時,應選留生長健壯、具有本品種特征的幼苗。
②中耕、培土、除草。要結合間苗進行3次中耕,分別在第二次間苗后、定苗后和蓮座中期進行,按照“頭鋤淺、二鋤深、三鋤不傷根”的原則進行。一般做法是:趁間苗后或雨后地皮泛白時,采取淺鋤的方式,將土壤中發(fā)芽的雜草消滅于萌芽之中,并相應地疏松和干燥地表,使雜草無生存的可能。注意中耕應在大白菜封壟前進行,因為一旦封壟,其根系密布于壟面及行間,此時如再劃鋤,勢必鋤斷根系,傷口極易感染病菌,嚴重時病害肆虐。
高壟栽培還要遵循“深耪溝、淺耪背”的原則,結合中耕進行除草培土。大白菜幼苗至團棵期,適逢高溫高濕,雜草生長速度很快,極易造成草荒,輕則與大白菜爭奪營養(yǎng),重則與幼苗爭奪空間,并且雜草是病菌及害蟲適宜的滋生地,故應及時進行中耕除草。培土就是將鋤松的溝土培于壟側和壟面,以保護根系,并使溝路暢通,便于排灌。大白菜進入生長后期,可從行間看到其根系泛于地表,此時更不可以進行劃鋤之類的操作。發(fā)現雜草之類,及時拔除即可。
③水肥管理。在其他條件相同的前提下,肥料的施入數量及施入方法成為制約大白菜產量的主要因素。眾所周知,大白菜屬葉用菜,生長中需氮量最大,鉀次之,磷最少,對三大元素的吸收比例約為4∶1∶3。對營養(yǎng)吸收的基本規(guī)律是:蓮座期以前以氮為主,鉀次之,至結球期則以鉀為主,氮為輔。
施足基肥:“畝產萬斤菜,畝施萬斤肥”是農民朋友長期實踐的總結,現代社會條件下,由于有機肥的來源不同,很難把握統(tǒng)一的尺度。一般來說,我們可將其界定在普通的豬、牛廄肥品種上,但為提高有機肥中有效元素的含量,可在其中摻入30%左右的雞糞或羊糞作為補充,這樣可使肥力更持久一些。基肥一次性施入,隨整地翻入。由于大白菜根系特別發(fā)達,某些營養(yǎng)元素的相對固定并不影響大白菜的吸收利用。為提高大白菜的內在質量,可在定苗后追施一次自制的有機、無機混合肥料,混勻后進行條施,可有效提高大白菜的品質。
適時追肥:若基肥充足或定苗后補施一次有機肥,則追肥次數可確定為2次。第一次在蓮座期進行,由于該階段田間操作較方便,應盡量進行條施,以使肥料分布相對均勻一些。生產面積較大或勞動力不足時,可撒施后澆水,但應提高追施數量20%左右。第二次追肥應在結球前進行,由于大白菜封壟,無法進行條施,可隨水沖施,用量應為上次的2倍。
大白菜播種時已進入高溫多雨季節(jié),一般常見的現象是地表一直處于濕潤狀態(tài),難得干燥,這對于根系的生長極為有利。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一直濕潤的土壤使大白菜的淺層根系得到了足量甚至超量發(fā)展,其下扎量少,故抗性降低,偶遇強風、干熱等不利條件時,便明顯表現出不適,進而影響生長及產量。一般做法是,苗期干旱時多進行劃鋤,促根系下扎,提高植株的抗性,此即所謂的蹲苗;多雨條件時,安排好排水溝渠,不使田間積水。進入蓮座后期,大白菜需水量劇增,應保持地面濕潤,即“見濕不見干”。直至收獲前10~15天停止?jié)菜岳谫A藏。
(6)病蟲害防治:對于秋季大白菜的病蟲危害,應當堅持“預防為主,防治兼顧”的原則,以預防為主,采用農業(yè)防治與生物防治相結合的方法。若必須進行化學防治,不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以保證最終生產出安全優(yōu)質的無公害大白菜。
一是選用高抗品種,大白菜的高抗病性是近年來大白菜育種的主要方向之一,尤其山東地區(qū)各科研單位不斷推出的新品種,多具高抗病特性。二是實行合理的輪作,前茬作物最好是蔥蒜類作物,該類作物品種含有相當數量的辛辣素,具有一定的殺菌或抑菌作用;另可選擇瓜、豆類作物作為輪作前茬,番茄、馬鈴薯等作物亦可。但不可選擇十字花科作物作前茬,如小白菜、蘿卜、甘藍等,因為它們所發(fā)生的病蟲害與后茬大白菜形成交叉感染,為病蟲害的發(fā)生提供了合適的寄主,暴發(fā)病蟲害的可能性極高。三是施用適量化學藥物,具體藥物品種可根據病蟲種類等情況確定。
(7)收獲:結合天氣情況,在防止凍害的前提下盡可能延遲收獲,一般“小雪”前2~3天收獲。收獲后晾曬2~3天,以減少外部葉片的含水量,以利于入窖存放。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