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質是什么,對于任何關于人的理論無疑都是十分重要的問題,對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當然不會例外。應該指出,對人的本質概念本身的理解,大多數(shù)流派都是一致的,即指人之所以為人而與其他動物區(qū)別開來的最根本的東西,分歧在于人的本質具體指什么。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家們差不多都以贊同的語氣談到馬克思在《手稿》中對人的本質的理解,即勞動。例如馬爾庫塞說:“按這種觀點看來,勞動是特殊的人的‘本質肯定’:
在勞動中,真正人的存在得到了實現(xiàn)和‘證實’?!?sup>[4]弗洛姆引用了馬克思的話:“生命活動的性質包含著一個物種的全部特性、它的類的特性,而自由自覺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的特性。”[5]然后說:“馬克思所說的‘類的特性’是指人的本質;它就是一般的人,它是在通過人的生產活動的歷史過程中實現(xiàn)的?!?sup>[6]列斐伏爾在其著作中常常大量引證《手稿》,其中包含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規(guī)定,例如馬克思的話:“有意識的生命活動直接把人跟動物的生命活動區(qū)別開來。正是僅僅由于這個緣故,人是類的存在物。”
我國學者大都認為馬克思在《手稿》中把人的本質理解為勞動,而且贊同馬克思的觀點,這同上述哲學家的看法是一致的,但在進一步的論述中,分歧就出現(xiàn)了。我國有的學者認為作為人的本質的勞動固然有其抽象的一面,但并不存在某種理想的勞動狀態(tài),抽象的勞動就存在于各個時代各種勞動者的具體勞動之中,而馬克思在談到人的本質的異化,即勞動的異化時,則假定了這種理想的勞動狀態(tài),所以后來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對人的本質的理解加上了一句限制語,即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上述哲學家的理解則與此不同,而且作了自己的引申。
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大多忽視人的本質在其現(xiàn)實性上是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一論斷,總把人的本質設想成某種離開社會關系總和的理想的東西。例如馬爾庫塞特別強調馬克思所說的勞動的自覺性,進一步認為人的本質就是自由。他說:“人的普遍性——與動物的本質局限性不同——就是自由,因為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生產,而人‘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7]這顯然是馬爾庫塞的引申。弗洛姆則重復古老的說法,把食欲和性欲說成人的本質。他說馬克思把人的欲望區(qū)別為兩種,一種是不變的或固定的,如食欲和性欲,它們只能在不同的文化中所采取的形式上和方向上有所改變,另一種是相對的欲望,它們起源于一定的生產和交換的條件,前者是人的本性的組成部分,后者不是人的本性的組成部分。[8]其實,前者只是人的自然基礎,而不是人的本性或本質,因為它們盡管是普遍的必然的,但并不能把人和動物區(qū)別開來;后者倒可以說是人的本質的表現(xiàn),即由人類社會的生產水平(勞動能力)以及社會關系所決定的生活方式和婚姻方式。食欲和性欲是人和其他動物共具的本能,而不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的東西。而列斐伏爾則引申出意識的統(tǒng)一性是人的最根本的東西。“對每個個人來說,他的意識的統(tǒng)一性和他的意識里邊的統(tǒng)一性是他的實在性,其余的不過是命運、外在性、必然性而已?!笨傊?,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家們沒有從《手稿》前進一步,像馬克思那樣,從抽象的勞動前進到具體的社會的勞動,而是退回到古典的人道主義觀點,即退回到承認思維、意識、精神、主觀能動性、自由或食欲、性欲是人的本質的觀點,大家知道這些正是西方啟蒙時期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思想家們對人的本質的了解。
薩特關于人的本質的觀點值得予以特別研究。他把自由看成人的本質,但有其獨特理解,這種理解包含在他的著名論斷——“存在先于本質”之中。這一論斷包含著人的存在是先有的,而人的本質是逐漸形成的思想,他反對把人的本質看成是生而有之,凝固不變的,這一思想是正確的。但究竟什么是人的本質呢?根據(jù)他的著名論文——《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他所說的人的本質在每個人那里都是不同的,即每個人通過自己的行動而形成的那種人,或為英雄,或為懦夫;或為愛國者,或為叛徒;或為偉人,或為平民。這樣他就否定了人的本質的普遍性。但是,他又認為,每個人之所以成為他自己,都是由他自己造成的,即自己選擇的或自己創(chuàng)造的,而這是人人所共有的,所以,人的本質就是自由。這樣,他又承認了人的本質的普遍性,從而使自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界。不僅如此,他所說的這種自由,如果指的僅是一種愿望,當然是存在的;如果指的是他的一種主張,即主張人應該自己決定自己的道路,亦即自我設計、自我奮斗,只要加以一定條件的限制,這種做法也是可以肯定并鼓勵的;如果指的是事實,顯然是不存在的,而且將來也不會出現(xiàn)的,因為一個人走什么道路,成為怎樣一種人,除了主觀努力而外,客觀條件也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沒有一個人是百分之百地靠自己塑造出來的,而且每個人據(jù)以創(chuàng)造自己的原則也不可能是天生的,它們只能是社會環(huán)境和歷史傳統(tǒng)的產物。從存在與本質的相互關系來說,很難說哪一個在前,哪一個在后,因為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既不能有本質而無存在(現(xiàn)象),也不能有存在而無本質。本質表現(xiàn)為存在,本質有一個形成過程,存在同樣有一個形成過程。因此,存在先于本質的觀點盡管有其合理之處,不能全盤否定,整個說來是經不起推敲的。
西方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理解,概括起來看,并未擺脫古典人道主義的窠臼。不管他們怎樣說明人的本質,它終歸是某種抽象的理想的東西,只有這種東西的異化才是壞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