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的本質(zhì)是什么?
《科學決策辭典》的[決策本質(zhì)]條定義為:決策在本質(zhì)上是對客觀世界的一個認識過程,屬于認識的范疇。
這個定義過于寬泛,可以適用于認識客觀世界的許多事物。例如讀書學習、技術創(chuàng)作、改良品種、學藝、考古、測繪、氣象預報、參觀訪問、學術創(chuàng)新、專業(yè)會議等等,無一不是對客觀世界的一個認識過程。詞目的定義要揭示事物的特殊性,而不是事物的普遍性。如“肺炎”,可定義為“感染性肺實質(zhì)的炎癥”,卻不宜籠統(tǒng)地稱為“疾病的一種”。只有指明事物的特殊性,才能準確傳遞知識和信息,否則只能使人們茫茫然,不知其然或所以然。
該條把決策的實踐撇在一邊,只講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過程,不講對客觀世界的改造過程,有更大的片面性。其實,該詞典[決策過程]條倒是說得比較清楚:決策是一個過程,并非像人們習慣地理解為是‘拍板定案’?!诜桨笇嵤﹫?zhí)行的過程中還要進行兩種反饋,一是如果未按方案執(zhí)行,則應加強監(jiān)督控制,保證決策順利實現(xiàn);二是如果實踐證明決策錯了,則應重新確定目標,修訂方案,防止一錯到底。在[決策功能]中說:決策功能一般可作下述表述:目標—決策—行動—結果。即由目標出發(fā),作出決策,由決策指導行動,由行動產(chǎn)生結果。在[決策程序]條也說:從整個決策而言,可分為大過程和小過程,大過程決策包括決策實施后的完善階段。這些都說明該詞典[決策本質(zhì)]中所言一般地決策不應包括實踐的結論是錯誤的。
沒有實施和行動的決策,是紙上談兵。無論是赤壁之戰(zhàn)或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決策,如果在歷史上都未發(fā)生,它對人們改造世界有什么作用呢?就像嫦娥奔月一樣,不過是一種神話或傳說罷了。
那么決策的本質(zhì)究竟是什么呢?還是用《辭?!罚蹧Q策]條的定義:指人們在改造世界過程中尋求決定某種最優(yōu)化目標和行動方案。若按此說,則“決策”和“決策本質(zhì)”這兩個詞語的定義應該相同。其實[決策本質(zhì)]這樣的詞目是生造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