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學與私學教育的雙軌并行
官學與私學教育的雙軌并行
第三節(jié) 官學與私學教育的雙軌并行
兩漢的官學、私學并存共立的教制,加之推薦選舉賢良方正與相應的考試評估考察方法,促進了讀書人的積極性,加快了語文教育教學從內(nèi)容到形式、方法的改進與發(fā)展。
尤其是漢武帝實行“獨尊儒術(shù)”政策后,儒家學說獲得空前的重視而予以傳授學習。漢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設五經(jīng)博士,始有五經(jīng)之稱。隨之,又把《孝經(jīng)》也列入學習教材?!稘h書·武帝紀贊》:“孝武初立,罷黜百家,表章六經(jīng)?!睆拇?,《詩經(jīng)》《尚書》《論語》《易經(jīng)》《儀禮》加之《孝經(jīng)》是官學、私學講授傳習的教材。學習掌握六經(jīng)的多少與高低以及理解領會的廣博深淺是衡量儒生學問的標準,亦是推薦選舉的尺度。
一、官學語文教育
兩漢所設的官學,既有中央政府直接設置和管理的,也有地方政府設置和管理的。中央辦的學校有太學,有性質(zhì)特殊的“鴻都門學”與“官邸學”(即“四姓小侯學”)。地方政府設置的學校有“郡國學”以及“校”“庠”“序”等學校。這種學校設置體制,一直延續(xù)到魏晉南北朝。
1.太學的教與學
漢代太學的教授,都由博士擔任,他們是專職教師。中央政府對太學教授的選拔與任命,西漢采取征拜與舉薦的辦法,讓精通經(jīng)學、品德優(yōu)良、身體健康的名流或飽學之士擔任。東漢則采取保舉與考試結(jié)合的辦法讓賢達名士擔任。“儒林之官,四海淵源,宜皆明于古今,溫故知新,通達國體,故謂之博士?!保ā?9〕成帝傳)太學中博士傳授、講述、闡釋的就是五經(jīng)。因此稱太學的教師為五經(jīng)博士。五經(jīng)不僅是學生學習掌握的內(nèi)容,也是策士銓才的標準。因此,漢代經(jīng)學大師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玉杯》中稱先秦六經(jīng)為六學:“六學皆大,而各有所長:《詩》道志,故長于質(zhì);《禮》制節(jié),故長于文;《樂》詠德,故長于風;《書》勁功,故長于事;《易》本天地,故長于數(shù);《春秋》正是非,故長于治?!彪S后,《孝經(jīng)》《論語》也列入“經(jīng)”的行列,定為必讀經(jīng)典。東漢靈帝熹平四年(175年)蔡邕等建議正定經(jīng)本文字,于是由蔡邕用隸書寫成《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共七經(jīng),刻石碑46塊,立于太學。這是官定的儒家經(jīng)本。故天下學子欲出仕任官,參與國家事務,必在儒家經(jīng)典上狠下工夫。當時太學中的教與學,主要是師長講授學生聆聽,口耳相傳。因此,面授聆聽為“師法”,弟子再傳習學五經(jīng)讀本者為“家法”。西漢重“師法”之說。荀子早已提出師法,《荀子·儒效》中說:“故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薄叭藷o師法,則隆性矣;有師法,則隆積矣。而師法者,所得乎情,非所受乎性?!碑斎?,兩漢所謂“師法”,是荀子“師法”的繼承與發(fā)展。西漢重師法,東漢重“家法”?!皫煼ā敝貍魇?,明本源,即對五經(jīng)基本理論的學習掌握?!凹曳ā敝亓⒄f,爭派別,即對五經(jīng)內(nèi)容的創(chuàng)意與領會。
官邸學是皇帝專門為皇室及貴族子弟所設的學校。另外,東漢明帝永平九年(66年)為外戚四姓分侯之家子弟設立學校,也稱“四姓小侯學”。這種貴族學?;旧鲜切W、大學的連讀。因此“尚幼者,使置師保”,(〔29〕鄧太后紀)學校中既配設飽讀五經(jīng)的名流博士,給貴族子弟講授五經(jīng)與治國安邦大策,也設中等乃至“師保”一類的教師,照顧子弟們的飲食起居與語言文字的教授學習。
2.鴻都門學的教與學
這是開辦于東漢靈帝光和三年(180年)二月的一種特殊學校。這所學校因建在京都洛陽的鴻都門而得名。這所學校招收的學生,是士族看不起的沒有名望的豪強子弟。學習的內(nèi)容主要是辭賦、書法、繪畫等。也可稱之為一所藝術(shù)學校。這與漢代皇帝中一些鐘愛文學藝術(shù)的帝王的愛好有關。像大文學家蔡邕這樣的士族知識分子提出“書畫辭賦,才之小者,匡理國政,未有其能”(〔29〕蔡邕傳)的種種理由,并沒有使嗜好書、畫、辭賦的漢靈帝下令撤銷“鴻都門學”。該學校的建立并進行藝術(shù)教學,為唐代各種專門學校的創(chuàng)立開拓了道路。
3.漢代的郡國學校與三國魏晉南北朝的地方學校
兩漢的地方政府辦學校始于漢景帝蜀郡守文翁。漢景帝特別嘉獎文翁辦學校的成績,并且下令全國各郡都立學官。地方學校正式建立制度是平帝元始三年(3年),由于王莽的提倡才開始的??W制度一直延續(xù)下來。兩漢的地方學校,除了郡辦學校外,郡以下縣、道、邑、鄉(xiāng)也設學校。學校所授課程,既有教蒙童識字的語言文字的啟蒙內(nèi)容,也有五經(jīng)的基本內(nèi)容?!稘h書·平帝紀》載:“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校,學置經(jīng)師一人。鄉(xiāng)曰庠,聚曰序(聚,邑落名也,聚小于鄉(xiāng))。序、庠置《孝經(jīng)》師一人?!?/p>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朝代地方辦學校的情況是有差別的。較重視者居多,輕視散渙者也間而有之。如西晉時征西大將庾亮在武昌就選擇學官,建立校舍,興辦地方官學,令自家子弟及參佐大將子弟入校讀書。史載北朝比較重視地方官學。如北魏獻文帝元年(466年)九月,北朝已普遍設立了地方學校,規(guī)定郡置博士、助教各二人執(zhí)教。并嚴格規(guī)定博士與助教的學識水平與道德狀況必須是“博閱經(jīng)典,世履忠清堪為人師者,年限四十以上”。(〔38〕高允傳)從對教師選拔的標準看,可以看出教學也是以五經(jīng)為主的識字、明道、通經(jīng)的學習與養(yǎng)德。
二、私學語文教育
自秦至魏晉南北朝這段漫長的歷史中,私學不僅與官學并存共立,而且長盛不衰。班固的《東都賦》就講:“四海之內(nèi),學校如林,庠序盈門”。所說學校,包括私學在內(nèi)。雖是文學作品中的語言,但其原貌是有真實的基礎的。據(jù)史載在校學生人數(shù),遠遠超過春秋戰(zhàn)國時代。這一時期的私學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私學相比,既有某些相同相似的地方,也有著一些新的變革發(fā)展。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繼承發(fā)揚著先秦私學名儒大師聚徒講學的傳統(tǒng)
先秦春秋戰(zhàn)國時代,幾乎每位學派的領軍人物都是優(yōu)秀的教師,都親自登臺講授自己學派的理論、學說與對人生世界的認識心得和感悟體會,而且還總結(jié)著教育教學的經(jīng)驗與心得。自秦至魏晉南北朝,幾乎每一朝代,都有不少名儒大師聚徒講學,或傳五經(jīng)之真諦,或解社會之奧秘,或授治國之良策,或講修身之妙道。講學著述并重,總結(jié)躬行并進。諸如西漢鴻儒,史稱“漢代孔子”的董仲舒的主要著作是《春秋繁露》,全書今存82篇。他的中年和老年時期,都是從事講授傳學與著書立說工作?!稘h書·董仲舒?zhèn)鳌氛f:“下帷講論,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yè),或莫見其面?!边@是說,董仲舒的學生很多,他還采取由弟子教弟子的辦法。因此不少學生連董仲舒的面也沒見過。但是,他總是告誡自己和弟子們:“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齊時早晚,任多少,適疾徐;造而勿趨,稽而勿苦;省其所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勞而身大成此,之謂圣化,吾取之?!保ā?9〕1116)這不僅是教師以身作則的身教,也是教師要對所教學生適時、視其才性、從容引導、不急不緩的方法與技巧。他還提出學習的專注與強勉?!澳坎荒芏?,耳不能二聽,手不能二事,一手畫方,一手畫圓,莫能成?!薄笆略趶娒愣岩?。強勉學向,則聞見博而知益明,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為?!保ā?0〕94)
東漢的唯物主義哲學家、教育家王充也是一位出色的語文教學大師,他的著述頗豐,《論衡》為代表作。王充一生大半時間在鄉(xiāng)里著書教學。王充不僅是一位身體力行言行一致的優(yōu)秀教師,而且敢于把自己認為是錯誤的理論予以批判,哪怕這些理論來自鴻儒大師,諸如孔子、孟子、董仲舒等人。王充一生,在語文為主的教育教學中,成績是突出的。他在《論衡·效力》中首先提出了“人有知學,則有力矣?!钡闹摂?。此說比英國人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不僅早1000多年,而且內(nèi)涵要豐富得多。王充與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教育家一樣,不僅是勤勉刻苦著述頗豐的哲學家、思想家,而且進行教育教學的實踐與理性認識和經(jīng)驗的總結(jié),是出眾的教育家。他的唯物哲學思想的核心是世界上的萬物皆是物質(zhì)的,而且各自都有它們的生長發(fā)展規(guī)律?!疤斓睾蠚?,萬物自生”。(《自然篇》)“人有死生,物亦有始終”。(《論死篇》)因此,“人死不為鬼,無知,不能害人”。(《論死篇》)依據(jù)這樣的世界觀,王充提出教育教學的目的和作用是培養(yǎng)“能知大圣之事”,能“曉細民之情”的人才。在王充看來,根據(jù)人的潛質(zhì)與特點,可以把人培養(yǎng)成不同類型的人?!澳苷f一經(jīng)者為儒生;博覽古今者為通人;采掇傳書以上奏記者為文人;能精思著文聯(lián)結(jié)篇章者為鴻儒。故儒生過俗人,通人勝儒生,文人逾通人,鴻儒超文人。故夫鴻儒,所謂超而又超者也。”(《本性篇》)王充的這段論述,顯然受《荀子·儒效》中這段話的影響:“故有俗人者,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避髯诱J為,“法先王,統(tǒng)禮義,一制度,以淺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萬”,達到這種標準的才算是大儒。王充進一步發(fā)揮,提出與荀子“大儒”相似的“鴻儒”的概念,這不僅是名詞概念的變化,而且是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在王充看來,在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與條件下,通過老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使人成為真實而有才能的人,是可行的,也是現(xiàn)實的。除了這四種類型人才的思想品質(zhì)、道德水準外,王充的著眼點在語文的內(nèi)涵上。在語言與文字的辨識與應用,以及思維敏銳思想的深刻與廣博上。從對人的培養(yǎng)教育目的出發(fā),王充總結(jié)出一些好的教與學的方法。他強調(diào)學習與教學要動用人的視覺、聽覺,也還要配合手與身體各組織?!叭鐭o聞見,則無所狀”“不目見口問,不能盡知”。(《實知篇》)這是強調(diào)視覺、聽覺所發(fā)揮的作用。至于分析、研究、思考,乃至領悟、想象,則是更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這就是“故是非者,不德耳目,必開心意?!保ā侗≡崞罚┤糁皇怯浾b不思考,不領悟,“雖千篇以上,鸚鵡能言之類也?!保ā冻嫫罚┮虼耍醭?0多年的講學授徒,成績顯著。
像董仲舒、王充這樣的私學大教育家,還有東漢時的馬融、及弟子鄭玄等。他們既給選定的語文教材作注,給學生以準確的經(jīng)典讀本,同時在注中傳達他們的理論見解與思考所得,馬融的門徒4000多人,鄭玄的學生也不亞于他的老師。
2.私學中識字教學
從秦開始,至魏晉南北朝止,私學中的蒙童識字一直是師生人數(shù)最多,教學時間較多的活動。私學中的這類學校漢代稱之為學館、書館、書舍,南北朝也有稱學舍的。在這些學校從教的老師稱書師,所學課本稱“字書”。這些學校中的老師,雖然沒有聚徒講學、傳經(jīng)布道的經(jīng)學大師們那樣有名望,但他們也是飽讀詩書的儒生,且有著語文基礎教學的成熟經(jīng)驗與多種多樣的方法和技巧。這些蒙童識字課本的內(nèi)容,知識的容量遠遠超過語文基礎知識的范圍。如果沒有堅實的哲學、歷史、地理、民俗等知識與修養(yǎng),是無法勝任蒙學書師職責的。因為,蒙學課本大多出自鴻儒大師之手,字與詞以及句子,無不具有很高的理論概括與語言文字的修辭技巧,無不是匠心獨運,博采眾長,馭繁化簡,深入淺出,字啟思維,句發(fā)聯(lián)想的大作品。加之當代書家高手用通用字體抄寫,每本蒙學課本,極具裝幀書法之美。如秦時李斯所作《倉頡篇》、趙高所作《爰歷篇》、胡母敬所作《博學篇》。漢初就由私學書師把以上三篇合編而成《倉頡篇》,漢代也稱《篇章》,共3300字。漢時的蒙學語文教育,在東漢崔實的《四民月令》中有生動的記載:“四月,硯凍釋,命幼童入學,學書《篇章》。十一月,硯冰凍,命幼童讀《孝經(jīng)》《論語》《篇章》《小學》?!笨梢?,寫字、吟誦閱讀,是蒙童語文學習的重點,而語文的課本教材,則既有先秦傳統(tǒng)的《孝經(jīng)》《論語》,也有漢代新編的《篇章》《小學》。東漢王充《論衡·自紀篇》中,記敘了他自己在書館就讀學習的情況:
建武三年(27年)充生。為小兒,與儕倫邀戲,不好狎侮。儕倫好掩雀搏蟬、戲錢林熙,充獨不肯。誦(按:充父名)奇之,六歲教書……父未嘗笞,母未嘗非,閭里未嘗讓。八歲出于書館,書館小僮百人以上,皆以過失袒謫,或以書丑得鞭。充書日進,又無過失。手書既成,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經(jīng)明德就,謝師而專門,援筆而眾奇。
從這段記載中,不僅知道王充小時的聰明好學,而且也了解到漢時蒙學的規(guī)模和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書館小僮百人以上”,可見書館規(guī)模不小,辭師授《論語》《尚書》,可見先秦傳統(tǒng)經(jīng)典,仍是語文的教材。另外,在蒙學中使用的教材,還有漢武帝時司馬相如作的《凡將篇》;漢元帝時史游作的《急就篇》;漢成帝時李長作的《元尚篇》;漢平帝時揚雄作的《訓篡篇》,此課本還經(jīng)班固修改過;南北朝梁武帝時周興嗣作的《千字文》等。《急就篇》對后世的蒙學教材《史姓韻編》《名物蒙求》等都有較大的影響。流傳至今的《千字文》,更是與《百家姓》《三字經(jīng)》成為封建社會的王牌蒙學教材,久行不衰。
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的蒙學教育,中心是語文基礎教育教學。從現(xiàn)存的蒙學教材的內(nèi)容來看,除了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外,還進行著哲學、社會學、民俗學、歷史學與道德倫常的教育。因此,通過蒙學階段的學習,學生的語文基礎以及其他諸方面,都會有扎實的基本功。為學生進一步研讀、領會五經(jīng),掌握學會治國興邦之大計,乃至科研和做人,都是必須和必要的前提和條件。王充《論衡·自紀篇》所載:王充八歲求學于書館。經(jīng)過識字和習字后,接著學《論語》《尚書》,最后專習經(jīng)學。不光是王充,凡是取得學術(shù)成就的鴻儒大家,都有過私學蒙童的學習階段。另外,漢代還有“童子科”的選舉。這是一種培養(yǎng)和獎勵超常兒童的措施。最早實施者為漢初蕭何。蕭何草律曰:“太史詩童子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保ā?〕86)當時左雄就把智力超常且學習突出的謝廉、趙建章舉為童子郎。顯然,優(yōu)秀突出的少年,主要是語文基礎的扎實即“諷書九千字以上”,當然還須身體健康、思維敏捷、知識廣博并有才干者。雖然絕大多數(shù)人接受過語文為主的蒙學教育,然而并沒有進入仕途,也沒有成為大學問家,但是由于他們?nèi)藬?shù)不少,對漢字為主的傳統(tǒng)文化的普及與傳揚起了很大的作用。
3.女子參與語文的教與學活動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內(nèi),女子不斷地參與著語文為主的教育教學活動,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是開封建社會女子參與整個文化活動的先河。女子參與語文為主的教育教學活動,進而進行更廣泛的文化、政治活動,是與整個社會的開闊寬松的大環(huán)境有關。當然,就社會整體而言,絕大多數(shù)婦女仍然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quán)利。綜觀這800多年的歷史,女子參與語文為主的教育教學活動以及更為開闊的政治文化活動,有兩種形式:
①家學淵源
女子耳濡目染,遂成為學有所專的才女。這些女子的家庭,大凡幾代人都有較高的學識。他們或著書立說,或聚徒講學。而且家中總有藏書,室內(nèi)常有誦讀。這樣的環(huán)境氛圍,給女子讀書學習極大的便利與促進。加之父輩兄弟的鼓勵與教誨,便涌現(xiàn)出了不少才高識廣的女子。
班昭(約49年~120年),是我國第一位女史學家,且能詩善賦。她出生在一個家學淵源學風淳厚之家。她的祖姑,是漢代才華出眾的女詩人班婕妤。班婕妤的詩曾被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主編的《文選》收錄一篇。她的父親班彪,大哥班固,都是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她的二哥,是極有才學的班超,曾出使西域而立大功。班昭在這樣的家庭中,日日有書聲相伴,歲歲增知識學問。她與其兄班固,繼承父業(yè),完成史學巨著《漢書》。而且,還進行詩歌辭賦的創(chuàng)作以及頌、銘、誄、論的寫作,并為班固的《幽通賦》作注。她所寫的《東征賦》,曾被《昭明文選》收錄。同時,班昭還是中國第一位善引導、能講授的好老師。《漢書》問世之后,讀者多不通曉。東漢大儒馬融等人便拜在班昭門下,接受她的教授與輔導。馬融成一代儒學大師,并聚眾授徒,學生多達數(shù)千,這其中班昭的師傳之功是不容忽視的。班昭還幾次被漢和帝召進皇宮,給皇后和妃嬪們講課教學,其中主要的教學內(nèi)容是語文為主的儒家經(jīng)典,另有天文算術(shù)。由于她學問淵博傳授有方,被人稱為“大家”(gū姑)。班昭為了更多的女子能受到教育,動手編寫女子識字課本《女誡》七篇。該書載《后漢書·列女傳》。班昭死后,她曾教過的學生鄧太后就為她素服舉哀。
蔡琰(約生于178年,卒年不詳),字文姬,東漢陳留圉(音yǔ雨,河南杞縣)人。其父蔡邕,是我國第一個藏書千卷的藏書家,同時,也是一位才華出眾的文學家。蔡文姬從小受父親的影響,加之她聰慧有才辯,在父親的指導與教育下,她廣識漢字,能詩賦且通音律。由于父親被殺,加之丈夫病故,她在戰(zhàn)亂中流落到南匈奴(故城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與匈奴左賢王成親,生了兩個兒子。曹操統(tǒng)一北方后,用高價把蔡文姬贖回,改嫁給同郡人董祀?!端鍟そ?jīng)籍志》記載,蔡文姬有著錄一卷,載入《后漢書》本傳的有《悲憤詩》兩篇,一為五言體,一為楚辭體。這是她“感傷離亂,追懷悲憤”的真實寫照。其中五言體《悲憤詩》尤為著名,此詩長達540言,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篇女子創(chuàng)作的五言長篇敘事詩。詩人沈德潛評價:“激昂酸楚,讀去如驚蓬坐振,沙礫自飛,在東漢人中,力量最大?!保ā?1〕40)
衛(wèi)鑠即衛(wèi)夫人(272年~349年),東晉女書法家,優(yōu)秀的教育家,字茂漪,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她出生在一個書法世家。她的曾祖父衛(wèi)覬、祖父衛(wèi)瓘、叔父衛(wèi)恒都是大書法家。衛(wèi)鑠從小識字、習字,既聰慧又刻苦,加之有父輩教誨指導點撥,書法水平提高很快。據(jù)《書法要錄·傳授筆法人名》記載,衛(wèi)鑠的師承,除家學之外,還另有明師。衛(wèi)鑠師法三國時魏國著名書法家鐘繇(音yáo要)。楷體始于漢代,鐘繇寫楷書的法度已臻成熟,書界稱他是正(即楷)書之祖,衛(wèi)鑠苦學其法。鐘繇曾贊她的書法:“碎玉壺之冰,爛瑤臺之月,婉然芳樹,穆若清風。”(〔41〕60)書法藝術(shù)是中國獨創(chuàng)的一種極具審美價值且文化底蘊深厚的藝術(shù)。凡是書法大師,都是精通漢文字篆、隸、楷、行、草幾種字體形態(tài)特征的文字行家,而且常常書寫的都是名人詩詞曲賦名篇名句,或是自己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中的名句名聯(lián)。這樣,書法中就包含體現(xiàn)著語文的精髓。衛(wèi)鑠不僅是一個書法家,她還是一位好老師。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少年時,就師從衛(wèi)鑠學習書法。衛(wèi)鑠不僅教得認真耐心,而且善于觀察勇于發(fā)現(xiàn)。王羲之十二歲那年曾發(fā)現(xiàn)父親枕頭底下藏著一本《前代筆論》,便偷偷拿來細讀深研,書法水平大有進步。當衛(wèi)鑠發(fā)現(xiàn)了他的這一變化后,便從字里行間中判斷出他得到了理論的指導,預言他必成大器。這也許就是一個優(yōu)秀老師的不守舊、不拘師法的開闊胸襟。衛(wèi)鑠把自己書法的理性思考與經(jīng)驗總結(jié)寫成了《筆陣圖》一書,書中不僅詳細地闡述了執(zhí)筆、用筆的方法,總結(jié)出七種基本的筆畫寫法,而且提出了“多力豐筋”這一有創(chuàng)見的的書藝理論。她說:“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圣,無力無筋者病?!保ā?1〕62)這段話不僅是衛(wèi)鑠書法理論的呈現(xiàn),而且文字的簡練準確,形象生動,也是語文的好例文。
②士族集團的私學學習
士族集團的私學中,女子與兄弟們共學互促,學問才智大增,女詩人女才子間有所出。私學辦到家族集團聚居的鄉(xiāng)邑之中,甚至族長的豪門大宅中,既便于士族管理,又便于其子弟們讀書學習。這樣,給這些士族子弟中的女孩子創(chuàng)造了讀書學習的良機。
劉令嫻,南朝梁代文學家劉孝綽家族中的才女。令嫻同輩兄弟姊妹70余人,均在自家私學中接受教育。史載這70多人,個個知識厚實,人人能詩善文。其中劉孝綽的三個妹妹,也不亞于其兄弟子侄,三妹劉令嫻尤其突出?!睹聟R詩》中記有一則逸事:劉孝綽罷官之后閉門不出,在門上題詩:“閉門罷慶吊,高臥謝公卿?!眲⒘顙估m(xù)詩曰:“落花掃仍合,聚蘭摘復生。”從續(xù)聯(lián)可以看出她的才思與智慧。劉令嫻的丈夫徐悱,是仆射徐勉的兒子。劉令嫻與丈夫常有互贈答問的詩作,現(xiàn)存令嫻《答外》詩兩首,其中《春閨怨》寫得樸實自然,“落日更新妝;開簾對春樹?!卑亚信握煞蛟鐨w的深情表現(xiàn)得含蓄而真切。徐悱為晉安太守,死后葬還京師建業(yè)。劉令嫻與丈夫昔日情深義重,加之詩作答問,更是詩朋墨友。于是提筆撰文,字字深情,句句泣血。這篇《祭夫文》,載于《藝文類聚》。文中有贊丈夫才學的句子:“學比山成,辨同河瀉。明經(jīng)擢秀,光朝振野。”而抒發(fā)夫妻深情生離死別的句子,更是哀婉悲切:“雹碎春紅,霜凋夏綠。”“生死雖殊,情親猶一?!薄叭绠斢涝E,永痛無窮!百年幾何,泉穴方同?!蓖ㄓ^全篇,這是一篇悼文中的杰作。無怪其公爹徐勉看過此文后,為之斂手擱筆。劉令嫻的作品,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有《劉令嫻集》三卷。除《祭夫文》外,《玉臺新詠》收詩數(shù)首。其中《光宅寺》,受南朝民歌影響,語言樸實無華,而情感直率大膽。無怪乎清代學者王士禎在《池北偶談》中驚呼“詞意亦蕩”。詩曰:
長廊欣目送,廣殿悅逢迎。
何當曲房里,幽隱無人聲。(〔51〕566)
甄氏(182年~221年),魏文帝曹丕的皇后,中山無極(今河北省中部偏西)人。她死時才四十歲。甄氏的父親甄逸,曾為上蔡令。由于她愛讀書學習,便采取見縫插針的辦法,用哥哥的筆硯寫字作文。哥哥們對她讀書學習的極大興趣不理解,她便有理有節(jié)地告訴他們:“聞古者賢女,未有不學前世成敗,以為己誡。不知書,何由見之?”她的話打動了哥哥們,便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滿足她孜孜以求,讀書習文求學問,立志發(fā)愿得真諦的愿望。她的努力獲得了預想的成績。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天災人禍接連不斷,甄氏的家里囤積了大量的谷物,欲用糧食換回一些富戶拋售的金銀珠玉。甄氏只有十幾歲,便對母親建議:“今世亂而多買寶物,匹夫無罪,懷壁為罪。又左右皆饑之,不如以谷賑給親族鄰里,廣為恩惠也?!比也杉{她的意見,將余糧施舍給親族鄰里,以度災荒。甄氏先為袁紹次子袁熙的妻子。曹操打敗袁紹后,她被曹操的兒子曹丕看中,納為夫人。曹丕代漢而立后,甄氏被封為皇后。但以后又被曹丕迫令自殺。甄氏不僅有見識,而且文字功力不低。她寫有樂府體《塘上行》一首,收錄于《玉臺新詠》。詩情感真摯,語言自然生動。如詩中“邊地多悲風,樹木何修修”“念君去我時,獨愁??啾?,都十分感人。(〔51〕54)
左芬(?~300年)西晉女文學家,齊國臨淄(今屬山東淄博)人。據(jù)出土墓志,芬為棻,字蘭芝。她是大詩人左思的妹妹。左芬小時與哥哥一起學習讀書,一起習練漢字。兄妹倆不僅情誼深厚,而且學識才情均好。武帝聽說左芬有文才,納為嬪妃,后為貴嬪。左芬被選入宮后,左思曾作《悼離贈妹詩》兩首,左芬便寫《感離詩》作答。該詩寫得情真意切,尤其十分想念與哥哥一起讀書學習、寫詩作文時的歡愉悅情。存錄于《藝文類聚》的這首詩后四句是這樣寫的:“何日當奉面?娛目于書詩。何以訴辛苦?告情于文辭?!笔珍浻凇豆旁娫础分械乃难栽姟蹲哪驹姟?,也很有特色。沈德潛評曰:“學問語,無蒙腐氣?!弊蠓医翊孀髌?,詩、賦、贊、誄等70多篇。尤其是在她的本傳所記載的《離思賦》,訴說鎖于深宮大院的苦寂,別離骨肉的痛徹,思慕自由的迫切,都十分貼切自然。尤其是對兒時讀學詩文習練經(jīng)典的懷念與向往,更為感人。賦開頭便寫到:“生蓬戶之側(cè)陋兮,不閑習于文符。不見圖畫之妙像兮,不聞先哲之典謨?!薄伴L含哀而抱戚兮,仰蒼天而泣血!”(〔80〕晉書110)這是一個有知識、富文才的女詩人的吶喊與控訴!
謝道韞(約376年前后在世),東晉女文學家,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她是謝安的侄女,其父謝弈。她是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媳婦,丈夫王凝之。謝道韞從小與家族中的男孩子一起讀書學習,記憶力好,肯用功,對詩賦的理解力領悟力都很高,而且思維敏捷善于語言應對。叔父謝安常親自給她作點撥指導,對她學識的增加眼界的開闊起著促進激勵的作用。謝安問她:“《毛詩》何句最佳?”她答曰:“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敝x安夸她“雅人深致”。謝安常把兒女子侄召集在一起,討論學問,應對詩賦。這是一種很有啟發(fā)意義的教學方法。一次在寒食節(jié),謝安又一次把兒女子侄召集在大堂內(nèi)議文論詩,突然下起雪來,謝安抓住這一景觀,啟發(fā)孩子們:“白雪紛紛何所似?”謝安的一個侄子謝朗說:“撒鹽空中差可擬。”謝道韞卻說:“未若柳絮因風起?!敝x安極為贊賞這一句比喻貼切、想象豐富且詞語新穎的聯(lián)句。自此,世稱謝道韞為“詠絮才”。謝道韞不僅才思敏捷,想象新奇,而且出語不凡,思考縝密,視界高遠。據(jù)《隋書·藝文志》著錄,謝道韞原有集二卷,后散失。只有詩《登山》《擬嵇中散詠松》等收集于《藝文類聚》《古詩源》和《古詩紀》中。
韓蘭英(約460年前后在世),南朝齊代女文學家,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她幼時好學,博聞強記。宋孝帝時,因獻《中興賦》,受到皇帝賞識,被選入宮。宋明帝時,在宮中任職。齊代宋之后,韓蘭英擔任后宮司儀。齊武帝時任為女博士,專教六宮書學?!赌鲜贰ず箦鷤魃稀罚骸皨D人吳郡韓蘭英有文采……及武帝以為博士,教六宮書學?!表n蘭英從事后宮教學多年,語言生動,又善談笑且識見不凡,人們尊稱她為“韓公”。據(jù)傳,有一顏氏女被召入宮中就職,皇帝命韓蘭英為顏氏女作詩,她即席賦詩一首,詩曰:“絲竹憂在御,愁人獨向隅;棄置將已矣,誰憐微薄軀?”詩不僅對顏氏女寄予同情,也是自身的寫照。皇帝受了感動,放顏氏女出宮回家,與家人團聚。鐘嶸《詩品》講:“蘭英綺密,甚有名篇?!睋?jù)《隋書·藝文志》著錄,原有《后宮司儀韓蘭英集》四卷,可惜失傳。
4.教育教學理論的新建樹
①徐幹提出“美育”命題
徐幹是漢末魏初“建安七子”之一,曹丕的《典論·論文》中稱“徐幹時有齊氣”,(“齊”,王粲傳斐注均作“逸”)引自(〔42〕18)并在《與吳質(zhì)書》中贊其“著《中論》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于后?!毙鞄衷凇吨姓摗に嚰o》中提出:“美育群材,其猶人之于藝乎?既修其質(zhì),且加其文,文質(zhì)著然后體全?!毙鞄忠砸粋€教育家兼美學家的敏銳眼光,提出“美育”這一命題,并提出“藝”是人類實行“美育”的重要手段。徐幹所謂藝,是指包括詩歌、音樂、舞蹈、書法、繪畫等藝術(shù)種類在內(nèi)的各種技藝?!懊烙翰摹本褪且尅叭翰摹比雽W校,通過教學系統(tǒng)過程,“春入學舍,采合《萬》舞,秋班學,合聲諷誦,講習不解于時?!保ā?2〕《中論·藝紀》)充分習學藝術(shù),才能使“群材”“非仁不立,非義不行,非藝不治,非容不莊,四者無愆,而圣賢之器就矣。”在徐幹看來,美育是人類自身發(fā)展的必經(jīng)之途?!笆ト艘蛑且栽焖嚕蛩囈粤⑹?,二者近在乎身,而遠在乎物。藝者所以旌智飾能,統(tǒng)事御群也?!保ā?2〕《中論·藝紀》)而且,藝的美育作用,不僅修身養(yǎng)性、滋養(yǎng)心靈,尋啟智力,增加才能,而且還能融合人與人的關系,促進工作效率,且有益于對物的評價與創(chuàng)造,而這種評價與創(chuàng)造,都是合乎藝與智,即合乎美的規(guī)范和要求的。徐干的“美育”命題及其理論闡述,是對我國古代乃至世界古代教育理論與美學理論的杰出貢獻。
②家教的理念
關于家教的理念,中國先秦就已有萌芽。如春秋時期魯國貴族季悼的兒子公父穆伯的妻子,名叫敬姜。她對自己的子女和親屬很嚴格,留下了一些家訓,對后世頗有影響和教益。提出:“士朝受業(yè),晝而講貫,夕而習復,夜而計過無憾,而后即安。”(〔108〕4)另外,她反對好逸惡勞,以此教育自己的兒子。她認為“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保ㄍ希?/p>
另外,孟子之母的家訓,也很有特征。一是語言的教誨,她對孟子說:“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智”。二是實際行動,進行教育并為兒子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這就是有名的“斷織”與“三遷”。(〔108〕9)
到了秦漢六朝時期,宗教的理念有了新的發(fā)展。這其中有曹操《諸二令》中對兒女的嚴格要求,而非任人唯親。“而雖小時見愛,而長大能善,必用之?!坏凰匠祭簦瑑鹤右嗖挥兴??!保ā?08〕9)也有諸葛亮的《誡子書》中的“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边@樣要求子女從小樹立遠大志向,內(nèi)心寧靜才能成就學問的家訓,現(xiàn)在仍有啟示意義。
家教理論較有系統(tǒng)者,當推六朝時的顏之推(531年~591年)。他是北齊文學家,著《家訓》20篇。他在家訓中不僅提出子弟們?nèi)绾瘟⑸硖幨溃{(diào)整家庭內(nèi)部關系的具體要求,而且提出了兒童早期教育的看法。他認為,“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潛移暗化,自然似之”,即兒童在年少思想感情尚未穩(wěn)定時候,進行適時的教育,可以使之潛移默化,自然地仿效成人,會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等孩子長大了,壞習慣形成,教育就難收到成效,“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子成長,經(jīng)成敗性”。(《教子篇》)因此,教育子女,“教婦初來,教兒嬰孩”這樣的俗諺,是極有道理的。“人生幼小,精神專利,成長以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勉學》)顏之推不僅提出兒童的教育,而且認為人的教育應該是終生的。“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保ā睹銓W篇》)但是,人一生的教育與學習,必須根據(jù)不同年齡所固有的特征,抓住時機,恰當誘導,教育才有實效。否則,也只是盲人騎瞎馬。“及至冠婚,體性稍定,因此天機,倍須訓誘,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yè)”。另外,他還重視教學的宏觀功能與作用,“夫?qū)W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化也;修身利行,秋實也?!保ā?08〕《勉學篇》)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