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有效的管理要訣
“為政以德”:行之有效的管理要訣 ——《論語》中的管理智慧之二(13)
《論語》第二篇以“為政以德”開篇,突現(xiàn)“德”在管理中的內(nèi)在價值,耐人尋味。
一、民眾拱之有恥且格——“為政以德”的預期效果
為政以德,民眾拱之。孔子認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保ā稙檎罚檎呷绻麑嵭腥收轮?,就會像北斗受到眾星拱衛(wèi)那樣受到民眾的擁戴。據(jù)《顏淵》篇記載,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如果誅殺惡人以使人向善如何?孔子回答:為政無須殺戮,當政者為善,百姓就會從善如流。君子之德像風,人小之德像草,風從草上吹過,草必然隨風而倒。
德禮之教,有恥且格。孔子認為,“德禮之教”有“政刑之治”所無法取代的作用:“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即是說,對庶民若不進行政治教化,只告知遵從命令,不遵從便予以懲罰,那只能使民畏罪,聽任奴役和愚弄而無廉恥之心;倘若用道德教導庶民做人的道理,再用禮制加以規(guī)范,自然會使之產(chǎn)生廉恥之心,進而合于中道。從“民免而無恥”到“有恥且格”,意味著民眾從“不敢”違禮犯上,到不愿違禮犯上,已變強制性的約束為內(nèi)在的自覺。
名正言順,民知所措。齊景公問如何治國,孔子認為,要治理好國家,必須依禮確立良好的人倫關(guān)系,君臣父子各安其位?;诖?,孔子特別強調(diào),只要名正言順,加上禮樂教化和適度的刑罰,百姓就知道該怎樣不該怎樣,否則“民無所錯手足”(《子路》)。
二、“率以正”——“為政以德”的關(guān)鍵
率以正。在“為政以德”問題上,孔子曾就“政”字作出解釋:“政者正也。子帥(率)以正,孰敢不正。”(《顏淵》)即把政歸結(jié)為一個“正”字,認為在“正己”與“正人”之間,關(guān)鍵是在位者首先正己,即所謂“率以正”?;诖?,孔子反復強調(diào),“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當季康子患盜而問于孔子,孔子確信:“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保ā额仠Y》)為政者自身不想盜竊,即使給予獎賞,百姓也不會行竊。
先之勞之??鬃右运礊槔f明君主嚴于律己的重要性,“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衛(wèi)靈公》)。舜自身恭敬端正是其實現(xiàn)太平世道的關(guān)鍵??鬃釉诨卮鹱勇穯柸绾螢檎r認為,應“先之勞之”而“無倦”(《子路》),強調(diào)做在百姓之前而不要懈怠,也使百姓勤勞。
上好禮則民易使??鬃又鲝埳普摺澳芤远Y讓為國”,認為“上好禮,則民易使也”(《憲問》)。如果在位者崇尚禮儀,能以禮讓治國,那么,百姓很容易服從。相反,若“居上不寬,為禮不敬”(《里仁》),則很難讓百姓信服??鬃哟_信:在上位者如果好禮,百姓就不敢不敬,加上“好義”“好信”,那么“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子路》)。
三、合乎仁義之道——為政之要
民之于仁甚于水火??鬃诱J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保ā缎l(wèi)靈公》)仁德對于百姓而言,比水火還重要。百姓若無水火,只不過害人之身;若對百姓不仁,必然失去民心。為政貴有“仁”德?!盁o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無論是在一餐之間,或在倉促之間,或在顛沛流離之際,都不可沒有仁德?!捌堉居谌室?,無惡也”(《里仁》),只要有志于仁道的實施,就不會有惡行了。
行恭、寬、信、敏、惠于天下??鬃哟_信,無論在什么地方,能按恭、寬、信、敏、惠五項準則行事,就合乎仁道,因為“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陽貨》)。為政者恭敬有禮,就不會招致侮辱;寬容厚道,就會贏得民眾擁護;誠實守信,就會得到別人的信任;勤敏做事,就會獲得成功;慈善惠人,就會讓人們服從。
尊五美,屏四惡。據(jù)《堯曰》篇記載,孔子在回答子張問如何為政時要求從政者具有如下五種美德:“惠而不費”,惠澤民眾但不耗費過多資源,只要對百姓有利就值得付出;“勞而不怨”,在可能和容許的情況下使用民力,而不招致百姓怨恨;“欲而不貪”,以推行仁政并實現(xiàn)仁政為滿足,不必貪圖私利;“泰而不驕”,待人行事,恭敬寬厚以待,而無傲氣;“威而不猛”,令人望之儼然并生敬畏之心,而無兇狠之感。孔子同時主張摒棄虐、暴、賊、有司“四惡”,即:“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北苊馐孪炔患咏袒?,犯了過錯就嚴厲懲罰;事先不告誡督促,卻要求立即取得成效;政令發(fā)布時不重視不著急,到期又刻不容緩;應當給予的,卻如吝嗇的庫吏那樣舍不得付出。
見得思義,以道得之??鬃又鲝垼骸盁o見小利”“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即要求為政者不貪圖眼前利益,貪圖小利反而會因小失大??鬃诱J為:“放于利而行,多怨?!保ā独锶省罚┮钥v心逐利的方式行事,就會招致很多怨恨。在孔子看來,“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述而》)?!案慌c貴”,盡管是人之所欲,但必須以其道得之;貧與賤,即使是人之所惡,也必須以其道去之。
四、對校長治校理政的啟示
為政以德,基于道德教化,是中華民族固有的治國理政理念,也同樣適用于當代教育管理?;凇盀檎缘隆崩砟?,作為現(xiàn)代校長,唯有嚴于律己,為人師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才有可能提升自身的“人氣”和影響力,增強執(zhí)政的凝聚力,以人格力量達到管理和教化的目的。
“禮讓”是一種美德,也是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良策,管理者自身“好禮”,恭敬寬容,以贏得民眾的尊敬;見得思義是君子所為,管理者自身“好義”,才有可能贏得民眾的信服;民無信不立,人而無信則不知其可也,管理者自身“好信”,取信于民,才有可能贏得民眾的真情;惠則足以使人,管理者應顧及和維護群眾的實際利益,適當滿足其需要,避免“出納之吝”;要用人之長,合理分工,“擇可勞而勞之”,增強事業(yè)的成就感,同時可減少怨恨;要對員工加強引導,明確要求,適時督促,把握工作節(jié)奏,確保取得實效。
經(jīng)驗表明,學校管理者若其身不正,孤傲無禮,言而無信,縱心逐利,無視道義,不顧民眾利益,甚至損人利己,或瞎指揮,亂折騰,必然招致民眾怨恨,或不知所從,帶來苦惱和被動,甚至給團隊帶來重大損失。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