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凱人的體育娛樂
第六節(jié) 民間體育
高山族的傳統(tǒng)體育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主要反映原始漁獵農(nóng)耕的社會生活,多數(shù)體現(xiàn)為競勇斗力,以粗獷奔放見長。
一、刺球
刺球是高山族中的排灣、魯凱人的男子傳統(tǒng)體育游戲,最早起源于獵頭習俗,歷史悠久,反映了高山族求神保佑族人平安興旺、五谷豐收的美好愿望,同時體現(xiàn)了高山族崇尚武勇、粗獷豪放的個性。排灣人在五年祭里舉行刺藤球儀式,魯凱人的刺藤球比賽在豐年祭正祭結(jié)束后,緊跟在女子蕩秋千之后舉行。魯凱人和排灣人所用的藤球及比賽方式基本相同,均以奮力戳中者為勝。
魯凱人舉行刺球比賽,原本是為增強青年男子的體力與競技能力,也是為預(yù)卜將來誰出草時能獵取到人頭的一種占卜儀式,故藤球帶有“首級”的原始象征意義。日據(jù)時期,高山族獵首風俗被廢止,魯凱人刺球比賽原先用于占卜將來何人能獵取首級的意義開始淡化并最終消失,使得藤球的象征意義也隨之消失,刺什么東西已變得不怎么重要。此后,魯凱人索性把菠蘿拿來充當球,把它拋到空中后,讓青年們用竹竿競相戳接,于是刺球比賽慢慢演變成純粹的娛樂節(jié)目。到現(xiàn)代,傳統(tǒng)的藤球更是難得一見,反以菠蘿球最為常見。由于戳刺菠蘿表演起來妙趣橫生,很有喜劇效果,因而在觀光業(yè)中演變?yōu)橐环N表演性質(zhì)的大眾娛樂活動。
排灣人在舉行五年祭的當年春天,青年們就進山選好竹子,作上記號,到秋天在祭司的帶領(lǐng)下再進山砍伐,作為刺球的工具。祭祀用的長槍由大小兩根或大中小三根竹子接合而成,末端削尖鋒利如劍,有些長達四五十尺。最長的長槍由頭目來用,祭司一般由大頭目的弟弟擔任,祭司用的長槍比較短,上面纏著紅布和鈴。球用相思樹皮或葛藤纏成,直徑大約五寸,系上一條長長的藤繩。藤球制成后,祭司還給它起名,有的用傳統(tǒng)的作物,如粟、芋等,有的用捕獲的野獸,如鹿、熊等,有的用家畜,有的用敵人或英雄的名字來命名。祭司將藤球高高拋上天空,每拋一次,喊一個象征吉祥的名字,青年們持竿競相刺向拋落下來的藤球。刺中者表示承受從天而降的各種福氣,即被視為英雄,頭目上前敬酒,觀眾縱情歡呼,刺中者退出賽場,沒有刺中的人繼續(xù)刺球,直到人人刺中目標,獲得祖先及神明的庇佑,比賽方告結(jié)束。女祭司把刺球的長槍稱為“梯子”,認為福氣會從天上沿著長槍降下來。祭祀結(jié)束后,中午禁食大米飯,只吃混有長豆的小米粥,以緬懷祖先開創(chuàng)基業(yè)和刻苦耐勞的精神。午后,待大頭目下令后,村民就可以把竹竿砍成兩截,各自帶回家祭拜,然后就可以扛著前半截竹竿在村中游行,刺中吉球的人,還可以得到家家戶戶的禮贊與饋贈,因為大家都想沾沾他的吉利。當天晚上還舉行歌舞晚會,大家邊舞邊唱,邊喝酒邊談笑,直到深夜為止。
刺球
現(xiàn)在,有的地方的排灣人、魯凱人,也允許婦女參加這項體育娛樂活動。她們赤著腳,在廣場上一邊刺球,一邊還唱著民謠,表現(xiàn)出一種輕松活潑的姿態(tài)和新穎熟練的技巧,娛樂性更強。
二、長跑
長跑在清代文獻中被稱為“斗走”,對平埔人來講,具有標示成年、擇偶、展示勇武、判定是非曲直等意義,所以男子從小就練習。明末陳第已發(fā)現(xiàn)平埔人“無事晝夜習走”:“夜冷月明,展足斗捷,腳掌倒彎去地尺許,撲及其臀,如凌空遐舉。習之既嫻,故逐走射飛,疾于奔馬?!倍纷叩膭倮呖梢赃x擇最好的配偶,《云林采訪冊》記載:“別將社中未嫁番女若干人同至壇所,擇番男,如數(shù)起步齊奔周圍一遍,五六里,先至壇所,則擇番女之尤者以配,爭便捷也。后至者論次擇配?!?/p>
阿美人男子在青年升入成年組之前,必須接受長跑的考驗。奔跑的路程約為5~6公里,分三段跑完。第一段路程多設(shè)在平地,第二段路程選在山丘,最后一段路程以海灘為終點。參賽青年赤裸上身,下身僅穿一條白色丁字褲,頭上戴著姜葉編成的葉環(huán)。起跑的一段路,由一位長老帶隊、一位體魄強健的中年男子壓陣直至終點。他手里提著一只白雞,一邊奔跑,一邊拔雞毛,往周圍和落后的選手后背拋撒,并催促吶喊給他們打氣:“神靈與你同在,跑??!追啊!”白雞在阿美人的宗教意識里是神圣之物,具有驅(qū)邪逐祟、更新生命的靈力,拔雞毛拋撒在青年后背,意在使青年們增強體力,免受邪祟干擾。由于青年們參賽前還要經(jīng)歷一段時間的勞役和饑餓的修煉,體力本已消耗較大,這時要一口氣跑完五六公里的路程,個個感到疲累辛苦。他們的親人沿途為他們吶喊助威,鼓勁打氣,還特地送來小米酒、小米麻糬、檳榔,群情激昂、場面熱烈。跑完賽程后,青年們稍事休息,隨即集合起來,舉著長矛,呼喊著沖向海里,讓雙腳在海水里浸泡片刻,祈求海神滌凈身上的污穢邪氣,汲取新鮮的活力。沾滿海水的長矛,在阿美人眼里也因海神的滌凈而充滿了克敵制勝的靈力,受到青年們的珍視。
如今,長跑中的一些宗教儀式已被簡化,變成了一項純粹的體育項目。高山族世世代代持守長跑競走對族人體力與毅力的訓(xùn)練,練就了一副“飛毛腿”的身手,個個體魄強健,疾走如飛,因而也成就了不少的體育健將。
三、蕩秋千
高山族的秋千基本結(jié)構(gòu)是以4根十幾米長的木柱子做支架,它們斜豎頂端交叉捆綁住,并設(shè)一根短橫木在其上,垂下一條藤索,加上橫木制成的秋千板。這種形狀猶如臨時吊取重物的“葫蘆架”,極富特色。也有其他式樣的結(jié)構(gòu),《臺海使槎錄》記載:“各社戶前因大樹縛藤,縱送為樂,日夕歌唱不絕口。”《諸羅縣志》記載“高可丈許,中以木為異,止客一人繞梁旋轉(zhuǎn)如紡,上下可數(shù)十回,漢人效之,輒暈而嘔”。
現(xiàn)代秋千仍然廣受歡迎,通常多在與農(nóng)業(yè)祭有關(guān)的儀式中進行。鄒人在播種祭的最后一天傍晚,采回葛蔓,捆于樹上做成秋千,然后到祭田旁的田舍里取出火把,點火持歸,舉著火把蕩秋千,來回5次。完畢后持火把回家,以此火把起灶中火,為之改火,并以新火烤豬肉而食之。其他如邵人、魯凱人也是在春暖花開、風和日暖的日子里舉行播種祭時搭秋千架,供社里的婦女們蕩秋千,縱情歡樂,以象征將來一年中谷物能豐收。到了秋高氣爽時節(jié),一年的辛勞獲得豐碩的成果,地里的莊稼收回到家中。在舉行豐年祭等儀式時也搭秋千架,讓社中的姑娘們蕩秋千,忽上忽下地縱情歡樂。以盡興盡樂的蕩秋千活動來表達他們豐收的喜悅,并感謝神靈對他們的饋贈。
卑南人祭儀上的蕩秋千活動
在排灣人的婚禮中,蕩秋千是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舉行婚禮的前一天,新郎要邀請男友到山里砍伐樹木數(shù)根,運到新娘家,為女方家的姐妹和女伴在曠地上或潭邊搭建起秋千架。與平常使用的秋千稍有不同的是,搭這種秋千架時,兩根主柱的末梢上要保留一些青翠欲滴的枝葉,以其青色和郁郁蔥蔥來象征此婚姻具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與幸福結(jié)局;同時還需在秋千架上掛雕花木板和木刀、木槍等作為裝飾,別有一番風味。舉辦婚禮之日,女家姐妹和女伴盛裝麗服,喜氣洋洋地成群結(jié)隊來蕩秋千,以此來為自己的好朋友的婚禮助興慶賀。她們蕩漾在藍天白云下,領(lǐng)受大自然的美妙,歡笑聲、歌聲在青山翠谷中回蕩,為婚禮的喜慶增添了許多異彩,也象征與預(yù)示新婚夫婦日后的生活能步步高升,白頭偕老,幸福美滿。
魯凱人規(guī)定只有女性能蕩秋千,男子只充當助送秋千起蕩的人力。每當一個身著盛裝的姑娘登上秋千,抓住蕩索站穩(wěn)后,等在一旁的男子拉起踏板使勁往外推送出去。秋千借力蕩起來后,女子再用力反復(fù)蹬送踏板,使秋千越蕩越高,幾乎飛入云霄。魯凱人認為,一個女子若能在秋千上不茍言笑,說明她品性端莊;若她能蕩得比別人穩(wěn)重和持久,則表明她具有堅貞與純潔的美德。此二者兼具者,是為淑女的典范,是族中男子爭相追求的理想對象。女子蕩秋千有禁忌,如不可在太陽西下之后還在蕩,否則其魂會被蕩飛出去,以致無法專心做事;不可將頭飾蕩得掉在地上,這樣被認為是輕浮之舉。女子結(jié)束蕩秋千要下來時,須由剛剛推送秋千的男子扶抱而下,當暫時借勢坐在男子膝上時,女子應(yīng)以手蒙住臉部片刻以示嬌羞,以合乎淑女的道德規(guī)范。男子一般不蕩秋千,如果非蕩不可,也可讓他蕩,不過,從此他會被族人看作是一個無所事事的人而被蔑視,而且一旦蕩了秋千后,他恐怕還得承受來年無法獵到獵物的后果。
四、背簍球
背簍球又稱背簍會,原來是高山族青年男女求愛的一種方式,后來逐步發(fā)展成所有青年人都能參加的體育活動。臺東、花蓮一帶的阿美人尤為喜愛這項活動,參加活動的大部分人是未婚青年。女的背著簍子在前面跑,男的跟在后面,一般要相距4~5米左右,用象征長青、長壽、吉利的檳榔朝女方的背簍里投擲,投中多的人算是優(yōu)勝者。現(xiàn)在的背簍是用竹子編成,高約50厘米,口徑約25厘米。通常用檳榔做球,有時也用沙包、橘子、乒乓球代替。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