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回眸東湖(節(jié)選

        回眸東湖(節(jié)選

        時間:2023-03-22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三)回眸東湖(節(jié)選)王致純主體工程1958年4月,寧德縣東湖塘圍墾工程指揮部成立;5月,組織準備工作;6月,正式動工;7月,行政建制變動,撤區(qū)并鄉(xiāng),小社并大社。寧德縣東湖塘圍墾工程指揮部設在金蛇頭村,總指揮由中共寧德縣委副書記張榮保兼任,陳言烈任副總指揮。
        回眸東湖(節(jié)選_寧德市東湖塘華僑農場志

        (三)回眸東湖(節(jié)選)

        王致純

        (東湖塘圍墾)主體工程

        1958年4月,寧德縣東湖塘圍墾工程指揮部成立;5月,組織準備工作;6月,正式動工(有個人說是5月動工);7月,行政建制變動,撤區(qū)并鄉(xiāng),小社并大社。全縣69個鄉(xiāng)(鎮(zhèn))合并成24個,農業(yè)生產合作社也由295個合并成47個;9月10日,全面實現人民公社化,實行政社合一,一鄉(xiāng)(鎮(zhèn))一社制,不久又由24個人民公社(鄉(xiāng)、鎮(zhèn))合并成18個;11月,貫徹中央對人民公社一要大二要公的精神,又把原有的18個人民公社(鄉(xiāng)、鎮(zhèn))調整為12個。1959年3月,寧德縣官井洋漁業(yè)人民公社成立,全縣人民公社(鄉(xiāng)、鎮(zhèn))增至13個。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東湖圍塘動工前,本縣仍屬區(qū)、鄉(xiāng)的行政建制,維持在1950年民主建政時的基本構架內沒有變動,主要是農村“土改”后,黨領導農民組織起來,把其生產私有化的經濟,逐步引向公有化的方向發(fā)展。如最初的“互助組”是以臨時性的幫工形式出現,發(fā)展到“初級社”階段,就成固定的生產結合體,農民入社的土地要計租(按土地等級約為總產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的地租),山林、果樹、耕畜和大宗農具折價入社(從年終結算中分期付還)。自1956年全國性的農業(yè)合作化“大風暴”后,農場把“初級社”提升為“高級社”時,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化,連同社員個人的副業(yè)收入都歸社所有,取消了生產資料(土地、山林、果樹等)參與分配的原則,使公有制的程度大大提高。這時的“高級社”,就具有資金聚集和勞力調配的巨大優(yōu)勢,但此時對農民的政策仍保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所以今天從東湖圍塘舊檔案的附表中仍能看出,在參與圍墾的“六街五鄉(xiāng)”中,還有占總戶數8.6%,占總人口8.9%、占總勞力8.2%、的農民沒有參加農業(yè)社(當時叫單干戶)。東湖塘圍墾工程就是在這一時期,由環(huán)湖的“六街五鄉(xiāng)”組織起來了的農民生產結合體(即高級社)共同參與的?!傲治遴l(xiāng)”中,除藍田鄉(xiāng)為漳灣區(qū)和二都、三都兩鄉(xiāng)為飛鸞區(qū)外,其余均屬蕉城鎮(zhèn)管轄。故工程上馬起筑貴岐堤時,上場數百個民工都是住在該堤兩端的岐頭、貴岐二村民房。而當工程進行到三四個月后,也即貴岐堤筑建將近一半的時候,農村全面實現人民公社化,政社合一,鄉(xiāng)長即社長,統攬政治、經濟和生產組織大權。并且,人民公社越并越大,以至達到公社化前的平均6個以上建制鄉(xiāng)和22個以上高級社的管轄規(guī)模。人民公社大,公有化程度又高,便于調動所有的勞動力,也有利于資金的籌集,東湖塘圍墾工程擴大到全縣范圍。今從1959年7月8日寧德縣人委(即縣政府)的一份通知中,可以得到確證。

        文件名稱:寧德縣人委會關于分派圍墾東湖塘民工任務的通知。主送:各鄉(xiāng)鎮(zhèn)人委會(即人民公社)。主辦:馬國柞(縣計委主任)。簽發(fā):李德興(縣長)。主要內容:我縣正在圍墾東湖塘,而積19000畝(為第一方案的面積)。圍起之后,發(fā)電、養(yǎng)魚、耕種三結合,并利用潮汐安裝1~2部發(fā)電機,總容量為3500千瓦,可支援工業(yè)生產、農業(yè)機械化和供城鄉(xiāng)照明……經過這次縣擴大干部會議研究,決定:1.圍塘民工共1800人,分配各鄉(xiāng)(鎮(zhèn)),按勞力、耕地派到隊,現已在場的可頂任務,不足部分,立即補足,于7月15日前到東湖塘圍墾工程指揮部報到。2.民工條件,政治純潔,身體好,勞力強,有開山、打石工和開船的,上場后一般不調換。3.民工工資,經與公社研究,決定從1959年3月1日起,給工地伙食補貼。供給工資每人每月18元,以后不參加隊里分配工資,由核算單位負擔。指揮部按上場人數發(fā)到所在生產隊,僅留7元作工地伙食費。4.民工糧食,從1959年7月1日起,按勞力每月42斤原糧,在糧食收成后分配統一扣下賣給糧站,款由隊收入,亦可交指揮部頂伙食費。5.上場民工隨帶鋤頭、被蓋、草席、棕衣、土箕及日用品。

        從上面通知的內容可以看出兩點:第一,上場民工的糧食定量每月統一為原糧42斤,在糧食收成統購時由所在的生產隊把其口糧部分留下賣給糧站后,辦理糧食周轉證并把其轉到東湖塘圍墾工程指揮部指定的地點供應,也可交現糧,糧價可頂伙食費。第二,所有上場的民工,指揮部只負責工地伙食補貼,不付工資。補貼標準是每人每月7元,少數供給工資的工人,每月定18元,不再回生產隊記工,也不參與隊里年終的分配。這種人多系外流進來做工的人員,情況特殊,不在上面計劃分派的任務之內。

        同時,圍墾工程大量使用的石料主要來自三都鄉(xiāng)的青山島,為運輸需要,另派沿海各社隊的運石船只任務多達400多艘,后因遇到實際問題,縮減為200多艘,每艘應配駕駛的舵手和副手各一名,運輸石料,常年航行于青山島至東湖塘間。今據周邊沿海老村民回憶說,那幾年近海的魚類旺發(fā),收益甚豐,但為了東湖塘的圍墾工程,社隊干部動員我們要犧牲眼前利益,連船帶人抽去運石料。如三都青山蝦盪尾大隊原有28艘艋艚船網魚生產,一下子被抽去20艘替東湖塘運石料,隊里只剩下8艘艋艚船網魚生產,時間長達兩年有余。但損失最大的仍是原鰲江漁民(1959年3月后改為官井洋人民公社鰲江大隊),全鄉(xiāng)395戶計2204人應全部遷移,失去已經營多年的定居點和漁區(qū)“土改”時分給東湖內的6條港道生產場地,又需出船只、出勞力為東湖塘工程運石料當民工。

        寧德縣東湖塘圍墾工程指揮部設在金蛇頭村,總指揮由中共寧德縣委副書記張榮保兼任,陳言烈任副總指揮。指揮部的工作人員從縣直機關抽調下去。設行政、財務、工程、材料、民力等5個股(后改為科)。

        東湖塘圍墾工程項目的決定推出和匆忙上馬的前提,是1958年寧德縣為貫徹中央一月的南寧會議和三月的成都會議精神的結果。1958年1月,中共寧德縣委貫徹中央南寧工作會議精神,傳達會議上的講話,批評了1956年下半年的糾正經濟中急躁冒進偏向,會議做出圍墾東湖塘的決定,責成農業(yè)水利部門的人員到實地進行現場勘測工作。

        同年3月,各地貫徹中央成都會議精神,提出了一些不切實際的動員口號。例如,苦戰(zhàn)三年,使大部分地區(qū)的面貌基本改觀;在五年至七年內,使各省和自治區(qū)的地方工業(yè)總產值趕上或者超過當地的農業(yè)總產值,使農業(yè)基本實現機械化和半機械化。同時,還制定了1958年國民經濟計劃的第二本賬,主要計劃指標比2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第一本賬都大幅度提高了。例如,農業(yè)總產值的增長速度由6.1%提高到16.2%,工業(yè)總產值的增長速度由10%提高到33%,這標志著經濟工作開始急躁冒進起來。也成為寧德東湖塘圍墾工程匆忙上馬的催化劑。在此形勢的促動下,同年3月10日,寧德縣人民委員會以(58)縣辦工字第0177號《寧德縣東湖塘圍墾工程勘察報告書》,正式上報。福建省人委會、福安專署和省工業(yè)廳、福安地委工交部,經省人委會批準后,該工程被納入省計劃盤內,列1958年度的撥款支持。

        按該《報告書》的內容,在提出3個不同方案的比較中,選定第二個方案,其堤線由北至南為曲尺塘——猴毛嶼——斧山——金蛇頭一金蛇山(應為貴岐島)——岐頭,計堤長4500米,土地面積1.l萬畝。其理由是本方案比較經濟,而且安全,留下金馬口可作潮水發(fā)電,列工程規(guī)劃的計算方案。同年6月,圍塘開始,由南至北,順序筑堤,也即首先筑造岐頭村至貴岐島的貴岐堤,堵住東湖的南側門。緊接著,筑造由貴岐島至金蛇山的“四孔橋”堤,再堵住東湖的小門(俗稱門對),開挖“四孔橋”排洪閘。上面方案的金蛇山接岐頭是筆誤,因金蛇山和金蛇頭是同一座山的東西兩端,不存在連接問題,但這中間還隔著貴岐島。以上兩處塘堤的筑造很順利,僅花7個多月時間,即在1959年1月就完成任務。此時,正值全國上下落實上年度中央南寧和成都兩次工作會議精神,福建省人委會也因集中財力和上調勞力在三明、南平兩地大辦工業(yè)的時候,無力顧及下面的一般工程,不再撥款支持寧德東湖塘了。

        1958年11月30日,寧德縣委以中共寧德縣委(58)028號和寧德縣人委會(58)0925號聯合文件報告中共福建省委和福建省人委會,要求根據目前工程進展,按原定計劃給予撥款支持潮力發(fā)電,但未能如愿。在這工程的關鍵時刻,失去資助,對寧德縣委領導來講,的確是一嚴峻的考驗。

        這東湖塘圍墾工程的啟動,本來是一哄而上的,主要是靠人們的那鼓勁搞起來的,現實的客觀條件已被忽視,使以后的工程一路艱辛,工期被延長,又碰到鬧糧荒,工程被迫下馬。寧德以前是個以農業(yè)為主、兼營海產、經濟上自給自足的縣份,工業(yè)幾乎為零,也無大的工程建設,即使歷史上搞過圍塘造田規(guī)模都不大,且技術性的用工又多是招雇外地人。新中國成立后,1955年國家修建江西鷹潭至福建廈門的“鷹廈鐵路”時,寧德上調了參建的民工任務,少數人在工地也學會開山爆破的技術,回鄉(xiāng)后即被東湖塘工地所接納。此外東湖塘還長期雇用浙江平陽、泰順和本省連江、羅源等地的開山砌石工188名,此事于1959年10月30日被福安專員公署下文通報批評,責令辭退。后來雖未全退,但工程的進度卻大受影響??梢娫诋敃r的計劃經濟時代,做事業(yè)何其艱難。

        東湖塘圍墾工程,全是土法上馬搞人海戰(zhàn)役,沒有機械動力,連膠輪板車都很少,多以自制的木輪斗式的小車拉土和鋤挖肩挑,靠的是人們“精衛(wèi)填?!钡木裰痢斈暝谥笓]部負責民力工作的張英峰說:“上場民工達3300多人,指揮部先在金蛇山搭蓋竹棚17座,每座打統鋪住200人左右還住不下。后又增加竹棚14座,供民工住宿和辦食堂使用?!惫さ氐纳詈芷D苦,勞動強度又大,干部與民工實行同住、同吃、同勞動的“三共同”。如老干部李懷洪長期帶領幾個民工,利用塘內灘涂養(yǎng)殖縊蟶和捕魚捉蟹來改善民工食堂的生活。同時,由于工地的宣傳鼓動工作做得深入細致,時常表揚好人好事,以保持和發(fā)揚在場民工建設新東湖的飽滿熱情,涌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如1960年5月的一個晚上,民工正在金馬堤挑燈夜戰(zhàn),不料一場災難降臨了。潮風驟起,海水暴漲,吞噬著堤壩的新土,導致堤壩基礎動搖,突然發(fā)生下陷,奪走了在上面施工的多人生命,其中有來自洋中公社的林阿財、林福生父子二人。事過一個多月后,林福生的母親陳秀菊卻忍著喪夫失子的極大悲痛,主動向當地公社請纓,帶著鋤頭、土箕等工具來東湖塘圍墾土地,繼續(xù)完成林福生父子未竟的事業(yè)。此事感動了周邊許多人,并激發(fā)了大家為建設新東湖所做的不懈努力。

        20世紀五十年代,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人民擁護共產黨、愛戴毛主席,他們沒有忘記,勞動人民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獲得政治地位和經濟翻身,廣大農村群眾提高了思想覺悟,實行的“民主建政”和“土地改革”兩大運動深得人心,徹底推翻了封建剝削制度,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貧苦農民分得了土地,做到耕者有其田。所以,他們對中國共產黨是懷著感激之情。用當時的話說,就是誓死聽從毛主席的話,堅決跟著黨走。因此,那個時候,只要是黨的號召,人們就積極響應,即使需要犧牲一點個人的眼前利益,也心甘情愿地去做。東湖塘圍墾工程啟動時,寧德人民即以這種最激昂的社會主義熱情投入新東湖建設的。工地的先進人物和模范事跡層出不窮,好人好事生動感人。上述陳秀菊就是其中一例。

        當時的東湖塘圍墾工程,由于縣委領導得力,民工情緒高漲,前段工程的進展很順利,很快完成了從岐頭至貴岐,和從貴岐至金蛇山的兩條海堤的筑造任務。但至此,卻因歷史的緣故使該工程受到重創(chuàng),并改變了原已選定的方案,給當時的寧德縣委領導留下不愈的傷痕。

        20世紀的八十年代初,筆者為寫《愛國歸僑在東湖塘續(xù)建中》一文時,帶著許多圍墾東湖的“歷史謎團”問題,采訪過當時仍健在的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陳言烈和曾在指揮部任過黨總支書記的黃志登等人。他們一致說法是,按原定的理想方案,到金蛇頭后的堤線應當接至塔山,塔山接斧山,斧山接猴毛嶼,猴毛嶼接曲尺塘,即走清乾隆十七年圍就的舊塘路線,不跨越藍田溪,規(guī)避水流和內澇的風險,無須重構金蛇頭的25孔橋大型水閘,且此線地勢高,塘堤基礎好,原有斧山和塔山的兩座雙孔閘門稍加修整后仍可利用,只需在斧山南麓和金蛇山腳各建一座3孔橋的水閘,即能解決全塘的排水泄洪問。還可把北岸藍田方面現有幾個小塘堤修整一番,予以加高培固,與東湖新堤形成南北兩翼的蝴蝶塘,利用中間的潮汐落差,安裝機容量為4700千瓦的發(fā)電設備數臺(根據港深與海洋水文計算,這里的平均潮差為5米,觀測最高潮位11.1米,最低潮位3米,最大潮差8.1米,最小潮差4米),發(fā)電條件較好。當時,誰擁有電力誰就占有辦廠的先機,寧德圍墾東湖塘利用潮汐發(fā)電的項目在省里立項早,時屬福安專員公署的辦廠計劃中,即決定把年產3萬噸的鋼鐵廠及造紙、水泥、榨糖等15個工廠都放在寧德縣。鋼鐵廠選址在金涵后山,已平整好土地,后因潮汐發(fā)電的方案被改變,其一切項目也即中止,該廠址后被改建合成氨廠。據原工程指揮部黨總支書記黃志登說,他曾跟總指揮張榮保同志去廈門集美參觀學習過潮水發(fā)電站,擬采用當時較為先進的英國卡布蘭式的潮水發(fā)電計劃,連第一臺發(fā)電機組的設備都已向南平電機廠定做了。今從檔案中查到1958年11月30日中共寧德縣委(58)028號、寧德縣人委(58)0925號文件,聯合給福建省和福安專署兩級黨委、政府的報告一份,要求撥款支持寧德東湖塘圍墾工程搞潮水發(fā)電。內稱:當前該工程已完成總量的一半,在場民工尚有3000人,下一步為搞潮水發(fā)電。工程有三:一是石砌潮閘一座,閘底高程3.5米,閘頂高程12.5米,5閘孔凈寬60米;二是石砌水閘一座;三是發(fā)電設備(小輪機4臺,發(fā)電機4臺,變壓設備和輸壓設備等),以上三項合計投資282.92萬元。要求省里按照計劃給予撥款支持。據他們的回憶說,報告未能如愿以償,因為這時省里自辦的工業(yè)上馬項目過多,不僅資金也有困難,還加大對各地上調民工任務的壓力,直接影響縣里工程和農業(yè)生產第一線的勞力,因此原有的方案被打亂,致使工期延長,圍塘未能成功,工程被迫下馬。

        方案的改動使原有的總工程量和資金投入約需增加近一倍,其不利方面主要是:1.大門港水深流急,施工難,風險大,技術性要求高;2.投資過大,要在金蛇頭辟建一座25孔(方案為30孔)橋的大型排洪閘,劈山重造,不利用舊;3.工期延長,遇到糧荒,難以為繼,工程中輟。今從圍塘檔案看,工地的多起傷亡事故,也都發(fā)生在改變方案后的筑造金(蛇頭)馬(山)堤和金蛇頭劈山造閘上。如1960年5月,金馬新堤的崩塌,落水死亡4人;同年在金蛇頭建造閘門,開山爆破時,因發(fā)生意外,致3死3殘。同年下半年,民工家里鬧糧荒,工地的糧食補貼也被縮減,吃不飽逃跑時,不習水性的民工先后有7人被海水淹死等。

        從上述情形來看,這次圍塘的失敗,原因在于方案的改動?,F在我們可以做個假設,如果當時是按原來選定的第二方案堤線進行下去的話,圍塘肯定成功。何以見得?可從粗、細兩本賬中得到確證。先算粗賬,工程截至1960年12月被迫下馬時,共計完成土石方127萬立方(不含約在大門港流失的10萬立方土石),占總工程的88%。從圍塘前《查勘報告書》概算方案的對比數字看,第二方案的投入資金和工日僅為第一方案的58%左右。這完成總工程量88%是按改動后的第一方案計算的,還有12%差距。換句話說,若是執(zhí)行第二方案的話,卻變成有30%的盈余了。故方案不改,完成工程總量,已是綽綽有余了。再算一筆細賬,工程從1958年6月動工,至1959年1月,僅7個多月時間,就筑成從歧頭至貴歧,又從貴岐至金蛇頭的兩道塘堤,計長1162米,平均造堤進度每月為146米。第二方案全堤長4500米,除去已完成1162米外,只剩3338米,按工程在1960年12月截止計算,尚有23個月時間,可造堤3258米,只差80米。這中間省去金蛇頭劈山造閘的一項大工程,和減少大門港的石頭流失,相互對抵,也是成功在握。

        再說,當時東湖圍塘碰到省里沒有再給資金支持時,不是去緊縮計劃或維持現有最經濟的方案,卻反而去擴張計劃,加大工程的投資和投勞量,這種在今人看來有悖常理的做法,又該作如何解釋呢?的確也成一歷史謎團問題。其改動工程方案的真實原因,只有當時的決策人寧德縣委第一書記史光華和分管書記張榮保二人才知道??上?,史、張二人均因圍墾東湖塘工程蒙受很大的委屈,早已調離寧德,無從查考,現在只能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形勢影響去理解。圍塘方案的改動,使工程量加大,施工的難度加大,給各方面工作帶來極大的壓力。幸好當時東湖塘圍墾指揮部的領導同志能刻苦耐勞,以身作則,善于走群眾路線,遇事同群眾相商,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發(fā)揮集體智慧,群策群力,故工程遇到的許多技術難題都一一被克服了。如當工程進行到后面,把水流集中到金馬港一個口門進出的時候,拋下的石頭不著底,都被海水沖走了,給筑堤帶來極大的困難。經過調查研究和發(fā)動大家提合理化建議,有貴岐造船廠工匠賴其豐等人共同設計一種“石搭”自動卸石船,建成平底載重,甲板像雙翼,裝上石頭,活門一開,中間鼓起來,石頭向兩邊船舷滾落水中。這種船型很好用,一下子發(fā)展到30多艘,使難度最大的金馬堤也堵上一大段。后來,隨著口門的縮小,水流湍急,沖力更大,就改用竹籠裝石,重約10噸,擱在左右船舷,用活門自動卸落,起了關鍵作用。

        至1960年12月東湖圍墾工程被迫下馬,工程隊已建成樞紐工程的金蛇頭25孔橋水閘門和金蛇山4孔橋水閘門各一座,完成從岐頭至貴岐和從貴岐至金蛇山的兩條塘堤計長1162米,并筑造最為艱巨的金馬堤的灌筑黏土夾心和兩面堆石全長1325米,其中已立堵完成685米,僅余一口門640米寬,也已平堵拋石壓載高達7.5米,露出一般低潮水位以上4米。據統計,以上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27萬立方(內土方49.40萬立方,石方77.60萬立方),占總工程量的88%。已逐步邁向成功之路,卻突然被終止。

        1964年3月,根據中共福建省委的決定,寧德縣東湖塘圍墾工程交給省僑委投資續(xù)建,作為安置歸難僑的生產基地,該工程重新上馬。再次成立的寧德縣東湖塘圍墾工程指揮部,由縣委副書記張榮保任總指揮,縣委海防部部長成毅和省僑委干部洪扣、薛峰、袁立仁等四人任副總指揮,實際工作由中共寧德縣委負責。此次續(xù)建工程,實為續(xù)筑未竟的金蛇頭至馬山的“金馬”堤。目的明確,任務簡單,堵港截流,合龍閉氣。唯因該工程已停建三年多時間,雖也采取過一定的維護措施,收效甚微,經受潮水進出的沖刷,原口門擴大了200米,達到840米的寬度,加大續(xù)建的工程量。還好之前構筑的堤基較牢,下陷而不大。更有利的條件是這時寧德各方面已恢復完好,尤其糧食不再欠缺,有了資金的保證和殷實的物質作基礎,民工情緒穩(wěn)定,思想工作好做多了。工程以調用本縣2000多名民工為主體,他們多系具有實踐經驗的農民工,而省僑委也從同安縣的竹壩、云霄縣的常山、永春縣的北硿等三個華僑農場調來約300名歸僑勞力到工地,與本地民工一起協同作戰(zhàn)。

        這次續(xù)建東湖塘圍墾工程很順利,進度也較快。之前的筑就工程既造就了堅實的基礎,又留下了造堤的寶貴經驗。雖然工程越到后面,施工難度越大,但有前車之鑒,在總結上次的經驗教訓基礎上,加以改正提高,如對原來的“石搭”船和竹籠的改造,使之更完美,也更安全可靠,于工程的關鍵時刻,起到關鍵的作用。續(xù)建金馬堤的工程,經過全體民工一年零兩個月的艱苦努力,又在縣里組織“堵港突擊隊”的義務增援下,最后還割舍三艘大長艚去堵口截流,方得閉氣,合龍成功。

        省僑委這次續(xù)建金馬堤實際投入多少資金,今未查到確定數據,而從續(xù)建前工程技術人員所做的概算報告書看,需工日26.2萬工、經費82.2萬元。至此,寧德東湖塘圍墾工程全面竣工,全塘筑就貴岐、四孔橋(門對)、金馬三條海堤,計長2570米,平均堤高7.15米,并建成金蛇頭25孔大型排洪閘和金蛇山4孔橋小型排洪閘各一處。這一“大東湖”的建成,初次測量總面積為20678畝。

        東湖塘圍墾工程合龍閉氣后,于1965年5月,正式成立國營寧德東湖塘華僑農場,定性為中央企業(yè),由福建省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后改福建省政府僑務辦公室)主管。建場后,除留下原來約300名歸僑勞力中的大多數外,又陸續(xù)安置了大批來自東南亞國家的歸難僑。至1967年夏,全場歸難僑人數已達到2144人。隨著歸僑勞力的增加,農場的建設速度也加快了,塘內的部分土地被開墾出來,并種上莊稼,開始有了收成。塘內的交通路網與水利設施,得到逐步改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