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崗里(節(jié)選)
海水沖洗著星星,
浪花擊打著藍天。
遙遠的天邊,
漂來了一只船。
船上有個葫蘆,有頭黃牛。
船漂了千萬年,
黃牛餓了,把葫蘆舔了又舔,
葫蘆終于被舔破了。
葫蘆籽落下大海,
形成了最高的山峰──西崗。
后來,在西崗山上結(jié)了個金光閃閃的大葫蘆。
葫蘆很堅硬,
野獸抓了九年也沒抓開。
后來機靈的小米雀找到葫蘆眼,
啄了九年,終于把葫蘆啄開了,
原來里面有人類。
佤族從葫蘆里先出來,佤族就是大哥……
天地再也壓不住群山,
杵棒敲打著它的筋骨,
天空高高地升起,
從此同大地分途。
天空還是舍不得大地,
所以發(fā)出嘟嘟的響聲,
這響聲就是打雷,
下雨便是天空流下的淚水。
天空怒氣不止,
人類無法舂谷,
便向天空道歉,
送去了禮物。
禮物便是金色的谷糠。
谷糠揚起,
化成朵朵彩云;
彩云就是佤族人送給天空的花衣服。
五色繽紛的彩虹,
便是鑲在衣服上的花邊。
…………
阿爹的話要拴牢在炕笆上,
阿媽的話要拴牢在頂棚上。
不管人們有不同的姓,
也不管人們的膚色不同。
我們都是一張船上的人,
不管你是漢族、傣族、拉祜族,
原來都是一篷竹子,
都是從司崗里出來。
【提示】
佤族旅游文學(xué)具有濃厚的神話色彩,萬事萬物皆可擬人,充滿了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息,這既是其文化社會自身的反映,也是佤族人神合一、萬物有靈思想的折射。佤族的文學(xué)、音樂、舞蹈三者合一的特征在中國民族文化藝術(shù)中尤其突出,他們常常是每詩必歌,每歌必舞。在多種文學(xué)體裁中,孤兒的故事是其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孤兒文學(xué)”反映了佤族特殊的文化變遷與文化心態(tài)。
神話《司崗里》,廣泛流傳在云南省滄源、瀾滄、耿馬、雙江等佤族布饒克方言區(qū)。“司崗里”有兩種解釋:在西盟地區(qū),“司崗”是石洞,“里”是出來,即人是從石洞里出來的;在滄源、瀾滄、耿馬地區(qū),“司崗”是葫蘆,即人是從葫蘆中出來的。兩種解釋雖然有別,但都把阿佤山視為人類的發(fā)祥地,而佤族是阿佤山最早的居民。故事說的是遠古時期,人被囚禁在密閉的大山崖洞里出不來,萬能的神靈莫偉委派小米雀鑿開巖洞,老鼠引開守在洞口咬人的老虎,蜘蛛堵住不讓人走出山洞的大樹,人類得于走出山洞,到各地安居樂業(yè)、休養(yǎng)生息。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