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什么是類固定短語
介于固定短語和自由短語(臨時短語)之間有一種可以稱作類固定短語的語言單位,但是什么樣的短語算是類固定短語呢,大家的看法和認識卻不盡一致。
迄今為止,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三種。劉叔新(1982;1990)提到“準固定語”這個名稱,他認為這類單位之所以稱之為“準固定語”是因為它們不充分具備固定語的條件,但又具有固定語的大部分主要特征,基本上可以或者勉強可以歸入固定語的范圍。只要符合以下兩個條件的話,就是準固定語:第一,組成成分只要不發(fā)生更換,整個結構就是固定的,即既不能改變諸成分的順序,也不容許在其中插入別的成分,一旦插入了別的成分,就破壞了原意;第二,這個組合中總有一部分是不能替換的。
文煉(1988)指出,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四字短語,從形式上看,很像成語,可是它們是根據交際需要臨時創(chuàng)造出來的。它們有特有的格式和功能,跟某些成語近似。從理解方面說,由于它們有比較固定的格式,即使對個別詞義不甚了了,也能悟出整體的含義或功能。從使用方面說,四字格在漢語中有穩(wěn)定、莊重的色彩,在文章中是經常使用的。
齊滬揚(2000;2001)認為:類固定短語是相對于固定短語和非固定短語(即“自由短語”)來說的。固定短語的內部相對穩(wěn)定而不能隨意替換,可以看作是短語化了的詞,成語就是一種固定短語。固定短語具有表意的雙層性和結構的定型性兩個特征,這個特征基本上劃定了固定短語與非固定短語的界限。而介于固定短語與非固定短語之間,還有一種可以稱作類固定短語的語言單位。類固定短語具有兩個基本特征:第一,結構模式比較固定,類固定短語的結構往往與某些成語相似,或者說是從某些成語中派生出來的;第二,短語的意義比較單一,類固定短語的意義就是字面意義。從結構特點來看,類固定短語接近固定短語;從意義特點來看,類固定短語又非常接近于非固定短語。
綜合這三種觀點,可以看出共同點在于都把固定性和可替換性作為類固定短語的本質特征,不同點是文煉和齊滬揚對類固定短語組成成分的格式還作出明確限定——四字格(后來又提出類固定短語以四字格為主)。
劉叔新(1982;1990)關于“準固定語”的定義一方面強調“準固定語”同固定語一樣結構是固定的,即不能改變結構成分的順序、不容許插入其他的成分,另一方面強調“準固定語”有不可替換的成分。這樣的判斷標準其實同樣適用于固定語,從本質上來講并沒有將固定語和“準固定語”區(qū)分開。我們以固定語的典型代表——成語為例來驗證這兩條標準,會發(fā)現成語同樣符合這些限制條件。第二條標準談及“這個組合中總有一部分是不能替換的”,但如果采用了此項標準,就會將相當數量的復合型式的類固定短語排除在外,這顯然是不可取的。
文煉(1988)從形式、理解和使用三個方面對類固定短語進行說明,同時他指出了這類短語的產生原因——根據交際需要臨時創(chuàng)造出來的。也就是說這類短語不是現成的,而是人們在語言交際中臨時創(chuàng)造的。但是,文煉在文章中并沒有就類固定短語如何創(chuàng)造這個問題展開說明。我們通過研究發(fā)現,類固定短語的來源是多渠道的,它的生成原因比較復雜。相當數量的類固定短語既經生成(生成之初可能為語言交際臨時創(chuàng)造)便具有復現性特征,進而具有備用性特征,最終可能實現由臨時而現成的蛻變。文煉(1988)認為類固定短語具備四字格在漢語中穩(wěn)定、莊重的色彩,在文章中大范圍使用。我們考察發(fā)現,類固定短語雖然在語言表達中能體現齊整穩(wěn)定的形式特點,但類固定短語多出現在口語體語言環(huán)境中,因此莊重的色彩并不突出,這一點與成語有著明顯的差別。
齊滬揚(2000;2001)則將類固定短語作為固定短語和非固定短語的中間狀態(tài)來看待。很顯然,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只要搞清楚什么是固定短語就可以了。他認為表意的雙層性和結構的定型性是固定短語的兩個基本特征,而非固定短語不具備這兩個特征。我們仍以固定短語的典型——成語為例進行驗證,發(fā)現如此處理還是難以將固定短語和非固定短語區(qū)分開。結構的定型性毋庸置疑,但是表意的雙層性卻值得商榷。張斌(2003)在區(qū)分固定短語和類固定短語時指出,成語是最常用的固定短語,它有固定的形式和凝結的含義,然而成語中詞與詞之間的凝聚力并不完全相同。成語可以分為三類:(1)之乎者也、一日三秋、三長兩短;(2)囫圇吞棗、唇亡齒寒、畫蛇添足;(3)平易近人、量力而行、乘人之危。其中(1)的凝聚力最強,字面不暗示含義。(3)的凝聚力最弱,含義可以從字面去理解。(2)的情況介乎當中。就是說,成語的含義大體能從字面的意義引申而得。由此可見,成語的意義組合是非常復雜的,單個成語的意義既有由組成成分加合而成的,也有由組成成分融合而成的,不能簡單地說成語的表意是雙層性的。認識類固定短語的前提是明確界定什么是固定短語,但我們對固定短語的認識尚難以統(tǒng)一起來,那么對于固定短語和非固定短語的中間狀態(tài)也就難以把握。
劉叔新、文煉對類固定短語進行描寫、闡釋,只能幫助我們大致了解什么是類固定短語。齊滬揚將固定短語、非固定短語進行比較,從而篩選出類固定短語,是一條非常簡潔、有效的方法。但是采用結構的定型性和表意的雙層性這兩條標準,還是很難解決這個棘手的難題。固定短語和自由短語都是一種語言單位,它們的不同不僅僅在于結構和表意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固定短語屬于詞匯成分,而自由短語則不是詞匯成分。固定短語具有詞匯性成分所具有的備用性和復現性特征,而自由短語則只具有偶發(fā)性特征。簡單地將類固定短語視作固定短語和自由短語的中間狀態(tài)成分是不妥當的,類固定短語看起來更類似固定短語,更加接近詞匯性成分。
什么是類固定短語?我們認為,從語音上來講,類固定短語以四音節(jié)短語為主,也包括一部分非四音節(jié)短語;組成成分之間的語音節(jié)奏不及固定短語緊湊,往往存在明顯的停延,略顯松散。從結構上來講,類固定短語既有固定的格式部分,又有可變的替換部分(這里講的結構特點不是單就某一個類固定短語而言,而是把具有共同結構特點的類固定短語作為一個小類來看,也就是說類固定短語可以根據格式歸類)。從意義上來看,類固定短語具有表意的雙層性(這里的雙層性是指它既有字面意義和整體意義,又有格式意義和具體意義),它的意義與短語結構上的特點關系密切,格式意義是類固定短語的最重要的內容(常項規(guī)定了整個短語的格式意義和關系意義,變項則對整個短語的具體意義和實用意義加以制約)。從語言單位的地位來看,雖然類固定短語介于固定短語和自由短語之間,但無論從形式和意義特點上,還是從生成和使用頻率來看,類固定短語更接近固定短語,更像一個固化詞。
簡而言之,類固定短語是有著強生成性格式、表意雙層性、語音節(jié)奏緊湊、四音節(jié)為主體的一類短語。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