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輿論概念的歷史和定義
現(xiàn)代西方國家的“輿論”(public opinion)一詞,直到18世紀才作為一個詞組出現(xiàn)。這個概念一開始出現(xiàn),就包含與現(xiàn)實的權力對應的理念,因為現(xiàn)實是君主當政,輿論概念的使用,作為君主當政的對應詞,帶有“人民主權”的時代背景意味。當時的學者,把輿論視為“人民主權”的表現(xiàn)形式。也就是說,輿論這個概念一出現(xiàn),就帶有進步的社會政治意義。
與“propaganda”翻譯成中文找到了對應的“宣傳”這個詞一樣,“public opinion”翻譯成中文,也要找一個對應的詞,于是就找到了“輿論”這個詞。
英國17世紀的哲學家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曾提出“輿論法則”,與“神法”、“民法”相提并論。他提出,“人們判斷行為的邪正時所常依據(jù)的那些法律,可以分為三種:一為神法(divine law)、二為民法(civil law)、三為輿論法(the law of opinion or reputation)?!?sup>[1]在這里,中文的“輿論”翻譯,其實原文只有“opinion”,沒有定語“public”這個很關鍵的詞。但是洛克的論述中,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把輿論視為一種人民主權表現(xiàn)的思想。
最早直接提出“輿論”一詞的是法國18世紀的啟蒙學者盧梭(J.Rousseau,1812—1867),1762年他在《社會契約論》(圖10-1)中首次將“公眾”與“意見”組成一個概念,即“輿論”(法文Opinino Publique)。
盧梭把“輿論”這個概念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叫“公意”(volontégénérale,英文general will),一部分叫“眾意”(英文will of all)。這種劃分使得盧梭在理論上出現(xiàn)了一種無法克服的矛盾。他認為,“眾意”是指原始的輿論——所有人的議論,“眾意”中有多數(shù)的意見和少數(shù)的意見,他從中抽出了多數(shù)人贊同的意見,把它叫作“公意”。一旦多數(shù)人的意見變成了“公意”,就具有高于“眾意”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質,人人都要遵守,如果誰要不遵守,誰就是人民的敵人。他講述的是一種非常理想化的社會狀態(tài)。就此,盧梭認為:
圖10-1 盧梭《社會契約論》法文原版封面
“眾意與公意之間總是有很大的差別;公意只著眼于公共的利益,而眾意則著眼于私人的利益,眾意只是個別意志的總和。但是,除掉這些個別意志間正負相抵消的部分而外,則剩下的總和仍然是公意。”“公意是抽象的,高于眾意的集體意志。公意永遠是公正的,它本身就是公理的標準。凡不正確的就說不上是公意。”“為了使社會公約不至于成為一紙空文,它就默契地包含著這樣一種規(guī)定,——唯有這一規(guī)定才能使其他規(guī)定具有力量——即任何人拒不服從公意的,全體就要迫使他服從公意?!?sup>[2]
然而,這種理論一旦落實到法國大革命中,就造成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大量流血事件,結果專制主義當?shù)?,實行暴政。為什么呢?因為根?jù)“眾意”,大家推翻了王權,推翻以后,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變成了“公意”,轉變?yōu)榉珊秃饬繂栴}的原則。我們知道,社會是發(fā)展的、變化的,原來大家公認的東西很可能以后就不再是大家公認的了,但是掌權者以已經(jīng)僵化了的“公意”的名義,把一批又一批的不同意他們觀點的人送上斷頭臺?!肮狻弊兂闪讼麥绠惣旱睦碛?。后來,英國學者約翰·斯圖亞特·密爾把這種現(xiàn)象概括為“多數(shù)人的暴虐”。
法國大革命初期斐揚派掌權,主張君主立憲。吉倫特派發(fā)動革命,推翻了斐揚派,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這個政權比較溫和,容忍大資產(chǎn)階級的利益。于是,雅各賓派又發(fā)動政變,推翻吉倫特派,把吉倫特派的領袖全都送上了斷頭臺。雅各賓派代表小資產(chǎn)階級的左翼,認為自己就是公意的代表,在該派內部,掌握實權的領導人羅伯斯庇爾呼喊“我就是人民”,認為另一個主要領袖丹東太溫和,把他說成是人民的敵人而將他送上斷頭臺。不到50天,僅巴黎一地就處死1 376人。最后,羅伯斯庇爾眾叛親離,大家聯(lián)合起來把他送上了斷頭臺。所有的精英在自相殘殺中都死掉了,新建立的督政府沒有權威性,于是請出一個強權人物拿破侖,拿破侖隨后就當上了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共和國就這樣變成了帝國。
圖10-2 朱學勤《道德理想國的覆滅》封面
法國大革命一輪一輪地殺人的理論基礎是什么?就是盧梭的“眾意”和“公意”之說。建議大家看一下朱學勤的《道德理想國的覆滅》(圖10-2),這本書講述了盧梭的“公意”和“眾意”邏輯上好像能說得通,但落實到實際的社會活動中,就變成了扼殺少數(shù)人意見的理由。這是一個需要研究的話題。當時很多人不同意把路易十六殺掉,但是羅伯斯庇爾發(fā)言說:路易十六是少數(shù),少數(shù)存在本身就是罪惡,所以就該把他殺掉?!肮狻奔辛硕鄶?shù)人的意見,少數(shù)人的意見因此沒有了存在的意義,而且持少數(shù)意見本身,就能成為被殺的理由。法國大革命是非常殘酷的,為什么?原因之一在于,某一種理論(盧梭的公意、眾意理論)推動了他們這么做,他們認為是正義的、合理的。
一位作者就此寫道:“如果沒有法國大革命的政治實踐,尤其是以雅各賓專政為高潮的對‘革命’的革命,也許盧梭的思想永遠是閃爍著人類智慧的天才創(chuàng)見;可惜,盧梭在世時備受冷落,他的著作在他死后卻成了大革命的‘圣經(jīng)’。盧梭的公意思想一旦導入真實的政治實踐,其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就很快演化成法國大革命的壯烈場景?!薄氨R梭的‘浪漫的集體主義’必然產(chǎn)生出專制導向?!?sup>[3]
盧梭只是在理論上提出了輿論,在《社會契約論》中有幾個章節(jié)提到,沒有把它作為一個核心概念來論證。把輿論作為一個核心概念來論證的、比較早的一個代表作,是沃爾特·李普曼(W.Lippmann)1922年出版《Public Opinion》(圖10-3)。在我國大陸,這本書有兩個翻譯的版本,一個是80年代林珊翻譯的,叫《輿論學》,翻譯看來有些差誤。比較近的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的中譯本《公眾輿論》。這本書翻譯為《輿論》即可,“輿”即公眾,“論”即意見,“輿論”即公眾的意見?!肮娸浾摗本褪恰肮姷墓姷囊庖姟?,同義反復。不管怎樣,后面這一個版本比林珊老師翻譯得更準確一點,林珊老師的翻譯,是在70年代以前,那個時代沒有外來的新信息,能翻譯出來就很不錯了。李普曼的這本書還是很有思想的,他作為一個新聞記者和一個實踐派的學者,對輿論這種現(xiàn)象做了深刻的分析,書里講到了很多觀念,現(xiàn)在看來都是很有意義的。
中國古籍中的“輿論”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三國志》里面?!段骸ね趵蕚鳌分醒裕骸霸O其傲狠,殊無如志,懼彼輿論之未暢者,并懷伊邑?!?/p>
“輿”原意是指抬轎子的人,古代抬轎子的人是比較低下的人群,這里就是指民眾,一般老百姓?!罢摗本褪怯^點、意見,“輿論”即民眾的意見。中國古代的“輿論”是一種泛指的意見形態(tài),與現(xiàn)代“輿論”的意思有一些差別,至少,我國古代的輿論概念里,人民主權的含義是完全沒有的。
圖10-3 李普曼《輿論》英文版封面
下面我給輿論下個定義,這個定義不是一句話,而是八句話,目的是通過這種方式,一步一步地理解輿論這種現(xiàn)象,以避免以后我們寫東西的時候太隨意地使用“輿論”這個概念。
例如,我曾處理過一個稿件,題目叫“網(wǎng)絡輿論暴力……”,我首先問:你如何斷定網(wǎng)上的意見是輿論?可能網(wǎng)上意見尖銳而集中,而且似乎人數(shù)很多,但是,它不一定是輿論,因為這種情形照樣可以由很少的人在網(wǎng)上制造出來。就算有很多人發(fā)出了意見,這個“很多”是多少?全國兩億網(wǎng)民,經(jīng)常上網(wǎng)的人數(shù)只占這兩億網(wǎng)民的5%;就算這個5%的網(wǎng)民發(fā)出的意見完全一致,能說他們的意見是輿論嗎?什么叫輿論?輿論是在一定范圍內占有一定比重的公眾表達的相同意見,如果人數(shù)比例超過總體的三分之一,這種意見才能說是輿論。上網(wǎng)的人是匿名的,你搞不清他是誰,有多少人,你怎么能說網(wǎng)上的意見就是輿論呢?你只能說是這是“網(wǎng)上的一些人的意見”,不能說是網(wǎng)上的輿論?!拜浾摫┝Α敝械摹氨┝Α?,又是一個主觀判斷的概念,含義非常模糊。做學術研究,不能使用傳媒的這類描述性語言,太不科學了。
輿論是公眾關于現(xiàn)實社會以及社會中的各種現(xiàn)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tài)度、意見和情緒表現(xiàn)的總和,具有相對的一致性、強烈程度和持續(xù)性,對社會發(fā)展及有關事態(tài)的進程產(chǎn)生影響。其中混雜著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
這個定義包含了輿論的八個要素,理解了輿論的八個要素,也就基本理解了輿論這個概念,下面我們逐一進行講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